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1 ,大小:1.65MB ,
资源ID:229936      下载积分:19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299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曲****】。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曲****】,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pdf)为本站上传会员【曲****】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pdf

1、教育学原理(核心重点版)标注的是重点论述题一、论述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教育的历史发展是教育史学科的基本内容。历史证明,从远古的蛮荒时代到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教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 段,由于各自的社会生产方式不同,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为:教育的附属性: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教育直接 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教育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副产品。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多是利用模仿和言传身教的示 范。教育的平等性:原始社会中同部落群体的每个成员所受的教育基本相同。2.农业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是指以农耕文明和农

2、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它基本上涵盖了传统 社会阶段划分中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1)学校出现并成为重要的、基本的教育形式。学校的出现也意味着教育 活动的专门化。(2)学校教育有着显著的等级性统治阶层掌握着学校的领导权,只有统治阶层及其子女才能入学受到良 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局限于统治人才,是一种精英教育。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生产实践,“统治之术”充斥在课堂教学之中。(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农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不再是 笼统地教给学生,而是分门别类地提供给受教育者。(4)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并不断发展,但尚未成型。3.工业社会的教育(1)多元化的教育目的:不仅加强政治领导人

3、物的培养,而且也要培养国 1民以及工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者。在工业社会多元化的教育目的之中,培养劳动 者是其显著特点,体现了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的重新结合。(2)普及性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又叫国民教育,是一个国家由政府强制 其未成年人民所接受的教育。(3)系统的学校制度:工业社会的学制在分级上更细致、在分类上更多样,在总体上更注意联系,因此显得更为丰富、清晰与系统。(4)丰富的教学内容:普通学校普遍缩减了传统的以人文学科为主的教育 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的知识,以适应培养劳动者的教育需求。(5)多样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成为各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甚至还出现了为缓解 教

4、师不足的矛盾而兴起的“导生型”。由于教学内容方面的变换,传统以记忆、背诵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 经不能满足新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知识要求采用直观讲解、实验分析方式进行 教学。4.知识社会的教育(1)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目的人性化,在知识社会所要培养的是人,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 生的人,然后才是公民,是各种专门人才,是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其次,教育的人性化必然要求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乃至教育制度都要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2)教育的现代化教育同社会生产的联系空前紧密,教育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 大。科学技术成果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普遍的应用,教育内容、教育 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5、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相互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教育理 论研究的成果迅速地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教育实践的发展变化也能 迅速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关注。远程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给传统的教育形式带来了革命 性的变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教师、课堂和学校。(3)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意味着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平等开放,必须 承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4)教育的终身化2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接受一定得教育和培训。它在时间 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分隔。终身教育在实践方面的进展主要体

6、现在: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确立终身教育的地位,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发达国家主要以职业技能的培训为主;在发展中国家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义务数育为主。(5)教育的国际化国际性的教育组织的出现及其行动纲领的颁布,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以及学会生存、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报告等。国家层面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如互相派遣教师和留学生、互相承认学历 和学分等。不同国家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教育内容中增加国际理解教育,实施双语教学等。二、简述教育的特性/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特性,即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 动存在就永久起作用的特性。第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1)所

7、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同类传递的能力。(3)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结果远远不止于此。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也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 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因此也需要用“教育”这个词把人的培育活动与动物的 亲子本能的活动区别开来。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1)人不但通过特定的感官反映外在的刺激,更为重要的是,人能通过抽 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即使年龄很小的幼儿,当他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时,他

8、便存在了意 识,随之产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的参与。因此,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 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 的有目的行为。3第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1)人对经验和智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形式进行的。人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人类有意识。(2)人能把自己的需要报告给自己,意识到经验的不足和欠缺。人类又有 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 内的经验,而且可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获得经验。人类传递经验的这 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种社会现象。第四,

9、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产品 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同时,教育与其他有意识的、以 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三、论述教育的功能(特别重要!全背!)所谓教育功能,即由于活动的功效和职能。一、教育功能的基本分类:(1)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 种功效。(2)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教育的正功能即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

10、极促进作用。教育的负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二、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如下:(一)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主要有: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一一人的培养。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 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就个人而言:教育是发展,是成长,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人社会 化的过程。社会而言:教育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 于社会。2、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一一“社会遗传”。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

11、了两种财富: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质文 4化和以语言形态记载下来的精神文化。这两种社会财富之所以能够得以保存,并 世代相传地继续发展下去,不是靠人的生物遗传实现,而是靠教育将这些人类认 识的成果传递给新的一代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遗传”。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一一科学筛选。自从学校诞生,有了专门的教学活动以后,能够进入学校教学过程的人类经 验就是经过筛选的少量典型经验。进行人才选拔是学校选择职能的又一方面,学 校进行的人才选拔是一种竞争性的人才选拔,它不仅具有社会认可的权威性,而 且具有层层淘汰的严格性。(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培养社会

12、需要的各种劳动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与经济的发展。(2)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 工作效率。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物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 具的损坏率。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成学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总之,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可以不断地重新构建人的知识结构,提高劳 动者对现代生产的适应性。(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教育而实现的劳动力再生产,由于提高了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因而便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

13、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单位,承担着再生产科学知识 的任务,同时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 产力的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发挥精神生产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形成科学一一技术一一生产体系,在实验室里研制创造出许多新的生 产工艺,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推进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1)培养政治人才。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会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的,5而这主要又体现为培养国家的统治者,教育肯定要以政治统治人才的培养作为它 的一个主要任务。(2

14、)培养合格公民。教育要培养的即是“有教养的”公民,是每个人形成 该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信念,成为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3)传播政治意识,倡导主流价值观。学校是一个宣传和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通过文化的宣讲和传播、使社会正统思想由少数人掌握逐渐变成为广大人民 群众所知晓,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教育的作用虽然不是根本性的,但却是极其 重要且显而易见的。3、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教育是传递和保存社会文化的主要手段,正是通过教育传递文化,新生一代 能够经济高效地占有社会文化,正是因为有了教育,文化才从一部分人传递给另 部分人,从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人类的文化才得以积累和普及。

15、(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没有选择的文化传播,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学校教育更是如此。选择文化是 教育传递文化的前提,文化选择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以优秀的人类经验文化促进 人的发展。(3)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首先教育总是基于对既定社会文化的种批判和选样,井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而 组织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其次,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从事文化创造,生产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 化成果,这是文化创造的一个直接的途径。最后,教育可以通过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去创造新的文 化。4、教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功能(1)通过传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从而争取社会成员的理解。(2)通过解释和宣传,改变人们

16、对于环境与发展的态度。(3)培养善待环境的道德观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4)培养人们评估和处理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5)培养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行为。四、教育的基本规律(此为最全答案!)一、含义: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 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6二、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和教育与社会 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是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 异性、不平衡性、整体性。这些

17、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 必须遵循的规律性。(1)顺序性就正常情况而言,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 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 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2)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 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以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 同的发展任务。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

18、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 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3)个别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别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的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正是由于这些差别才构 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世界。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 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4)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到达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的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速 度。要求:教育

19、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 机地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5)整体性7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 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 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 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 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

20、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 经系统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 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 功能的发展与完善。如周岁儿童学走路,青少年身高剧增。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功能上,也表现在神经活 动上,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发生变化。(2)环境

21、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其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它关系到一个人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是指由自然,历史,前人为儿童创设的环境。而人的主体选择 性则是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能起到多大作用、起什么作用,都取决于个人对环境的 态度。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且能够选择和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3)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为了解决生活生存与发展 的需要,人始终作为活动的主体存在,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

22、过 8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个体的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 积极主动的过程,从而表现出,人特有的能动性。个体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被动的等 待条件成熟。另一方面是人不断的克服困难,以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4)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 的制约下进行的。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一一 学校进行的。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总之,上述

23、因素各具特点与作用,都是人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人的发展的具体条件与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四者的作 用,使其在每个人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使个人不断获得最佳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规律一、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 展上。(1)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制约性教育与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与促进。一方面,教育要适应现有的经济发展状态,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又必须时时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从而反过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

24、现有科学技术发展状态的适应与促进。方面,教育中的许多成分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教育中的科学实验、理论研究、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都需要以现有的 科学技术发展为前提。另一方面,教育也不是消极地适应科技发展,而是以自己的专门活动促进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如各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科学理论研究,科学技术 研究和应用开发。(2)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地区不平衡。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我国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同,9教育发展也不同。城市与乡村不平衡。在不发达的国家中普遍存在着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 的矛盾,这种发展不平衡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会存在。(3)教育发展的“超

25、前”和“滞后”“教育先行”,是指教育的发展要先于社会的发展,教育投资的增长要适 当超越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现代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教育的发展先于经济 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更好发展。“教育滞后”是指教育投资不能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承受力。教育的投资 若超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所能承受的限度,就是对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规律的破坏。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和相适应1、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制约教育的性质。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如阶级社 会的教育都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是阶级统治的工具。(2)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社会性质不同,教育目的就不同,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

26、的具有决定性作用。(3)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经济力量 以及意识形态的优势来制约教育的领导权,以及决定哪种人受教育、受到何种教 育,都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4)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 的更具有直接决定力量,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制定不同的教育制度,规定教育 内容,确保学校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适应(1)对社会政治活动的直接介入。通过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传播统治阶级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或执政党的政治路线与方针,为某种政治活动的需要做思想准备。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一

27、支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2)营造与社会政治需要相吻合的学校政治文化氛围,培养符合社会需要 的人才。(3)排除切不利于政治统治的因素为贯彻落实统治阶级的人才规格和思想 标准扫除障码。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统治阶级的教育。(4)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协调社会和家庭等各种教育形式,共同完成政治的需要和任务。10三、教育与文化的制约和影响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主 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2)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的环境与教育模式。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28、。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 到特定的文化模式所制约。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例如,东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 追求和谐、崇尚德性、关注整体;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3)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 的制约性就越大。2、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自20世纪中叶以来,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指出:“文化是每一个人及每一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因 此,以人为最终目的的发展事业具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方面。五、教育的原则(22版答案曼曼学姐独家重新到

29、最全)含义: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定的教育目的和 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性准则。(-)人道原则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有过程中教师应爱护学生的生命,关心学生 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和人道 精神。具体做法有:要满足学生作为人正常而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创造旨在培 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道精神、向学生提出严格 而合理的要求。(-)个性原则教育的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 性,并有查的育学生的个性。具体做法:端正对个性的认识、培养

30、学生的自主性、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 系、培养学生的特长。11(三)创造性原则教育的创造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珍爱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 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具体做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变现其创造力的 机会。(四)活动性原则教育的活动性原则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 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具体做法: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深层 内在的教育活动、多让学生自主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提 高教师的组织才能(五)

31、民主性则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 平等。具体做法:增加教育机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 地位结合、提倡启发教育。六、简述教育目的特殊性以及价值取向/简要评价个人本 体论和社会本体论(重要!22版最新版答案)(-)教育目的的特殊性(1)教育目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一方面,人们无论是提出目的,还是实现目的,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 为前提和依据。另一方面,这些不同的教育目的,又往往是由这个社会的教育家 或这个国家的政府提出的,体现着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主观意志。(2)教育目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教育目的既是理想的,同时又必须是现实的,即通

32、过现实的教育和现实的努 力是可以达到的。(3)教育目的是社会需要和身心可能的一致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两个需要与两种可能的一致,即社会发展需要 和个体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可能和人的身心发展 的可能。(4)教育目的是理论上的规定性与实践上的操作性的统一教育目的作为国家人才利益的集中体现,它是集多方需要之大成的一种理论 12规定,与此同时,这种理论规定还应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使实践工作者能够将 其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达到理想规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柏拉图、凯兴斯泰纳、涂尔干,赫尔巴特。(2)基本观点: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33、,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个人的发展 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 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3)评价:积极: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有目的从社会出 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合理性。不足: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 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 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2、“个人本位论”(1)代表人物:卢梭

34、、裴斯泰洛齐、康德、萨特。(2)基本观点: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人的本性,增进个人价值。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只在于它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3)评价:积极: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 发,满足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倡导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 价值和地位,使教育回归到人间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足: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

35、需要和社会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 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总而言之,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应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13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个体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另 一方面,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体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为基础,服从 社会发展的需要。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考过真题!且原题库没有,曼曼学姐整理出了最全答案,直接背即可)我国教育目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包含的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培

36、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来看,我 国当代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育目的规定,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方 向,也指出了我国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既教育所造就出来的人,不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寄生虫,而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二、坚持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分层和分类两个角度来理解。1.从分类角度来理解,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 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主要指受教育者 德、智、美几个方面的发展。2.从分层的角度,人的发展是一个多层次

37、发展的立体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 面能力的发展,人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和自我关系的能力,如 果人的发展在这三个层面都形成了健全的能力,这个人的发展就是和谐或全面的 发展。三、培养独立个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 展,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阔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 者的个人价值。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二者并不相互排斥,所谓的全面发展,即受教育者在德 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在受教育者身 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是全面发展的个性。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独立 个性的社

38、会主义现代化话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14八、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制度的性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教育类 型和方式。(2)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性 质的教育制度,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这些要求既体现在 他们的教育观念上,又体现在他们的教育制度上,而且必须借助教育制度加以保 障和实现。因此,政治制度对教有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二)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制、教育结构、经济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制度提 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2)当前,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知识

39、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新型 高科技产业必将对教育的种类、科类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 影响到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变革。(三)依据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1)文化发展和文化传统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学制传统和管理体 制。(2)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3)在文化因素中,科学技术对教育制度的影响非常明显,而且其影响力 还在逐渐增大。当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激增已经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以掌握和再现 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制度,人们纷纷研究适应这种知识状况的新的教学制度、考 试制度、奖励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四

40、)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校教育结构和学制。人的身心发展经历 着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壮年,在身心 发展上各有其特点和规律。(2)制定学制,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与衔接等,都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九、简述教育制度有何自身特点第一,客观性。教育制度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教育制度虽然反映 着人们的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求,但是,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 15教育制度,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这 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第二,取向性。教育

41、制度体现一定阶级的价值取向。任何教育制度的变革都 是重新对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的结果。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取向性主要表 现为其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取向,总是为某一阶级 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 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取向特 性。第三,历史性。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教育 制度的客观性和取向性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历 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改 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实践得以深化的一个重要

42、条件。第四,强制性。教育制度具有法律效应,如有违背就要受到惩罚。教育制度 具有强制作用,只要是制度,在没有被废除之前,都不管个人的好恶,无条件地 要求个体遵守,违反制度就要受到不同形式的惩罚。例如,国家义务教育制度、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学校考试制度等,如有违背就会受到惩罚。十、简要说明课程资源有哪些类别(22版答案,独家更新 到最全)一、课程资源的含义: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二、所谓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要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特点区分开来,以便更好 地认识、开发和利用。1、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1)校内课程资源

43、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校内人力人文资源、与教 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2)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 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 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 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2、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 和信息化资源16(1)文字的产生,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教学 活动的发展,以教材

44、为主的印刷品记录着人们的思想,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保存 着人类的文化,延续着人类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2)实物资源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类是自然物质,如动植物、矿石等;一 类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如建筑、机械、服饰等;一类是为教 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物品,如笔墨纸砚、模型、标本、挂图、仪器等。实物形 式的课程资源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是常用的课程资源。(3)活动资源内容广泛,包括教师的言语活动和体态语言、班级集体和学 生社团的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以及师生之间、学 生之间的交往等。充分开发与利用活动课程资源,有利于打破单一的课堂接受模

45、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增进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养成健全的人格。(4)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有着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势在必行,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 类型。3、根据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1)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2)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直接决定

46、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 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 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当然,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之间并没有绝对 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力和 环境等,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此外,根据性质,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 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不是目的,列举课程资源的不同分类方 式、旨在开拓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

47、视野,展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阔前景,避免可能出现的偏颇。十一、简答教学系统包括哪些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 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等三种 17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教学包含一系列要素相互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 究需要考察这些要素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以便指导具体条件下的教学设 计和实施教学。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对 教学过程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个是个体差异

48、,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词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 等差异。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教师对学生都起着及其重要 的作用。教师应该协调学与教的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的协调员,类似交响乐团的指 挥。在学与教中起着关键的作用。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的传递知识、策略、技能、态度和 价值观等。从宏观上看,教学内容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4.教学媒体。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 递的信息工具,教学媒体往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实现。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中的自然条 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后者涉及课堂纪律

49、、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 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反思评价过程在教学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 起相互影响。十二、如何上好一堂课上课处于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要提高教学质 量,首先要提高上课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制定的预 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它往往用学生学会了什么来表示。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 体化。它通常总策略性的,是可观察、可明确界定的,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它 常常还受时间、情景等条件的限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

50、般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目标、情感方面目标和动作 技能方面的目标,师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目标实现 18与否是衡量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依据。2、内容正确。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既要注意系统连贯性,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3、方法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恰当,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 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运用自 如。课堂上既要有紧张的学习活动,又要有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师生配合密切、感情融洽。4、结构合理。整个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