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乡愁教学纪实与评析乡愁教学纪实与评析教学纪实: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涵师:同学们,我记得你们!现在来听一听我记得对不对:昨天上午,你们同赵老师一起学习打折与策略时,我看到了你们的“聪明与睿智;昨天下午你们随着迟老师一起到“泗水河边游春”时,我又看到了你们的“沉着与冷静”.我说得对吗?我的记性还可以吧?生:(点头)可以。师:你们的记忆力一定比我强。我想考一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生:敢!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大家听清要求了吗?生:听清了!师: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师指名背诵,
2、生背诵得十分准确。)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生:还行吧!师:(朗读)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师指名背诵,生背诵得十分准确。)师:能把这四句一起背出来吗?(生准确背诵.)师:你看你多行,一次背出了四句诗!(师继续读诗,生背诵.)【点评】教师以挑战学生的记忆力为由,引入了一首意境优美的小诗,让学生在练习背诵的同时学会认真倾听,为学习乡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消除了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再“沉着与冷静,迅速进入到快乐学习的良好状态.师:刚才我们背的是现代诗,现在我们背一首古诗吧.你们谁会李
3、白的静夜思?(生齐背静夜思。)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忧愁的。师:因思故乡而忧愁简化成两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呢?生:乡愁。【点评】对“乡愁二字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静夜思入手,通过对“思念故乡的忧愁”进行概括,“乡愁”二字的含义一点点清晰起来.这样,省去了直白无味的解释,既降低了难度,活跃学习氛围,又训练了语言,设计甚妙。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
4、学生沉默,表示都没听说过.)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生:在世。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点评】在这一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强化了听力训练,把“听”与“思”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积极思考,通过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余光中还活着吗”这个问题简单易答,于瞬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本课学习的诗比以往学习的古诗更加亲近。
5、二、吟咏品味,体验诗情流程师:同学们,“乡愁”这个东西你们摸过、看过吗?生:没有。师:这样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生:不会。师:其实就是让作者余光中来写,也是件很难的事。但是余光中找到了一个方法,真就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写出来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生:想!师:这个方法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指代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师:同学们,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学,你最思念家里的谁呢?生:亲人、朋友。师: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呢?生:打电话、写信。师:对!对家信的等待就是对乡愁的等待,余光中爷爷就是借用信上的一样东西说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你们猜是什么?
6、生:邮票!师:说对了,现在我就把第一节诗读给同学们听。(师读课文。)师:我只读了一遍,有没有人能背下来?(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背诵,生背诵得十分准确。)【点评】在这里,教师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怎样写乡愁.学生因难题而生困惑,思维机器便快速地运转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揭示诗的意向(邮票)的重要性与可感性便水到渠成了。师:慢慢地,作者长大了,从少年变成了青年,而且还娶了一个温柔贤慧的女孩儿做妻子。可是刚刚结婚不久,他又不得不与新婚妻子离别,坐船到外国留学。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时乡愁对于作者来说,还只是一枚邮票吗?生:不是,是船票.师:对。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
7、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生一边讨论,一边创编。)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生纷纷举手,师指名朗读。)师: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谁能把一、二两节诗一起背诵出来?(生背诵得很好,师带头鼓掌.)【点评】此处教师采用移位创编法,确实匠心独具,也出乎常人意料,但细细想来又合情合理。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不但理解了第一节诗,而且熟读成诵,把握了诗的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去创编,自然顺理成章,不会感到困难.采用让学生自己创编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诗文的结构特点,体验诗的音韵美,同时,有利于学生进入作者的创作状态中,与作者同呼吸、同感受这是很好的学诗方法.师:我们这样吧,大家挑选两名同学,一人背一节
8、诗,等他们把前两节背完,我的感情就酝酿好了,然后,我背诵第三节。这样好吗?生:好!(配乐,生背诵一、二节诗。)(背景音乐响起,师背诵第三节诗。)师:记住这段的同学点点头.(全体学生都得意地点点头.)师: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配乐,生背诵。)【点评】这个教学片段很精彩.教者没有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而是审时度势,以当时的教学场景大胆地修改预设,即以情感为引线,让学生背诵,强化情感体验,在情满欲溢时才娓娓道来-背诵第三节诗。这种对教学中“火候”的准确把握,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浓浓敬意,还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节奏超强的调控能力,更表现出了教师努力追求完美的严谨的教学风格。背景音乐的运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9、作用。渐强的音乐与长达十几秒钟的安静无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瞬间让人潸潸泪下、如哽在喉。教师让记住第三节诗句的学生点点头,此处无声胜有声,比之用“谁记住这节诗的问句效果更好,因为此时,丧母的哀思已经弥漫了整个课堂,这样做更能准确而深刻地触及学生的心灵。三、深思细察,体悟诗理精髓师:第一节诗作者写的是“小时侯,少年,离家之愁”;第二节写的是“长大后,新婚,夫妻离愁;第三节写的又是“后来,中年,丧母哀愁”。那么,第四节作者会写什么呢?这是你们想像不到的,你们想知道吗?生:想!大概应该写老年了。师:对,作者想写老年时的思乡之愁。请大家背诵前三节,老师背诵第四节。(生齐背前第三节,师背第四节。)师:记
10、住这节诗了吗?谁来背给同学们听?生:而现在师:现在明白作者第四节写的是谁了吗?是生:祖国!生:祖国母亲!师:对,是祖国母亲!作者在写完前三节诗时思路忽然断了,不知该如何往下写了。这时,他猛然想起了祖国,对,祖国就是我的母亲,是我更伟大的母亲!于是,顿时想起第四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师:请大家看板书,在板书启示下,小声背这首诗。(生背诗)第一、二节诗写的是作者思念(生跟随师自觉地说)母亲、妻子,在那个时候,他们还能见到吗?生:能!师:对!这叫“生离之愁”。第三节诗写母亲去世了,还能见到吗?生:不能!师:这是“死别之愁”。这些都是作者自己家的事,所以,这样的愁又叫-生:家
11、愁。师:而国土分离,还是自己家的事吗?生:不是!生:这是国愁。师:非常正确!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乡愁。小朋友,现在我们都知道作者写的乡愁是指什么了。生:就是国愁和家愁。师:国愁和家愁就是作者的生:乡愁!师:现在请同学们起立.我们都是余光中,一个年近80岁的离开大陆久居台湾的老人.此刻,正站在海岸上,翘首眺望着无限思念的大陆,那可爱的故乡,深情的吟诵着小诗:乡愁。师:(配乐,教师充满深情地叙述)小朋友们,相信余光中爷爷所写的乡愁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领学生从情感的漩涡中跳了出来,和学生一起
12、做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学诗的重要方法:在感受的基础上领悟。教师对文本的剖析相当深刻,不仅找出了四节诗描写的内容都与“女性”有关,同时又以“家愁”和“国愁”再次点题,揭示出了“乡愁的深层含义,与上课伊始提到的“思念故乡的忧愁相比,又深入了一步.最后的结语,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延续着说不尽盼望祖国统一之梦,设计之妙、构思之巧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总评】赵老师执教的乡愁是一节体验性阅读教学的范例。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值得大力
13、提倡。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理性分析,深恐教材挖掘得不深,生怕学生理解得不透。教学全程滴水不漏,牵着学生步步入瓮.教师把教材掰开、揉碎、嚼烂,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抛绣球一般抛向学生。学生处在被动的接收容器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有很大的弊端,必须摒弃。赵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没有做语言文字的拆分游戏,从表面上看,教师没讲什么,就是和学生一起朗读、背诵、编诗句.然而,学生却学懂了,并且背得很熟练,很有感情,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根由在于:教师深刻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通过参与对话、独立思考,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在本节课中赵昭的体验性教学表现在以下
14、几个方面:一、亲和诱发,读出活性儿童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在具体的情境之中,趣味上来了,思维也就活跃了、敏捷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讲究生动活泼.赵昭是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很有心计的语文教师,他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努力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赵昭使用的学生,此前曾与另外两位教师一起上过一节语文课,一节数学课。由于学生对环境与教师都不熟悉,在课堂上,显得比较沉默.针对这种情况,赵老师在上课之初组织学生比赛背小诗门。他先展示自己的良好记性,再与学生一道比赛看谁的记性更好,能把新诗门最快地背下来。在这里,赵昭很好地利用了两个优势,一是自己语言幽默和较强的童心的优势;二是儿童好胜心强,乐于成为赢者的心理
15、。他将两个优势有机融合在一起,一下子打开了僵局,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及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燎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创造出欢快、和谐、鲜活的学习氛围。接着,赵老师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在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鲜活不止,风趣频生。二、友善比赛,读出记性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听力训练。赵老师特别重视听力训练.他认为,背诵既可以练记忆,也可以练朗读,还可以练思维,加强听力训练能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从这个观点出发,赵老师把朗读背诵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贯穿全堂.一开始便与学生比背诵,背诗歌门.进入新课后,又和学生一起一节一节地学、背诗歌乡愁。
16、一节课下来,学生学、背了两首诗歌,背得有声有色,诗歌的语言变成了学生的语言储备,学生的记性也更强了.三、巧引妙导,读出灵性学习是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行为。思维的过程,即摄入信息与原有的知识储备及表象快速结合并形成系统的内部言语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知识的再现、加工、创造。语文课不训练学生思维是不行的。为了强调训练思维的重要,从某种意义说,语文课就是思维训练课.赵老师的阅读教学,总是在语言熏陶感染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以产生独特的体验.本节课中引出新课乡愁的教学片段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极为艺术.常规教学中的“破题”,大都用解词的方法,给“乡愁”下个定义。赵老师独到之处在于
17、他不去直面讲解什么叫“乡愁”,而是从学生熟悉的唐诗静夜思入手,背诵、回忆诗句及其思想感情,总结出“思念故乡的忧愁,再与学生饶有兴趣地玩词语减字游戏,即意思不变,减少字数,最后突显“乡愁一词,点出课题.由于有这样的过程,学生十分自然地明了“乡愁”的含义。学生在这样的语言训练过程中,快乐地接受了思维敏捷性的训练,由然生出了“灵性”。四、自觉体察,读出悟性感悟是体验的较高级的阶段。所谓感悟,指深刻感触后的领悟。学生阅读中的感触,就是指在大量阅读实践中,接触语言文字,获得对语言文字中传导出来的情感、内容以及独特体验,再通过思维去悟出其中的道理,吸收其中的营养。感悟是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密切关系,
18、它超越经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色彩的一种形式。感悟是体验性学习中的重要方式,是不教而教的艺术.在这一节教学中,赵老师摒弃了烦琐分析式语文教学,花大气力帮助学生去深刻感悟。赵老师采用了四种方法指导学生感悟:其一,经验联系法。比如,在第一节诗的学背时,他提出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乡愁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紧接着,他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出表达思念的方式写信,进而导出“邮票”。其二,移位创编法。在学完第一节诗后,教师没有马上进入第二节诗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效仿第一节诗的结构,自由创编第二节诗.这是深刻理解前一节诗之后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十分有意义 。其三,情景烘
19、托法.赵昭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他总是把计算机当作学生认知的工具。在本节课第三节诗的教学时,赵昭借用音乐,渲染诗情,营造出生死离别的丧母哀思的氛围。全诗学完之后,他借助计算机演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置身于生动的音像情境中,去体验、感受,产生共鸣。其四,缘情悟理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对的,但是,如果陷入情感而不能自拔也不尽完美。赵昭善于诱发情感,同时他又善于择机引领学生从情感的氛围中跳出来,做理性的思考.比如,在三节诗学完后,他结合板书和学生一起研讨蕴含在诗句中的道理,将诗情由对亲人的思念提升到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再提升到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这样做,不仅对学生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作用。第 11 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