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92.54KB ,
资源ID:219018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1901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1、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年级:姓名:- 27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场、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2II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相应空格或区域内。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化与代沟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

2、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3、。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

4、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

5、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

6、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代沟现象在米德看来主要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B. 代沟现象很少存在于发展十分缓慢,排除了变革的可能的老年文化当中。C. 代沟现象在开拓新大陆的移民时代已经出现了,在二战后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的问题。D. 在后喻时代中,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使得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从具体

7、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手,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B. 第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C. 第段论述与第段论述内容是总分关系,第段承接上文第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D. 第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论与后喻文化作比较,论证了代沟在后喻文化时代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的原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代沟问题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及两代人在生

8、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无关。B. 在前喻文化时代里,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的权威,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使得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C. 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只有局部矛盾冲突;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D. 这几年在我国,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的现象开始具有普遍性。【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A项,选项“主

9、要”表述有误,原文是“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原文故“代沟现象主要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表述错误,属于原因表述错误。B项,“代沟现象很少存在”表述有误,原文第三段有“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原文表述是“不存在”,不是很少存在。D“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不是“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的原因。原因表述错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论与后

10、喻文化作比较,”表述有误,从原文第一句“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可知,仅仅是“描述”, 没有与前喻文化的比较,只有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一些现象的比较,曲解原文。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偷换作者的观点,不是作者认为,而是米德的观点。且“无关”的表述也不准确。C项,“在生活方式上的只有局部矛盾冲突”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D项“开始具有普遍性”,表述有误,原文是“开始在

11、出现”。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

12、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

13、”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

14、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

15、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材料二: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

16、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

17、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

18、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B. 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的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C. 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现实的城市经验,也要面对文学传统中的城市经验。D. 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 )A.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B. 张岱陶庵梦忆C. 老舍骆驼祥子D. 陶渊明桃花源记6. 根据材料内容,请

19、概述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答案】4. C 5. D 6. 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城市学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其研究对象也包括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错,根据文中“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在城市的阅读中还存在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等多角度与方法。B项,“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错,根据文意,即使具备这些条件“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D项,“对国家东西南

20、北的文学版图”错,文中强调“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陶渊明桃花源记”错误。根据原文“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可知,城市文学研究对象以城市为核心,而陶渊明桃花源记则虚构了一种美好的乡村生活。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要求概述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主要在材料二,根据“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

21、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可知,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概括出答案的第一点和第三点;根据“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概括出答案的第二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执 着 者张丽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

22、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下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

23、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

24、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

25、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

26、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

27、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B. “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C. 那篇为了最

28、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D. “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8. 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9.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 B 8. 执着,有信念;有担当,不怕苦;善良,有爱心;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 9. “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我” 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易

29、于感染读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B项,“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误。不是“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关注塑造人物的描写手段: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从中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另外还要抓取作者议论抒情的文字,或者段首段尾的中心句等信息。题干为:小

30、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可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如:从“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中可见执着,有信念。从“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

31、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中可见善良,有爱心;有担当,不怕苦。从“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中可见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9题详解】本题考查第一人称“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32、第一人称的妙处: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通过“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3.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题干为:“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思路:内容主旨上,通过“我”写了什么表现了何种情感或者思想;结构思路上,是否具有情节和线索方面的作用;表达效果上对情感或者人物塑造有哪些作用。本文通过“我”的目见耳闻写有关王新的事情,“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相关情节,丰富文本内容;交待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

33、因,由此生发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结构上,“我”是线索人物,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表达效果上,“我”作为记者进行前后两次采访,对话间给人现场感受,让人身临其境,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易于感染读者。【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技法:1、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确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2、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3、重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4、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

34、评价。6、结合环境描写去分析人物形象。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索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阌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

35、“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敌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

36、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B.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C.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D.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

37、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B. 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 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D.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B. 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

38、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C. 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D. 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解析】【10题详解

3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本句意为: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郡中”是“豪杰”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诸豪杰”作“皆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应该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错误,原文“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40、”,可见,是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拒绝了,而不是拒绝张世杰的劝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本题翻译时的关键词为:(1)以,率领;乌合万余,定语后置,一万多乌合之众;是,这;何异,与有什么不同。(2)捍,保卫;乃,却,竟然;叛,背叛。【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

41、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参考译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文天祥以“遵守天道,勤奋不息”为题,回答皇帝的策问,他的对策文章写了一万多字,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份卷子中存在的古代典籍之义理犹如明镜,可以

42、起借鉴作用,这个人忠肝义胆如同铁石,所以臣敢为陛下得到人才而庆贺。”不久父亲去世服丧而归。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佑初年,江上告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事情上报朝廷后,任命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京。他的好友劝阻他,说:“如今

43、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是这样,只是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渡海到了温州,于是到

44、了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崖山被攻破,张弘范派遣使者护送到首都。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

45、非常从容镇定,向南方叩拜而死,终年四十七岁。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徙倚【注】陆游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注】徙倚:徘徊。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B. 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C. 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D. 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

4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4. C 15. 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

47、”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出”,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就是翻译诗句大意;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意思是“白白地担心中原陷落,作为男子汉,恐怕要白来这世上一回”。“坐”是“徒”“白白”的意思;“坐念”是“白白地惦记”;“念”的对象是“中原没”,可见诗人是挂念中原陷落,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而“男儿恐浪生”则是担心自己此生无法建功立业,实则是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王师”一句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