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1 ,大小:4.49MB ,
资源ID:227711      下载积分:19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277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曲****】。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曲****】,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3单元先秦诸子散文.pdf)为本站上传会员【曲****】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3单元先秦诸子散文.pdf

1、4工、4.蠹 A第L编上古至先秦F先秦历史散文第四单元先秦诸子散文第三单元诗经与楚辞上古神话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概说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散文逐渐发展成熟,经历了由简单记事到长 篇大论、由官府独占到百家争鸣的飞跃。先秦散文可以分作史的散文时期和子 的散文时期。前者指的是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其作品实际上就是历史文件;后者即诸子散 文,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阐述自己学说的哲理性著作。二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概说一、诸子散文产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解放时代。在春秋尤其是战国时代,铁质器具 在社会上被普遍使用,加之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直

2、接促进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达,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与都市的繁荣。经济基础的重大变革,对政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阶层士。春秋时一些贵族领主已开始养士,到了战国,养士风气更为普遍。士的成分很复杂:有新兴地主,也有没落贵族,还有下层社会的人 物。这些士,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代表着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他们思想活 跃,游学列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政治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 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总而言之,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春秋以后,礼崩乐坏,私人讲学、处士横议之风 盛行。到了战国,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章学

3、诚文史通义诗教 上)o止匕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广大的士阶层成为活跃的社会力量。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概说二.诸子与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 这样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孟胜;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阴阳家;道家,代表人物是李耳、庄周;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小说家。诸子散文,以辩论说理为主,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政治主张、哲学观点 和思想认识。古代散文经历了从论语开始的零散的语录体,到孟子中对话式的

4、 论辩,直至荀子韩非子中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这一演变成熟过程。“E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概说二.诸子与诸子散文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文章多为语录体,或议论短章,以论语和墨 子为代表,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是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以 孟子和庄子为代表。这一阶段散文的主要特点是辞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其文章基本上都是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以荀子和 韩非子为代表,这两者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战国后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

5、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 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 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概说三.诸子散文的特征先秦诸子散文,是记言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其内容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文学思想等众多方面,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点。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先秦诸子思想活跃、畅所欲言,反映了诸子百家对社会和人 生的思考,对现实的认识有广度和深度。其次,在文风上先秦诸子各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再次,在语言上先秦诸子大都十分讲究文采和修辞。诸子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 巧,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大多注意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6、,使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极具形象性和感染力。最后,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已经确立了论说的体制。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概说四、诸子散文的影响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 庄思想。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 积极或消极作用。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 的政论文都是从荀卿、韩非及战国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而来的。魏晋以后,老庄之学 大盛于世,对我国学术思想和文学方面的影响更大。东晋时,玄言诗风独盛,形成南朝 散文的特色,也未尝不是受老庄思想及文风的影响。唐宋以

7、来的古文家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爱好和学习也是很多的。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概说四、诸子散文的影响孔、孟、庄、荀、韩非等先秦诸子都是语言大师,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 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举凡后世常用的语 言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先秦说理文中,都已有成熟表现,直接 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总之,先秦诸子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在思想内涵、文章体例、创作风格、语言艺 术等方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论语十则(P97)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论语二十篇是弟子门人及后学记录孔子与弟子时人应答的著作。孔子(公元前 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曾率弟子周游 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不被信用;归鲁后,专心著述和讲学。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推 行礼治德政,主张重义轻利,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对后世影响深

9、远。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 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 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本章选自论语先进,详细地记述了一场师门谈话,通过记录孔子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体 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本章是论语中最长的篇章,这样的专题论政是非常珍贵的。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

10、文文学作品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 县)人。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行仁政。他曾周游列国,却不为诸 侯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人述孔子的学说,作孟子

11、七篇。孟子是重要的儒家 典籍,孟子文章语言明白晓畅,长于辩论,富有文采,极有气势。本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阐述了孟子关于王道的理论和主张,指出为人君者 应发扬不忍之心,施行仁政,恩及百姓。孟子主张保民而王,君王使百姓安居乐业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才能在天下推行王道。孟子的这一主张,体现了他的重民思想,文 章结构严谨,气势浩然,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E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鱼我所欲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

12、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 其本心。E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本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认为人有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品质。其中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在必要时当舍生取义,不辨礼义贪求富贵的 行为是不可取的。二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 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 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 之辩乎?是

13、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 也。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墨子-非攻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墨子支持防御性的战争,反对为了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 始人。他主张简朴节俭,重质轻文,提出尚贤、节用、非命、尊天、兼爱、非攻等思想。墨子一书,今存五十三篇,汇集了墨家学派的言论、记录,文章语言质朴,逻辑性 较强。二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其名为鲸。鲸之大,不知 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 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 冥者,天池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14、。若夫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 功,圣人无名。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今本庄子有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由其后学所作。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主张无为。不谴是非 外生死 无始终是他的出 世观。庄子文章包含大量寓言、神话,想象奇幻,善于形容,言辞肆意,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选段中,大鹏借风势高飞九万里,蜩与学鸠囿于现状不愿远行。从小大之辨到 无所待游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反映出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消除物 我界限,享有绝对自由,就是逍遥游。第三单元

15、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幼学(节选)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 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腾蛇无足而飞,鼬鼠五技而穷。诗曰:尸身鸠在桑,其子七兮;淑 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 兮!故君子结于一也。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作品本篇节选自荀子第一篇劝学。荀子共三十二篇,其文章结构严整,说 理周密。荀子一书,史称荀子自著,其实大部分是他亲手所写,少部分出自门人之 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一公元前238年),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又称孙卿,赵 国人。荀子推崇孔子,他的思想基本倾向儒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为,具 有唯

16、物观点。劝学系统地论述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方法,特别强调了勤学、专一、礼法 和贤师益友的作用。节选部分,涉及后天学习、交友、专心的重要性。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判断句.叙述句否定句.疑问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一、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类:(一)用“者”也帮助判断1.“主语+者,谓语+也。2.“主语,谓语+也。3.主语+者,谓语。4.“主语,谓语。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一、判断句(二)以副词乃“即 诚必亦皆等帮助表判断在先秦,判断句中一般不用判断系词,所以,是 为 乃 即 则 维(或惟)这类

17、词出现在句中时,有时虽然 翻译为是,但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句式为主语+副词+谓语+(也)。(三)”为字句式在判断句中,有时用动词为来联系主语和谓语,这是用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 句的内容。为是很特殊的动词,用途广泛,其中有一种可以翻译成是。句式为 主语+为+谓语。但是古代汉语的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 定。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一、判断句(四)判断动词“是字句句式为主语+是+谓语。是字句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在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 主语。在上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的是,常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因为复指前文复杂的谓词性成分,是作判断句的主语具有判

18、断意味,判断动词 是即由此发展而来。古汉语判断句中是字句,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 南北朝时的口语中已不可或缺,但文言中仍很少用到。E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一、判断句(五)“非字句句式为主语+非+谓语+(也)。古代汉语否定判断句的常见格式是用否定副词 非来否定谓语,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的语 法作用是作为一个否定副词来否定谓语,它不是否定性的系词,不是不和是的 结合体。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 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

19、判断关系。1.比喻关系 2,因果关系 3.条件、目的等复杂语义关系1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 二.叙述句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在古代汉语里,叙述句 的结构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什么不同。叙述句可分为主动句、被动句两类:主语所指是谓语标示的动作的发出者,这类 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所指是受谓语标示的动作支配的,这类句子称为被动句。叙述句 的特殊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双宾语句 1.动词为“与赠赐谓予遗语”告等这类句中的动词一般表示给予、告语的意思,它们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 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且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这种句法 古今相同

20、。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 2.动词为一般动词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 宾语。这种双宾语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动词为字,这个词在古代的含义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含义比较具体。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 为作 做 造 治 处理 安排等。古书上有许多句子是用为字作 动词而后面带有双宾语的。E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二)倒装句词语主要靠它们在句中的组合语序来实现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主语一般总在谓语 之前。在动宾结构中,宾语一般在动词之后。在偏正结构中,定语、状语等修饰语,一 般都在被修饰语之前。这

21、几点古今汉语都是一致的。但是,有时候为了强调或突出句子 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作倒装句或倒序句。1.主谓倒序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 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加 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E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2.定语后置古代汉语中,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 后面。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志,后置 的成分多用复指代词者来结尾。

22、3.介宾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词组,这个词组叫介词结构,也称作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有的 书上把它称为介宾短语后置。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称为状语后置,因为这种结构有 时作状语,有时作补语。介词乎与后面的词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作补语。翻译 时,一般要提前作状语,但有的依旧作补语。由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 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介词以带宾语,一般作 状语,有的作补语。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4.宾语前置古汉语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前置,即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遇有下列三种条

23、件时,宾语都要放在动词的前面。(1)疑问代词作宾语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且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一定要前置。疑问代词有 三类:指人的谁 孰,指物的奚 曷 胡 何,表示处所的 安 焉 恶。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疑问代 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类宾语前置需满足的条件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且宾语必须是代词。否定句 必须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可以是否定副词 非 不 弗 毋 勿 未 否,也可以是动词无,还可以是表 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这说明从先秦开

24、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 前置的现象。E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3)宾语用代词复指句中用代词是 之等复指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这种宾语前置,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明显。现代汉语中的唯你是问 唯利 是图 唯命是听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之复指,而不用 是。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 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E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

25、叙述句(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宾语往往可以提到以 之前。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夜以继日 安步当车等残留的痕迹。(5)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 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三)被动句被动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 者、受事者。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有两类:1.无标记的被动句无标记的被动句又称作意念被动句,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完全依靠语言环境 来表示,而不借助任何虚词标记。它没有特殊的语法标志,显性结构

26、形式与主动句没 有区别,都是名词主语加上动词谓语,但表示的却是被动的意义。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2.有标记的被动句有标记的被动句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具有表被动 的结构特点,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这类被动句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1)于字句用于字的被动句,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字引入行为的主动者,使 主语具有明显被动性质的句子。(2)为字句为字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被动句。这类句中,介词为出现在动词之前,引入动作的主动者,以此明显地表现主语的被动性质。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 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3)见字句见

27、字句中,助动词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帮助表示被动。见字始终只能作 为助动词帮助表示被动,不能直接引进行为主动者。见字用在动词前一般表示被动,但是,汉代以后,也有不表示被动的情况。现代汉语中,仍有见字不表示被动的情 况,如见笑 见怪等。(4)为所式和见于式动词前用为引出主动者,再加上所字起强调作用。这种格式中的主动者 也可以省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 二、叙述句(5)被字句被字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表被动萌芽于战国时代,到了汉代,被 字是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出现由被字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句 子。魏晋以后,这种例子越来越多,口语里完全取代了其他的被动句式,就是在仿古 的文言文中

28、,被字句也常常被使用。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四)语气词矣和焉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表示确定的结果。(1)确定、Ml已然的事实:在一般情况下,矣字表示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 诉他人。这种已然的事实,是新发现的。(2)确定推论结果,即将然事实:有时 候,某一情况还没有出现,但是预料它将会出现,用矣字也是把它当作新的 情况告诉他人。(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说它是指示代词,因为它常常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吟.它是语气词,是因为它经常用于叙述句的句尾来表示停顿,就一般情况而言,它 ni的后面不再加别的语气词。(1)作指示代词:往往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 J

29、SSJ)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 于此。焉字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这种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2)作语气词:由于它的位置经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渐取得了语气词的性质。焉字用于句尾L表示陈述或肯定、疑问二感叹的语气。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二.叙述句(五)动量和物量动量表示法物量表不法南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1数量,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假如说话人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在表 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 的谓语。这种数词

30、作谓语的情况仅限于数词三。y这类表示法有两种情况: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数词先与量词 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饰或补充名词。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三.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叫作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 不 弗 毋 勿 未 否 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 词如莫(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汉代以前很少当勿字讲)。在上古汉语里,用不 毋 未 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宾 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三.否定句有人把这类句子叫作倒装句,那是不对的。在上古汉语里,这是最正常的结构,而 不是倒装。这个规律在

31、用否定词未 莫的句子里最为严格,很少例外。直到 后代,由于仿古的关系,古文家仍然运用这一类结构。至于用怫 勿 非 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就不能运用这种结构了,这是因为弗 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字是否定整个谓语的,而 无字本身就是动词。从宾语来看,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能用这种结构。君 子 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不能用这种结构。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三.否定句(一)不,弗不和弗具有相同的词汇意义,它们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但是,它们的语 法意义有细微的区别。区别在于:“不字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又可 以不带宾语。弗字后面的动词一

32、般是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弗字后面 的动词带宾语的情况,非常少见。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用在不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形容词或动词;用在 弗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及物动词。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三.否定句(二)毋,勿毋和勿具有相同的词汇意义,它们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字常常写作无字。在语法意义上,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毋”字后面的动词 一般带宾语,勿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但是,正如不和弗的区别不 严格一样,毋和勿的区别也不严格。正如不 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毋 勿后面的名词也用作动词。有时候,勿字并非用于祈使句,而是用于陈述句。这样,

33、它就不再表示禁止;它 的意义和不字差不多。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三.否定句(三)未未字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它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沫和 未尝的区别是: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有时候,未字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它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在这 种情况下,它和不字的意义差不多。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 三、否定句(四)否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不或不是的。否字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五)非非字用于判断句中,否定谓

34、语和主语的关系。这种非字虽可译成现代的不是,但它的语法意义和不是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字前面加否定词不字;非字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它 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它所否定的是整个谓语。非字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在这种情况下,它往往 具有撇开的作用。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三.否定句(六)无无“是有的反面,它所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 无字的宾语。无字在某些古书上又写作无。有的古书上又写作毋。无又可以说成无有,意义差不多。偶然又说不有,或者用在否定词的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者用在无主语的分句 里。不和无在语法上的分工是:不字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

35、动词;无字是动词,它所否定的是名词。前面已经说过,不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或 形容词,无字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则用作名词。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三.否定句(七)莫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和它相当的代词。如果要把它 的意义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译为没有谁 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莫字 前面可以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也可以不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上古时期”莫字有时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汉代以后,莫字常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1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 四、疑问句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

36、者都用。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有时候,动词前 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 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 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在先秦时代,它们已经 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 怎样或怎么办。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四、疑问句(-)疑问代词1.谁,孰,何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 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它可以指

37、人,也可以指事物。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 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 选择。古书上常常见到孰与二字连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何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谁 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后面一般用之 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 怎么的意思。当它用作状语的时候,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时候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四、疑问句2.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 宾语常见。安 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

38、译成哪里;胡 奚 曷和 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作为宾语,恶字只用于恶在 恶乎,而 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作为状语,安 恶 焉 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 怎么;胡 奚,曷 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此外,曷字用作状语时,和盍字相通,表示何不的意思。“4: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四、疑问句(二)疑问语气词1.乎,诸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 吗,有时要译成呢,这要看它用在什么样的疑问句里。在是非问句里,发问的 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 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在先秦时

39、代,句中已经用了疑问代词的所谓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这是因为 既然句中用了疑问代词把疑问之点提出来了,不用乎字,仍然可以理解为疑问句。秦汉以后,特指问句用乎字才渐渐多起来。特指问句里的乎字要译成呢。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四、疑问句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 问。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只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跟疑 问代词相呼应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呢,其余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吗。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语气)、无乃(表示恐怕是的意思)、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词相呼应的时候,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吧字。诸字是之乎的合音。诸字用于句尾的时候

40、,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四、疑问句2.与(欤),邪(耶)与(欤)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与和乎的区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外,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用与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 加以证实。因此,纯粹表示疑问的乎字不能换成与字。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在先秦,有的古书只用与 不用哪。与和邪也都能用于反问。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四、疑问句3.哉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哉字表示反问略等 于现代的呢字(只有和岂字相呼应时才等于现代的

41、吗字)。它永远不表示 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乎哉连用时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 字只是加强乎字的语气。有时候是乎哉连用表示反问。哉字表示感叹时,略等于现代的啊字。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4: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古汉语通论四、疑问句(三)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两种语法现象 第一,不亦乎。这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第二,何以为。这种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词宾 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第三,何之有。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是有 什么的意思。疑问

42、语气词不仅可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像上面所讲的乎哉),而且也 可以和直陈语气词连用。连用的语气词,都分别担负了表达语气的任务。I K;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史拓展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动荡之中,百家竟作,九流并起,学术界一时 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当时学派蜂起,议论纷纭,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 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这种局面,自先秦一直延续到汉初,学派众多,统称为诸子百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共有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其中,流 传广泛者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 家。前九家又称九流,此即所谓九流十家。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

43、文史拓展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 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是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它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举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 尚的人。在政治上,这一派别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 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史拓展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

44、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 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它认 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 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 尹学派和黄老学派。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史拓展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提倡形劳天下,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组织严密,纪律严格,聚徒讲 学,身体力行,反映了平民阶层上层分

45、子的要求,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这一学派以 兼相爰,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爰,即爰人如己;天下兼相 爰,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它在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 本节用;思想上主张尊天事鬼。同时,这一派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 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 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矩)子。墨翟 死后,墨家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两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 亲汨计仝的蒲住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史拓展四

46、、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 于法,故称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 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 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 行动方略。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史拓展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

47、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名家就是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当时也称为刑(形)名 家 辩者。可考的名家代表人物有惠施、兄说、公孙龙等。名家作为一个学派并不 是因为有共同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而仅仅在于他们都以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名 家内部,由于观点不同又分为若干派别,其中主要有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以 惠施为代表的合同异派的十个论题,记载于庄子天下中,被称为惠施十 事。他认为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公 孙龙,相传字子秉,赵国人。是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他说:离也者天下,故独 而正。一切概念都是静止的、孤立的,无所不离,无所不独。这样就否定了 事物的联系和统

48、一性。1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史拓展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 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 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 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 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 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 立提供理论根据。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史拓展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

49、论见于战国策。纵横家,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裨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 活动的谋士。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 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鬼谷子相传是战 国时楚国人,隐居于鬼谷,因而称作鬼谷子,原名不详。他长于养性持身之道,精 通纵横婢阖之术,为纵横家所宗。张仪任秦相,被封为武信君,他帮助秦惠文君称王,主张连横以强秦。他先后游说诸侯,连横魏、楚、韩、齐、赵、燕等国,使秦国日益强 大。苏秦先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订纵约联合拒秦。他为纵约长,并拜 相六国,但是,纵约最终被秦国分化瓦解。纵横家所从事

50、的是在战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国际关系学。他们讲究游说、言辩的艺术,揣摩各种不同处境下人君 的心理,凭三寸不烂之舌,既为自身谋富贵,更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 场面。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第三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文史拓展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产生于战国末期的一个博采各家学说的综合学派。其特点是兼儒墨,合名 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它反映了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过程中的文化融合趋势。秦相吕不韦邀集门客辑撰而成的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杂家的代表作。吕不韦门下有 宾客三千,家僮万人。召集宾客,编著吕氏春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故有杂家之 称。淮南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