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1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B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 C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D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2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
2、现皇统而虚存之。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 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 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 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 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3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 )A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D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4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
3、,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是针对( )A. 思想观念B. 军事技术C. 经济方式D. 教育制度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 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B. 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C. 李鸿章孙中山陈独秀D. 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6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吴虞强调:“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
4、之压力亦散。”由此可见两人的真实目的是( )A. 否定传统文化B. 遏制复辟逆流C. 传播西方文明D. 追求民主政治7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他。”材料表明鲁迅先生( )A. 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B.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C.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D. 号召发动群众革命8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西式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已经出现C.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
5、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面临被扼杀的危险9中华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黄远生的观点类似于( )A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思想 B维新变法时期严复的思想C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 D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思想10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C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11陈独秀曾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
6、适于生存。任诸自然之淘汰,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陈独秀批判孔子思想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A三权分立学说 B马克思主义C社会契约论 D社会进化论12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 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B. 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C. 社会变化影响中国学术发展D.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13近代有人向政府上书建言:“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此上书应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戊戌变法时
7、期 C. 民国初年 D. 新文化运动中14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能够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A. B. C. D. 15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臣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这反映了康有为认为( )A应建立三权分立共和制 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C君主拥有至高无上权力 D议会与君主是国家根本16关于中国近代化进程“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出钱。”其中“广东人立言
8、“的本质含义是( )A. 广东人不甘于外来侵略,勇于反抗B. 康、梁、孙等广东人的主张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C. 广东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人们思想开放,易接受新事物D. 广东人挽救了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17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B 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C鼓励广大民众参与政治 D利用西方的政治学说说明儒家的合理性18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A主张个人利益至
9、上B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念C肯定经世致用思想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19“维新派与保守派比的不是谁更新,而是谁更旧。只有更旧的学问,才能在理论上吻合孔子的思路。”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 海国图志 B. 新学伪经考 C. 变法通议 D. 天演论201919年8月,商务印刷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该书把生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校教科书。这表明( )A. 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型B. 民主和科学已成为社会共识C. 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底层D. 学校教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21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颁布的上谕中提到:“舍其本源不学,学其皮毛而又
10、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这反映了( )A. 清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实业以挽救颓势B. 清政府认为应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C. 清政府继续坚持“中学”为富强之本 D. 清政府守旧势力的态度发生重要改变22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 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B. 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C.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D. 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23罗兹墨菲在亚洲史提出:“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
11、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A. 传统文化遭到鲁迅等人的绝对否定B. “完全拒绝”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沦丧C. 鲁迅等人的觉醒不在于外来的侵略D. 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24“近数十年,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材料反映的“风气”是指( )A. 变法图强 B. 民主科学 C. 经世致用 D. 尊孔复古25材料一西土计其民幸福,莫不以自由为惟一无二之宗旨。试读欧洲历史
12、,观数百年百余年暴君之压制,贵族之侵陵,诚非力争自由不可。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求国群之自由,非合通国之群策群力不可。欲合群策群力,又非人人爱国,人人于国家皆有一部之义务不能。欲外口气皆有一部分之义务,因以生爱国之心,非诱之使与闻国事,教之使洞达外情又不可得也。严复群己权界论(1903)材料二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
13、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严复候官严先生年谱(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主张。(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其意义。答案1A2B3B4A5B6D7B8C9C10C11D12C13B14C15B16B17A18B19B20A21D22D23D24C25(1)西方争个人自由为先;中国则是个人自由须服从于国家自由;争国家自由要凝聚开民智的爱国民众的力量。(2)严复观点:通过教育启发民智,主张改革。意义: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利于社会渐进式发展。孙中山观点: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主张革命。意义:激励民众革命,促进社会转型。8 / 8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