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9.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德育目标:这类课文大多表现仁人志士的高洁情操和高雅志趣。教学中,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讨论探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一、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陶渊明,又名 ,字 , 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 ,别号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 ”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
2、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2、文体常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表议论和感慨。二、【自主学习】1、梳理并掌握下列词语。(1)扫清障碍,给加点字注音。豁然( ) 刘子骥( ) 俨然( ) 垂髫( ) 诣太守( ) 阡陌( )( )(2)找出课文中的的通假字并解释。 (3) 找出本课的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4)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志: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2、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翻译全文。三、【合作探究】1、文章是
3、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2、根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划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四、【当堂检测】 1、 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2、下面各项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上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桃花源的美丽景色。(80字左右) 桃花源诗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
4、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2)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析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的理想。德育目标:这类课文大多表现仁人志士的高洁情操和高雅志趣。教学中,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讨论探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一、相关链接如何分
5、析环境描写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环境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揭示主题;深化主旨。二、自主学习1、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景点,然后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示例:这里的桑竹美,你看
6、,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和启示? 二、 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文章一开头写的是桃林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3、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二)、综合探究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渔人可能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人“叹惋”什么?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说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八年
7、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3)10.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品味、想象、吟诵、练笔、访问等形式,感受景致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也可以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认知。一、相关链接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
8、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汉字注音。
9、 篁竹( ) 清冽( ) 摇缀( ) 为屿( ) 参差( ) 俶尔( ) 披拂( ) 寂寥( ) 幽邃( ) 恕己( ) 2、积累一组美词。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4、译读全文。(1)、参考课本注释和下面的补充注释,译读全文。批注疑难词句。(2)、翻译下列句子。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卷石底以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文本
10、理解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2、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3、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4、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小组交流,综合探究。理清文章脉络。)5、学生讨论概括出各段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出游记内容。 【拓展提升】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8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4)10.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2、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11、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品味、想象、吟诵、练笔、访问等形式,感受景致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也可以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认知。一、相关链接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所谓“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是承载主旨的形象”;而“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
12、”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二、自主学习1、原文语句填空:(1)、可以看出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语句: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3)、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和“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2、潭水的特点是什么?潭水为什么这样清澈?从哪里可以看出水的清?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文本理解1、作者怎样写潭中的水、游鱼的?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2、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13、?作者心情如何? 3、作者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本文描写小石潭融情入景,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中,投入了作者本人的身影。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6、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写水“清”这一特点的?你由此还能联想到哪些与它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7、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你最喜欢文中哪个四字短语?以“_用(写)得美,美在_”的句式加以品析。如:“如鸣佩环”用得美,美在它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悦耳。课外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14、作者:柳宗元自余为僇(l)人,居是州,恒惴(zhu)栗(l)。其隙(x)也,则施施(yy)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榛莽,焚茅茷(f),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然洼然,若垤(di)若穴,尺寸千里,攒(cun)蹙(c)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
15、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u)塿(lu)为类。悠悠乎与灏(h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ng)满酌,颓(tu)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参考译文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石头,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进一步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
16、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我于是命令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衽席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层层堆叠,没有一个景象能逃脱(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
17、处与天边交会,从四面望去,浑然一体。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6、7、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举例说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5)11.核舟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8、】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2、学习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精湛的技艺、卓越的成就。德育目标:这类课文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文化智慧。教学中,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感受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或通过品味课文的意蕴哲思,汲取传统智慧。三、 知识链接1、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末散文作家.字子敬。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书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书远,常熟人,又名书明,号初平山人。本文是事物说明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
19、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也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二、基础梳理1、通假字
2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左手倚一衡木 ( 同“横”,横着 )诎右臂支船 ( 同“屈”,弯曲 ) 2、古今异议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高可二黍许 ( 古义:大约 今义:可能、可是 )雕栏相望焉 ( 古义:对着 今义:向远处看 )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其两膝相比者 ( 古义:相互靠近 今义:比较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长 今义:修理 )3、 一词多义(1) 明有奇巧人( 形容词,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 )(2)为宫室 (动词,雕刻)中轩敞者为舱
21、( 动词,是 )(3)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 ( 形容词,正,直 )(4)高可二黍许 ( 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 ( 动词,可以)(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动词,表示存在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 词类活用 卧右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箬篷覆之( 名词做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 名词做状语,用石青 )石青糁之( 名词做动词,涂染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做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做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 )三、初读感知1、理清课文层次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总说,概括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交代了雕刻作品
22、“核舟”的由来和主题。第二部分(2-5):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顶的顺序,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处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刻字的总数,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2、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总分总的空间顺序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NO.6)11.核舟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2、学习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精湛的技艺、卓越的成就。德育目标:这类课文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文化智慧。教学中,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感受劳动人民的创
23、造力;或通过品味课文的意蕴哲思,汲取传统智慧。一、相关链接雕刻内容: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比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象力再造出这件艺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核舟主题: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
24、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4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二、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
25、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1)材料之微小:“长约八分有奇”“桃核修狭者为之”;(2)雕刻之精巧:“旁开小窗”“启窗而观”;(3)人物情态之生动:“船头坐三人”“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文字之精细:“细若蚊足,钩画了了”。2、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参考答案:说明顺序: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 先写核舟的中部(船体),核舟的中部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作者从核舟中部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核舟的总体印象。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使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1)明有奇
26、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参考答案:这句话只用3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结构布局、用材、雕刻人、总体印象等内容。作者的文字稍不简洁,就不是30来字能够说清的。(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参考答案:“约有奇”,大概多一点。对船首尾长度的描述较为科学,不显绝对。“可许”,大约上下。对船上下高度的描述较为准确,不显模糊。上述词语用得恰好其分,却又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清晰明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
27、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参考答案:这些语句不仅使核舟上的两位舟子在读者面前形象鲜明,而且使核舟上的衡木、蒲葵扇等事物在读者面前具体生动。与其说是对核舟人事的说明,不如说是描写。语言看似古朴,实则精彩、生动。(4)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参考答案: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重。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四、 扩展延伸一代名匠王叔远王叔远是明代一个手艺极为精巧奇妙的人。他能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鸟兽、树木、山石,
28、无不依照木头原来的纹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刻得各具情态,惟妙惟肖。 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四、当堂检测1、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要求三个以上)。 2、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
29、渊明。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平铺直叙。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D. 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这么多周折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7)12.诗经二首(关雎)主备人:王兴法 审核人:骆秀志 王国飞 侯韦华 冯呈呈【学习目标】1、 了解诗经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关雎。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想象能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
30、感,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也可以借助音乐和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叫诗。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大多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 (160篇)各地民歌;“雅” (105篇)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40篇)是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本诗第一句中“关关”一词,为拟声词。雎鸠,一种
31、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二、基础梳理1、疏通字音 雎鸠(j ji) 窈窕(yo tio) 好逑(ho qi)寤寐(w mi) 悠哉(yu zi) 芼(mo)2、重点字词含义(1)窈窕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2)好逑: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3)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4)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5)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6)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7)芼:择取,挑选。(8)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三、初读感知1、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参考
32、答案: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喜悦。四、 文本探究1、 又说喜欢又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为何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 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爱慕(真诚爱情)(2、3)寤寐求之 辗转反侧追求(苦闷相思)(4、5)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幻想(和谐欢喜)2、本诗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参考答案:这种手法就是比兴手法,这种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 “比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渲染了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触动了诗人的情怀。2、 诗歌的结尾为何要用幻想的方式
33、?参考答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他神思飞跃的幻想,幻境是在凝想中产生的,是入迷入醉的表现。想象中他求而得之,比一般直接的叙述要深刻,更能表现他的相思之情。五、关雎写作手法(一)、比兴手法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
34、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二)、双声叠韵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三)、偶句入韵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八
35、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NO.8)12.诗经二首(蒹葭)主备人: 王国飞 审核人: 骆秀志 王兴法 侯韦华 冯呈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关雎。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想象能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也可以借助音乐和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 相关链接1、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36、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2、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3、 蒹葭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
37、难以判定。”二、 基础梳理1、 读准字音蒹(jin)葭(ji)溯(s)晞(x)跻(j)坻(ch)涘(s)沚(zh)2、 解释字义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坻:水中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三、初读感知1. 蒹葭的结构:参考答案: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2.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参考答案:忧郁,惆怅,迷茫四、文本探究1.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参
38、考答案:蒹葭、白露、水、道。作用:渲染凄迷的气氛,烘托惆怅的心情。 2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写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所写景物:“蒹葭苍苍”、 “萋萋”、“采采”(深秋凄凉 、清冷的环境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朝露成霜、化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写景作用:描写清凉景色,造成迷茫意境,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忧伤之情。3、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参考答案:执著追求: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历经艰险: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求而不得:在水一方(之湄、涘), 宛在水中央(坻、沚)渴慕伊人:不畏艰险,上下求索,可见渴慕之致4、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参考答案:“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