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NA分子的复制教学设计DNA分子的复制教学设计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DNA分子的复制教学设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DNA分子的复制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4DNA分子的复制教学设计一、总体设计指导思想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
2、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二、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2本第3章第3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DNA的复制”一课,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DNA的复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后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2、重点难点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
3、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DNA复制的过程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能力不断完善。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
4、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四、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1)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2)掌握DNA分子复制所需的条件及复制的特点。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探索求知、分析图解、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DNA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五、教法、学法设计1、教法设计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直观、比较、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
5、通过教师引导,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把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2、学法设计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简单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本课时通过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DNA复制的过程,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点拨导议,启发学生思考、分析科学家的试验,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
6、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展示小组提出的假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六、教具1、多媒体课件: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内有DNA复制过程的动画)2、实物展台:展示学生模拟探索的DNA复制的过程七、教学程序设计程 序教 学 活 动设 计意 图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3分钟)展示课件并提问:1、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性质是什么?总结学生的回答之后,引出DNA复制的课题。思考回答:1、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
7、含氮碱基组成。2、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DNA分子结构具有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温故知新引导回忆发现问题(3-5分钟)有关DNA复制,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知识?你们觉得还有哪些疑问?(以此设问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回答1、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2、由于DNA主要存在与细胞核内,因此DNA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发现问题关于DNA怎样复制?需要哪些条件?复制的结果怎样?有何特点?等等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求知解疑心理,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紧扣主题的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去探索
8、. DNA复制方式探讨(约10分钟)分组讨论模拟探索你能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设想出DNA复制的方式可能有哪几种吗? 假如用15N标记母链,用14N标记子链,请同学们根据假设分组讨论复制一代和两代的结果是什么?用图形表示结果。教师投影展示部分小组的讨论情况。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提出DNA复制的三种假设: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及弥散复制。学生根据假设讨论演绎并画图表示三种复制的结果小组间相互补充作出评价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并进一步复习假说-演绎法。1958年Meselson和Stehl用含有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经过多次细胞分裂,细菌细胞的DNA充分地被15N标
9、记上.然后把这些细胞移入正常的含同位素14N的培养基中,然后,在不同时刻(复制不同代数后)收集细菌样本,从中提取DNA,再将提出的DNA进行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密度大的DNA在试管上方还是下方,密度小的呢?中等的呢? 请同学们思考用密度梯度离心之后试管中的DNA条带所在的位置。并画出示意图.巡视学生的活动,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投影展示部分小组的讨论情况.教师展示科学家的实际实验结果。并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根据刚才演绎结果,推导出可能的实验现象: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则离心后DNA条带应该只有两条;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则离心后DNA条带应该有三条,并画出
10、条带的位置。激发学生探索和协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DNA复制的条件和过程探讨(约20分钟)请同学们思考DNA复制至少需要什么条件?科学家是怎么知道这些条件的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模板: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由ATP提供酶:解旋酶、聚合酶等科学家通过推导和实验知道的.老师引导学生补充完整。介绍试验请同学们想一想,下面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 1958年美国生化学家Kornberg在试管中用脱氧核苷酸合成DNA.他将大肠杆菌中提取的DNA聚合酶加入到含有四种丰富的脱氧核苷酸和适量的Mg2+的人工体系中,并没有发生DNA 的合成,当加入少量的RNA作引子和ATP作
11、为能源物质,经保温孵育后,测定其中DNA的含量.发现其中的DNA的含量增加了。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复制除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外,还需要其他条件,如RNA引物等.旨在提醒学生不能把书读死.而应该始终保持怀疑和探究的心态。观看动画组织学生观看DNA复制的动画课件,引导学生概括总结DNA复制的概念、过程、特点.学生总结DNA复制的概念、过程、特点.反复播放DNA复制动画,使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过渡达到突出重难点目的。DNA复制的意义DNA复制有什么意义?传递遗传信息课堂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巩固基础知识课堂测评基础知识测评学生练习检验知识目标达标情况八、课
12、堂测评1、下列关于DNA复制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DNA复制过程中需要酶的催化 BDNA复制过程中需要的能量直接由糖类提供 C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 DDNA复制过程中两条母链均可作模板 2、假设某大肠杆菌含14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若将其长期培养在含15N的培养基中便得到含15N的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现将含15N的DNA大肠杆菌再培养在14N的培养基中,子二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A(a+b)/2 B(3a+b)/2 C(a+3b)/2 D(a+b)/2九、课后作业布置1、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形成了200个子代噬菌体,子代DNA中含最初DNA链的DNA占
13、 A. 1% B。 2 C。 25% D。 50%2、某双链DNA分子带有15N同位素标记,在试管中以该DNA为模板进行复制实验,连续复制4代之后,试管中带有14N同位素标记的DNA占总量的A。 12.5% B. 25% C. 50 D。 100%3、让学生列表概括、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DNA复制时 间场 所条 件原 则结 果特 点十、板书设计第三节 DNA的复制一、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二、复制的条件:模板、酶、原料、能量等三、复制的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碱基配对,形成子链。子链与母链结合,构成新的DNA分子。四、复制的意义:传递遗传信息十一、教
14、学反思 将科学家的实验资料转变成探究性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结果,进行探究性学习。科学家巧妙地设计,大胆地假设,严密地推理,融合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完全投入在不断探究、不断释疑的活动中,便时常有一种惊喜、兴奋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学生感受到生命活动的复杂、生物体的稳定,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材料的筛选和设计问题的可读性,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学生能够经过一番思考初步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思维能力有限。教师不能提供了探究材料就“置之不理”,要在探究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帮助作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