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绪绪论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1、中医学:、中医学: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等的一门学科,它有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等的一门学科,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医学的入门课程。二、中医学理
2、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四大著作四大著作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战国到秦简称内经,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作者不详汉时期,作者不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内容包括脏象、经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等。等。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医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医书之宗医书
3、之宗”。后世被分。后世被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2、难经: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成书年代与内经大体相仿,作者秦越人。全书年代与内经大体相仿,作者秦越人。全书共有书共有81个问题,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个问题,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内容,尤其在脉诊和内容,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优于针灸治疗等方面优于内经。内经。是当时与内经相媲美的一部著是当时与内经相媲美的一部著作。作。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简称本经,成书于,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全书共记载药物东
4、汉末年,作者不详。全书共记载药物365种,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根据药物的性能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且总结了药物的基本理论和汤、酒等剂型。并且总结了药物的基本理论和汤、酒等剂型。它是它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4、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作者张仲景。系统地论述了疾病的诊断。系统地论述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集理、法、方、药于一体,和治疗,集理、法、方、药于一体,我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具有很大的实。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用价值,被后世称为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方书之祖”。后。后被分为伤寒论和
5、金匮要略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王叔和的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2、宋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完素提出提出“火热论火热论”,主张,主张“六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化火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化火”,为,为“寒凉派寒凉派”。张从正张从正提出提出“攻邪论攻邪论”,主张,主张“邪邪去则正安去则正安”,为,为“攻下派攻下派”。李杲李杲提出提出“脾胃论脾胃论”,主张,主张“内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百病由生”,为,为“补土派补土派”。朱丹溪朱丹溪提出提出“相火论相火论”,主张,主张
6、“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为“补阴派补阴派”。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温病四大家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叶天士温热论,提出卫气营血辨证温热论,提出卫气营血辨证法。法。吴鞠通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法。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法。薛已薛已湿热病篇湿热病篇王孟英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热经纬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1、概念:、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与自然、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整体。这种机体自身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整体性,内外
7、环境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念。2、内容:、内容: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体内部的统一性。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人体五脏五脏六腑六腑四肢四肢五体五体九窍九窍五脏心肝脾肺肾这样,人体就以心为中心,分别由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了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大系统。五大系统相互协作,相互影响,组成人体这个统一的整体。(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1、病、证和症的概念、病、证和症的概念病病是是指指有有特特定定病病因因、发发病病形形式式、病病机机、发发展展规规律律和和转转归归的的一一种种完完整整过过程程。如如感感冒冒、痢痢疾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疟疾、
8、麻疹、哮喘、中风等。症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等。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等。证证是是指指在在疾疾病病发发展展过过程程中中某某一一阶阶段段的的病病理理概概括括。包包括括病病因因、病病位位、病病性性和和邪邪正正关关系系等等内内容容,反反映映了了疾疾病病发发展展过过程程中中该该阶阶段段病病理理变变化化的的本质特征。本质特征。2、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关系、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关系(1)概念:)概念:辨辨证证将将四四诊诊(望望、闻闻、问问、切切)所所收收集集的的资资料料、症症状状和和体体征征,通通过过分分析析、综综合合,辨辨清清
9、疾疾病病的的原原因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2)关系:)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论治治是是辨辨证证的的目目的的,通通过过论论治治效效果果可可以以检检验验辨辨证证是否正确;是否正确;辨辨证证和和论论治治,是是诊诊疗疗疾疾病病过过程程中中相相互互联联系系不不可可分分割割的的两两个个方方面面,是是理理论论和和实实践践的的体体现现,是是指指导导中中医医临床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基本原则。临床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基本
10、原则。3、病治异同、病治异同中中医医治治疗疗病病人人的的依依据据是是“证证”而而非非病病,因因此此,便存在便存在“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和和“异病同治异病同治”二种情况。二种情况。(1)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同同病病异异治治指指同同一一种种疾疾病病,由由于于在在疾疾病病发发展展的的不不同同阶阶段段,病病理理变变化化不不同同,即即证证不不相相同同,治法也就不同。治法也就不同。(2)(2)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异异病病同同治治指指不不同同疾疾病病,如如出出现现相相同同的的病病理理变化,即出现相同的证,即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变化,即出现相同的证,即可采用相同的治法。第一章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
11、节第一节气一元论气一元论一、气和气一元论的含义一、气和气一元论的含义(一)气的含义:(一)气的含义:气是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气是无形人体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气是无形的,但是可以构成有形的体。元气、正气等。的,但是可以构成有形的体。元气、正气等。(二)气一元论的含义:(二)气一元论的含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这一种元素所构成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这一种元素所构成的。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12、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一)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始物质。庄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始物质。庄子子知北游指出:知北游指出:“通天下一气耳通天下一气耳”。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以弥散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由于细小、分散,加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由于细小、分散,加之不停的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称之为之不停的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称之为“无无形形”;另一种以凝聚的状态存在,细小分散的;另一种以凝聚的状态存在,细小分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
13、形成了看得见摸的着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看得见摸的着的实体,称之为的实体,称之为“形质形质”。习惯上把弥散状态。习惯上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把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故有的气称为气,而把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故有“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之说。之说。(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一元论认为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是不断运动的,气一元论认为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是不断运动的,不会停止的。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和变化(包括不会停止的。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和变化(包括人的生长壮老已等)都是气运动的结果。人的生长壮老已等)都是气运动的结果。(三)气是天地万物
14、相互感应的中介。(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不是孤立的,而是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无形之气充斥其间,正是这些充斥于它们之有无形之气充斥其间,正是这些充斥于它们之间的无形之气,保持了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间的无形之气,保持了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宇宙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影响。使宇宙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确立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一)确立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是构成观。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人为万物之灵,是自
15、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人为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产物,也源于气。并且以然的产物,也源于气。并且以“气气”为中介为中介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五)指导疾病的防治。(五)指导疾病的防治。第二节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一)阴阳的含义阴阴阳阳是是对对自自然然界界中中相相互互关关联联的的某某些些事事物物或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1、阴阴阳阳既既包包括括相相互互关
16、关联联的的两两个个事事物物和和现现象象的的对对立立属属性性,又又包包括括同同一一个个事事物物和和现现象象内内部部相相互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对立属性。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对立属性。2、阴阴阳阳有有名名而而无无形形,它它是是一一个个抽抽象象的的概概念念,代表着对立的本质属性。代表着对立的本质属性。(二)阴阳属性的区分(二)阴阳属性的区分阳阳运运动动的的、外外向向的的、上上升升的的、温温热热的的、无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阴阴静静止止的的、内内守守的的、下下降降的的、寒寒凉凉的的、有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阴阳的属性引入医学领域一般是指:阴阳的属性引入医学领域一
17、般是指:阳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具有推动、温煦、兴奋 等作用的物质和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例如:气)功能(例如:气)阴阴具具有有凝凝聚聚、滋滋润润、抑抑制制等等作作用用的的物物质质和和功功能(例如:血)能(例如:血)(三三)阴阳属性的相对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1、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高高热热病病人人,持持续续高高热热不不退退,消消耗耗精精气气,常常可可转转为为:面面色色苍苍白白,四肢厥冷的阴寒证。四肢厥冷的阴寒证。2、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
18、上午上午阳中之阳阳中之阳下午下午阳中之阴阳中之阴上半夜上半夜阴中之阴阴中之阴下半夜下半夜阴中之阳阴中之阳3 3、这种相对性表现在阴阳双方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阴阳双方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例例如如:60度度的的水水与与20度度的的水水比比较较则则为为阳阳,而而与与90度度的的水水比比较较则则为阴。为阴。理理解解阴阴阳阳概概念念时时要要注注意意:阴阴阳阳标标示示的的对对象象之之间间一一定定要要有有关关联联性性,没有关联性的双方是不能分阴阳的。没有关联性的双方是不能分阴阳的。阴阴阳阳学学说说,是是研研究究自自然然界界事事物物的的运运动动规规律律,并并用用以以解解释释宇宇宙宙间间事物的发
19、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阴阳的哲学概念一般认为起源于易经中的阴爻和阳爻阴阳的哲学概念一般认为起源于易经中的阴爻和阳爻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一)阴阳对立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其含义有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其含义有三:三:阴阴阳阳对对立立,是是指指阴阴阳阳代代表表了了属属性性相相反反的的两两种种事事物物或或现现象象,或或一一事事物物内内部部的的两两个个方方面面,它它们们是是矛矛盾盾的,相对立的,因而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的,相对立的
20、,因而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阴阴阳阳对对立立可可导导致致阴阴阳阳的的相相互互制制约约,即即阴阴阳阳双双方方的相互抑制,从而维持阴阳相对平衡。的相互抑制,从而维持阴阳相对平衡。阴阴阳阳对对立立可可引引起起阴阴阳阳的的相相互互排排斥斥,这这种种排排斥斥往往往在阴阳双方的盛衰相差很大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往在阴阳双方的盛衰相差很大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阴阳对立制约使阴阳双方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状阴阳对立制约使阴阳双方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从而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如自然界四时态,从而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如自然界四时寒暑的正常交替,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等。寒暑的正常交替,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等
21、。(二)阴阳互根(二)阴阳互根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其含义有二:相互为用的关系。其含义有二:阴阴阳阳互互根根,即即相相互互依依存存,是是指指阴阴阳阳双双方方中中每每一一方方都都以以对对方方的的存存在在作作为为自自己己存存在在的的前前提提和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例如: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寒就没有热。例如: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寒就没有热。阴阴阳阳互互用用,即即相相互互为为用用,是是指指阴阴阳阳双双方方在在相相互互依依存存的的基基础础上上,还还存存在在着着不不断断相相互互资资生生、促进和助长的关
22、系。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例例如如:气气与与血血、物物质质与与功功能能、之之间间,都都存存在在这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种相互为用的关系。(三)阴阳消长(三)阴阳消长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例如:四季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2.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变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平衡。正正常常范范围围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平衡正正常常范范围围阴阳消长不平衡阴阳消长不平衡(四)阴阳转化(四)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的改变,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阴,属阴者在一定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阴,属阴者在一定条件下
23、可变为属阳。条件下可变为属阳。转转化化的的条条件件量量增增长长到到极极限限“寒寒极极生生热热,热热极极生寒。生寒。”阴阳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阴阳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1)渐变渐变如昼夜的阴阳转化如昼夜的阴阳转化(2)突变突变如气候的骤冷骤热,病情的突变等如气候的骤冷骤热,病情的突变等阴阴阳阳消消长长是是一一个个量量变变的的过过程程,阴阴阳阳转转化化是是一一个个质质变变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综上所述,以上五个规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阴阳双综上所述,以上五个规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阴阳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说明了阴阳之间不是方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说明了阴阳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
24、互联系的。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上图就很好的说明了阴阳之间的这四种关系上图就很好的说明了阴阳之间的这四种关系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例如:例如:人体部位:人体部位:上部、体表、背、四肢上部、体表、背、四肢阳阳下部、体内、腹、躯干下部、体内、腹、躯干阴阴生理特点:生理特点:五脏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藏精气而不泻”阴阴六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传化物而不藏”阳阳(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人体体正正常常的的生生命命活活动动,是是阴阴阳阳保保持持协协调调平平衡衡的的结结果。果。(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三)
25、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正气,邪气分阴阳;、正气,邪气分阴阳;2、解释病机:、解释病机:中中医医学学把把“阳阳胜胜则则热热,阴阴胜胜则则寒寒,阳阳虚虚则则寒寒,阴阴虚虚则热则热”称为病理总纲。称为病理总纲。(亦称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亦称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阴阳偏胜(盛)阴阳偏胜(盛)阴阴阳阳偏偏胜胜指指阴阴邪邪或或阳阳邪邪偏偏盛盛,导导致致机机体体阴阴或或阳阳高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阳偏衰(虚)阴阳偏衰(虚)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指机体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指机体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即阴偏衰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见虚热态,即阴偏衰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
26、见虚热证;阳偏衰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见虚寒证。证;阳偏衰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见虚寒证。3)阴阳转化)阴阳转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任何病证均可分为阴阳二大类:例如:任何病证均可分为阴阳二大类:例如:阳证阳证高热,面色鲜明,声音洪亮,疼痛拒高热,面色鲜明,声音洪亮,疼痛拒按,尿黄便秘,脉数按,尿黄便秘,脉数阴证阴证畏寒,面色晦暗,语声低微,疼痛喜畏寒,面色晦暗,语声低微,疼痛喜按,尿清便溏,脉数按,尿清便溏,脉数再例如:再例如:八纲辨证:表证,实证,热证八纲辨证:表证,实证,热证属阳属阳里证,虚证,寒证里证,虚证,寒证属阴属阴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清阴阳为
27、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清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阴阳在辨证中的规律,才能正首务,只有掌握阴阳在辨证中的规律,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确分析和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五)确立治疗原则(五)确立治疗原则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指导养生指导养生顺顺四四时时而而养养生生,使使人人体体中中的的阴阴阳阳与与四四时时的的阴阴阳阳变变化化相相适适应应,保保持持人人与与自自然然界界的的协协调调统统一一,以延年益寿。以延年益寿。.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A、
28、阴阴阳阳偏偏胜胜的的治治则则:“损损其其有有余余”或或“实实则则泻之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B、阴阳偏衰的治则: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补其不足”或或“虚者虚者补之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消阴翳。(六六)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药物的性能也可用阴阳的属性来说明:药物的性能也可用阴阳的属性来说明:四气:四气:寒,凉寒,凉阴阴用于治疗热证用于治疗热证热,温热,温阳阳用于治疗寒证用于治疗寒证五味:五味:辛,甘,淡辛,甘,淡阳阳酸,苦,咸酸,苦,咸阴阴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升,浮升,浮阳阳沉,降沉,降阴阴第三节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29、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五行行即即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五五类类基基本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五材的概念逐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五材的概念逐步被引伸,用以概括、归纳自然界的各种被引伸,用以概括、归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这时的五行已不再是木、事物和现象,这时的五行已不再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成为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成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一)五行各自的特性(一)五行各自的特性1“木木曰曰曲曲直直”指指木木有有生生长长、生生发发、柔柔和和、条条达达、舒畅的特性。舒畅的
30、特性。2.2.“火曰炎上火曰炎上 ”指火有温热、向上、明亮的特性。指火有温热、向上、明亮的特性。3.3.“土爰稼穑土爰稼穑 ”指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指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4.4.“金曰从革金曰从革 ”指金有肃降、清洁、收敛的特性。指金有肃降、清洁、收敛的特性。5.5.“水水曰曰润润下下 ”指指水水有有寒寒凉凉、滋滋润润、向向下下、闭闭藏藏的特性。的特性。(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生克制化(一)五行的生克制化五五行行的的生生克克制制化化,是是五五行行之之间间关关系系正正常常的的状状态态,五五
31、行行的的相相生生和和相相克合称五行制化。克合称五行制化。(1)五五行行相相生生::指指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五五行行之之间间存存在在着着有有序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
32、克木。相克关系:任何一行都存在相克关系:任何一行都存在“克我克我”和和“我克我克”的关系。的关系。相克关系:又称所胜与所不胜关系相克关系:又称所胜与所不胜关系我克我克我所胜我所胜克我克我我所不胜我所不胜相克与相生同样重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相克与相生同样重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二)五行的乘侮(二)五行的乘侮五五行行之之间间正正常常的的生生克克制制化化关关系系遭遭到到破破坏坏时时,就就会会出出现异常的乘侮现象。现异常的乘侮现象。1 1、五行相乘五行相乘:相相乘乘的的含含义义:指指五五行行中中某某一一行行对对其其所所胜胜一一行行的的过过度度克制。克制。相相乘乘的的次次序序:木
33、木乘乘土土,土土乘乘水水,水水乘乘火火,火火乘乘金金,金乘木。(与相克次序相同)金乘木。(与相克次序相同)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克克”的一方太过,二的一方太过,二是是“被克被克”的一方太弱。的一方太弱。2 2、五行相侮:五行相侮:相相侮侮的的含含义义:指指五五行行中中的的某某一一行行对对其其所所不不胜胜一一行行的的反向克制。反向克制。相相侮侮的的次次序序:木木侮侮金金,金金侮侮火火,火火侮侮水水,水水侮侮土土,土侮木。(与相克次序相反)土侮木。(与相克次序相反)引起相侮的原因:引起相侮的原因:A、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亢,使原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
34、过亢,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向克制。B、不不及及所所致致的的相相侮侮:五五行行中中的的某某一一行行不不及及,不不仅仅不不能能制制约约其其所所胜胜的的一一行行,反反而而受受到到其其所所胜胜一一行行的的反反向向克制。克制。3 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相相乘乘与与相相侮侮都都是是不不正正常常的的相相克克现现象象,两两者者既既有有区区别别,又有联系。又有联系。区别:区别:相乘是克制太过。相乘是克制太过。相侮是反向克制。相侮是反向克制。联系:联系:发生相乘时,有时也可出现相侮。发生相乘时,有时也可出现相
35、侮。发生相侮时,有时又可伴有相乘。发生相侮时,有时又可伴有相乘。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1)木木有有生生长长、升升发发、条条达达、舒舒畅畅的的特特性性,肝肝喜喜条条达达而而恶恶抑抑郁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肝属木。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肝属木。(2)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3)土土有有生生化化万万物物的的特特性性,脾脾主主运运化化水水谷谷、化化生生精精微微以以
36、营营养养脏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4)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肺属金。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肺属金。(5)水水具具有有滋滋润润、下下行行、闭闭藏藏的的特特性性,肾肾有有藏藏精精、主主水水的的功功能能,故肾属水。故肾属水。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用五行相生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用五行相生说明五脏相互资生。(2)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相互制约。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相互制约。(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母病病及及子子指指疾疾病病的的传传
37、变变,从从母母脏脏传传及及子子脏脏。(病情较轻)(病情较轻)如:肾病及肝如:肾病及肝(2)子子病病及及母母指指疾疾病病的的传传变变,从从子子脏脏传传及及母母脏脏。(病情较重)(病情较重)如:心病及肝如:心病及肝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1)相乘传变相乘传变相克太过而为病。(病情较重)相克太过而为病。(病情较重)如:木亢乘土、土虚木乘如:木亢乘土、土虚木乘(2)相侮传变相侮传变反克而为病。(病情较轻)反克而为病。(病情较轻)如:木亢侮金、土虚水侮如:木亢侮金、土虚水侮(三)指导诊断和治疗(三)指导诊断和治疗1.用于指导四诊用于指导四诊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
38、弦肝病肝病2、确定治则和治法、确定治则和治法(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确定治则确定治则补补母母用用于于母母子子两两脏脏虚虚证证。“虚虚则则补补其母其母”泻子泻子用于母子两脏实证。用于母子两脏实证。“实则泻实则泻其子其子”确定治法确定治法、滋滋水水涵涵木木法法是是滋滋养养肾肾阴阴以以养养肝肝阴阴的的方方法法,适适用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益益火火补补土土法法按按五五行行相相生生理理论论,是是温温心心阳阳以以助助脾脾阳阳的的方方法法。自自命命门门学学说说兴兴起起以以来来,一一般般多多指指温温肾肾阳阳
39、而而助助脾脾阳阳的的方方法法,适适用用于于肾肾阳阳式式微微而而致致脾脾阳阳不不振振、运运化化失职之证。失职之证。、培培土土生生金金法法是是补补脾脾气气以以益益肺肺气气的的方方法法,适适用用于于脾脾气气虚虚弱弱,不不能能益益肺肺气气所所致致的的脾脾肺肺气气虚虚证证,或或因因肺肺气气虚而引起的肺脾两虚证。虚而引起的肺脾两虚证。、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虚不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而致的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而致的肺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确定治则确定治
40、则抑强抑强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扶弱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临床常将二者结合使用。临床常将二者结合使用。确定治法确定治法抑抑木木扶扶土土法法是是疏疏肝肝与与健健脾脾相相结结合合治治疗疗肝肝旺旺脾脾虚的方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虚的方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培培土土制制水水法法是是温温运运脾脾阳阳治治疗疗水水湿湿停停聚聚为为病病的的方方法法,适适用用于于脾脾虚虚不不运运,水水湿湿泛泛滥滥而而致致的的水水肿肿胀胀满满之之证。证。佐佐金金平平木木法法是是滋滋肺肺阴阴、肃肃肺肺气气以以抑抑制制肝肝旺旺的的方法,适用于肝火
41、犯肺之证。方法,适用于肝火犯肺之证。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适用于即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之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之证。第二章第二章脏象脏象1 藏象的概念:藏象的概念:藏藏,即即藏藏于于体体内内的的内内脏脏;象象,即即表表现现于于外外的的生生理理和和病病理理现现象象。藏藏象象,即即藏藏于于体体内内的的脏脏腑腑及及其其所所表表现现于于外外的的生生理理 病理现象。病理现象。2 脏腑的分类:脏腑的分类:(1)五五脏脏肝肝、心心、脾脾、肺肺、肾肾化化生生、贮贮藏藏精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2)六六腑腑胆胆、胃胃、大
42、大肠肠、小小肠肠、三三焦焦、膀膀胱胱受盛传化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受盛传化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3)奇奇恒恒之之腑腑脑脑、髓髓 骨骨 脉脉、胆胆、女女子子胞胞。形形态似腑中空有腔;功能似脏贮藏精气。态似腑中空有腔;功能似脏贮藏精气。第一节第一节五脏五脏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总称。总称。一、心一、心(一)(一)整体观:整体观:心居于胸腔之中,膈膜之上,呈尖圆形,心居于胸腔之中,膈膜之上,呈尖圆形,有心包络护卫于外。心与小肠相表里,有心包络护卫于外。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应在
43、虚里,在志为喜。液为汗,其应在虚里,在志为喜。(二)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心主宰血和血脉心主宰血和血脉表现在:表现在:A 心行血心行血心气能推动血在血脉中运行心气能推动血在血脉中运行B 心生血心生血心阳能将水谷精微化赤为血心阳能将水谷精微化赤为血心主血的功能正常则脉象节律均匀,和缓心主血的功能正常则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否则,心行血无力或心有力,面色红润光泽;否则,心行血无力或心血不足,则心悸,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不泽,血不足,则心悸,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不泽,脉细或弱或面色灰暗,唇青舌紫,脉涩或脉来脉细或弱或面色灰暗,唇青舌紫,脉涩或脉来间歇。间歇。
44、2、心心主主神神志志心心主主宰宰人人的的人人体体一一切切生生理理活活动动和和精精神神意意识识思维活动思维活动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神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思维活动。心心藏藏神神是是指指心心具具有有主主宰宰人人体体脏脏腑腑组组织织器器官官的的功功能能活活动动和和人人体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即是心能主宰整个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即是心能主宰整个人的生命活动。心藏神的功能表现在:心藏神的功能表现在:A 心心神神对对脏脏腑腑组组织织功功能能活活动动的的统统一一协协调调作作用用。全全身身的的脏脏
45、腑腑组组织织各各有有自自己己的的生生理理功功能能,但但均均需需在在心心神神的的调调节节和和主主宰宰下下才才能能完完成成整体的生命活动。整体的生命活动。B 心心的的“任任物物”作作用用。“任任”即即接接受受 接接纳纳的的意意思思。是是指指心心接接受客观外界的信息,产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受客观外界的信息,产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心藏藏神神的的生生理理功功能能正正常常则则表表现现为为精精神神振振奋奋 意意识识清清楚楚 思思维维敏敏捷捷 反反应应灵灵敏敏;反反之之则则精精神神萎萎顿顿 反反应应迟迟钝钝 失失眠眠多多梦梦 神神志不宁志不宁 谵语谵语 狂乱或昏迷不醒人事。狂乱或昏迷不醒人事。二、肺二、肺(
46、一)整体观:肺位于胸腔之中,膈膜整体观:肺位于胸腔之中,膈膜之上,上连气道,以喉为门户。肺与大之上,上连气道,以喉为门户。肺与大肠相表里,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肠相表里,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应在胸膺,肺藏魄,于鼻,在液为涕,其应在胸膺,肺藏魄,在志为悲。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在志为悲。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故有故有“华盖华盖”之称。又称之称。又称“娇脏娇脏”。(二)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功能1、肺肺主主气气,司司呼呼吸吸主主,主主宰宰。即即肺肺能能主主宰宰着气和呼吸运动。着气和呼吸运动。肺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吸入的清气和呼出的浊气吸入的清气和呼出的浊气肺主气肺
47、主气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1)肺主呼吸之气是指人的呼吸运动是由肺)肺主呼吸之气是指人的呼吸运动是由肺来完成的。来完成的。(2)肺主一身之气包括参与气的生成与调节)肺主一身之气包括参与气的生成与调节全身的气机两个方面。全身的气机两个方面。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少气憋闷、声低乏力等。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少气憋闷、声低乏力等。2、肺主宣发肃降宣发,即是上升和发散;肃降,即是清洁和下降。肺主宣发肃降即是肺气具有向上和向外的发散以及向下、保持呼吸道清洁的功能。肺主宣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排出体内的浊气。B、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C、通过宣发卫气,调节着腠理的开合。肺主肃降体现在以下三
48、个方面:A、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输布。C、保持呼吸道的清洁通畅。3、肺肺朝朝百百脉脉朝朝,会会聚聚。肺肺朝朝百百脉脉即即全全身身的的血血脉脉都都会会聚聚到到肺肺进进行行气气体体交交换换。同同时时肺肺气气还还有有协协助心行血的作用。助心行血的作用。4 4、肺主通调水道、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能保持水道的畅通。是指肺能保持水道的畅通。也就是肺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故有也就是肺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故有“水之水之上源上源”的称呼。的称呼。5、肺主治节、肺主治节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和调节全身的生理功能。肺能主是指肺具有治理和调节
49、全身的生理功能。肺能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朝百脉以助心行血、通调气司呼吸、宣发肃降、朝百脉以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调节着全身的气血津液。而气血津液是身水道,调节着全身的气血津液。而气血津液是身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三、脾三、脾(一)整体观:脾位于腹腔,与胃相表(一)整体观:脾位于腹腔,与胃相表里,其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里,其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脾藏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脾藏意,其应在大腹。意,其应在大腹。(二)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脾主运化即是脾具有将饮食物化
50、生为水谷精微,并且把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A、运化水谷:运化水谷:宣发肃降宣发肃降脾之运化脾之运化脾之运化脾之运化全身全身肺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全身全身脾之运化脾之运化食物(水谷)食物(水谷)胃胃小肠小肠大肠大肠排出排出(腐熟)(腐熟)(化物)(传化)(化物)(传化)B、运化水液(运化水湿)运化水液(运化水湿)宣发肃降宣发肃降脾之运化脾之运化脾之运化脾之运化汗汗全身全身肺肺津液津液肺肺(濡润、滋养)(濡润、滋养)正常津液正常津液脾之运化脾之运化多余津液多余津液尿尿水液水液胃胃小肠小肠大肠大肠排出排出(吸收)(吸收)(吸收)(传化)(吸收)(传化)2、脾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