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业二十年的老会计经验之谈,如果觉得有帮助请您打赏支持,谢谢!外币业务使用“坏账准备”科目的方法【会计实务经验之谈】不符合配比原则,会导致会计处理复杂化。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确定完工百分比时,“已完工作的测量”和“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同时出现且存在差异。在本例中已发生成本和将发生成本都是已知的或可确定的,但却采用“已完工作的测量”方法确定完工百分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用完工百分比法去确认成本,自然就会出现上述矛盾。从确定完工百分比的三种方法的客观性分析,只要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则“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不仅比“已完工作的测量”和“已经提供的劳务
2、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更具客观性,而且更能反映收入和费用的相关程度,更符合配比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既要坚持确定完工百分比时采用方法的规范性,也要确定方法的顺序性。即在确定完工百分比时,应该首先选择“已发生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方法,如果成本信息难以取得或者成本信息不客观,再选择“已完工作的测量”或“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方法。我国企业绝大多数使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同时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有外币业务的企业可以使用外币进行会计核算。通常涉及外币业务核算的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备用金”、“预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
3、应付职工薪酬”等。目前,国内的大型跨国公司,涉外业务较多,会计制度设置比较科学,会计管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上述会计科目均可以进行外币核算。从会计法规、制度规定看,没有规定“坏账准备”科目可以设置外币明细科目。笔者认为这值得商榷,应该规定允许使用外币核算。理由有四:首先,通常在季度、半年报及年报时计提坏账准备,外币业务汇率调整时间按月进行,导致按某一时点记账本位币计提的坏账与公司会计制度中关于坏账准备金计提的规定政策相矛盾。其次,由于汇率变化,导致按照本位币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可能超过应收款项金额,使应收性质的账款变成预收性质。再次,按公司会计制度,对于外币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需要逐月进行测试或调
4、整,增加了会计人员工作难度。最后,增加了纳税调整事项。实际上汇率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按照现行制度,会计上月末对外币进行调整的同时,都应该对计提的坏账准备进行测试、调整。这不仅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难度,而且与公司报告期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制度相矛盾。即使是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实际计提的坏账准备也要进行纳税调整。若根据相关债权的记账本位币计提坏账准备,由于汇率变化的原因,报告期内需要数次调整坏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需要充分考虑,避免因纳税调整不当带来的纳税风险。若用外币计提坏账准备,则只需要按报告期末汇率折算后的考虑即可,汇兑损益计入财务费用,在税前列支,无需进行纳税调整。综上所述,“坏账准备”作为备抵科目,使用与之相对应债权的币种比单纯使用记账本位币更加科学、合理、简洁。小编寄语:不要指望一张证书就能使你走向人生巅峰。考试只是检测知识掌握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千万不要再考试通过之后,放松学习。财务人员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人际沟通,实务经验,excel等等等等,都要学,都要积累。要正确看待考证,证考出来,可以在工作上助你一臂之力,但是绝对不是说有了证,就有了一切。有证书知识比别人多了一个选择。会计学的学习,必须力求总结和应用相关技巧,使之更加便于理解和掌握。学习时应充分利用知识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实质,找出核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