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考点专题训练 1 单选题 1、《吕氏春秋·察今篇》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当中有这样的文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文中对舟和剑运动状态的描述,可选择的共同参照物是( ) A.舟中人B.舟C.剑D.江岸 答案:D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意思是舟已经向前行驶了,但剑没有行进,即舟是运动的,剑是静止的。 A.以舟中人为参照物,舟相对于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剑相对于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舟为参照物,剑相对于舟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舟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B错误; C.以剑为
2、参照物,舟相对于剑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剑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C错误; D.以江岸为参照物,舟相对于江岸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以江岸为参照物,剑相对于江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均以江岸为参照物,故D正确。 故选D。 2、物理学发展离不开一个又一个物理学家们的努力与贡献。下列物理学家中,开创近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 A.牛顿B.伽利略 C.爱因斯坦D.杨振宁 答案:B AB.近代物理学通常是指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以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三大支柱,由伽利略、牛顿等人创立,伽利略是经典物理学的开创者。16世纪末,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
3、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物理学发展极为有益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是把逻辑推理和实验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科学推导,总结了宏观低速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和宇称不守恒理论属于当代物理学领域,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v=st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正在进站的和谐号动车可近似看成做匀速直线运动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通过的路程与它的时间成正比 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
4、以用速度精确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答案:C A.速度公式仅是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数学关系,没有因果关系,故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的说法错误,故A错误; B.正在进站的和谐号动车速度越来越慢,做减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根据速度公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其通过的路程与它的时间成正比,故C正确; 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每一瞬时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不可以用速度精确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故D错误。 故选C。 4、用甲、乙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如图),关于木块长度的读数,正确的一组是( ) A.5.2cm,5.18cmB.3.2cm,3.18c
5、m C.3.20cm,3.18cmD.3.2cm,3.2cm 答案:B 由图知: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物体左端与2cm刻度线对齐,读作2.0cm,物体右端在5cm与6cm刻度线之间,偏向5cm刻度线,读作5.2cm,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 L1=5.2cm﹣2.0cm=3.2cm 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cm=1mm 物体左端与2.0cm刻度线对齐,读作2.00cm,物体右端在5.1cm与5.2cm刻度线之间,偏向5.2cm刻度线,读作5.18cm,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 L2=5.18cm﹣2.
6、00cm=3.18cm 故选B。 5、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缓慢进站的火车 B.从树上掉下的苹果 C.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乘客 D.绕赤道上空匀速转动的北斗同步卫星 答案:C A.正在缓慢进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慢,速度减小,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从树上掉下的苹果速度越来越快,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站在商城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同步卫星方向在不断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
7、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 C.第4s~第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答案:C A.由图可知: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但乙出发的晚,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前24s, 甲相对于乙的位置一直在发生变化,故甲物体一直在运动,24s以后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相对位置不再发生变化,甲物体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第4s~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等,所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它们的平
8、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 D.由图可知: 整个过程中乙刚开始运动到8s时,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24~30s时甲、乙速度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7、小明和家人在瘦西湖同船游览时,他认为座位上的妹妹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垂柳B.他乘坐的船C.河岸D.五亭桥 答案:B A.选垂柳为参照物时,他妹妹与垂柳的位置时刻发生变化,则他妹妹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选乘坐的船为参照物时,他妹妹的与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他妹妹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 C.选河岸为参照物时,他妹妹与河岸的位置时刻发生变化,则他妹妹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选五亭桥为参照物时
9、他妹妹与五亭桥的位置时刻发生变化,则他妹妹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关于测“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 B.用刻度尺和秒表一起测量出物体的速度,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C.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D.用v=st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粗略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答案:B A.测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较缓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即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测平均速度时,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把不
10、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进行测量,用到了转换法,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则小车在上半程所用的时间要大于下半程所以的时间,路程相同,时间越大,由公式v=st可知,速度越小,故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2021年东京奥运会,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如图为半决赛时冲刺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较大的物体一定比速度较小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裁判员
11、判断图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C.藏羚羊奔跑速度可达72km/h,比苏炳添比赛时的速度慢 D.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速度保持不变 答案:B A.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s=vt可知,速度较大的物体一定比速度较小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题中缺少时间相等这个条件,故A错误; B.图中运动员跑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用时少的跑得快,所以比较其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故B正确; C.藏羚羊奔跑速度可达 72km/h=20m/s 苏炳添比赛时的速度 v=st=100m9.83s≈10.17m/s 比较可知藏羚羊奔跑速度比苏炳添比赛时的速度快,故C错误
12、 D.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速度不可能保持不变,一般情况下,百米比赛起跑阶段速度较慢,冲刺阶段速度较快,故D错误。 故选B。 10、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如图),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达到10907米。“海斗一号”在完成了岩石状物体样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遥控抛载安全上浮。对于上浮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面是静止的 B.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是运动的 C.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运动的 D.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静止的 答案:B A.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面有相对运动,是运动
13、的,故A错误; B.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有相对运动,是运动的,故B正确; C.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无相对运动,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有相对运动,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多选题 11、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D.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答案:AC A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AC正确; BD.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
14、异,误差不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二者在产生原因、是否能避免等方面均不同,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避免。故BD错误。 故选AC。 12、10月1日,中国女篮勇夺2022年世界杯亚军。此前“篮球运球绕标志物”已经成为北京市中考体育的选考项目。如图所示是我校的标准篮球场,以下说法中,与实际相符的是( ) A.篮球的直径大约是25cmB.篮框的直径大约是45cm C.篮框的高度大约是3mD.篮球场三分线的距离大约是15m 答案:ABC 由生活常识和对篮球运动的了解可知,篮球的直径大约是25cm、篮框的直径大约是45cm、篮框的高度大约是3m,篮球场三分线的距离大约是6.25m,故ABC符合
15、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3、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呼吸一次的时间是1s B.你所在考场的温度为50℃ C.你答题所用2B铅笔的质量约8g D.人步行的正常速度为1m/s E.你考试所用答题卡的宽度约30dm 答案:CD A.正常情况下,人每呼吸1次的时间大约3s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如果考场中的温度达到50℃,人体会感到非常不舒服,无法进行正常考试,所以考场温度不能达到50℃,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支2B铅笔的质量为10g左右,故C符合题意; D.人步行的正常速度约为1.1m/s左右,故D符合题意; E.
16、考试所用答题卡的宽度约30cm,故E不符合题意。 故选CD。 1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单人课桌的长度大约是60cm B.一次性医用口罩长约为10cm C.中学生百米成绩约15s D.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答案:AC A.一般单人课桌的长度大约是60cm,宽大约是40cm左右,故A符合题意; B.一次性医用口罩长约为17c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跑一百米的时间约为14s左右,故C符合题意;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4km/h=4×13.6m/s≈1.1m/s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5、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
17、东开始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正确的是( ) A.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相等 B.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西行驶 C.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向西行驶 D.乙车保持图中速度运动下去,t=10s时,通过的路程为40m 答案:ABD A.由图可知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三者速度分别为 v1=4m/s v2=s2t2=8m2s=4m/s v3=s3t3=4m4s=1m/s 则可知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相等,故A正确; B.乙车速度大于丙车,则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西行驶,故B正确; C.甲乙两车速度相同,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静
18、止,故C错误; D.乙车保持图中速度运动下去,t=10s时,通过的路程为 s2'=v2t'=4m/s×10s=40m 故D正确。 故选ABD。 16、甲、乙两位同学在一段平直的道路上骑自行车,他们从同一地点O同向出发,两位同学的s-t图像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20~60s内,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比甲晚20s开始运动,且v=3m/s C.0~60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6m/s D.当t=40s时,甲、乙第一次相遇,相遇时距离O点120m 答案:AD A.由图可知,在20~60s内,甲、乙的s-t图像均是倾斜直线,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说明甲、
19、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甲从0s开始运动,乙从20s开始运动,即乙比甲晚20s开始运动,乙的速度为 v乙=s1t1=240m60s-20s=6m/s 故B错误; C.由图可知,0~60s内乙通过的路程为240m,则乙的平均速度 v乙'=s乙t乙=240m60s=4m/s 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为 v甲=s甲t甲=240m80s=3m/s 则当t=40s时,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甲通过的距离 s甲'=v甲t=3m/s×40s=120m 即相遇时距离O点120m,故D正确。 故选AD。 17、体检时,小华站上身高体重秤,医生在刻度尺上读出他
20、的身高是1.634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用尺子的分度值是1cmB.再向下估读一位数字可使测量更准确 C.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63mD.末位数字不准确无意义 答案:AC AC.身高是1.634m,最后一位“4”是估计数字,由于长度的测量需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则说明倒数第二位的“3”是准确的,也就是该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63m;“3”的单位是厘米,即刻度尺的分度值是lcm,故AC正确; B.记录数据时,并不是位数越多越好,根据长度的测量要求,需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多或少都不对,故B错误; D.长度的测量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末位数字虽然不准确,但符合题测量要求
21、反映了前面一位的数字的单位厘米是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末位数字是有意义的,故D错误。 故选AC。 18、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是( ) A.B. C.D. 答案:BD A.图示的v-t图像中,速度一直在增大,是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示的v-t图像中,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示的v-t图像中,速度随时间而减小,是减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图示的s-t图像中,路程随时间而增大,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19、根据你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2、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C.误差和错误都可以消除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答案:AD A.实验过程中,存在误差,但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从而减小误差,故A正确; 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如果需要的时间也很大,则物体的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错误可以消除,但是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故C错误;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大小等于这个物体的速度,则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AD。 20、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在0~2
23、s内的运动速度是2.5m/sB.物体在2~4s 内的运动速度是5m/s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是2.5m/s 答案:AD AC.由图可知,物体在0~2s内和4~6s内的s﹣t图像均是倾斜直线,说明这段时间内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则0~2s内的速度为 v1=s1t1=5m2s=2.5m/s 4~6s内的速度为 v2=s2t2=15m-5m6s-4s=5m/s 由上述分析可知物体在前2s内的速度小于后2s内的速度,故C错误,A正确; B.由图可知2~4s内物体的s﹣t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此段时间内路程没有变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
24、这段时间内的速度为0m/s,故B错误; D.由图可知,该物体在6s内通过的路程为s=15m,则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 v=st=15m6s=2.5m/s 故D正确。 故选AD。 填空题 21、如图是小球从A沿直线运动到F的频闪照片,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2 s,则AF的距离为___________cm,小球从A到F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 答案: 12.50 0.125 [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故AF的距离为12.50cm。 [2]由[1]分析可知,小球从A到F的路程为 s=12
25、50cm=0.1250m 小球从A到F之间有5个间隔,故小球从A到F的时间为 t=5×0.2s=1s 小球从A到F的平均速度为 v=st=0.1250m1s=0.125m/s 22、如图甲所示,小车 A 和小车 B 在马路上不同起点,相向而行,小车 A 向右运动,小车 B 向左运动。如图乙是小车 A 和小车 B 的路程随着时间变化的坐标图,从开始计时到第 16s 两车正好相遇。 (1)0~5s 中,小车 A 的速度____________小车 B 的速度; (2)0~16s 中, 小车 B 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m/s: (3)小车 A 和小车 B 在开始计时的
26、时候相距____________m。 答案: 小于##< 3.75 156 (1)[1]由图乙可知,0~5s 中,小车A通过的路程小于小车B通过的路程,根据v=st可得,小车A的速度小于小车B的速度。 (2)[2] 0~16s 中, 小车 B 的平均速度为 vB=sBtB=60m16s=3.75m/s (3)[3]由图乙可知,B车16s共运动的路程为sB'=60m,A车在10s运动的路程为sA=60m,由速度公式可得,A车的速度为 vA=sAtA=60m10s=6m/s A车16s运动的路程为 sA'=vAtA'=6m/s×16s=96m 小车 A
27、 和小车 B 在开始计时的时候相距为 s=sA'+sB'=96m+60m=156m 23、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可松懈,我们要坚持佩戴口罩。如图所示,是某口罩生产车间用传送带传送口罩的局部图。此过程中,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是________的,旁边的工人感觉口罩在“移动”,他是以________作为参照物。 答案: 静止 自己 [1]由题意知,用传送带传送口罩,即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没有位置的变化,故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是静止的。 [2]口罩相对于工人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旁边的工人感觉口罩在“移动”,他是以自己作为参照物。 24、下表是简化的2018年北京南至上海虹桥G101次
28、列车时刻表。G101次列车从济南西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为___________km;G101次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km/h。 站名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里程/km 北京南 06:43 06:43 0 济南西 08:37 08:41 406 曲阜东 09:13 09:15 535 答案: 129 214 [1]根据列车时刻表可知,G101次列车从济南西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为 s=535km-406km=129km [2]G101次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行驶时间为 t=9:13-6:43=2h30min=2.5
29、h G101次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平均速度为 v=st=535km2.5h=214km/h 25、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s-t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1)甲的速度是______m/s; (2)第5s时,甲、乙的______(选填“路程”或“速度”)相同。 答案: 3 路程 (1)[1]由图像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路程s=15m时所用时间t=5s,可知甲的速度为 v=st=15m5s=3m/s (2)[2]由图像可知第5s时,甲、乙的路程均为15m,而乙在3s至5s时间段内路程不再增加,可知乙此时的速度为0,即甲、乙在第5s时的路程相同,速度不同。 18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