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式英语研究综述汉语国教育 卫香F21414027中式英语研究综述汉语国教育 卫香F21414027摘要:中式英语研究是外语研究的新领域。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 公示语翻译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着题材及体裁单一化、缺乏创新性等缺憾。因此, 笔者基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综述各家之论点, 希望为今后的中式英语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注1、这里所说的中式英语不包括为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而创的“中国英语”,如 t e n major relationships ,( 十大关系)、the four modern
2、izations , ( 四个现代化)2、本文的资料来源为中国知网,以19802015以来的论文为研究基础。 关键词:中式英语、定义、原因、综述一、引言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增多,英语开始进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式英语现象也渐渐出现学者面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研究中式英语的著作也陆续出现。这些论文主要探讨了该如何定义中式英语,以及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其中也包括了对中式英语的态度等问题。本文尝试对近年(19802015)来对中式英语的研究做一次总结,主要总结中式英语的定义及出现原因。二、中式英语研究现状1、各家学者对中式英语的定义1.1、葛传梁先生在
3、1980年曾对中式英语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Chinese English 应该是在语法和用词方面基本上不能算错而意明白, 可是明显地从汉语思维产生而英语民族的人们并不这么说的那种英语。” “我认为对于具体情况应该作具体分析。 t e n major relationships,( 十大关系)、the four moderniaztions , ( 四个现代化)、和“ ht e n e w l o n g m a r e h ” ( 新长征) 都是指中国所特有的英语, 可以说是C hi n a E n g l ihs, 但不能算作C hi n e s e E n g l is h或C hi n
4、 igihs。”1.2、“中资伪劣英语”说1994年学者苗地将中式英语定义为中资伪劣英语。“中资伪劣英语, 指由于水平和能力的限钊, 出于无各, 在组词、造句和表达中将汉语的规则、形式牵强针会地嫁接于英语表达中所形成为语言形式”。1.3、“错误英语”说1995年学者姜雅云在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一文中,给出了以下定义:“中式英语是外来的, 形式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英语, 大部分的中式英语都不能让人很好地理解。”1.4、“畸形英语”说1997年学者毛华奋将其看做是一种“畸形英语”。“中式英语在汉译英中表现多种多样, 不胜枚举, 其所以是畸形英语总离不开估屈葺牙、措词不当、语法欠通或者不合英语文化习惯
5、。”学者杨期存在认知活跃区视角下中式英语的语义分析也曾说道:“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受母语影响,产出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畸形语言形式。”1.5、“中式英语或汉语英语”说1999年学者樊新志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上发表试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认为:“中式英语或者叫汉语英语, 是学生受汉语思维或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而写出的英语词语, 子或篇章。有许多中式英语是从汉语逐字翻译或硬译而来的。在语法上, 中式英语可能不错, 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与标准英语的习惯用法不符。”学者程小蔷在辩证对待中式英语 中也指出“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1.6、“英语
6、变体”说学者王优2007年时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 年发表文章认为:“21 世纪的英语已不再仅仅属于内圆国家, 它也是全世界所有英语使用者的英语,它是世界的财产。如果现在还声称英语仅仅是内圆国家的语言无疑是错误和荒谬的。世界很多地存在英语变体, 这些变体已经开始受到承认和接受, 这同样也应适用于中式英语。”学者陈毅平也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独特的英语变体, 在拼写、语音、语法和语用上都存在有别于通用英语的特点。”1.7、“中介语”说学者李光霞认为中式英语实际上是一种中介语。她从中介语理论出发,指出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所致的母语语言规则干扰和母语社会文化因素干扰是中式英语产生的主
7、要原因。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 学者吴洁在浅析中式英语在高职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启示以中介语理论为依据 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认为“中式英语就是一种典型的中介语。”1.8、“语言事实”说学者张春认为:“一般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认为,Chinglish(中式英语)是一个贬义词,但从正确的语言和语言学习观来看,中式英语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含有某种令人不快的意思。就本质而言,中式英语并无褒贬色彩,因为它仅仅反映了一个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客观事实。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外国人可以理解的中式英语不仅被广泛接受,而且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8、”1.9、“汉语世界观的载体形式的转换”说学者付宁认为:“中式英语是英语语言系统拒斥的语用形式,但其存在又不可忽视。从语言世界观来看, 它是汉英交会必然产生的现象, 其本质是汉语世界观的载体形式的转换。”1.10、“言语创新”说学者张武认为:“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 受其固有的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强势语的汉语言语模式的影响, 中式英语的形成自有其深刻的认知根源。那么, 让汉语模式影响下的英语,在没有构成言语障碍和言语歧义的情景下, 成为言语事实凝结在英语里吧。这些中式英语应该被视为言语创新, 而不应当是言语错误。”1.11、“语言混合体”说学者徐珂珂认为“中式英语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混合体是有两面
9、性的,不可以用单一的态度来对待。”2、 中式英语形成原因2.1、汉语的负迁移2.1.1、汉语思维的迁移从葛传梁先生在1980年曾对中式英语下定义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是汉语思维的影响。宋培德先生在决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途径的探索也曾这样说道“这是因为他们虽然用英文写作, 但实际上是先用中文概念去思考的, 然后将思考到的中文概念译成英文再写出采, 事实上这中间有一个翻译转化过程。由于受到中文思维的影响, 他们往往用中文概念去套英文, 于是常常出现中式英语。如想要表达“ 他的职业是教师” 这概念时, 未经训练的人, 十之八、九会写成: “ H is p r of e s s io n
10、15 a et a hc er. ” 殊不知这句话形式上是英文, 实际上却是中文。”学者杨静林、曾祥敏“认为在对外汉英口译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母语思维模式影响或对出现的新词汇和新提法敏感不够等各种原因都会造成口译中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学者董广坤在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中式英语”提出:“中式英语”的产生既有浅层原因,即语言能力,也有深层次的原因,即哲学和世界观方面的差异,而后者则是根本性的原因。“中式英语”中的绝大部分是汉民族的语言世界观在学习英语过程所起的迁移作用的产物。王筠、高晓岚从中国传统哲学下的语言观看“中国英语”、“中式英语”认为;“中国传统哲学语用意识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对英语产生的
11、冲击,使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使用时对英语表达方式产生排斥和异化,产生了中式英语”。王菲菲则在她的硕士论文中系统分析了中式思维对学习英语的影响。认为“中式思维模式包括:形象思维、综合性思维、本体性思维和顺向思维,它对汉英口译中中式英语的影响表现在词语层面和句子层面上。在词语层面上,形象思维造成包括多余的名词、动词和修饰语在内的冗繁词汇现象;综合性思维造成同义堆积现象。在句子层面上,形象思维导致名词肿胀现象;综合性思维导致缺少逻辑连词或使用不当现象;本体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导致垂悬修饰语现象;综合性思维导致平行结构误用现象;顺向思维导致短语或从句的位置不当现象。”2.1.2汉语表达方式规则的迁移:中式
12、英语由于受汉语表达方式和汉语规则的影响,大多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因而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对纯正英语的扭曲。其实受习惯性的华语表达的影响是产生中式英语的原因。出现的不规范的英语。学者苗地曾将中式英语定义为中资伪劣英语。“中资伪劣英语, 指由于水平和能力的限钊, 出于无各, 在组词、造句和表达中将汉语的规则、形式牵强针会地嫁接于英语表达中所形成为语言形式”。根据她的观点她认为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汉语规则的套用。学者王道发指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2.1.3汉语文化的迁移尹小芳认为“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 母语及母语文化既会
13、产生正迁移, 也会产生负迁移。正迁移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负迁移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的出现。正确对待中式英语现象, 有利于增强英语者的自信心, 从而真正推动英语的学习。”学者叶莉以生物进化理论为指导,从遗传变异、过度繁殖和自然选择方面讨论了中国英语与英语的关系。指出:“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语言文化结合而发生遗传变异的结果。中国英语继承了规范英语基因,在生存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有计划地研究和推广中国英语。”2.1.4汉语语音的迁移查爱霞在普通话和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指出普通话和方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既有正迁移,也有负迁
14、移。2.2、对英语的不完全掌握2.2.1未彻底掌握英语规则学者苗地写道:“伪劣英语的第二个来源, 此外, 对单词和短语均内西和外延未能充分掌握、对词汇的细微差别和塔配区分不清以及对美语的习惯用法不够熟悉都是中式伪劣英语出笼的客观原因。”说明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之一有未对英语规则完全掌握。2.2.2未充分了解到英语社会文化学者毛华奋认为:“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有语言方面的, 也有文化方的。若要对症下药, 当以治本为主( 即积极提高语言水平和文化修养), 治标为辅( 头痛医头、医脚式地讲解和改正错句、病句)。”2.3英汉差异2.3.1英汉思维差异学者吴静认为“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是构成语言
15、的哲学机制, 支配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思维的承载工具, 体现思维的本质特征。”她从分析英汉思维差异入手, 探究汉译英时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李俊霞在她的硕士论文中提出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等因素,汉英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式英语。学者程小蔷指出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2.3.2英语汉语节奏模式的不同朱麟、李琪在英式英语与中式英语节奏模式的对比中指出节奏模式(rhythmic pattern)是重要的韵律特征之一,深入研究影响节奏的各方面因素,并且建立有效的节奏模型,这对提高合成语音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3中英图式的不同 学者叶莉
16、指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影响在遣词造句、语篇结构安排等方面出现了某些中式英语现象。如:用词庸余,词汇的修饰错误、句子悬垂修饰、头重脚轻、主动语态泛用、简单句泛滥、主语频繁变化、不恰当的主语等。为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中西图式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词汇语义图式和词汇网络系统,并指导学生利用英语图式特征去掌握英语语篇结构。”李静莹在句法认知图式差异与中式英语的成因从英汉语句子层面的图式差异入手,分析了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2.3.4认知活跃区的不同学者杨期存认为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受母语影响,产出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畸形语言形式。他从
17、认知活跃区理论出发,从语义认知层面进行分析,探索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发现:“汉语和英语在活跃区的表征上存在很大差异,英语表征一般隐藏活跃区,而汉语可以隐藏亦可显示活跃区;进而阐明活跃区对于避免中式英语的教学启示,尤其是冗词和选词现象”。2.4心理学理论下的原因2.4.1认知角度下必然发生的现象学者马庆林、季建芬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认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是客观存在的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英语学习程中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是必然的。因为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类的认识就是同化、顺应、不断交替以求保持一种平衡的过程,对于英语学习,此
18、理同然。张武在语言习得中的模仿与创新“中式英语”的合理性刍议指出 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 受其固有的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强势语的汉语言语模式的影响, “中式英语”的形成自有其深刻的认知根源。学者罗飞运用概念整和理论动态地揭示了中式英语形成的大脑认知机制2.4.2心理词汇的传递和联结平行分布加工(paralleldistributed processing)模式的影响 王俊英、 单兴缘就中式英语的生成原因, 从联结主义理论和心理语言学中的心理词汇理论这一视角探讨这一问题,他们在论文中指出:“联结主义是神经网络实现平行分布式知识表征和计算的理论框架的总称, 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19、 也被称之为平行分布加工(paralleldistributed processing), 或简称为PDP 。联结主义将人的认知结构看成一个由类似于神经元的基本单元(units)或结点(nodes)构成的网络(network)的整体活动。所以也被称之为神经网络模型(neural network model)这种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人脑神经系统连接的一组相互联结的神经元, 构建一种具有三类单元类型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中间单元的“思维”系统。一个人的母语能力是同他的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发展起来的, 母语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第一语言反应系统。任何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总是倾向于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 母语知
20、识以及通过母语获得的各种信息和抽象思维能力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二语习得者的原有认知结构, 也是二语进行信息加工的源泉。因此, 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目的语时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自身原有信息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综合, 并利用原来学习母语时获得的经验来指导自己掌握新的语言。心理词汇的理论英国语言学家Wilkms(1972)说过:“没有语法而能传递的东西很少, 没有词汇则仕么东西都不能传递。”中式英语不同于我们所说的语法错误, 它更多地体现为词汇上的“不地道” , 因此它并不能通过对语法错误的纠正来减少其生成与出现。我们由此可以从心理词汇中二语心理词汇的表征与提取来解释中式英语的生成。”哈尔滨理工大学
21、王俊英 在他的硕士论文中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认为:“中式英语是由于二语心理词汇不完善,进而从一语词汇中寻找翻译对等词而形成的;即使能提取正确的二语词汇,也会因为二语心理词汇连接不强,最终才用一语借用二语的类推表达法的。”2.4.3概念整合导致的中式英语徐珂珂在她的硕士论文中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为中式英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发现了“中式英语的产生是由于中国学者的汉语认知与文化模型超越了英语认知模型”。许慧文也在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汉英口译策略 一文中提出:“中式英语从概念
22、合成理论视角来看,外交汉英口译的过程不是原语和目标语的直接对应,而是原语空间和译者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后在完善组合发展三个认知活动的制约下产出译文空间的过程。”2.5、中介语理论下的原因2.5.1中介语的石化付臻、郭其桢等人在中介语石化视角下中式英语现象的成因及规避 运用中介语石化理论(中介语石化指的是目的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达到饱和后所处的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解释了“中式英语的石化现象主要源于母语干扰以及培训转移失误,对中式英语现象的规避主要通过教师的促进作用、教材的选择,以及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选择来实现。”2.5.2过渡语体系吴洁认为“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受母语影响形
23、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体系。”2.6语言环境的缺失学者林林在中等医学教育中指出“中式英语现象普遍,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与应用背景, 抽象地教授语法、惯用法、词组, “ 扎实”的知识储备, 却窘于灵活应用, 即使能说, 会写,也明显带有“ 中式英语” 的味道”。郝立英、齐新指出“在沉浸式学习中改变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式英语引言沉浸式学习(Immersion Learning)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虚拟技术为学生构造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在跨文化交流中通过沉浸式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地道纯正的英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使用”。杨玲补缺假说视角下语境与英语写
24、作教学实证研究指出:“补缺假说认为中式英语是由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而造成的。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语境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实验结果证明,在平时教学中增加语境知识,对于避免学生习作中中式英语有很大作用”。 三、 关于中式英语文章的数量统计表格及分析19802015年对中式英语的研究文章数量表注:文章数量是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中式英语”为关键词检索出来的并剔除掉明显和“中式英语”无甚关联的文章得出时间1980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12015文章数125939252697结论:1、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世纪末对
25、中式英语的研究寥寥无几;2、20012005年才逐渐增加,而20062015这十年研究急剧快速增加;3、 在检索过程中,发现2011年2015年这五年最迅速,几乎每年都有关于不下于百篇中式英语研究文章;可能原因分析:1、对于2000年以前中式英语研究文章数量较少的原因,我认为是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就已将英语列为教育中的主要科目了,但真正学习英语的人并不多,所以中式英语并未得到足够关注;2、 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无处不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英语的学习必不可少。据统计,全世界60%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进行的, 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互联网上多达80%的信息都是英文,绝大部分国际会议
26、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英语还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3、 另外北京申奥成功,我国掀起一股英语热,我国英语学习者数量急剧增多使得中式英语现象大大增多;4、 我国网络的发展使中式英语现象广泛传播,引起学者重视。19802015年对中式英语的研究文章领域大致分类表注1、与上表不同,文章数量是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分别以“中式英语”、“翻译”;“中式英语”、“口语”;“中式英语”、“写作”为主题检索出来的;2、这里并未将“口译”归为第一项“翻译”里,而是将其归为第二项“口语领域”时间/领域1980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12015翻
27、译000234179331口语000053384写作000227124334结论1、 翻译领域的中式英语研究最多,写作领域次之,口语领域最少;2、 在2000年以前几乎没有学者从这些领域出发研中式英语;3、 口语领域的研究出现时间最晚,研究最少;可能原因分析1、 对英语作品的翻译时间早,可供研究资料多;2、 英文写作研究资料易于整理便于保存,容易从中发现可研究的地方;3、 口语材料稍纵即逝,不利于研究;4、 我国对口语语音的研究起步迟,发展慢;5、 我国英语教育中对英语口语的教育有所欠缺,大部分人的英语仅仅局限于“哑巴英语”;6、 另外,英语学习者由于对自己信心不足,害怕犯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几
28、乎不会使用英语用来交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我国大多数学者对待中式英语的态度都是否定的,将其看作是英语的不正确的形式,仅有少数学者辩证地对待这一问题,下面是历年辩证对待中式英语的一些文章。注1、 以文章名、作者名、 发表时间、期刊名称排列2、 下列文章仅从以对待“中式英语的态度”为主题出发,并未将主体是研究中式英语现象,原因而只是在文末稍作提及要辩证对待中式英语的文章算上对中式英语不应责难过激 苗地 1994 延安学报得体的中式英语:“送去主义”不可或缺的部分 袁斌业、卢澄 2003 广东师范学报也议“中英”的利弊 汪伟 2007 科技态度如何客观看待中式英语 郑玮 200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
29、报如何正确看待中式英语的普遍存在 黄燕 2008 教育学刊让“day day up ”来得更猛烈些吧 郑佑民 2009 海外英语中式英语也可以很美 承华 2009 当代小说“中式英语”受追捧,应学老外包容态度 钟海之 2009 世界报发展中的中国式英语输入输出与跨文化意识 李琴 2010 出国与就业为中式英语说两句公道话 2010 旅美文化工作者从中国网民对英语词汇的贡献看中式英语 姬梅珍 2011 科技信息对待中式英语的态度应兼容并蓄 荣爱华 王琰 2011 成功得体中式英语在中国文化传递中的价值研究 丁金珠2011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式英文风靡西方媒体 晓天 2012 应用写作 辩证对
30、待中式英语 程小蔷 2013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中式英语又何妨 石之2013 中国青年中式英语的逆袭 信文 2013 课堂内外中式英语社会身份解读 徐丽丽 2014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中式英语在翻译中的实际运用 付斯敏 2015 校园英语结论1、 在中式英语研究中,辩证对待中式英语的文章数量极少;2、 在2000年以前,除去1994年时苗地在延安学报发表的对中式英语不应责难过激的文章,几乎没有文章提到应辩证对待中式英语;3、 辩证对待英语的学者大部分是从中式英语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方面出发,谈中式英语中的优点,如2011时丁金珠 发表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的得体中式英语在中国文化传递中的价值研究。四
31、、结语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式英语研究发展迅速,参与者也逐渐多了起来, 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中式英语这一现象得到了极大关注。它已成为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对中式英语的定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从学术发展及创新的度来说, 中式英语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开拓。 加强口语领域的中式英语研究。中式英语不仅表现在翻译和写作方面,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中式英语则更大程度上会表现在口语语音方面,而我国学者对中式英语语音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 加强对得体的中式英语研究。转变对中式英语的刻板印象,客观看待中式英语。学者今后在研究中
32、式英语时,不应仅仅将其看作是错误的英语表达形式,而是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一语言现象。得体的中式英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丰富英语的表达。 加强对中式英语影响的研究。某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定影响。中式英语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必定会为中外文化带来影响,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 加强研究视角的开拓。目前我国对中式英语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国内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情况,而极少研究其他华语地区人们学习英语所产生的中式英语,并将二者进行对比。 多角度探究中式英语目前我国对中式英语的研究大多从产生原因角度中式英语探究中式英语。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不少文章停留在司空见惯的例证上,交叉重复较多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有
33、深度的力作不多。 加强对中式英语的历时研究。中式英语现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目前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中式英语的共时认识中,极少从时间维度考察中式英语。学者应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来研究中式英语在这几十年内的变化发展。参考文献1 葛传梁. 读了From Chinglish to English以后想到的J. 外国语, 1980年第6期 2 苗地. 对“中式英语”不应责难过激 J. 延安学报,1994年第1期3 姜雅云.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 J. 大学英语 ,1995 年第5期4 毛华奋. 中译英与“ 中式英语”J. 台州师专学, 1997年第5期5 樊新志. 试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 J
34、.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9 年第3 期6 王优. 兼容并蓄: 论对待中式英语的新态度 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7 年第1 期7 李光霞. 中式英语与中介语 J. 河南机电离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8 张春. 科学语言和语言学习观视野下的“中式英语” J.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 9 陈毅平.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 J. 武汉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 10吴洁. 浅析中式英语在高职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启示以中介语理论为依据 J. 科技信息, 2011年第33期11 程小蔷. 辩证对待中式英语 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2 董广坤. 从
35、生物进化论看中国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3 王筠、高晓岚. 从中国传统哲学下的语言观看“中国英语”、“中式英语” 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4 叶莉. 中国图式对中式英语的影响 J.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5 杨期存. 认知活跃区视角下中式英语的语义分析 J. 外语论坛, 2014年第5期16 罗飞. 概念整合理论与中式英语 J. 文学界, 2012年第2期 17 李俊霞.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式英语的主要成因 D. 硕士 2004年 东华大学18 付宁. 中式英语的哲学溯源 J. 山西师大学报, 2007年第S1期 19 张
36、武. 语言习得中的模仿与创新“中式英语”的合理性刍议 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20 徐珂珂.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中式英语 D. 硕士 东北林业大学201321 宋培德. 决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途径的探索 J. 厦门水产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22 王道发. 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策略 J. 成人高教学刊, 2003年第2期23 杨静林、曾祥敏. 口译教学中的“中式英语”及其应对之策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 24 查爱霞. 普通话和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双语学习 J. 大学英语 2007年第5期25 林林. 英语教改的现实取向 J. 中等医学教育杂
37、志, 2007年第5期26 尹小芳.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中国式英语 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 年第1 期27 李俊霞.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式英语的主要成因 D. 硕士 东华大学200428 吴静.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中式英语的成因 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3 期29 马庆林、季建芬. 英式英语与中式英语节奏模式的对比 J. 西北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30 杨玲. 补缺假说视角下语境与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 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第35期31 徐珂珂.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中式英语 D. 硕士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32 许慧文.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的中国
38、外交汉英口译策略 D. 硕士福建师范大学 2014 33 张武. 语言习得中的模仿与创新“中式英语”的合理性刍议 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34 王俊英、 单兴缘. 从心理词汇理论看中式英语成因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第9 期35 王俊英.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中式英语成因 D. 硕士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36 王菲菲. 从中式思维模式探究汉英口译中的中式英语 D. 硕士 2014 37 付臻、郭其桢、罗雪. 中介语石化视角下中式英语现象的成因及规避 J. 城市学刊, 2015年第6期38 杨期存. 认知活跃区视角下中式英语的语义分析 J. 外语论坛, 2014年第5期39 吴洁. 浅析中式英语在高职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启示以中介语理论为依据 J. 科技信息, 2011年第33期 40 李静莹. 句法认知图式差异与中式英语的成因 J. 英语广场, 2014年第12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