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 个问题。”哈姆雷特被军活的困 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 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 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 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 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 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 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 件.走入司马迷的内心世界C千古第一书信司马迁此书是史记之外,史公遗存下来的唯一完整 书信,它和太史公自序都是后人研究司马迁 人格、思想与感情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2解题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 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
2、答 书”“与书”上 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吴均)、撤)等等。(王安石)、与朱元思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任安,任安,字少卿,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写信 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过了很久,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此信写于武 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93年,这年司马迁 53岁)。当时任安因事下狱,状况危险,所以书 信中虑及任安的死。但任安被汉武帝赦免了。又 过了几年,在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的时候,因他 对立太子的态度不明朗,终于被武帝杀死。A4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
3、贱。任安 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 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 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 写了这封回信。A5李陵之祸的故事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四十八岁。这是太初历颁布后的第七年,他埋头撰 述史记的工作,正当草创未就之时,突然飞来了横祸,受李陵案的株连被下狱受 腐刑。这场灾祸使司马迁蒙受人间的奇耻大 辱而导致了重大的思想转变,直接影响到 史记的写作。司马迁抒愤寄托,强烈地 表达他的是非观点和爱恨感情,从而升华了 史记的主题。因此,对李陵之祸的前因 后果,以及司马迁受祸后的心态,都需要作 全面深入的探讨,才能说明司马迁立场、思 想的
4、转变,以及怎样发愤著书。A6李陵之祸的故事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骑射技术有乃祖李 广之风,谦虚下士。公元前99年五月汉武帝下达 了出击匈奴的动员令。秋九月,李陵率五千骑兵 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汉武帝派老将路 博德率领骑兵一万为他的后援。李陵终因寡不敌 众,粮尽矢绝,在离边塞仅有一百多里的地方,李陵全军覆没,投降了匈奴。老将路博德为李陵 后援,汉武帝让他别出西河,使得李陵孤军奋战 而无救,这是汉武帝调度失计演出的悲剧。A7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 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 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
5、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 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 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 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 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 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 答汉室。A 8李陵之祸的故事 司马迁断言,尽管人情都有“贪生恶死,念 亲戚,顾妻子”的习性,但“激于义理者不然”,即便是“臧获婢妾犹能引决”,何况立言著述的 堂堂太史
6、令呢!司马迁陷入了极度艰难的生与死,荣与辱的抉择之中,所受痛苦的熬煎,是难以用 笔墨形容的。上高马迁次生与死的沉痛思考和严酷抉择中,悟出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提出了震撼千古的至理 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如果人的一生,不能对社会作 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 抗争,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雄蚁何异!司 马迁在孔子世家和伯夷列传中,引圣人 孔子之言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A 9李陵之祸的故事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记载了父亲司马 谈的临终遗言: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 孝之大者也。立身扬名为孝道的最高准则,这是司马迁借
7、父亲之口提出的新颖见解。这 见解标志着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形成了 以立名为核心的荣辱观。史记未完成,名还未立,因此他的身躯和生命是属于史 记的,也是属于父亲和自己的理想的,他 不能去死而要坚强地活下来,所以就极刑而 无愠色。就这样,司马迁选取了以腐刑代死 的抉择。A10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 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 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 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 迁打入大牢。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 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 对酷吏,他始终不屈
8、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 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 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 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 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A 11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 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 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 活了下来。A12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 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9、他一度想到自 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 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在报任安书 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 个完整的交待。A13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 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 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 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 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A14头地(qiang)暴肌肤(P6)肇(chui)伏法受(zhii)鞭(yuan
10、)囹圄(yu)占(bu)槛(j ian)缥维(lei xie)愠色(ytn)倜傥(ti tang)a15第一段A16原文太史公牛马 走司马迁再 拜言。少卿 足下:曩(n金ng)者辱 赐书,教以 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 务。重点解析太史公:司马迁所任官职。司马迁28岁接任 父亲的职位,担任太史令。古代书信常在开 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言:陈述。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曩:从前。者:表示停 顿。推:推荐。进:引荐。贤、士:有才德的 人。为务:作为应当做的事情。务,事、任 务。当时司马迁任中书令(由宦官担任,掌 管推选人才和文书等),能较多地接近皇帝,任安希望司马迁利用自己的
11、条件向皇帝举荐 人才。A 17文 原气恳仆,俗,如 意恳望师流言敢,不而人仆此勤若相用之非也重点解析意:用意。气:语气。勤 勤恳恳:诚恳的样子。若:如果。仆:司马迁对自己 的谦称。而:好像、同一样。流:这里有顺从、追随的意 思。俗人:指一般世俗之人。A18原文请略陈固陋。阙(que)M 久不报,幸勿为过!重点解析幸:希望。A19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 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A 20第二段A21第二段第一层原文仆之先,非有剖符 丹书之功,文史星 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
12、 优所畜,流俗之所 轻也。重点分析固:本来。所戏弄:不重视的、当作玩物 的。倡优所畜:被当作 乐工和伶人来蓄养。倡 优,是古代被人轻贱的 下等人。A22原文重点分析假令仆伏 法受诛,若九牛亡 一毛,与 蟋蚁i可以 异?伏法受诛:接受法律的 制裁,接受死刑。亡:丢失。螃蚁:螃 站和蚂蚁,泛指微小的 生物。A23原文重点分析而世又不与能死 节者比,特以为 智穷罪极,不能 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 立使然也。死节者:坚守自己的节操 而死。比:并列。特:副 词,只、仅仅。智穷罪极:指方法用尽,因为罪行实 在太重而无法开脱。素所自树立:平素自己用来 立身的。指从事的职业和所 处的地位。A24第二段
13、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重点分析或:无定代词,有的、有的人。于:比。用之 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介词,因。之,代 词,代”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不同情况。A25原文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 辱辞令,其次t出(qii)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 木索、被维(chui)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重点分析先:祖先。理,纹理,指皮肤。不辱辞令:不做言 而无信的事。辞令,酬应、答对的言辞。讪,同“屈”。被:遭受。极矣:到顶了。刑不上夫夫:大夫之官犯了法,可
14、以不受刑罚。语见礼记曲礼 上。士节不可不勉励:士人的恪守操守不能不鼓励 劝勉。士,这里指士大夫。A26原文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其考槛阱之中,摇尾 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 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重点分析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在地上画个圈子做牢狱,也 一定不能进去。势,那种情势。这句是说牢狱的恐 怖。27A原文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维,幽于圜(yunn)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亩ng)地,视 徒隶则正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q话ng)颜耳,曷足贵乎!重点分析交手足:手脚被捆绑。交,交叉,这里可译为“捆绑”。榜:鞭
15、打。头枪地:用头碰地。徒隶:狱卒。及以至是:等到了这种地步。,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已经在监狱中受尽凌辱)还 要说没什么可耻辱的,这只能说是厚脸皮罢了。耳,语气助词,而已、罢了。曷:即“何”,表示疑问。A 28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 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 系?A29第二部分(第三段):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殆为此乎?轻视 称许、相提并论 只是 最终 因为 浸渍,渐进
16、受(刑械)清楚明白S A大概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 再自杀已经迟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 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 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 不能自杀的例子,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 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 该自杀。“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A 31原文且西伯,伯也,拘于美(yb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 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0T),
17、大将也,衣赭(z hj)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 居室。重点分析西伯:周文王的封号。伯(也):方伯,即一方诸侯之长。殷纣时他是西方诸侯之长,故称。拘于姜里:据史 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曾被殷纣王拘禁。差里,今河南汤阴县北牖城。李斯:战国末年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人。帮助秦始皇统一全国,任秦丞相。秦二世时,李斯被赵高陷害,最后被腰斩、灭三族。具于 五刑:受遍五种刑罚。至于他受了哪五种酷刑,未详。A 32淮阴:淮阴侯韩信。韩信先被刘邦封为楚王,后有人告他谋 反,刘邦假做南游,到陈地,韩信来见,被逮捕。后被赦,封 为淮阴侯。械,手铐、脚镣一类的刑具。彭越、张敖:彭越,汉初功臣
18、封梁王。张敖,汉初功臣,张耳之子,父死,袭为赵王。二人都因被诬告谋反,下狱定罪。绛侯:西汉 功臣周勃的封号。吕后死,吕禄等人谋反,周勃与陈平等诛灭 吕氏亲族,迎立文帝。权倾五伯(b台):权势很大,超过春 秋时的五霸。伯,通“霸”。请室:汉代囚禁有罪官吏的监 狱。周勃后来被诬告谋反,下狱治罪。魏其:魏其侯窦婴,汉景帝时为大将军,武帝时被诬下狱处 死。衣赭衣:穿红褐色的衣服。古代囚服为赭色。衣(赭),名词用如动词,穿。三木:指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即枷和桎(z hi)梏(gti)。季布:季布原为项羽将领,屡次困辱刘邦。项羽死后,刘邦悬赏捉拿季布。季布剃 光了头,颈带铁圈,改变姓名,卖身为鲁人
19、朱家的奴 隶。灌夫:汉景帝时,灌夫平七国之乱有功,为中郎 将。武帝时被诬下狱、灭族。碍室:少府所属的官署名,愚 当时贵族阻罪后的拘留夕所C原文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wng)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 其不辱也?重点分析罪至罔加:罪名临头,法网加在身,上。一体:一律、一样。安在其不辱也:“其 不辱也安在”的倒装。A34原文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夫人不能蚤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 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 者,殆为此也。重点分析乎之夫 勇。“。屋筵大 的的通怕怯,势也:勇敢或胆怯,是在不同形势下显示 强弱,形也:强
20、大或软弱,是在具体情况下表现 审矣:明白了。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蚤:早”。斯:指示代词,这。殆:副词,大概、恐A35第三段原文夫人情莫不贪生恶(wCi)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 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 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重点分析顾:顾念。妻子:妻子和孩子。至:至于。激于义理者:被正义、真理所激发的人。不然:不这样。指心中有理 想的人与常人不同,不会“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C“今仆不幸仆于妻子何如哉?”这句是说,自己没 有家人可牵挂,对妻子、孩子的情分也不深。A 36原文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 虽怯懦,欲苟活,亦颇
21、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缥(向)继(xi6)之辱哉?重点分析颇:很。.识:明白。分:界限、原则。沉溺:陷身、陷入。A 37原文且夫臧(z台ng)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 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重点分析引决:自杀。况仆之不得已乎:何况我已经(到了)没 有任何办法可想(的地步)呢?隐忍:克制忍耐。幽:包围、囚禁。粪土:指监狱,即受屈辱的地方。私心有所不尽:指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文采:指文早OA 38思考: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内容与形式梳理。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
22、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 开的呢?A39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 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 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A 40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 俗之
23、所轻”,与“蟋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 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 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A 41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 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 么要这样写?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 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 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 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
24、己所 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 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 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 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 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也”。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 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 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 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 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 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 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 传名的顽强
25、意志。A43(2)体会性阅读。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蟋蚁何以 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 T“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 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变鼎”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嚏,最后 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 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望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0 4欣赏品味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例
26、如,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 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小结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 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 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 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A 45问题研究与书面回答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说明自己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更为世 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2、说明若要自杀应在受辱之前。3、不自杀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让“文采表于后世”。A46:分条陈述司马迁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1)列举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极辱:.2)用比喻、对比说明人的
27、志气在困辱的境 地中会逐渐衰微:.3)举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能自杀的例子,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A47小结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形成了司马迁超越时 代的文化人格,虽然作为王朝的史官却保持了相对 独立的学者立场。史记不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反映出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对于社会思想 文化的巨大压迫,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 盾,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史记 不仅是汉代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整个中国文化史上 最伟大的著作之一。-章培恒A48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悲士不遇赋作比较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A49
28、解释下列加点词:司马迁再拜言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请略陈固陋阕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谦辞与敬辞 拜两拜 情义、诚挚恳切 怨望、效法 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 隔了很久,回复 贝备 牛马走、辱,幸A50 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殆为此乎?轻视 称许、相提并论只是 最终 因为 浸渍,渐进 受(刑械)清楚明白 大概A51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如何 职分(界限)遗憾 终结一生 困穷贬谪愤懑舒散 不
29、谦虚散乱的文献考订;纲纪、规律A52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通其狂惑 今虽欲自雕琢 曼辞以自饰 书不能悉意 恰逢,正好 即使 即使 达(抒发)现在 美好 完全,尽53翻译下列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刑不上大夫: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此言士节不可以不勉励也。:这就是说士大夫在气节方面不能不进行 磨砺。A54第3段: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 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 九牛亡一毛,与蛟蚁何异?而世又不 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 能自免,卒就死耳。任
30、地位卑微,死不足惜A55不应该:不辱先,不辱身,不辱理色,不辱辞令 却受辱:讪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墨楚受辱,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毁 肌肤、断肢体受辱,腐刑(受)极(辱)e奇耻大辱,无颜苟活A56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阱槛之中,摇尾而求食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笔,幽于圜墙之中,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身处困境,走向衰弱A57第二部分(第三段):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殆
31、为此乎?轻视 称许、相提并论 只是 最终 因为 浸渍,渐进 受(刑械)清楚明白S A大概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 再自杀已经迟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 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 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 不能自杀的例子,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 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 该自杀。“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A 59西伯(周文王)拘姜里李斯具五刑淮阴(韩信)一一受械彭越、张敖系狱绛侯(周勃)囚于请室魏其衣赭关三木季
32、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宅.第三层:忍辱偷生,古今一体暗示自己也想“隐忍苟活益第4段重要字词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被 仆于妻子何如哉 对如何 亦颇识去就之分 界限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却,转折 恨私心有所不尽 遗憾 鄙陋没世 终结一生 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显露A 61第4段: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为父母妻子让文采流传后世 外A62第3、4段主要是什么内容?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三层:(1)不能死(2)不能辱(3)生与死的抉择A63第5段重点字词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不同寻常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故述往事,思来者 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困穷
33、贬谪 愤懑 使思 舒散 流传通“现”,显A示64第6段重点字词仆窃不逊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遭此祸不谦虚散乱的文献考订纲纪、规律探究通晓恰逢,正好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恼怒虽万被戮,岂有毁哉即使65所V田 文王拘而演周易弟3友: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身处逆境,终于成功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表明自己A“隐忍苟活”的原S第6段:创作史记的目 的和史记的内容、体例第6段:表明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第6-7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 忍苟活的原因,是
34、为了完成史记。A67第8段重点字词 下流多谤议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通其狂惑 今虽欲自雕琢 曼辞以自饰 要之死日 书不能悉意 地位卑微 即使延续耻辱 达(抒发)现在美好总之完全,尽A68第7段:任安:待人接物要慎重向皇上推荐人才一地位低下,说了没用、遭受极刑,没有资格 处境艰难,表明苦衷第7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 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 对余生的看法。A69拓展延伸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 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 后的感受是什么?2.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 于世”?A 703.学习了报任安书,我们了解了 司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
35、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还知 道,面对侮辱、嘲笑、误解,司马迁 的态度是忍辱负重。A71 思考讨论:你同意司马迁的生死观吗?你赞成 他的选择吗?如果同意,请你说说对“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理解。如不同意,谈谈你的观点。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也受到侮辱,你会如何对待?A 72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 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 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 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 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 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36、具有强烈 的芳木感染力总3,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 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 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 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 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 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
37、正直,而又“桀鹫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干秋万代。74布置作业整理本文语言现象。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 可辱”之我见。读报任安书后感A75一、通假字。1、幽于圜墙之中。圜,通“园”,指监狱。2、见狱卒则以头枪地。枪,通“抢”,碰撞3、及以是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也。以,通“已”4、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伯,通“霸”5、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罔,通“网”,法 网决,通“诀”。自 杀。A76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7、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
38、散乱的文献。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10、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曷,通“何”A77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1、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人。2、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曩,从前3、素所自树立使然也。然,这样4、魏其,大将也,衣褐衣。衣,穿5、重矣,何足怪乎?审,确切6、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箱为此也。殆,大概7、思垂空文而自见。见,显示A78三、文言句式。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A7
39、9四、翻译下列句子。(以此为例)1、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礼记曲礼上说“大夫之官犯了法,可以不受刑 女 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 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 发愤之所为作也。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 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 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 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 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40、之变,成一家之言。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 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者B,则仆偿前辱之责(zhi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 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 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 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A 81读报任安书后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 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为 人们所推崇,作者司马迁也因此书享誉千古。今日读完报任安书后,则更加深了自己对它的敬佩。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
41、安的一封书信。信中 将自己对汉王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将自己忍受屈辱的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掩卷之后,我也思绪起伏。有人说“英雄是寂寞的”。我也深深感到司马迁 在他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也是寂寞的。就因为说了几句真 话而惨遭李陵之祸,受牢狱之苦,遭宫刑之难。即便如 此,他仍未放弃生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a”之所以有这样的生死秒,是因为他有完成史记的理想与抱负。正是这理想支他面对满朝文武的白眼,面对亲朋好友远离自己而依旧 坚强。也有人说“英雄不寂寞”。当自己的至交好友任安也对自己产生了误解,司马迁却不能再沉默,写下了 这份豪气逼人的书信。相信几千年
42、前的任安看完此信一 定理解了太史公的苦衷,一定会为朋友拥有远大的理想 和宏伟的抱负而深感骄傲。当一个人拥有远大理想时,他便拥有了坚强;当一个人在完成他宏伟抱负的过程中,他便赢得了千万人的 景仰。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翻开尘封的历史,凡是在书页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莫不如此。我在感叹这些人 曲折经历的同时,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他 们都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理想让他们插上翅 膀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无坚不摧的力量。A83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或 许是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人们在喧嚣的世界 里匆匆走过自己的一生,没有给时代留下一丁点儿印记,难道他们都没有理想?又或着他们只愿意做繁华世界的 陪衬?而事实上,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像太史公一样 光芒四射?看了报任安书后,我也感到了自己的渺 小与微不足道,但我不会因此而自卑或是气馁。我拥有自己的理想,我相信每一个人也都有心底里 那一片自我的空间。时代的弄潮儿永远只会是少数,万 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人也让我们觉得高不可攀,美英攻打 伊拉克,你我即便说破了嘴他们也不会撤退。那么拥有 理想的我们又该去做些什么呢?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太史公的成就或许你我只能望其项背,但 他虽负万难,依旧矢志前行的精神当会激励你我通向理 想的步伐!A 84司马祠92一DU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