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 ,大小:68KB ,
资源ID:2312534      下载积分:3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3125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大荔县城郊中学教师校本教研修实施方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大荔县城郊中学教师校本教研修实施方案.doc

1、-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大荔县城郊中学教师校本教研修实施方案自2008年秋季起,我们学校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并被选为陕西省两级新课改样本校。为做好迎接高中课改的各项工作,确保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我校的顺利实施;为适应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需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校决定采取措施强化校本教研活动。根据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方案如下:一校本教研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立足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通过

2、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搭建教师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桥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切实解决我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建立一支适应高中课改,结构合理,教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我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逐步形成具有“城中”特色的校本教研的新模式。二校本教研思路和目标:随着高中课改不断深入,根据课改精神,依靠学校自身教育发展力量,建立学校校本教研平台,解决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校本教研机制,注重融合多种教研方式,努力创建灵活多样、开放、务实的教研模式,架起教研工作的立交桥。具体教研目标是:1通过校本教

3、研使全体教师进一步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使教师真正认识并接受新课程观念。2通过校本教研,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浓厚教研氛围,促进我校教学质量提高,树立两级“课改样本校”新形象。3通过校本教研发挥教师个人和整体的作用,强化教师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三校本教研具体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发挥校本教研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支持作用,立足教师需要,走多样化的校本教学教研道路,具体实施计划如下:加大力度落实新课程培训:在2008年秋季开学

4、前完成高一年级教师新课程培训任务,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非起始年级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2)新课程学科教材培训及新课标学习培训;(3)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培训时间段安排:第一阶段:新课程骨干培训,时间安排2008年3月;第二阶段:新课程教研组长培训,时间安排2008年4月;第三阶段:新课程通识培训,时间安排2008年5月;第四阶段: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时间安排2008年5月;第五阶段:新课程各学科教材培训,时间安排2008年7月至8月底;第六阶段:新课程理论的继续深化和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时间安排2008年9月以后。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5、;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每位拟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实施不低于40学时的新课程岗前培训,并要求参加课改培训的教师完成一篇培训心得。以提高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精心打造校本教研平台:(1)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指导、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课改专题讲座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形式,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送骨干教师到外面培训,请专家来校讲学,推进校本教研。

6、在教研中遇到问题主动与专家联系,邀请他们定期不定期来校指导校本教研工作。(3)各学科组织新课标学习指导小组,认真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每周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学习新课标,进行学科内的研讨交流,同伴互助,并做好学习记录。(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导向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出培训的各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二级培训或上示范课,将他们接触到的最新的教育信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向全体的教师进行传授,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促进这些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从而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5)继续实施“优带新”,加强青年教师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素质,坚持优秀教师和新教师“结对”制度,制定周密的“结

7、对”方案,并对青年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通过开展优秀课评比、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教育教学论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促进他们尽快成长。(6)以新课程为导向,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校内教师听课、评课活动。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要求分别开示范观摩课和汇报课,加强交流。让校本教研形式多样化。(7)利用学校校园网新课改专栏为教师提供最新课改信息,收集教师教学案例,汇编教师课改教学论文,让教师在课改中交流,在交流中教研,在教研中升华。3加强课题研究,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制定课题三年规划,稳步推进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发展,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坚持

8、“以课题研究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营造研究氛围,鼓励教师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在新课程改革中发现并提炼问题研究新课题。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和推进,进一步强化教研组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规范课题实施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立足课题,使科研服务于课堂,真正让研究成果服务教学,全面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四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教研领导小组,认真规划分工明确,由教务处、教研处组织实施,真正做到“精心策划、狠抓落实、注重反思、力求实效”。2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化。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的管理,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不但要有教研活动计划,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备课讨论活

9、动情况、听课评课活动情况、教学反思情况。对各组的教研活动情况每学期都要组织评比。3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帮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成长,建章立制,形成“发展性奖励”机制,对在教研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教师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上给予倾斜,激励教师勤奋学习,营造良好的教研环境。总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完成计划,提高教研质量,使我校本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直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大荔城郊中学为构建以学校为基础,以校本研修为重点,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

10、校本培训系统,积极拓展思路,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现代性和实效性,特制订南化塘镇2010年校本培训方案。 2007年12月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自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自我设计专业发展,提升自己各方面素养。为了进一步加强全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优化教育教学“软实力”,努力营造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特制定本方案。一

11、、指导思想以校本教育教学实践为载体,以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一体化建设为重点,以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全乡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在“高起点、稳起步、新机制、快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师德创优活动,努力培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打造健康文明、团结合作、敬业奉献、爱心亲和的教师团队;遵循“会上课上好课有专长”三步走成长历程,分层次有针对性培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分阶段设计,创设“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的专业成长氛围。(二)具体目标教师通过专业发展的培训及研讨的参与,每个教师实现知识

12、更新、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内容:1结构合理:指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各科教师各项结构的比例合理。 2数量稳定:指各学科教师数量基本稳定,有利于教师定向发展。 3素质较高:德才兼备,敬业乐群,教有特色。 4要紧紧把握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两个重点,分别为他们设计发展目标。青年教师:要以德为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提高,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骨干教师:能在改革实践中学习提高,兼收并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分层目标第一层次目标: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构建学习共同体

13、。对教学上缺乏经验但可塑性很大的教师,使其较快接受教育新理念,向老教师学习好经验,较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第二层次目标:对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通过校本培训使其尽快更新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技能,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第三层次目标:乡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专家引领等,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他们成为省、市、县名师、学科带头人。三、教师专业发展实施策略四、实施原则:1全员性与全程性的原则;2人生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原则;3以点带面和分层推进的原则;4学校促进和自主发展的原则;5研训一体和实践反思的原则。五、实施策略(一)推进教师多元化培训

14、计划 1拓宽培训途径。积极开展学历进修、专题校本培训、专家引领式培训、教育教学经典理论研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等途径的培训。 2充实培训内容。教学专题培训将设立“信息技术系列培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培训”、“教学规范培训”、“课堂教学常规模式培训”、“新课程培训”、“生本课堂教学研究培训”等内容;德育专题培训将设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学生成长分段目标规划系列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主任常规工作培训”、“班级管理模式培训”、“学生个别化辅导培训”、“优秀班主任经验研讨”等内容;不断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3丰富培训形式。以提高培训实效为导向,通过“教研训”一体化的整合运行,开

15、发多种培训形式。主要有:针对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开展的研讨与剖析;以课题小组为基本研究单位,进行团队式科研培训;以“师徒结队”为联动形式的引领式培训;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运用”为切入点的信息技术培训;围绕中考及其他形式质量检测的“专题教学质量分析”培训;以“阅读经典”为专题的教师读书会活动等。 (二)搭建教师多样化发展平台 提倡教师在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教育实践能力、学科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搭建符合教师个性发展规律的多样化平台。1网络平台。以中国教师行动网及各级教育信息、教育科研网络为主阵地,鼓励教师开设个人博客,着力建设基于网络的教育科研平台,建设具有较强选择性、实用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鼓

16、励有条件的教师建设教育教学专题网页、个人博客,根据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要求,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2教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在参与校本研修过程中,努力展示自己教育教学特色与经验,借力登高,实现发展。中心学校将继续对各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给予指导,每学年编辑一本教科研专辑文章,鼓励并支持达到一定水准的教师实践文本的编辑与出版,对公开发表且有影响的教科研成果给予一定奖励。(1)建立、健全校本研训制度,构建校本研究共同体,致力于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开展“书香办公室”评选活动,把共同学习、合作研究、互动提高作为校本研训的核心理念,切实提高校本研训的成效。开展连片教

17、研活动。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理论学习,提高广大教师教学分析与设计能力、教学实施与调控能力和教学总结与反思能力,真正形成教学素养。大力实施“794工程”建设,即:、在中小学校长中落实“七个一”:校长必须带一门统考科目、必须每月亲自参加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活动、必须每周至少听、评一节课、周例会必须把教育教学指导性讲话作为会议的一个环节、必须每月主持召开一次以教学为主题的校务会议,研究、决策学校教学工作、必须每学期至少给师生作一次教学业务讲座、必须每学年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调研调查报告。、在普通教师中落实“九个一”: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订阅一份教育刊物,每人参与一个专题研究,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报告或

18、教育叙事,每月搜集整理一篇有价值的教学文章通过发布到学校网站或者叶大教育群与其他教师交流;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并撰写出读书心得,每学期编制一份高质量试卷,每学期写一篇经验总结或科研论文,每学期开设一节优质观摩课,每学期记5000字的读书笔记并上交一篇读书心得;在外派学习的教育干部、教师中落实“四个一”: 撰写一篇高质量学习考察报告、讲一节优质汇报课、带一名新上岗教师、做一次专题经验交流讲座。(2)建立健全教研机构,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强化研究力度,挖掘研究深度,提高研究效度。市、县级骨干教师每年至少开设一场学科专题讲座。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加强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让教师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专

19、业化水平,让教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的教学方法。(3)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节课都成为高效的生态课堂。继续在全乡范围内开展“生本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实践。立足校本研训主渠道,围绕“备课上课交流反思课研”主流程,着眼于有效课堂的构建,着力于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使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确保教学的目标锁定在课堂上,完成在课堂上,实现在课堂上,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具体措施为:A、抓备课 探讨符合乡情、校情的集体备课制度,共享备课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教师合作平台,实现备课互助,资源共享。通过集体备课,优化丰富学校教学

20、资源库,积极倡导青年教师建立并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开展“提倡终身学习,建设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活动,倡导教师多进阅览室,多读书,广读书,做读书笔记,充实更新备课资源,使全体教师先成为“文化人”,再成为“教育人”。举办现代技术信息培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网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以及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整合应用能力,拓展各科资源,创新备课手段。B、磨上课 通过落实教学常规行动,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常规实行课堂教学日志和课后教学博客,引导和反馈教师教学行为偏差。建立学科听课小组,开展常态课指导和反馈活动,挖掘放大教师教学个性和特色。积极开展课例和小专题研究,切实提

21、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举行校内每学期的教学比武和基本功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C、促交流 立足“听-说-评”和“观-看-议”活动,开展听课评课交流反馈制度。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中坚作用,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实行必要的物质及精神奖励。鼓励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创设“名师工作室”,为广大教师答疑、提供业务咨询和教学资源。邀请名师到乡内讲学,聘请专家跟进指导,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畅通交流渠道,为广大教师搭建学习平台,拓宽教师教育视野和知识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每学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工作会

22、议,积极创办教育教学研究内部刊物,推广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功经验。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读书交流会;开展教育思想、方法、和技术教研大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激烈辩论,使青年教师在宽松的民主氛围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实施“135”工程。在培养新教师成为骨干教师的过程中,大力实施“135”工程,即在不断完善“师徒结对”工作的基础上,要求青年教师:一年适应,三年胜任,五年成为骨干。在青年教师的培养管理上,实行责任、义务、机会并存原则,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学校要求教龄三年以上青年骨干教师尝试课题研究,并为青年教师创造参加各种研讨会、学科交流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知名度,为他们发展创造条件。

23、D、倡发展写课后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的成功之处,增强自信;也让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的错误和败笔,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 “实践反思”使教师不断汲取经验、减少失误,促使专业不断发展。积极开展叙事研究。每位教师每月撰写一篇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研究实践等活动中发生的教育故事。通过此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追寻教育的足迹,提高教师自我反省能力和科研兴趣,培养教师研究自信心,养成写作习惯,初步形成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从而根本提高教师素质。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以实践为导向,研究来源于实践。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强调教学即研究,消除教育科研与教学实际的分离。聘

24、请专家开设多种讲座,指导教师读书,使教师了解教育研究与日常教学融合的意义与方法。定期举办行动研究沙龙,促进教师对话与交流,分享研究经验与成果。E、重课题重视课题研究,倡导“问题即课题”理念,提倡人人做课题,课题校本化。(三)实施教师立体式评优工程 1开展单类单项评优、评先活动。定期举行各类优质课、课题、论文、案例、信息技术作品(课件、专题网页、博客)等的评优活动;每学年开展德育、教学、后勤等各个层面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先活动,如:设立“明星班主任”、“优秀学科指导老师”、“信息技术标兵”、 “小课题研究行家”等奖项。 2继续开展各级级“星级教师”、“明星校长”、“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

25、评比活动。已评为市、县、乡级的骨干教师的教师自动当选为学校“名师”(定期考核)。乡中心学校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名师评比活动,为进一步申报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做准备。 (四)形成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 优化教师素质,关键在于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一种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物质环境与文化氛围。乡中心学校将从推进制度、环境、待遇、舆论导向等方面出发,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1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科水平督导制度、学期教师个体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制度。从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维度出发,完善叶大乡中小学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叶大乡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叶大乡中小学教

26、研组考核及评奖条例,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保障机制。 2鼓励教师制订教师个性化发展计划。指导教师在常规性发展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个性化方向,朝着凸显自身教育教学风格的目标努力。 3逐步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奖励机制。探索科学、公平、符合乡情的奖励机制,努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动态的、促进式的作用。六、保障机制 学校为使本发展规划成为教师专业化、个性化发展,特设立下列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组建叶大乡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委员会,名单如下:主任委员: 王贤平(中心学校校长、乡教育总支书记)副主任委员:吴远明(乡教育工会主席)秘书长: 陶彦生(乡中心学校师管干部、专职教研员)委员: 党 毅(乡教育总支副书记

27、) 蔡正平(乡中心学校普教、装备干部、兼职教研员) 彭志强(乡中心学校主管会计) 罗 平(乡中心学校实物会计、出纳) 李维明(教师代表) 高君贵(教师代表) 朱福生(家长代表) 党家生(家长代表)以上人员若有变动,随时调整。 2制度保障。(1)探索建立发展性档案袋教师评价制度。建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自主管理业务档案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记载和收集“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自主业务活动、作品、荣誉等方面,把青年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在自律和自信良性循环中成长。(2)继续完善叶大乡中小学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叶大乡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叶大乡中小

28、学校本研讨制度、叶大乡中小学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叶大乡中小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任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和规范。3经费保障。对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的工作和活动,中心学校及各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全乡对教师校本研训实行考核制度。4时间保障。第一阶段:宣传动员起步阶段(2010年5、6月)制定讨论全乡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方案,宣传动员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设计。第二阶段:教师自我诊断,专业发展自我设计阶段(2010年7月、8月)教师根据学校方案自我剖析,找准优势,明确不足,确定发展目标;积极申报个性化、特色化教学课题,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设计行动方案第三阶段:立足校本研修、探

29、索个性化教学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5月)第四阶段:小结评估阶段(2011年6、7月)学校、教研组对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及个性化教学集体评估,进行阶段性总结。第五阶段:改进阶段(2011年8月-2012年2月)找出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凸现并形成鲜明教学个性或特长。第六阶段:成果展示和推广阶段(2012年3月-7月)1、教师成果展示:收集资料、个人阶段总结、获奖论文、个性化成长资料袋2、学校成果展示:原始资料、汇编成册、音像集、阶段总结、积极推广青山镇中小学校本研修制度经过几年的逐步建立完善,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

30、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我镇校本研修的具体情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加强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特制定我镇学校深化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立足学校,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研究载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二、工作目标针对我镇教师在

31、实施新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困惑,改进原有教研活动的不足,以课改理念为指导,在活动中创新,在研究中发展,形成各学校校本研修特色,构建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全镇校本研修发展。1、通过动员和组织全镇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进一步明确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重要意义,建立起以教师的自我反思为基础,以校内外的同行互助为途径,以专家、学科带头人、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为突破口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探索多种形式开展校本研修的运作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2、进一步加强为中小学校本研修专业服务的制度建设,完善校际互动、互相推进的工作体系,努力整合我镇教研力量以达到资源共享,形成具有我镇特色的教研网络。 3、采取

32、一贯制学校推进的方法,在全镇各校推广校本研修的先进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榜样引路作用,带动全镇校本研修工作的顺利开展。4、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工作评价体系,以此促进我镇教研工作深入开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成就学业,教师成就事业,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三、基本原则校本研修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是形成学校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1、创新性原则不因循守旧,而要站在教改前沿,改革原有学校教研活动的不足之处,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来创建课改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新范式。2、科学性原则不凭一时热

33、情,而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本研修,体现科学有序。3、互动性原则 校本研修是别于传统教研的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教师不再单方面地洗耳恭听教研员的意见,而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自由的阐述、辩论中,观点会越来越鲜明,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促进教师和教研人员共同提高。4、实效性原则不搞表面形式,而要聚焦课堂,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以提高教学研究的实用性。5、自觉性原则校本研修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是否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目前,多数活动都是在中心学校安排下

34、开展的,其效果并不明显,有的甚至是一种形式。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相应增加经费投入,要把教师专业化水平、工作业绩直接与晋级、评职评优挂钩,使教师都有一种不断钻研、学习的紧迫感,使提高专业化水平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四、内容与形式校本研修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起来的现实问题,要对学校真实发生的问题尽心分析和解决。在研究中注意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学校可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上,规范新课程下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各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自我反思,发挥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作用,实现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具体形式包括: 1、

35、教育反思教育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而把这些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则可视为一种写作文体。它作为研究方式,运用简便,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它作为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写法灵活,可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2、教育叙事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叙事研究的流

36、程: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3、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是介于教育科研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之中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校本研修形式,是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性的载体。小课题研究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研究、最后付诸实践的行动研究。特别是一贯制学校要把小班额教学的课题研究出成果来。4、课堂观察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寻找教学中的问题,然后以问题为突破口,再进行诊断性研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把握教师课堂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此基础上和教师共同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行动策略,使对教师的指导更增强了针对性。5、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实践研究,重在对

37、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通常是一个课题,三次研讨,两轮反思。其操作程序为:第一步,一个教师研究小组邀请一两位外来研究人员,在充分的学习新课程理论后,反思原有的教学经验和新理念之间的差距,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围绕该课例制定如何改进的计划。第二步,按改进后的计划上课,同时,研究人员听课,课后再进一步反思、修改。第三步,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课、听课、讨论、修改,并总结写成报告。6、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案例展示分析讨论设计解决方案付诸实践反思总结。五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互相交错、交互渗透

38、的。7、课题研究我们一方面要强化教学行动研究、案例分析、教学叙事等“非正规”的教科研活动,引导老师们积极解决身边的教学实际问题,但同时也将一些普遍性的、影响全局的、急迫解决的各类问题归类为总课题,下设子课题项目,由教研员或骨干教师任子课题项目负责人,联合各校骨干教师承担实验项目,通过联校攻关、共享成果的方式推动问题解决。五、措施与要求(一)中心学校和所辖学校要明确职责,当好“主导”,加强管理。(二)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镇内名师和教研组的作用,切实将教研工作抓出成效来。(三)、认真落实三校联片、校际联动、分层管理、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教研制度,加强资源共享体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四)明确校长为

39、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五)聚焦课堂、关注教学效益,以课堂教学改进为抓手,提高教学研究质量。(六)扎根课堂抓教研和师训,走教、研、训一体化之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七)健全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完善学校教研组织机构和教研工作网络,改进教师教学研究的考评制度,使校本研修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继续完善理论学习与提高制度、校本研究和培训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校本管理制度、激励评价制度。六、机构与保障1、组织保障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是我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镇中心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校要建立以校长为核心、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校本研修网络,做到责任明确,人

40、人参与。明确校长是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和全程监督,为校本研修提供好服务,努力把教师的研究和工作凝聚到学校发展的主线上来。2、培训保障各校要重视开展专门的校本培训,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全体教师要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校本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根据学校实际,采取以自学为主、交流为主、业余学习为主、小课题研究为主、立足岗位培训为主要途径,要求保证时间、保证质量、保证效果,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外

41、出学习的机会,广泛汲取先进教育信息。3、时间保障保证各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的时间,确定每周的校本研修时间,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及专项研究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4 资源保障保障校本研修的经费和设备设施的投入,购买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报刊杂志和音像资料,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一贯制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开放学校电子备课室,让教师能够及时在网上查阅、浏览自己所需的教学数据,丰富教师的信息储备。界山、万家小学也要积极利用现有远程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5 管理保障各校要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管理,尤其是要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完善校本研修的档案数

42、据建设。坚持每学期的校本研修评估工作,奖励学校校本研修优秀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和优秀教师。注重总结校本研修的经验和成果,对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以进一步推动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七、实施要求1、教研人员应率先开展研修活动,探讨教研员、其它专业支持人员和骨干教师等其他一线教师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注意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引领队伍。2、学校要有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能够做到领导分工负责,定期深入教研组全面参与、指导、监督各项教研活动。2、学校要有完善的校本研修制度,包括校本培训、校本研究(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制度等)、校本管理制度(交流展示制度、检

43、查激励制度等),并得到贯彻落实。3、学校有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并随着课程改革和校本研修的深入及时修订。4、学校要有年度计划和总结,计划应符合学校和教师实际,突出问题性、计划性、目标性、措施性。校本研修的目的就是为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开展的学习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必须突出本学年拟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达成这些目标,关注研修计划的落实情况。所有教研活动要定内容、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5、校本研修要层次性实施。学校层面应重点关注课程的执行、管理与建设,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学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的完善和落实;教研组层面应重点开展以提高研修有效性为目的的业务学习和

44、集体备课,并注意资料的积累留存和共享;教师个人应重点围绕小课题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的反思研究、课例研究和叙事研究;开展以提高复习训练有效性为目的的习题精选精编和考试命题研究7、所有教研活动要加强过程性管理,有布置就要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有总结。有校本研修的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与留存,包括校本培训材料汇编、教师教研工作手册、教研组工作手册及相关检查记录等。八、上半年校本研修的具体活动安排:1、2010年3月 制定各项工作计划、方案; 各校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及各学科教研组长动员会,明确职责分工; 启动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2、2010年4月 一贯制学校对全体教师就“小班额教学”课题研究做动

45、员工作;组织语文作文教学、英语作文教学“同课异构”专题研究活动;中心学校组织数学优质课竞赛活动;组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贯制学校自行组织“Flash课件制作”技术培训各校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远程卫星播放资源;对教师进行新版网络使用技术培训;检查教师集体备课、听评课、撰写教科研论文等常规工作;3、2010年5月一贯制学校邀请专家指导并完成关于“小班额教学”课题的立项工作;中心学校组织品德与社会、体育课课优质课竞赛活动;中心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参与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各校组织学习郧县中小学教师师德暂行规定,撰写心得体会;一贯制学校组织教师参与中考备考会;检查教师集体备课、听评课、撰写教

46、科研论文等常规工作;4、2010年5月督促落实关于“小班额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期中的质量分析及学科研讨活动;组织中考倒计时研讨活动;组织学习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培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说课竞赛;一贯制学校对教师进行行动网等网络资源下载及编辑运用技术培训;各校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远程卫星播放资源;检查教师集体备课、听评课、撰写教科研论文等常规工作;5、2010年6月深入开展关于“小班额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一贯制学校组织开展学生中考前心理辅导工作;一贯制学校组织学习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理论培训;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表格(Excel)” 使用技术培训;各校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远程卫星播放资源;中心学校检查教师集体备课、听评课、撰写教科研论文等常规工作;6、2010年7月总结关于“小班额教学”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期末的质量分析及学科研讨活动;中心学校安排暑期教师各项提高培训;各校收集整理装订归档各项档案材料;统计上传教师校本研修学分;总结本学期校本研修工作。7、校本研修的预期成果:(1)每位教师上半年能有一节课堂教学展示课;(2)每位教师上半年能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3)每位教师上半年能提交一份优质课堂教学教案;(4)每位教师上半年能有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5)部分教师能参与一项市、县、校级的课题研究;(6)青年教师能参加一节镇、县或市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