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读书笔记两千多年前,当老子骑着青牛,吟哦着悠悠的歌谣,从容自如地通过函谷关,那紫气东来的传说就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此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至奥真理,便在人世间绵延不绝,薪尽火传。那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啊!从两千年前的农耕社会,到今天的信息社会,老子的哲学从来不曾黯淡过,即使今天这样快节奏、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老子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从老子的世界走过,浮光掠影地品味着老子精华的皮毛,依然徜徉在那样庞大、深刻的哲学中陶醉,反思,粗浅地留下一点自己的思考,聊以慰藉。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确,人世间价值判断是相对
2、的,没有绝对的美与丑。譬如“燕瘦环肥”,譬如沙漠的雄浑与绿洲的甜美;譬如恐怖小说的刺激与言情小说的细腻。深入一些,看到秋天,有人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人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看到大海,有人想到波澜壮阔,有人想到恐怖的海啸;看到京剧,有人当它是国粹,有人当它是落后的闹剧。对于善与恶更是没有严格的界限。谎言固然可恨,但对绝症病人来说善意的谎言可以延长甚至拯救人的生命;爱因斯坦提出来原子弹的理论,当年帮助盟军消灭了法西斯,但代价是几十万无辜平民的生命和如今足以毁灭地球N次的核危机。老子又曾言:“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局,是以不去”,我深以为然。;有功而不居,言之简单,
3、行之甚难。自古帝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残杀功臣,皆是因功臣功高震主,却不懂得急流勇退。袁隆平院士躬耕垄亩,在他的带领下,杂交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居功至伟。但他并不居功,仍然埋头田亩之间,任舆论高低评价,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功绩,又有谁能忘记?此乃高山仰止之境,令人歆羡啊!老子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即治民时,填饱人民的肚子,简化人民的心思,削弱人民的意志,强化人民的筋骨。事实上,这样做的确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自古统治者无不希望控制人民的思想,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激进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蛮横措施,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民以食为天”,
4、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容易满足的:你只要给他们一口饱饭吃,苛捐杂税还能让他们喘口气,他们是乐意安安稳稳当一辈子“顺民”的。而“饱暖思淫欲”,当人们告别了啼饥号寒的时代,还有余裕精力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时,当人们接受了过多的“先进”思想时,往往就会有别有用心的利用这种心理兴风作浪。所以,这的确符合封建社会统治者治国之策。但是,这种做法局限性很大,譬如在现代社会,如果这么做,人民终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何况缺少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对人民来说百害无利。由此观之,老子这番哲学虽有道理,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却不见得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策。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
5、议论太多,就会陷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还不如守住虚静的原则。是啊,语多有失,话在精不在多,祸从口出就是很典型的。何况一个人发的评论过多,免不了自相矛盾,造成尴尬的局面。这也是“不如守中”的好处。老子有言:“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古往今来,这样的圣人确实流芳百世。从佛祖割肉饲鹰的传说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好言壮举,圣人退居身后而留名的比比皆是,弃命而保身的也不在少数。但这样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啊。这可能就是大道的一种境界吧。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仍是说明了人要学会懂得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免得功高盖主,这是符合“无为”的哲学内涵的。一个人过富,过于持权,
6、难免居功自傲招致祸患。须知器满则倾,乐极生悲,但也有否极泰来,事与物都没有绝对的。老子还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即神奇的德生养万物却不加干涉,任其自由发展。这里也体现出了“无为”的神妙之处,不是不做,是做但不盲目去做,做了要任其自然发展。在对待“有”与“无”问题上,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有无都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体现了老子道家哲学的先进和重要意义。十二章中谈到圣人“去彼取此”,再一次让我感受到老子所谓的“圣人”的标准的先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从一出生就不可避免的卷入“欲”的漩涡中。有的人被欲吞噬,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为人唾弃;但总有少数人“不是本心
7、”,成为世人典范,就是集大成的圣人了。虽无法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但每个人都应努力摒弃物欲诱惑,重视内在感受,这样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老子曰“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恍惚”。“道”对于常人来说,是虚无缥缈的,不着痕迹,难以捉摸。但是“道”真实存在,驾驭万物。“道”在自然中无处不在,或是蒲公英抽出新叶的那一抹稚嫩,或是枝头黄鹂婉转鸣叫的天籁之音。追求“道”的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保此道者不欲盈”,在尚未达到圆满之时去旧存新,获得新生的生命力。这不也是大自然草枯荣、四季更迭的真谛么?“万物并作”,“不知常,妄作凶”,包容自然,也包容自己,这样才是“保道”之措。 “自是者不彰,自伐
8、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就阐释出人世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自矜自伐自骄自傲者难成大事,难有大功。一个人无论成就有多大,一旦居功自傲,那么一定会限制他(她)以后的发展。譬如牛顿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追寻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里老子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他的“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我觉得很有道理。“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正说明了天下是一个神奇之物,要想治理天下,重要的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控制,有为就会落败,无为才是正道。这里又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事实上也是如此。李世民并未穷兵黩武大争天下,可是其怀柔笼络,被天下夷狄共尊为“天可汗”,达到不争而治之效;相反,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王朝南征北战,开
9、创了中国历史上版图面积最大的王朝,但是他们并未从思想上统一人民,导致人一走,该地王朝照旧,元朝真正控制的地域并不多。这可谓“不可为也,不可执也”。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这正是中国俗语云“四两拨千斤”的以柔克刚的思想。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正是这种道理。治国平天下,以暴易暴并非上策,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下伐攻”。这种柔也是“无为”之道的体现啊。在老子上篇最后一章里,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很精辟地概括出道的特点。回想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时那抽象而令人困惑的道终于有了一点眉目。无为并非不为,那样社会停滞,还有什么进步可言?正如李老师所讲,无为是顺其自然,不盲
10、目地强求“为”,许多人正是误解了这点。而今,无为是最接近当今世人世界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哲学,可是在古代它是与统治者的利益相悖的,这也是为何儒家备受统治者青睐而墨、道大受排挤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能有更多的今人悟“道”,能做到真正的“无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多么质朴而深刻的哲学思想道理!在两千多年前,“鸿蒙初始”的中国大地上,老子已率先认为“万物地球源于宇宙大爆炸,而生命源于无机物,进而形成有机物,通过进化产生细胞,一步步发杂化,最终演化到今日的高级生命形式。在物理学上,更是万物由最基本的原子构成的理论。我们自然不会自欺欺人地认为老子那时已经认
11、识到了什么“大爆炸”“原子”等等,那时划时代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老子认识到万物生于无,从无到有这一思想就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那个时代常人可及的高度。老子对自然、对万物、对天与人的思考和感悟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思想对我们今人来讲依然有莫大的影响和帮助。“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如此深言,在今日仍为我们所称道。所谓“物极必反”,正是此道。爱因斯坦幼时被认为是弱智,爱迪生幼时被称为白痴,霍金看似残废无能,但是他们无不是集大智慧、大胸怀于一身的高人。但他们看似“拙、愚”,不正是这个道理吗?不仅“人不可貌相”,而且看任何事都应该辩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我从老子箴言中悟出的一个道理。
12、“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初读此句,不甚了了,但细细想来,不禁拍案叫绝:治理天下最理想的境界不正是“无事可做”吗?君王日理万机,在我看来是为了及时解决问题而不使问题集中堆积,须知“积重难返”啊,如果君王 将一切处理得当,那不是达到了“常以无事”的境界吗?如果非要等到“有事”时,恐怕就不是“小事”,就如叛军兵临城下,国之将亡了。推而论之,在现实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们最高境界也是“常以无事”啊,不是引导人们不做事,而是及时完成该完成的工作,绝不推后和堆积,这样才不致留下祸患的苗头,免得遗祸无穷。“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13、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当然,这段话所说的善摄生者的奇遇和特异之处,就像老子所说的“盖闻”,乃是道听途说,有所神化,不足为信。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其无死地”因为没有致命要害这才是我深思之处。一个人有欲望,就有所求,就很容易别人利用。赖昌星之所以嚣张,是有所依仗,那就是他拉下水的诸多贪官污吏。其中不乏本来很是清廉的清官,但是依然免不了受赖牵连。秘诀就在于赖说过的话:“只要一个人有爱好,我就能拉他下水。”爱好,人皆有之,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但是,赖抓住了人爱好所在,投其所好,叫人难以拒绝,很容易就达到官商勾结的目的。由此看来,“克己”及其重要,“清静无为”才是大道。“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14、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同样是讲同化而无贵无贱之分。万物皆生于道,那么贵贱高低就是人主观区分的了,其实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这里我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了。人豢养牲畜,奴役它们,杀食它们,大多数人是默许而没有异议的,因为他们认为这理所当然。而少数僧人等会认为这是罪过,但是他们还是吃米饭,难道五谷杂粮就不是生命吗?难道就因为人这种生命比较高级就要牺牲它们吗?不是说万物无贵无贱吗?难道五谷牲畜活着就是为了服务人类、它们就不渴望自由吗?因此,我唯一不认同的就是贵贱之分这一观点,无论道墨。因为人类强大,这世界上任何其他生物都是人类的猎物,都可以为人类服务,事实
15、上自人类历史以来,一直是这样的,已经成为了自然法则,无所谓对错了。所以,在人类心中,是不会真正与万物相同的,即使融入自然,也会潜意识中视自己为仙,为主宰,而非凡尘。这就是我对“同”的看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就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般道理,说明福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袭也提醒人们,在得福时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在遇祸时不要唉声叹气,可能否极泰来。“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将大国比作雌性,因为雌性在冷静方面胜于雄性,而大国的静与动是关乎天下苍生的,我深以为然。大国不动则已,动辄惊人扰民啊。至今那两次世界大战还使我们心有余悸。这
16、恐怕也是我们称祖国为“母亲”的一个缘故吧。“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告诉我们轻易许诺的人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太容易的,一定先遇到各种困难。这样的经验我们生活中都体验过。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一句“拿去”比一百句“我会给你的”还动听。是啊,轻言许诺往往造成以守诺的尴尬局面。事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无法预知未来和事情发展,那么轻易许诺和把事情简单化往往会带来困惑。但不是让人把一切复杂化,杞人忧天,那是没必要的只是提醒众人不要把事情简单化,以应对未知的危机。老子说他的“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让我很好奇。今天,社会、国家都要求我们“敢为天下先”,老子为何推崇“
17、不敢为天下先”呢?仔细推敲来,其实老子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们把这两句中的“敢为天下先”混淆了。现在我们谈“敢为天下先”是要求青年人用于承担社会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老子所说的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是谦逊和让贤,这样为自己赢来拥戴,二者意义大不相同,是我误解了。老子讲他的理论“甚易知”而天下人“莫能知”,是因为“无知”,的确如此。老子的道太博大了,太深刻了,不是常人所能知道的。就今天而言,有多少人研究或是了解老子的道德理论,但又有多少人能深入真谛呢?老子自己也知天下人知道他的理论太大,“似不肖”,而他自己解释“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之所以是圣人,也正是知音甚少啊,而老子理论的精华,却
18、是世人需要的。这就需要后人的推行了。老子讲“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令我有点不解。莫不是强而易折,弱而柔韧么?看来这里讲的不仅是人活着是软的死去就僵硬了这样可笑的道理,而是为人处世态度上的道理。为人不可太强势,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为人处世过于刚强会招致挫折,而柔弱圆滑才是正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法则 不也是除去有余的补不足的而不使之过强吗?看来,这番道理要点在处理“强”与“弱”的关系上。老子心中的桃花源,即“小国寡民”,使人们“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点我很不赞同。是的,人们会爱惜生命,居住安逸,确实“无为”了,但是这时“不为”啊。至老死都不相往来,不知世事发展,不
19、知天外有天,如此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又怎样提高?我认为这是老子思想局限性的一点表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正符合“忠言逆耳”和“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道理。两千多年前,老子已经悟出这样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可以跨越两千年长盛不衰,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真理”了。这是老子的最后一章,又是这样哲理深刻的一章。读罢,合上书页,闭目冥思,不绝怆然。老子其人,传奇也;老子其书,传说也。可是,如此醍醐灌顶之著,其理之深,不为大众所通,岂不遗憾哉?跨越两千年,与老子神交于彼,怡然自得,意趣盎然!由于学识尚浅,阅历欠缺,在很多理解上难免肤浅,也不乏断章取义之嫌,还希望李老师能够批评指正,谢谢!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