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7.56MB ,
资源ID:2299561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2995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纳米压痕与纳米划痕实验的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特性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基于纳米压痕与纳米划痕实验的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特性研究.pdf

1、第 52 卷 第 9 期2023 年 9 月人工晶体学报JOURNALOFSYNTHETICCRYSTALSVol.52 No.9September,2023基于纳米压痕与纳米划痕实验的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特性研究崔 杰,杨晓京,李云龙,张高赞,李宗睿(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昆明 650500)摘要:为研究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特性,采用纳米压痕仪配合 Berkovich 金刚石压头对单晶硅 晶面进行纳米压痕与纳米划痕实验。纳米压痕实验分别以 10、30 和50 mN 载荷将压头压入单晶硅表面,发现30 mN 载荷下载荷-位移曲线产生微小波动,而在 50 mN 载荷下发生“pop-out”现象,说明

2、材料此时有突然的应力变化并有脆性破坏发生,预测了单晶硅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略小于30 mN。开展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用0 100 mN 的载荷刻划单晶硅表面,根据载荷-位移曲线观察到单晶硅在变载荷刻划中分为弹塑性去除和脆性去除阶段。弹塑性去除阶段,载荷-位移曲线波动平稳,而脆性去除阶段曲线波动较大,得到单晶硅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为 27 mN,临界深度为 392 nm。通过恒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在塑性加工域内分别以 5、10 和 20 mN 的恒载荷刻划单晶硅表面,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恒载荷划痕后的单晶硅表面形貌,分析刻划数据发现切削力和弹性回复率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大,摩擦系数则先增大

3、后减小。因此单晶硅超精密切削加工应选择合理的载荷,并充分考虑弹性回复的影响。关键词: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纳米压痕;纳米划痕;脆塑转变;切削力;弹性回复率;摩擦系数中图分类号:TG5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985X(2023)09-1651-09Ultra Precision Cu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Based on Nanoindentation and Nanoscratch ExperimentsCUI Jie,YANG Xiaojing,LI Yunlong,ZHANG Gaozan,LI Zong

4、rui(Faculty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收稿日期:2023-04-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65027)作者简介:崔 杰(1996),男,安徽省人,硕士研究生。E-mail: 通信作者:杨晓京,博士,教授。E-mail:xjyang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ultra precision cutting characteristics

5、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nanoindentation andnanoscratch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surface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using a nanoindentation instrument anda Berkovich diamond indenter.In the nanoindentation experiment,the indenter was pressed onto the surface of monocrystallinesilicon under 10

6、,30,and 50 mN loads,respectively.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light fluctuations in the load displacementcurve under 30 mN load,while a pop out phenomenon occurred under 50 mN load,indicating a sudden stress change andbrittle failure of the material,the critical load for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of

7、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was predicted to be slightlyless than 30 mN.Nanoscratch experiments with variable loads from 0 to 100 mN were carried out.According to the load-displacement curve,it is observed that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scratching can be divided into elastic-plastic removal and brittlere

8、moval stages during variable load.In the elastic-plastic removal stage,the load-displacement curve fluctuates smoothly,while in the brittle removal stage,the curve fluctuates significantly.The critical load for the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of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s 27 mN,and the critical depth

9、is 392 nm.Finally,through the constant load nanoscratchexperiment,the surface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was scratched at a constant load of 5,10,and 20 mN in the plasticprocessing region,respectively.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after constant load scratch was observed byscanni

10、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he scratching analysis data shows that the cutting force and elastic recovery rate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while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Therefore,in ultra1652研究论文人 工 晶 体 学 报 第 52 卷precision machining of monocrystalline sili

11、con,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a reasonable machining load and fully consider theimpact of elastic recovery.Key words:monocrystalline silicon;ultra precision cutting;nanoindentation;nanoscratch;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cuttingforce;elastic recovery rate;friction coefficient0 引 言得益于芯片等半导体元器件的应用,计算机、

12、通信工具、医疗器械等产品不断朝着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单晶硅作为半导体元器件最常用的衬底材料,在微电子和集成电路领域运用广泛,其尺寸和精度需要借助超精密切削技术来完成。超精密切削技术是指在微米,甚至纳米尺度1-3下对材料进行机械加工,从而制造出极高精密度零件的技术。单晶硅的超精密切削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集成电路的线宽和元件数,直接影响微电子工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该项技术4-6,并将其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优先发展内容。Song 等7研究了超精密切削中摩擦力与最小切削厚度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超精密切削模型,模型中刀具刃口半径越小,摩擦系数越高,切削深度越薄。Guo 等8

13、发现单晶铜在弱磁场中超精密切削时会产生磁塑性效应,此时亚晶体成型度低,抑制了切削中工件表面褶皱结构的形成。真实的超精密切削加工实验成本高、周期长,因此随着仿真软件发展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材料的超精密切削过程9-11。Li 等12采用 MD 模拟了闪锌矿氮化镓(B3-GaN)在不同半径球形压痕下的压痕过程,发现位错和非晶化扩展是导致 B3-GaN 晶体塑性变形的主要原因。且随着压头半径增大,弹塑性转化临界载荷增大,材料硬度逐渐降低,原子位移和 Von Mises 应力增大,最终促进了位错在滑移体系中的成核与扩展,加剧了 B3-GaN 晶体的塑性变形。马世泽等

14、13利用 LAMMPS 软件模拟了单晶硅纳米切削过程,研究了 V 形微沟槽结构对金刚石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发现当微沟槽深度为 0.75 nm 时金刚石刀具切削效果最好。受计算机算力限制,MD 只能完成小规模尺度下的模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切削情况。纳米压痕与划痕实验在形式上更加接近于实际的超精密切削加工,对材料的脆塑转变过程和切削特性有着更直观的表现14-16。杨晓京等17对单晶锗 、三个不同晶面进行纳米划痕实验,发现单晶锗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即在不同晶面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以及临界深度有显著差异。郜伟等18通过 6H-SiC 表面的多次纳米划痕实验,发现间隔较小的划痕之间会产生干涉,且非顺序下的

15、划痕比顺序划痕更易得到高质量加工表面。目前,通过将纳米压痕与纳米划痕实验相结合,研究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特性的成果并不多见。因此,本文首先对单晶硅 晶面进行纳米压痕实验,分析实验中载荷-位移曲线不连续及产生“pop-out”现象的原因,推测出单晶硅脆塑转变临界载荷的大致范围;后用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验证了推测结果,并得到单晶硅脆塑转变临界载荷与临界深度的精确值;但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由于速率变化实验结果会出现偏差,进而又设计了恒载荷纳米划痕实验观察塑性域内不同载荷大小下的划痕特性,并综合考虑材料弹性回复对加工的影响,以期为单晶硅实际超精密切削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1 实 验1.1 微纳尺度压痕与

16、划痕实验的理论基础图 1(a)是压痕过程中金刚石压头与工件表面接触的示意图。P 是压头施加的垂直于材料表面的法向载荷,hmax是压头压入的最大深度,hf是压头卸载后的残余深度。若被压材料为弹塑性材料,压痕接触边缘会发生材料堆积,导致压头有一个下沉量 hs,卸载时压头在下沉量这段距离上与材料不发生接触,发生接触的阶段为接触深度 hc。图 1(b)是压痕后所得的载荷-位移曲线,曲线由加载和卸载两部分组成,S 是压头刚开始卸载时卸载曲线切线的斜率。通过该曲线可以观察整个压痕过程中压头施加载荷与压入深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并且可以计算被压材料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Oliver 与 Pharr19提出了一种

17、 Oliver-Pharr 模型,该模型从弹性接触理论出发,给出了描述纳米压痕卸载曲线的经验公式:P=(h-hf)m(1)第 9 期崔 杰等:基于纳米压痕与纳米划痕实验的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特性研究1653图 1 纳米压痕过程示意图(a)与压痕后所得的载荷-位移曲线(b)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process for nanoindentation(a)and load-displacement curves after nanoindentation(b)式中:和 m 是与压头几何参数及压头工件各自弹性模量、泊松比相关的拟合参数。接触深度的计算公式为hc=hmax-

18、hs=hmax-PmaxS(2)式中:是与金刚石压头几何形状相关的系数,锥形压头取 0.72,旋转抛物面形压头取 0.75,平压头取 1。压头与材料接触面积 A 由面积函数确定。A=f(hc)=kh2c(3)对于理想的 Berkovich 压头,A=24.5kh2c。纳米压痕硬度(H)计算公式为H=PmaxA(4)弹性模量(Er)计算公式为Er=S2A(5)被压材料的弹性模量可以通过经验公式计算。1Er=1-2tipEtip+1-2sampleEsample(6)式中:Etip和 tip是金刚石压头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分别取 1 141 GPa 和0.07;Esample和 sample分别是

19、被压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根据公式(2)(6),结合实验所得载荷-位移曲线可以计算单晶硅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图 2 纳米划痕实验过程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process for nano scratch纳米划痕实验示意图如图 2 所示,压头施加法向载荷 P 同时以速度 V 向前方移动,通过控制载荷大小与滑动速度可以模拟不同参数条件下单晶硅的切削加工。与划痕方向一致的切向力 Ft,是实际对材料表面产生切削作用并迫使材料变形的作用力。通过记录法向载荷 P 和切削力 Ft,可以计算与表面粗糙度有关的摩擦系数 f,定义为f=PFt(7)

20、以上是单晶硅超精密切削加工的主要参数,合理选择这些参数可以大大提高工件表面的加工精度。单晶硅是典型的脆硬性材料,这种材料的去除通1654研究论文人 工 晶 体 学 报 第 52 卷常分为三个阶段:弹塑性去除阶段、塑性去除阶段,以及脆性去除阶段。塑性去除阶段和脆性去除阶段之间存在一个临界状态,这个状态被称为脆塑转变点。弹塑性去除阶段施加载荷较小,划入深度较浅,弹性变形对切削过程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此时切屑呈微小均匀的粉末状;随着施加载荷的不断增大,划痕深度也持续增加,但小于临界深度,此时为塑性去除阶段,切屑呈细小带状,该阶段加工表面光滑、平整,是较为理想的加工状态;当划痕深度随着载荷的增加持续加深

21、,直至超过临界深度后,刻划进入脆性去除阶段,切屑呈大块状,并出现裂纹,样品表面遭到破坏。实际切削加工中应尽量避免到达脆性去除阶段,尽量在塑性域内进行材料去除以保证加工表面的精度。1.2 实验原材料和制备方法实验试样为用直拉法制备,且单面抛光的 晶面单晶硅样片,抛光面粗糙度小于 2 nm,样片尺寸为 10 mm 10 mm 0.5 mm。实验前先准备好圆柱形金属底座,在表面涂上热熔胶水并放在加热台上加热至160 放置实验样片,待冷却到室温后材料样片固定在圆柱形底座上。观察样品表面是否有污渍,用棉棒蘸取乙醇溶液轻轻擦拭样品表面,烘干备用。1.3 性能测试与表征纳米压痕与划痕的实验采用美国 Agli

22、ent 公司生产的 Nano indenter G200 纳米压痕仪,配合曲率半径为20 nm 的 Berkovich 金刚石压头进行。压头负载分辨率为 10 nN,位移分辨率小于 0.01 m。压痕仪配有位移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实验中可实时记录划入深度、划痕长度、法向载荷、切削力等参数的变化。划痕实验结束后通过 JSM-6700F 型号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恒载荷刻划后的单晶硅表面形貌。纳米压痕实验的加载和卸载时间各设置为 15 s,保载 5 s,其中保载是为了消除材料在加载过程中因内应力而产生的蠕变现象。纳米划痕实验中每条划痕的长度均为 140 m,其中0 20 和120 140 m

23、 分别是压头以极小的法向作用力垂直于材料表面预划入和划出的过程,该阶段压头对材料表面不产生力的作用,为压痕仪扫描、检查材料表面。20 120 m 是压头真正参与刻划单晶硅材料表面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变载荷划痕实验的法向力从 0 mN 逐渐增加到100 mN(载荷加载速度为1 mN/s),恒载荷划痕实验则保持设定的载荷不变。自始至终,压头的移动速度均为 1 m/s。此外,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每组压痕与划痕实验进行 3 次。2 结果与讨论2.1 单晶硅纳米压痕实验纳米压痕实验中,载荷-位移曲线可以完整、直观地反映压痕全过程,是研究纳米压痕实验的重要手段20-21。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压

24、头加载过程中载荷-位移曲线存在明显的不连续22,这种现象被定义为“pop-in”现象;但也有些学者记录了仅在卸载过程中载荷-位移曲线存在突变的情况23,称为“pop-out”现象。这两种现象与高压相变引起的单晶硅密度变化有关。加载过程中,金刚石压头不断迫使单晶硅转变为密度更大的晶体结构,某一时刻下材料体积被压缩的速率突然增大,会导致“pop-in”现象的发生。相反,卸载时晶格破坏导致材料体积突然增加,在短时间内膨胀到相对低密度的结构,因此卸载曲线会出现“pop-out”现象。无论加载还是卸载过程中,曲线发生位移不连续现象说明材料在该载荷大小的压痕下发生了体积突变,可以推断此时材料有裂纹产生,发

25、生了脆性断裂变形。本实验在 10、30 和 50 mN 载荷下对单晶硅表面进行纳米压痕,图 3 是三次压痕实验的载荷-位移曲线。可以发现三次压痕的加载曲线均没有“pop-in”现象发生,但卸载曲线则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当最大压痕载荷为10 mN 时,曲线表现出良好的连续性;将最大压痕载荷增加到30 mN,卸载曲线在压痕深度为200 mN 附近产生微小波动;而在最大压痕载荷为 50 mN 时,卸载曲线部分出现了明显的“pop-out”现象,该现象发生在压痕深度为 330 nm 左右。对比三种不同载荷下压痕的载荷-位移曲线,10 mN 载荷材料完全处于弹塑性变形阶段,增加到 30 mN 后可能超

26、出材料脆塑转变的临界点,而 50 mN 载荷下材料发生脆性断裂,即单晶硅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在 10 50 mN,且略小于 30 mN。卸载结束后,三次压痕实验的卸载曲线均没有回到原点,说明都产生了不可逆的塑性变形。卸载终点与原点间的距离被称为压痕残余深度,并且随着载荷的增加,产生塑性变形的原子更多,残余深度也更大。由图 3 可以观察到,10、30 和 50 mN 载荷下的残余深度分 第 9 期崔 杰等:基于纳米压痕与纳米划痕实验的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特性研究1655别为 79、158 和 226 nm。使用上一节中的 Oliver-Pharr 模型结合本次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实验单晶硅样片的纳米硬度

27、为 11.17 GPa,弹性模量为 150.51 GPa,与葛梦然等24论文中的实测纳米硬度值(12.22 GPa)和弹性模量值(173.09 GPa)相差不大,误差率分别为8.59%和12.98%。因此,纳米压痕结果在预测单晶硅等脆硬性材料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图 3 10(a)、30(b)与 50 mN(c)载荷下纳米压痕实验的载荷-位移曲线Fig.3 Load-displacement curves of nanoindentation experiments under 10(a),30(b)and 50 mN(b)loads图 4 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的划入深度-划痕

28、长度曲线Fig.4 Scratch depth-scratch length curve forvariable load nano scratch experiment2.2 单晶硅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图 4 是单晶硅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的划入深度-划痕长度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阶段曲线较为平缓,此时材料去除方式为塑性去除,压头施加的载荷较小,划入深度较浅,划入深度平稳增加但不超过临界深度;阶段与阶段交界处曲线出现了小幅波动,表明此时材料处于由塑性去除转为脆性去除的临界状态,该临界状态称为材料的脆塑转变点;进入 阶段后曲线起伏波动不断增加,此时去除方式为完全的脆性去除,划入深度超过临界深度,样品

29、表面被破坏,开始有裂纹出现。观察图 4可以得出 阶段载荷为0 27 mN,阶段载荷为27 100 mN。因此得到单晶硅 晶面的脆塑转变临界法向载荷为 27 mN,对应的临界深度为 392 nm。2.3 单晶硅恒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变载荷划痕实验中,每个载荷的作用时间都较短,为避免载荷速率变化对刻划的影响,本文又设计了恒载荷划痕实验。图 5 分别是在 5、10、20 mN 载荷下刻划深度以及刻划结束后划痕槽深度相对于划痕长度的曲线。对比三种不同载荷下的曲线图可以发现,随着载荷增加,刻划深度以及划痕槽深度都在不断加深,曲线的波动也越大。刻划深度与划痕槽深度之间的距离可以定义为划痕弹性回复,实际加工中弹

30、性回复对零1656研究论文人 工 晶 体 学 报 第 52 卷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有重要影响。弹性回复深度与刻划深度的比值定义为弹性回复率,经计算本实验中 5、10、20 mN 载荷下的平均弹性回复率分别为 88.1%、64.6%、51.2%。载荷为 5 mN 时压头划入深度很浅,弹性变形在刻划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仅有较少的塑性变形产生,因此弹性回复率相对较大。随着载荷增加,塑性变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弹性回复率逐步降低。图 5 5(a)、10(b)和 20 mN(c)载荷下划痕深度及划痕槽深度相对于划痕长度的曲线Fig.5 Curves of scratching press in dep

31、th and scratch groove depth relative to the scratch length under 5(a),10(b)and 20 mN(c)loads图 6 为塑性域内三种恒力刻划下切削力、摩擦系数与划痕长度间的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切削力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加,5、10、20 mN 载荷下对应的平均切削力分别为 0.362、1.444、2.439 mN,这是因为载荷越大,刻划深度越深,在针尖前方堆积的材料越多,阻碍了针尖的运动从而导致切削力增加。而摩擦系数随着载荷增加先增加,后有微小回落,三种不同载荷下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为 0.072 4、0.144 4 和

32、0.122 0。这是因为载荷为 5 mN 时刻划深度非常浅,材料主要发生弹性变形,此时压头对材料的挤压和耕犁作用会间歇性取代切削作用,因此摩擦系数较小;随着载荷大小增加到 10 mN 切削深度增加,压头对材料转为连续切削,已加工表面的弹性变形回复会对压头后方产生挤压,压头需要同时克服材料弹性回复和塑性变形,导致摩擦系数增大;当施加载荷为 20 mN,此时已接近单晶硅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弹性变形减小,材料几乎全部以产生带状切屑的塑性方式去除,此时摩擦系数相较于 10 mN 略有下降。图 7(a)(e)是在低真空环境下加工后的单晶硅的 SEM 照片。施加载荷在 5、10、20 mN时为塑性域内刻划

33、,如图7(a)(c)所示,此时样品表面去除方式为塑性去除,去除表面质量较好,没有崩碎颗粒出现。另以一条 100 mN 载荷下的划痕作为对比(见图 7(d),此时施加载荷已经超过了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观察放大后的裂纹细节图(见图 7(e)可以发现,材料去除方式为完全的脆性去除,去除表面有大量侧向裂纹出现。第 9 期崔 杰等:基于纳米压痕与纳米划痕实验的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特性研究1657图 6 不同载荷下切削力(a)、摩擦系数(b)相对于划痕长度的关系曲线Fig.6 Curves of cutting force(a)and friction coefficient(b)relative to sc

34、ratch length under different loads图 7 不同载荷下划痕表面形貌的 SEM 照片Fig.7 SEM images of scratched surface under different loads3 纳米划痕实验在金刚石磨粒线锯切割单晶硅领域的应用磨粒线锯切割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超精密加工方式,广泛应用于蓝宝石、SiC 等晶体的切片,并逐步用于芯片制造行业的单晶硅切片加工。线锯加工的刀具通常采用嵌有金刚石磨粒的锯丝,柔性锯丝易发生磨损,降低了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且制备和更换成本较高。同时,单晶硅材料的切削特性也会影响其切片表面质量。研究发现25,合理选择线锯

35、工艺参数对减小锯丝磨损,提高单晶硅切片表面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纳米划痕实验所用压头为金刚石 Berkovich 压头,几何形状呈正三角金字塔形,尖端为球形冠,中心线与面的角度为 65.3,中心线与脊的角度为 77,脊与脊的角度为 115。大部分线锯金刚石磨粒的尖端也是三角形金字塔状,中心线-面磨料尖的平均角度为 66,中心线-脊角度为76,脊-脊角度为11226,与 Berkovich压头参数极为相似。可见本文开展的纳米划痕实验,可以比较好地模拟线锯切割单晶硅的实际加工过程,得到的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特性对线锯加工单晶硅参数的选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 8(a)是金刚石线锯切割单晶硅的过程图,图

36、中工件以一定的速度做进给运动,而金刚石锯丝则垂直于工件进给方向做往复切割运动获得成品单晶硅片。纳米划痕实验中的金刚石压头半径可用来模拟金刚石1658研究论文人 工 晶 体 学 报 第 52 卷锯丝表面磨粒半径;切片加工时需对锯丝施加张力产生切割作用,该张力可对应划痕实验中压头所加载荷;工件相对锯丝的进给运动对应压头相对实验样件的进给运动,从而产生切削力切割工件。切割的截面图如图 8(b)所示,实际对工件产生切割作用的并非锯丝本身,而是锯丝上的金刚石磨粒。由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结论可知,单晶硅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为27 mN,临界深度为392 nm,因此可通过控制锯丝张力、弓角以及选择半径不超过临界

37、深度的磨粒在塑性域内切割材料,得到表面光滑平整且无裂纹的单晶硅切片。图 8 金刚石线锯切割单晶硅示意图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diamond wire saw cutting single silicon4 结 论1)通过纳米压痕实验分析单晶硅压痕变形机理,对材料施加载荷为 30 mN 时,卸载曲线不再连续并产生微小波动,推测单晶硅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略小于30 mN;载荷为50 mN 时,卸载曲线在330 nm 压痕深度附近发生“pop-out”现象,说明单晶硅在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卸载时有突然的体积变化,推测 50 mN 载荷下单晶硅产生显著脆性断裂变形;根据三次压

38、痕结果计算得到单晶硅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与实测值的误差率分别为 8.59%和 12.98%,验证了压痕结果数据的准确性。2)由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分析单晶硅的脆塑转变机理,材料去除分为弹塑性去除和脆性去除两个阶段,实验得出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为 27 mN,对应的临界深度为 392 nm,验证了压痕实验中的结论。因此在超精密加工领域切削单晶硅时,施加载荷应尽量选择在 27 mN 以内,易得到光滑平整的加工表面。3)通过恒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分析切削力、摩擦系数、弹性回复等切削参数,发现在塑性域内压头所受的切削力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加,且载荷越大切削力的波动范围也越大。摩擦系数则是随着载荷增加先增加后又

39、微小回落。划痕结束后材料表面会因为弹性变形恢复部分深度,且不同载荷下弹性回复率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加工时不仅要考虑载荷大小的选择,也要注意弹性回复对实际加工的影响。4)对比发现本文实验所用 Berkovich 金刚石压头形貌与线锯切割单晶硅金刚石磨粒形貌非常相似,因此本文实验结果可用于模拟金刚石磨粒线锯切割单晶硅的加工过程,对加工参数选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 GAO S,HUANG H.Recent advances in micro-and nano-machining technologiesJ.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7,12(

40、1):18-32.2 YANG L L,WEI J T,MA Z,et al.The fabrication of micro/nano structures by laser machiningJ.Nanomaterials,2019,9(12):1789.3 FANG F Z,XU F F.Recent advances in micro/nano-cutting:effect of tool edge and material propertiesJ.Nanomanufacturing and Metrology,2018,1(1):4-31.4 武晓龙,马玉平,王海航,等.微孔超精密加

41、工研究进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21,40(12):1913-1928.WU X L,MA Y P,WANG H H,et al.Progress in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of micro holeJ.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Aerospace Engineering,2021,40(12):1913-1928(in Chinese).5 YUAN J L,LYU B H,HANG W,et al.Review on the progress of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tech

42、nologiesJ.Frontiers of Mechanical 第 9 期崔 杰等:基于纳米压痕与纳米划痕实验的单晶硅超精密切削特性研究1659Engineering,2017,12(2):158-180.6 RAO P,BUKKAPATNAM S,BEYCA O,et al.Real-time identification of incipient surface morphology variations in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proces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4,1

43、36(2):021008.7 SON S M,LIM H S,AHN J H.Effects of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the minimum cutting thickness in micro cut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2005,45(4/5):529-535.8 GUO Y F,LEE Y J,ZHANG Y,et al.Magneto-plasticity in micro-cutting of single-crystal copperJ.Journ

44、al of Materials Science&Technology,2022,124:121-134.9 杨 萍,孙益民.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及其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51-54.YANG P,SUN Y M.Method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9,32(1):51-54(in Chinese).10 CHAVOSHI S Z,GOEL S,LUO X C.In

45、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anisotropic cutting behaviour of single crystal silicon:a molecular dynamicssimulation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2016,23:201-210.11 MENG B B,YUAN D D,XU S L.Study on strain rate and heat effect on the removal mechanism of SiC during nano-scratchi

46、ng process by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2019,151:724-732.12 LI Y L,YANG X J,DENG J Y,et al.Effect of indenter radiu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3-GaN in nanoindentation based on moleculardynamicsJ.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2023,35:106134.13 马世泽

47、,付 婷,曾良才,等.单晶硅纳米切削过程中微沟槽结构金刚石刀具切削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23,46(1):47-52.MA S Z,FU T,ZENG L C,et al.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cutting performance of diamond tool with micro-groove structure innanometric cutting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

48、023,46(1):47-52(in Chinese).14 TIWARI A,NATARAJAN S,et al.IndexM/Applied Nanoindentation in Advanced Materials.Chichester,UK:John Wiley&Sons,Ltd,2017:663-680.15 LI C,ZHANG F H,MENG B B,et al.Research of material removal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for single crystal GGG(Gd3Ga5O12)based onvaried-depth

49、nanoscratch testingJ.Materials&Design,2017,125:180-188.16 GE M R,ZHU H T,HUANG C Z,et al.Investigation on critical crack-free cutting depth for single crystal silicon slicing with fixed abrasive wiresaw based on the scratching machining experimentsJ.Materials Science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2018

50、,74:261-266.17 杨晓京,赵 彪,罗 良.基于纳米划痕的单晶锗脆塑转变实验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47(10):3228-3232.YANG X J,ZHAO B,LUO L.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of single crystal germanium based on nano-scratchJ.Rare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2018,47(10):3228-3232(in Chinese).18 郜 伟,张银霞,黄鹏举.基于不同纳米划痕顺序的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