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5 ,大小:1.27MB ,
资源ID:229461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2946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空间交互作用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基于空间交互作用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研究.pdf

1、2023 年第 5 期(总第 260 期)人 口 与 经 济POPULATION&ECONOMICSNo.5,2023(Tot.No.260)基于空间交互作用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研究 路 兰1,殷水英2(1.青岛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2.重庆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 401331)收稿日期:2022-09-02;修订日期:2023-01-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驱动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空间异质性统计研究”(20BTJ0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调查中高收入群体信息缺失的推断方法及应用研究”(21YJA910003)。作者简介:路兰,理学

2、博士,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殷水英,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摘 要:省际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点之间转移而形成的嵌入在空间中的有向流网络。理解和预测人口流动网络中流量模式的形成机制及连边的交互强度不仅可以及时揭示新形势下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分布特征,而且对于合理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在统一模型(Universal Model,UM)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空间交互强度在距离和就业数量上的衰减机制,提出了改进的统一模型(Improved Universal Model,IUM)。基于我国 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从空间结构特征及模型预测误差两个维度,对人口权重机会模型(

3、Population-Weighted Opportunity,PWO)、UM 和 IUM 的预测网络与真实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三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结果表明:从空间结构上看,就整体分析可知,三个模型的预测结果均符合真实情况,即我国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多核心网格化分布”的结构特点,局部聚集效应明显,呈现“小世界”特征;就个体分析可知,UM 与 IUM 的出入强度分布、相对流出力及相对吸引力预测更符合真实情况,除个别省份模型模拟的结果与真实结果出入较大外,整体上模型模拟的结果较为良好。从误差估算上看,IUM 的总误差率最低,且 IUM 的空间交互效应的相对误差率较之UM 有了很大改善,

4、表明其能更好地量化空间交互作用。最后,通过交叉验证分析,表明 IUM 的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因此,IUM 可以对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交互强度进行精准预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关键词:人口流动;空间交互作用;人口权重机会模型;统一模型;改进的统一模型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23)05-0126-15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3.00.034621路 兰,等:基于空间交互作用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研究 一、引言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流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在后续发展上的高度和质量,人

5、口流动和空间分布的不断优化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路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下称“七普”)显示1,较之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流动方向上看,我国流动人口持续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人口增长和分布在空间上的集聚区域化凸显2-3;从人口流动规模和强度上看,省际人口迁出迁入规模和强度的省际差异虽明显趋向减少,区域分布呈分散化趋势,但人口流动区域层级化凸显4-5;从人口流动关键路径上看,我国人口流动持续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经济发达省市集聚的总体趋势没变,但时间维度上看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效应6。我国流动人口的增长及分布在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表明,近 10 年我国人口流动的集聚区域化、层级化及路径依赖等

6、特征不断强化,其必将加剧我国人口集聚的不均衡性及产业集聚的区域化差异,使我国区域产业升级过程中呈现梯度化、劳动力匹配失衡、流动效率低等诸多问题。然而,人口流动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区域间人口的流动不能只考虑流入地和流出地,还需要考虑地区之间的交互作用,将人口布局和生产力布局有机结合,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才是缓解问题的有效途径。实际上,人口流动及分布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热门话题。人口抽样调查及人口普查数据开创了中国人口流动定量研究的新局面7-12,使流动人口的研究越发活跃13-14。然而,此类静态数据严重缺乏时效性和连续性,无法及时揭示新形势下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早期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主

7、要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迁入/迁出率分布等指标计算方法15、人口重心分析法16及聚类分析法17-18等对全国人口流动趋势和分布均衡性变化进行分析,从各种角度提供了胡焕庸线作为人口分界线的证据19-2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不均衡趋势越来越显著,总体呈现非均衡“双向流动”格局。人口流动的主流仍然是从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中小型城市人口逐渐向区域中心级城市转移。然而,近年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中间地带”人口净迁出呈现出不对称性。但这些结论大都是基于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的静态数据,给出我国各地区人口存量的静态分布,无法提供我国人口分布变化的动态规律特征。人口在城市或国家之间的流动是嵌入在

8、地理空间中的有向流网络,不同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要素分布直接决定了人口分布特征4。研究表明,经济社会因素对省际人口流动具有显著影响,且中、东部各省份经济社会因素对省际人口净流入的影响较大,西部各省份经济社会因素对省际人口净流入的影响相对较小3,21。早在 1938 年,赫伯尔(Herberle)对迁移定理进行了深化,首次系统提出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受迁入地拉力和迁出地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已经开始萌生出交互作用的影子22。1946 年齐普夫(Zipf)将牛顿定理引入推拉模型,提出了引力模型,认为区域间的人口流动量与两地的人口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23。经典的引力模型和双约束引力模型等空

9、间交互模型均考虑了空间交互作用的衰减机制,但此类模型缺乏严格的理论依据。威尔森(Wilson)提出的最大熵模型也只能从宏观层面上解释引力模型,无法从微观层面上刻画个体的决策行为24。随着经典的空间交互模型721人口与经济 2023 年第 5 期在复杂网络领域的不断发展及应用,介入机会模型、辐射模型和人口权重机会模型(Population-Weighted Opportunity,PWO)均基于微观层面给出了人口流动机制的理论依据。介入机会模型完全是从个体目的地选择行为的角度建模,引入排序的思想,即并非采用真实的数据来衡量各目的地与出发地之间的距离,而是简单地采用排序的方法。该模型的缺点在于公式

10、复杂,且容易高估近距离出行的比例25。辐射模型是假定个体只选择距自己最近的高收益地点,收益值与地点人口数成正比,这就导致其预测结果有时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偏差26。闫楠等提出的 PWO 模型是假定个体在选择目的地时会综合考量所有潜在目的地的收益27。换句话说,在同等距离的情况下,个体会选择收益率高的目的地,而在收益同等的情况下,距离较近的目的地对个体的吸引力更大。通过模型的构建过程可知,PWO 模型中考虑到了目的地的就业机会数量衰减机制,进而考察了空间交互作用。该模型只需要输入人口数据就可以预测地点间的流量矩阵,操作简便,预测效果十分稳定,准确率可达到 70%左右28。这表明地区间的就业机会数量

11、对个体流动决策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但上述理论模型均没有考虑到个体主观因素对转移决策的影响。布罗克曼(Brockmann)等最早在 Nature 上发表了利用美元流通数据间接分析人类空间移动行为的论文29。闫小勇等提出了记忆性偏好随机游走模型,认为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会对已经到访过的地点形成记忆偏好,并且此偏好会随着到访次数的增加而增强30。并且,闫小勇等在 PWO 和记忆性随机游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统一模型(Universal Model,UM)。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目的地对于个体来说存在着固定吸引力以及附加吸引力,固定吸引力可利用 PWO 计算得出,而附加吸引力则与个体的主观认识有关,所以采

12、用记忆因子来进行量化分析31。UM 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地区的吸引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在大量的数据分析中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说明模型的基本机制是相当普适的。然而,由推拉理论对人口迁移的解释可知,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而 UM 中对空间交互强度的量化仅考虑了出行者所感受到的就业机会数,忽略了空间交互强度在地理距离上衰减速度的度量。此外,我国区域间的交互作用通过要素“流动”的方式,逐渐从“地方中心”孕育的向心型中心地模式,向“流空间”塑造的多中心网络化模式转变32-33,这种区域空间组织特征的结构变化必将对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由

13、此,已知各地点的人口(或经济产值、流出总量等反映地点体量差异的指标)和地点之间距离(或移动成本、出行时间等反映地点之间阻隔程度的指标)等数据的前提下,更加准确地预测地点之间空间交互强度,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主要的创新点。鉴于此,本文在统一模型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空间交互强度在就业数量和地理距离上的衰减机制,提出了改进的统一模型(Improved Universal Model,IUM)。基于 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利用 PWO、UM 及 IUM 构建省际人口流动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空间结构特征及模型预测误差两个维度,将三种预测网络的结果与真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给出三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821路 兰,等:基于空间交互作用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测度指标1.省际间人口转移概率测算(1)人口权重机会模型。PWO 公式如下:Pij=mjSji(1)Sji=djk djimk(2)其中,Pij表示个体从地点 i 流向地点 j 的概率;mj表示地点 j 的总人口数,dji表示地点 j 和地点 i 之间的地理距离。考虑到人口分布的异质性,用1/Sji对空间交互作用强度的衰减机制进行量化,其表示的是目的地的就业机会数量是随着人口总数呈现递减趋势。(2)统一模型。UM 公式如下:Pij=mjSji1+irj()(3)其中,i表示记忆强度参数,体现

15、了个体在移动过程中会对已经访问过的地点形成记忆性偏好,这种记忆性偏好会随着个体对一个地点的访问次数增加而得到不断强化。rj表示地点 j附加吸引力的排序,mj表示地点 j 的总人口数,1/Sji仍是对空间交互强度衰减机制的量化表示,同 PWO 模型。(3)改进的统一模型。由于 UM 中对空间交互强度的量化仅考虑了出行者所感受到的就业机会数,忽略了空间交互强度在地理距离上衰减速度的度量。因此,本文在 UM 的基础上,引入距离衰减系数,从地理距离和机会数量两个维度对空间交互作用进行量化分析。张宝磊等提出目前常用的阻抗函数有四种,即幂型函数、指数函数、幂与指数复合型函数和半钟型函数34。其中幂型函数、

16、指数函数的形式相对简单,而幂与指数复合型函数和半钟型函数形式复杂、参数较多,计算难度较大,因此本文选择幂型形式的阻抗函数。具体公式如下:Pij=mjSji1+irj()f(dij)(4)其中,f(dij)为阻抗函数,且 f(dij)=dij。2.省际间人口流动的空间结构预测以省份作为网络节点,不同省份间人口流动的路径作为边,人口转移量作为边权,构建省际人口流动的加权有向网络,记为 G=(V,E,T)。其中,向量 Vi=vi(i=1,2,31)和 Vj=vj(j=1,2,31)分别表示人口从 i 省份流出,流入 j 省份;E=eij V V代表边的集合,(vi,vj)E 表示省份节点 vi到省份

17、节点 vj的人口转移关系,T(vi,vj)表示有向边(vi,vj)的权重,即省份节点 vi到省份节点 vj的人口转移量。计算公式如下:Tij=Pij mi(5)T=Tij=T11T1nTn1Tnnnn(6)921人口与经济 2023 年第 5 期 其中,Pij表示迁出地省份 i 和迁入地省份 j 之间发生人口转移的概率值,mi表示地点省份 i的总人口数,n 为省份总数。本文借鉴李敬等的研究35,利用阈值法提炼网络的核心结构,在充分保留省际间人口转移原始基本信息的同时,又简化了网络以便于深入剖析该网络拓扑特征。3.结构测度指标结合社会网络的相关结构参数,从省际人口流动网络整体和省份个体两个维度对

18、真实网络和预测网络的空间网络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选取的参数指标如表 1 所示。表 1 整体和个体结构参数指标逻辑起点维度指标意义及方法面整体结构参数网络密度(ND):用于衡量网络中各省份节点在人口流动关联方面的紧密程度,值越大,表明各省份节点之间的关联越密切计算公式:ND=MN(N-1)/2,0ND1,M 表示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边数,N 表示网络的节点总数平均路径长度(APL):指任意两个省份节点间最短路径的平均数,值越低,意味着人口流动的速度越快,人口转移的效率越高计算公式:APL=i,jNqijN(N-1),qij代表省份 i 与省份 j 之间的最短路径聚集系数():用于衡量网络中各省份间的

19、聚集规模程度,值越高,表明网络中各省份的集团化程度越高计算公式:=1NNi=1biN(N-1)/2,bi代表与省份 i 实际存在人口流动关联的所有省份数目点个体结构参数入强度中心度(Gin),指向省份节点 i 转移的人口数计算公式:Gin(i)=Ni=1ji,ji代表省份节点 j 到省份节点 i 的权重出强度中心度(Gout),指省份节点 i 向其他省份转移的人口数计算公式:Gout(i)=Ni=1ij,ij代表省份节点 i 到省份节点 j 的权重4.模型精度测度指标根据罗杰斯(Rogers)等在 2002 年提出的理论,将人口流动的实际矩阵与模型模拟的预测矩阵分解为以下四个因素:整体效应 K

20、、特定省份的相对流出力 Pi和相对吸引力 Qj、省际间的空间交互效应 Fij36。因此流动强度的估算公式如下:Tij=KPiQjFij(7)其中,Tij表示省份 i 到省份 j 的人口流动强度;K 为所有人口流动强度的几何平均数,表示整体影响;Pi为省份 i 所有劳动力流出流的几何平均数与 K 的比值,表示省份 i 的相对流出力;Qj为省份 j 所有劳动力流入流的几何平均数与 K 的比值,表示省份 j 的相对吸引力;Fij表示关联省份的空间交互效应,计算公式为 Fij=Tij/KPiQj。实际流动流和模拟流动流的表达式分别如下:T1ij=K1P1iQ1jF1ij(8)T2ij=K2P2iQ2j

21、F2ij(9)模拟流动流 T2ij可进一步表示为:031路 兰,等:基于空间交互作用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研究T2ij=K2K1P2iP1iQ2jQ1jF2ijF1ijT1ij(10)因此,模拟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的总误差 Mgij可表示为:Mgij=T2ij-T1ij=K2K1P2iP1iQ2jQ1jF2ijF1ij-1()(11)由整体效应 K、相对流出力 Pi、相对吸引力 Qj和空间交互效应 Fij在实际流与模拟流之间的不同而造成的误差分别定义为 Ekij、Epij、Eqij、Efij。且在单独计算这四个误差时,将被计算误差之外的因素视为相等的处理方式,因此:Ekij=K2K1-1()T1i

22、j(12)Epij=P2iP1i-1()T1ij(13)Eqij=Q2jQ1j-1()T1ij(14)Efij=F2ijF1ij-1()T1ij(15)上述四个误差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复合误差,将其定义为 Eoij,其表达式如下:Eoij=Mgij-Ekij-Epij-Eqij-Efij(16)综上,误差之间存在以下关系:Mgij=T2ij-T1ij=Ekij+Epij+Eqij+Efij+Eoij(17)三、省际人口流动预测模型研究1.数据来源及参数设定本文人口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据。省份距离数据采用两省省会之间最短的火车距离,数据来源于全国铁路主要站

23、间里程表。其他数据均可在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上获取。UM 模型与 IUM 模型中的 表示记忆强度参数,代表了个人在迁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主观偏好性。闫小勇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迁出地经济水平较好,则个人可以负担更高的出行成本,因此会对更多的地点产生出行的可能性,反之,则更倾向于待在本地或是去熟悉的地方31。由此可见,个体迁移中的主观偏好性与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这里,我们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量化记忆强度参数,其与 之间呈倒数关系。本文首先对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降序排序,基于等距法将连续数据离散化,通过上、中、下四分位数将数据划分为四组,分别赋值 10、30、50、70 来衡量每组的

24、记忆强度参数。rj表示地点 j 附加吸引力的排序,本文参考张耀军和岑俏的研究37,选取一系列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见表2),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来衡量 rj。此外,根据徐翔宇和马晓旦的研究38,本文将阻抗函数的参数取为-1,即 f(dij)=d-1ij。131人口与经济 2023 年第 5 期表 2 省际人口流动影响因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定义(单位)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人口(人)经济因素经济基础人均 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千元)第二产业比重第二产业人口占行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人口占行业人口比重(%)就业与收入就业率就业人口占 16 岁以上人口比重(%)平均收入职工平均

25、工资(千元)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公共资源及服务医疗床位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千人)住房面积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人)交通设施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人)2.直观比较在利用真实数据、PWO、UM 及 IUM 构造我国 2020 年省际人口流动空间关联矩阵的基础上,利用 Gephi 软件绘制四种省际人口流动网络图,如图 1 所示。图 1 2020 年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结构图 说明:箭头指向代表人口流入的方向,线的粗细代表人口流动规模,节点的大小代表总强度大小,即该省份的总人口流动规模。从图 1 中可明显得到,真实网络和预测网络中人口流动的空间格

26、局均呈现出“多核心网络状分布”的结构特征。这说明三种预测模型对省际人口流量及流向的预测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从人口流动分布特征来看,与 2010 年普查数据结果相比,2020 年我国人口流231路 兰,等:基于空间交互作用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研究动的主流模式仍然是从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主要的流动方向并没有发生变化,但网络核心的特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北上广为核心的劳动力流动网络逐渐转变为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网络。比较这三种模型的预测结构可知,PWO 模型预测结果中邻近区域间的流动较为突出,且很多是双向流动,这有悖于 2020 年的普查结果。UM 及 IUM

27、模型预测的人口流动的空间结构较为相似,且基本可以体现出 2020 年实际人口流动特征。3.空间结构比较从整体结构参数上看,由表 3 可知,与 2010 年的结果类似,2020 年我国省际间人口流动真实网络的网络密度和平均路径长度都比较小,而聚集系数较大,表明人口流动网络处于稀疏状态,省际人口流动的关联性并不强,但存在明显的局部聚集效应,“小世界”特征凸显。而基于三种空间交互网络模型给出的预测网络的整体参数值,虽与真实网络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预测网络与真实网络的结构特征基本一致,整体网络较为稀疏,但局部聚集效应明显,也呈现“小世界”特征。表 3 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整体结构参数指标2010 真实数据

28、2020 真实数据PWO 预测数据UM 预测数据IUM 预测数据节点数3131313131连边数186186186186186网络密度0.1940.1940.1940.1940.194平均路径长度2.0352.2692.0492.9382.845聚集系数0.6300.7440.8660.7790.780从个体层面来看,根据真实网络和预测网络的节点强度分别绘制入、出强度分布的直方图(如图 2)。由图 2 可知,实际网络的入强度分布峰值在 010 之间,分布呈现右偏特征,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少数省份是人口流入大省。而 PWO 的入强度分布峰值位于 1020之间,与实际情况不符,UM 与 IUM

29、的入强度分布峰值与真实情况一致,并且同样是呈右偏特征。与入强度类似,实际网络的出强度分布峰值处于 05 之间,并且分布同样呈现出右偏特征,同样表明只有少数省份是人口输出大省。三个预测网络的出强度分布特征均与实际情况一致,分布峰值处于 05 之间,分布呈现出右偏特征。另外,依据真实网络的入、出强度分布可以看出,相比出强度分布,入强度分布的偏度更高,异质性也更强,这表明大多数省份吸纳人口的能力较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UM 与 IUM 的出入强度分布更符合真实情况。进一步绘制实际与模拟省份的出入强度散点图(如图 3),考察具体省份的人口流动及模型模拟的情况。就入强度图 3(a)而言,广东省的人口

30、流入量位居全国之首,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制造业、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同时珠三角地区近年放宽的落户限制也吸引了外省大量人口流入。继广东之后,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的浙江、江苏同样成为人口流入大省。就出强度图 3(b)而言,河南省的人口流出量最多,河南省人口基数庞大,但省内的经济发展对于本省人口的吸引力不足,因此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流失。安徽、重庆、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同样存在大量人口流出的特征。331人口与经济 2023 年第 5 期图 2 实际与模拟省份入强度和出强度分布图值得关注的是,与 2010 年人口流动空间结构相比,流向东部沿海省份的人口数量大

31、幅回落,回流特征尤为显著。就模型模拟结果而言,除个别省份模型模拟的结果与真实结果出入较大外,整体上模型模拟的结果较为良好。图 3 实际与模拟省份入强度和出强度散点图4.模型精度比较基于公式(7)对人口流动矩阵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如表 4 所示。由表 4 可以得出,就中位数而言,PWO、UM 与 IUM 预测模型的人口省际流 Tij与实际值的误差分别为 0.80、0.25、0.12;整体影响 K 的误差率分别为 0.61、0.26、0.17;相对流出力 Pi的误差率分别为 0.11、0.03、0;相对吸引力 Qj的误差率分别为 0、0.22、0.23;空间效应 Fij的误差率分别为 0.03、1.

32、01、0.07。通过对比发现,IUM 的人口省际流 Tij、整体影响K、相对流出力Pi的误差率均是最小的。且就中位数而言,整体上三种预测模型的平均误差率431路 兰,等:基于空间交互作用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研究 表 4 实际矩阵与模拟矩阵流动因素对比模型因素数量最小值最大值中位数实际矩阵人口省际流(Tij)9308.00 163177.00 1800.50 整体影响(K)11914.28 1914.28 1914.28 相对流出力(Pi)310.10 4.00 1.24 相对吸引力(Qj)310.12 5.911.00 空间交互效应(Fij)9300.15 21.20 0.85 PWO 模拟

33、矩阵人口省际流(Tij)930222.00 55857.00 3249.00 整体影响(K)13088.16 3088.16 3088.16 相对流出力(Pi)310.11 4.46 1.10 相对吸引力(Qj)310.94 1.05 0.99 空间交互效应(Fij)9300.38 10.11 0.82 UM 模拟矩阵人口省际流(Tij)930104.34 110150.84 2256.92 整体影响(K)12415.90 2415.90 2415.90 相对流出力(Pi)310.10 3.95 1.20 相对吸引力(Qj)310.54 8.20 0.78 空间交互效应(Fij)9300.82

34、 21.51 1.71 IUM 模拟矩阵人口省际流(Tij)930100.80114000.622015.26整体影响(K)12247.612247.612247.61相对流出力(Pi)310.114.071.25相对吸引力(Qj)310.618.570.77空间交互效应(Fij)9300.3613.480.79分别为 0.31、0.36、0.12,表明 IUM 的预测结果最好。在分省计算结果对比中(见图 4),就相对流出力而言图 4(a),河南省(实测 4,PWO模拟 4.46,UM 模拟 3.95,IUM 模拟 4.06,后同)是人口相对流出最多的省份,四川省(3.09,2.62,2.95

35、,2.92)、广东省(2.02,2.82,3.33,3.46)紧随其后,且总体来看三个模型的估计结果较好。而就相对吸引力而言图 4(b),广东省(5.90,1.02,1.67,1.63)、浙江省(5.38,1.01,1.94,1.98)、江苏省(3.90,1.03,2.38,2.47)、上海市(3.17,0.97,4.21,4.29)、北京市(2.33,0.98,8.19,8.57)的实际相对吸引力排名靠前,表明这些城市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较高。但就模型的估计结果而言,整体来看三个模型的估计结果较真实值均偏低。且图 4 中得出的结论与图 3 出入强度得出的结论高度一致。图 4 实际与模拟省份相

36、对流出力和吸引力531 误差率计算公式为:(估计值-实际值)/实际值。人口与经济 2023 年第 5 期表 5 给出的是实际流与模拟流之间的相对误差。由表 5 中的平均值列数据可知,PWO、UM 及 IUM 的总误差分别为 202%、111%、96%,相比之下,IUM 的总误差率最低,因此其预测精度相对最高。从 IUM 的各因素误差率结果来看,相对吸引力 Qj造成模拟流与实际流之间最大的误差,达到 34%,而相对流出力 Pi和整体影响 K 分别造成了 8%、17%的模型误差,空间交互效应 Fij造成了 16%的误差。相比 UM 的空间交互效应 Fij相对误差率为 143%,IUM的结果较低,表

37、明其更好地量化了空间交互作用。表 5 实际流与模拟流的相对误差模型因素数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PWO 模拟矩阵人口省际流(Tij)930-0.94 65.43 2.02 4.98 整体影响(K)10.61 0.61 0.61 0.00 相对流出力(Pi)31-0.46 1.67 0.07 0.43 相对吸引力(Qj)31-0.83 6.87 0.51 1.63 空间交互效应(Fij)930-0.86 5.54 0.15 0.65 其他复合因素(Oij)930-5.63 55.32 0.68 3.63 UM 模拟矩阵人口省际流(Tij)930-0.93 29.22 1.11 2.86 整体影

38、响(K)10.26 0.26 0.26 0.00 相对流出力(Pi)31-0.45 1.70 0.07 0.43 相对吸引力(Qj)31-0.72 3.98 0.35 1.19 空间交互效应(Fij)930-0.69 12.64 1.43 1.35 其他复合因素(Oij)930-7.28 23.38-0.97 1.89 IUM 模拟矩阵人口省际流(Tij)930-0.93 25.24 0.96 2.61 整体影响(K)10.17 0.17 0.17 0.00 相对流出力(Pi)31-0.53 1.79 0.08 0.45 相对吸引力(Qj)31-0.72 3.50 0.34 1.15 空间交互

39、效应(Fij)930-0.85 5.62 0.16 0.68 其他复合因素(Oij)930-2.94 19.00 0.22 1.57 5.模型稳健性分析通过误差估算结果可以得出,IUM 的预测效果是最好的,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结论,本文就其稳健性进行检验。首先,基于三种预测模型给出的人口省际流动空间关联矩阵,随机抽取 500 次 1010 子矩阵,将三种模型预测网络子矩阵的连边数与真实情况进行对比。通过表 6 可以看出,在 500 次随机模拟的情况下,无论是整体评价指标总体精度(87.51%),还 是 单 个 类 别 的 评 价 指 标 用 户 精 度(64.76%、92.48%)和 生 产 者

40、精 度(65.29%、92.31%),IUM 的结果均为最优。其次,用指数函数形式的阻抗函数替代幂型函数的阻抗函数,即 f(dij)=exp(-dij),且=1。通过更换 IUM 的衰减系数形式,对省际人口流动进行预测,随机抽取 500 次 1010 子矩阵,将三种模型预测网络子矩阵的连边数与真实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表 7 所示。通过表7 同样可以看出,在更换阻抗函数形式的情况下,通过500 次随机模拟,IUM 的整体评价指标总体精度(87.11%)的结果是最优的。进一步证实了 IUM 模型预测精度最优且具有一定的稳健性。631 表 5 中平均值列代表的是各个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的平均值

41、,其中人口省际流的平均值即为总误差,各因素的平均值即为各因素误差。路 兰,等:基于空间交互作用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研究表 6 2020 年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的 500 次随机模拟结果模型实际有边实际无边总计用户精度(%)PWO预测有边49363988892455.43预测无边3890371864107690.50总计88264117450000生产者精度(%)56.2590.22总体精度(%)84.17UM预测有边57743162893664.62预测无边3279377854106492.01总计90534094750000生产者精度(%)63.892.28总体精度(%)87.12IUM预测有

42、边52963543883964.76 预测无边3600375614116192.48 总计88964110450000生产者精度(%)65.29 92.31总体精度(%)87.51表 7 2020 年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的 500 次随机模拟结果(更换阻抗函数)模型实际有边实际无边总计用户精度(%)PWO预测有边50773885896256.65预测无边3904371344103890.49总计89814101950000生产者精度(%)56.5390.53总体精度(%)84.42UM预测有边56063218882463.53预测无边3305378714117691.97总计89114108950

43、000生产者精度(%)62.9192.17总体精度(%)86.95IUM预测有边58253230905564.33 预测无边3216377294094592.15 总计90414095950000生产者精度(%)64.43 92.11 总体精度(%)87.11 四、结论与不足本文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等相关数据,通过 PWO、UM 以及 IUM 构建的省际人口流动网络与真实的人口流动网络,在空间结构及误差估算两个维度上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的稳定性做了检验。研究结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空间结构方面,从整体分布来看,真实网络和预测网络均处于较稀疏的状态,聚集系数较大且平均路

44、径长度较小,表明存在局部聚集效应,空间格局均呈现出“多核心网络化分布”的结构特征。表明这三种预测模型对省际人口流量及流向的预测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 2010 年结果对比可知,我国省际间劳动力流动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层次结构,但核心结构特征由“以单个省份为核心”转变为“以邻近区域为核心”,劳动力流动的集聚区域化特征凸显。具体到个体层面,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我国劳动力流入的主要方向,731人口与经济 2023 年第 5 期吸收了大量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但从流量上分析可知,我国中西部部分省份劳动力已经出现回流的现象,但规模较小。从模型模拟结果来看,UM 与 IUM 的出入强度分布、相对吸引

45、力及相对流出力更符合真实情况,除个别省份模型模拟的结果与真实结果出入较大外,整体上模型模拟的结果较为良好。其次,在模型精度方面,从效应分解来看,三种预测模型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 0.31、0.36、0.12,其中 IUM 的预测结果最好。IUM 的人口省际流 Tij、整体影响 K、相对流出力 Pi的中位数误差率均是最小的。从相对误差来看,PWO、UM 及 IUM 的总误差分别为 202%、111%、96%,相比之下,IUM 的总误差率最低,这一结果表明 IUM 的预测精度相对最好。IUM 中相对流出力、相对吸引力和空间交互效应造成的实际流与模拟流的相对误差率较 PWO和 UM 均有了明显的改善。

46、再次,在稳健性方面,利用交叉验证法可知无论是整体评价指标总体精度,还是单个类别的评价指标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IUM 的结果都是最优的。此外,变换阻抗函数的计算形式后,结论保持不变,进一步证实了 IUM 模型预测精度具有一定的稳健性。本文不足之处在于空间交互作用强度的量化精度。空间交互强度的量化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本文结合人口流动理论,利用就业数量和地理距离的衰减机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虽较统一模型降低了空间交互效应的误差率,但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交互效应具体表现为区域间的交换性、联系性和互动性,本文中并没有考虑空间相关性对空间交互效应的影响,这也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1 王梅婷,周景彤.我

47、国人口流动的新特征新变化 J.宏观经济管理,2022(6):30-37,45.2 马胜春.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分析 J.人口研究,2022(6):59-71.3 宋崴,赵莹,关可汗.基于多源数据的中国人口时空变化及流动格局 J.地理信息世界,2021(5):100-105.4 沈诗杰,沈冠辰.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J.人口学刊,2020(4):103-112.5 董上,蒲英霞,马劲松,王结臣,陈刚,王亚平.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复杂网络研究 J.南方人口,2014(2):54-61.6 吕晨,孙威.人口集聚区吸纳人口迁入的影响因素 以东莞市为例 J.地理科学进展,2

48、014(5):593-604.7 张红历,梁银鹤,杨维琼.市场潜能、预期收入与跨省人口流动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 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6(5):868-880.8 杨云彦,陈金永.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资料与测算 J.中国人口科学,1993(2):37-41.9 王德,叶晖.1990 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J.人口学刊,2004(1):40-46.10 马红旗,陈仲常.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J.人口研究,2012(6):87-99.11 朱孟珏,李芳.19852015 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特征 J.地理科学进展,2017(11):1368-1379.

49、12 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 2000 和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J.中国人口科学,2012(5):1-13.13 周闯,沈笑笑.政府培训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1(4):692-704.14 臧玉珠,周生路,周兵兵,等.19952010 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态势与空间格局演变: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J.人文地理,2016(4):112-118.15 王桂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变化特征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J.社会科学文摘,2022(9):100-102.16 沈建法,王桂新.90 年代上海中心

50、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的模型研究 J.中国人口科学,2000(5):45-52.831路 兰,等:基于空间交互作用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模型研究17 陆希刚,张立.区域差异和城乡梯度双重视角下的中国流动人口迁移空间模式 J.城市规划学刊,2021(5):66-73.18 刘振,戚伟,齐宏纲,刘盛和.多时期演变视角下中国人口收缩区的识别、空间特征与成因类型分析 J.地理科学进展,2021(3):357-369.19 王桂新,潘泽瀚.中国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胡焕庸线 J.中国人口科学,2016(1):2-13,126.20 吴瑞君,朱宝树.中国人口的非均衡分布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 J.中国人口科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