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辽宁省环境规划院有限公司 LIAONI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国环评证:甲字第1503号 二〇一三年五月 0 一、建设项目概况 (一)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建设地点位于本溪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桥镇。 沈阳药科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学校主校址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
2、03号,占地面积21 hm2,建筑面积28万m2,现有在校本科生8065名、专科生1372名、研究生2240名,有教职工1042名。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2020年在校本科生将达到1万人。该校建成时间较早,地处沈阳市较繁华地段,发展空间严重受限,难以适应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为改善办学条件,满足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求,沈阳药科大学选定在本溪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桥镇建设新校区项目。2012年6月27日,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沈阳药科大学建设新校区项目建议书的批复》(辽发改社会〔2012〕650号)。 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东以沈本产业大道(枫叶路)为界,与辽宁科技学院相邻;南至神
3、农大街(汇通路),新校区与神农大街之间为拟建的沈阳药科大学本溪校区教工住宅用地,不在本次评价范围内;校区西部有沈丹高铁和红柳路从内部穿过;北抵红旗沟和华佗大街,与红旗村相望。 (二)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环保投资为19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 项目已于2012年开始准备,2013年开始土建施工,预计于2015年5月竣工交付使用,届时沈阳药科大学本科教育部分将搬迁至新校区。 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总用地总面积为120万m2,规划总建筑面积为总建筑面积为36万m2,建设内容包括公共教学楼、院系楼、行政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楼、校医院,以
4、及教工住宅等。项目组成见表1。 表4-1 项目组成表 类别 名称 备注 主体工程 教室 新建 图书馆 新建 实验室及附属用房、系行政用房 新建 校行政用房 新建 会堂 新建 风雨操场 新建 学生宿舍 新建 学生食堂 新建 辅助工程 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 新建,含架空地下层 道路广场 新建 绿化工程 新建 公用工程 供水 依托沈溪新城市政管网 污水处理 依托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区污水处理厂 供热 依托三江供暖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锅炉房 燃气 依托市政管道天然气 供电
5、依托市政供电设施 (三)规划相符性 1.从城市发展规划分析 根据《沈溪新城总体规划(2011—2030)》用地规划,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选址属于“教育科研用地”,符合用地规划。 2.从产业政策、规划分析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二、“十一五”时期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战略中(二)战略重点指出,以质量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高等学校强校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为主干,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大力提升高等学校整体实力,使高等学校在科研贡献和社会服务中,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的要求
6、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一)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1.环境空气现状 本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2年9月17日—9月23日对各监测点位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NO2、SO2、PM10、TSP等因子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NH3、H2S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 2.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在拟建新校区东、南、西、北四周共设4个监测点位,本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2年9月17日—9月18日连续监测2天,东、南、北三个方位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
7、96—2008)中1类标准要求,西边界昼间超标2.3~3.6 dB(A),夜间超标0.3~0.4 dB(A),超标原因主要是受项目场地平整施工影响。 3.地表水现状监测与评价 在北沙河和西高堡河上共布设5个监测断面,分别为北沙河上的下石村(1#)、上石村(2#)、上平台子(5#),和西高堡河上的四家子(3#)、范家堡(4#)。本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2年9月17日至9月19日对各断面连续监测3天。 监测结果表明: (1)北沙河各监测断面总氮浓度均超标,超标率100%,超标倍数1.00~1.70。其余项目的监测结果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
8、 (2)西高堡河:3#四家子断面总氮浓度均超标,超标率67%,超标倍数0.13;4#范家堡断面的粪大肠菌群超标率100%,超标倍数为0.2。其余项目监测浓度均满足GB 3838—2002中Ⅳ类标准要求。 地表水超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造成地表水体污染物浓度超标。 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地下水监测设1个监测点位,采自项目北侧红旗村的居民水井,地下水本底监测结果满足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要求。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按照环评《导则》确定出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
9、围为以废水处理站为中心点,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 (2)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边界外200 m范围内。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 一般情况下,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所影响的范围在100 m以内。对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进行洒水,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TSP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 m范围。露天堆放和搅拌作业类扬尘受作业时风速的影响,因此,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此类作业及减少建材的露天堆放是抑制这类扬尘的有效手段。道路的扬尘量与车辆的行驶速度有关,对施工车辆必须实施限速行驶。 2.施工期水环
10、境影响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来自暴雨的地表径流夹带大量泥砂、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如直接排放会对受纳水体产生影响,不但会引起水体污染,还可造成河道和水管堵塞。 3.施工期噪声影响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据实际调查和类比分析,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是推土机、混凝土振捣器、压路机、挖掘机、电锯和摊铺机等施工机械。施工噪声随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 4.施工期固体废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施工弃土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其中施工期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主要是包装袋、建筑边角料、废钢筋、废砖瓦、砂石等,全部送指定地点处理;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城市垃圾
11、填埋场处理。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1.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 (1)废水处理站恶臭气体 本项目废水处理站设备全部位于地下,封闭运行。采用生物滤池对恶臭气体进行脱臭治理后,H2S和NH3排放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要求,H2S和NH3排放源强分别为0.018 g/h和0.040 g/h。 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附录A推荐的SCREEN3模式进行预测,H2S最大落地浓度为0.000039 mg/m3,占标率仅为0.4%。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 2.2—2008)中推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
12、式计算恶臭污染物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H2S和NH3均为“无超标点”。 (2)动物房恶臭影响分析 本项目新建动物饲养及实验中心,用于饲养储存实验所需动物。动物在饲养过程中会产生少量恶臭气体,主要为动物粪便产生的。为保证动物饲养条件满足国际净化要求10000级的相关标准,动物房采用单独排风系统,排风量为21600 m3/h,换气频率为20次/h。动物房内的气体经室内排风口统一收集,经管道至楼顶的臭气治理装置(内设活性炭)净化处理后,通过3 m高排气筒排入大气。臭气净化装置净化效率为90%,处理后尾气中NH3和H2S的浓度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二级标准的要
13、求。活性炭半年更换1次,1次1根,30 kg,由生产厂商回收处理。 (3)实验废气 实验室产生的废气主要为少量的非甲烷总烃。实验室排风由通风柜上部的排风口、万向排风罩和室内设置的吊顶辅助排放口组成,实验室换气次数为10次/h。排气口设于建筑最高层的屋面,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新扩改二级标准的要求。 (4)餐饮油烟 食堂产生的餐饮油烟经净化装置处理后,在食堂建筑顶部排出。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相关排放标准和净化效率的要求。 (5)汽车尾气影响分析 地面停车场产生的汽车尾气在露天空旷条件下较易扩散,加上项目的绿地面积较大,汽车尾气对周围环境影
14、响较小。 2.运营期水环境影响 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排水主要主要包括生活污水、食堂废水、实验废水、校医院废水、动物房废水等。生活污水排入市政管网;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化粪池;实验废水、动物房废水经预处理后达到《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中表2的标准,排入市政管网;校医院污水经预处理后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 18466—2005)表2中预处理标准,排入市政管网;最终排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区污水处理厂。 校区排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食堂废水、不可预计排水、校医院废水、实验废水、动物房废水等。废水排放量为67.47万t/d。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
15、CODCr:159 t/a,氨氮:14.2 t/a,SS:133 t/a。 3.运营期噪声环境影响 校园运行期间,主要噪声源为污水站、泵房、换热站、制冷站内的配套设备。本项目污水站、泵房、换热站、制冷站均设置于地下,经设备间和地面隔声,对地面上的环境影响很小。噪声源声压级一般为90~98 dB(A),经设备间、机房隔声后,室外声压级不超过50 dB(A)。室外噪声源主要是3台制冷系统配套冷却塔,本项目选用低噪声冷却塔,声压级为58 dB(A),位于图书馆室外地面草坪内,距校园边界较远,达350 m,不会对边界噪声构成影响。 4.运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
16、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污泥。 学生及教职工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090 t/a,生活垃圾采取集中收集,做到“日产日清”,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 危险废物主要为实验中产生的实验废液和实验垃圾。实验废液主要包括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酸、废碱、有机废液;实验垃圾主要包括实验废弃药品、废弃实验用具等。实验废液中有机溶液年产生量为1400瓶,废酸年产生量为350瓶,废碱年产生量为250瓶。实验垃圾产生量为2.5 t/a。废酸、废碱、有机废液、废弃药品、废弃实验用具等按种类倾倒或储存入指定的容器内统一收集,送药品库内废弃药品储存室内存放。存放危险废物的容器应符合国家对盛载危险废物容器的相关要
17、求,危废储存室为密闭结构,设置应符合国家关于危废储存场所的相关要求。实验垃圾统一收集后定期统一送有资质单位处理。危险废物由有资质单位负责运输,并填写辽宁省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恶臭吸附物料产生量为0.12 t/a(1年4根),由生产厂商回收处理。 医疗废物主要包括实验动物尸体、实验动物粪便、微生物实验垃圾和校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其中实验动物尸体107000只/a,实验动物粪便0.2 t/a,微生物实验垃圾产生量为1.5 t/a,校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3.2 t/a。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受试动物尸体送实验动物中心的冰柜内暂存;实验动物粪便收集后装入医疗垃圾收集袋中送实验动物中心在冰柜内暂存;培养基、一次
18、性实验用品等废物经高温灭活后,送药学楼内医疗废物储存室储存,定期统一收集后送有资质单位处理;校医院医疗废物存放于医院内的医疗废物暂存库内储存,定期统一收集后送有资质单位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运输、移交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执行。 项目运行期产生的污泥主要为校污水处理厂及校医院污水处理站产生的。其中校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为1.6 t/a,校医院污水处理站污泥产生量为0.7 t/a。校污水处理厂污泥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根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中的相关规定,医院污泥属危险废物,须送
19、交有资质单位统一处理。但《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号)中并未将医院污泥列入危险废物名录中,因此,校医院污水处理站运行后产生的污泥应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58—2007)中的相关规定进行鉴别,并根据鉴别结果确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医院污水处理站污泥为危险废物则送有资质单位统一处理,否则与校污水处理站污泥一同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 5.周边环境对本项目影响分析 外环境中对本项目不利影响因素主要为沈丹铁路交通噪声。 沈丹客运专线穿过本项目校园,根据平面布置图,本项目在高铁线外邻近区域规划建筑的为排球场、药品库、后勤大院、药
20、用植物园等,与敏感建筑学生公寓之间最近距离为150 m,对本项目影响有限。 6.景观生态评价 (1)景观评价 ①本项目的整体规划体现校区对城市区域空间和功能布局的回应;延续校园深化的历史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合理增强校区与沈溪新城的开放度,促进学术交流和社会沟通。 ②建筑物色调以老校区主楼色调为主色调,同时与新校区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北方地理气候特点。 (2)生态评价 药科大学新校区绿化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不仅具有美化的景观效果,同时能根据校园自身的功能特点,结合区域环境实际进行了全面的绿化规划,实施后校园的植被绿地,将会产生潜在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①新校区绿
21、化完成后,植被绿地生态效应明显,通过固定CO2释放氧气的过程,增加了空气新鲜程度,促进了校园师生的身心健康。 ②新校区绿化完成后,植被绿地生态环境效益明显。主要体现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区域的环境空气中烟粉尘、SO2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对改善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③新校区绿化完成后,植被绿地的生态经济效益明显。 (三)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l 施工现场必须用制式彩钢板进行围挡,高度不低于2.5 m,并设置高0.5 m、宽0.24 m的围档基础。 l 作业场地应坚实平整,每天应至少洒水2遍,保证无浮土;外檐脚手架一律采用标准密目
22、网封闭。 l 施工现场出入口两侧5 m范围内应采用砼硬化,院内必须设置车辆冲洗台和冲洗设施。运输车辆驶出工地前,必要时要冲洗清扫车轮、车体,严禁车辆带泥上路。洗车污水应排入专用泥浆沉淀池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管网。 l 建筑材料应按照施工总平面图划定的区域堆放,黏土、沙、石等散体堆放物料应当采取挡墙、洒水、覆盖等措施。易产生粉尘的水泥等材料应当在库房内或密闭容器内存放。易产生粉尘污染的基础施工,应当采取降尘防尘措施。 l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必须设置密闭式垃圾站集中存放,及时清运。装卸垃圾时,严禁凌空抛撒或乱倒乱卸。楼层内清理施工垃圾,应当使用密闭式串筒或者采用容器清运,
23、严禁高处随意抛撒。建筑垃圾、渣土48小时内不能完成清运的,临时堆放场应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 l 出现四级及四级以上大风天气时,禁止进行土方工程、拆除工程施工。所有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垃圾、沥青、油毡、油漆等易产生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l 按照有关规定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的建设工程,严禁现场搅拌混凝土,应使用商业混凝土。项目的施工现场必须采用袋装白灰。散装水泥、白灰必须采用密闭容器存放。 (2)施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l 雨天施工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堆积土方时适当采取覆盖措施,防止淤塞下水系统,汛期及暴雨天要停止施工。 l 机械设备防止漏油。 l 管网施工区施工人员尽量利用附近
24、的卫生设施,生活污水排入城市下水系统,禁止随意外排。施工人员聚集地搭建的旱厕要建立临时化粪池,及时清运处理。 l 临时食堂产生的污水要设置隔油沉淀池,废水经隔油处理后,与其它生活污水一起经污水管网收集,排入城市污水一并处理。 l 搅拌水泥和养生水泥预制件等,要控制其用水量,减少废水的排放。 (3)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l 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在报纸刊出公告或在工地醒目处悬挂统一规格的施工告示牌,向公众告知施工起始日期等具体时间。 l 施工单位所使用的主要施工机械应为低噪声机械设备,如选择液压机械取代燃油机械等,并及时维修保养,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各类机械。对高噪声的设备要进行适当屏蔽
25、作临时隔声、消声和减振等综合治理。 l 在结构和装修阶段,对建筑物外部采用围挡,减轻施工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装修阶段电锯、电刨等可以设置作业棚,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夜间禁止进行混凝土浇注和使用振捣棒等高噪声设备工作。 l 尽可能利用噪声距离衰减措施,在不影响施工的条件下,将强噪声设备尽量移至距场界较远的地方,保证施工场界达标。尽量将强噪声设备分散安排,同时相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噪声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 l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要求施工单位严格遵守环保部门规定,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除工程必须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建筑施工的有关管理规定,严禁
26、在22:00~6:00期间施工。因特殊需要延续施工时间的,必须报有关管理部门批准,才能施工。 l 建筑施工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的运输,通向该工地公路的运输车辆增加,产生交通噪声将给运输路线的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为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交通噪声对施工场地的影响,对施工运输车辆行车路线和行车时间进行具体规定。 (4)施工期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l 建筑垃圾及时清理,并外运至指定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堆放,由施工单位回收处理。 l 装运要适量、封闭,确保沿途不洒漏,严禁野蛮装运和乱倒乱卸。 l 回填土应尽量采用本工程施工工程产生的土方和适合的建筑垃圾,以减少垃圾清运量。
27、 l 生活垃圾定点清倒,由市政环卫部门送到垃圾厂处理。 2.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 ①实验室废气 实验废气主要为实验反应产生的微量废气,主要含有酸、碱、有机废气等,排放浓度、排放量较小,通过通风柜、排风管道引至楼顶排放。 ②污水站恶臭 本项目污水站所有工艺设施置于地下,可以集中收集后通过脱臭装置进行治理。治理方法有直接焚烧、催化氧化、活性炭物理吸附法、生物脱臭、土壤脱臭等。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以采用活性炭法、生物脱臭法为宜,本评价建议采用生物除臭滤池进行治理。 生物法除臭的机理是恶臭气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首先与水接触并溶解(或混合)于水中,即由气膜扩散进入液膜;溶解(或混合)
28、于液膜中的有机污染物在浓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扩散到生物膜内,进而被其中的微生物捕获并吸收;进入微生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作为能源和营养物质被分解,最终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物质,从根本上降解恶臭气体成分。这种方法利用微生物分解含臭物质,所需设备简单,不需要药剂与燃料,能耗低,运转费用低,不需再生。同时,在中水站通风口周围进行绿化对减轻异味影响也有一定的作用。 ③动物房恶臭 动物房恶臭主要为动物粪便产生的,动物房采用单独排风系统,以保证动物饲养条件满足国际净化要求10000级的相关标准。动物房内的气体经室内排风口统一收集,经管道至楼顶的臭气治理装置(内设活性炭)净化处理后,通过3
29、m高排气筒排入大气。臭气净化装置净化效率为90%,处理后尾气中NH3和H2S的浓度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二级标准的要求。 ④餐饮油烟 对于学校食堂废气污染,首先应按照国家《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规定,在炉灶上方安装去除效率不低于85%的油烟净化设施,净化后废气通过排烟竖井引至食堂屋顶排放。 ⑤汽车尾气 汽车尾气排放瞬时对环境空气有一定的影响,将增加局部地区环境空气中大气污染物浓度。因此缩短怠速时间可减少尾气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加强管理,确保学院内交通畅通,减少汽车怠速时间。对学院内进行绿化,周围设置绿化隔离带,
30、建设成环保型的车场,降低尾气对环境的影响。 (2)废水 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排水主要主要包括生活污水、食堂废水、实验废水、校医院废水、动物房废水等。生活污水排入市政管网;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化粪池;实验废水、动物房废水经预处理后达到《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中表2的标准,排入市政管网;校医院污水经预处理后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 18466—2005)表2中预处理标准,排入市政管网;最终排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区污水处理厂。 ①实验废水预处理系统 各实验楼实验废水中含有酸、碱及有机溶剂等。各实验楼均采用排水分流制,实验废水经单独的污水
31、管网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站。废水处理采用化学絮凝——催化氧化法,废水经预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废水预处理工艺如下: 污水预处理工艺流程图 污水经预处理处理后,实验废水出水水质达到《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中表2的标准要求,出水排入市政管网,最终进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区污水处理厂。 ②校医院废水预处理系统 学校校医院医疗废水单独收集,经院内独力的排水管网排入校医院医疗废水处理站处理,废水经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废水处理采用二次接触氧化工艺。废水处理工艺如下: 医院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经预处理处理后,医院废水出水水质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
32、标准》(GB 18466—2005)表2中预处理标准,出水排入市政管网,最终进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区污水处理厂。 (3)固废 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后统一送有资质单位处理。 (4)噪声 ①机房噪声治理 换热站、制冷机房配套设备应选用低噪声产品;机组进行隔振;机房采用隔声门;风管、水管穿越隔墙和楼板的缝隙采用吸声材料填充,采用减振支(吊)架;设备间墙面贴吸声材料。 ②冷却塔噪声治理 l 采用低噪声横流式冷却塔。 l 安装位置尽可能远离住宅、宿舍等敏感目标,利用建筑、绿化隔声。 四、公众参与 本项目公众参与调查范围为受工程影响的地区
33、特别是项目周边的居民、企事业单位。 根据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该项目的情况,本次公众参与采用报纸公告和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的方式。 (一)第一次公告 本项目于2012年11月8日在《本溪广播电视报》发布了第一次公告,公示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况、建设单位及联系方式、环评单位及联系方式和公众参与方式等。 (二)第二次公告 在环评报告主要内容基本编制完成后,本项目于2012年11月22日在《本溪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了第二次公告。公告主要介绍了项目的建设地点、投资情况、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单位、评价单位、项目的环境影响、污染防治措
34、施、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相关内容。 信息公告至截止日期期间没有收到相关反馈信息。 (三)发放调查表 本项目二次信息公告后向拟建厂址周围居民、企事业单位发放了“公众参与调查表”,调查公众对本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回收了公众参与调查表。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汇总见表3。 - 17 - 表3 公众参与调查统计结果 单位:% 性别:男77;女23 年龄 18-30:67 31-45:19 46-60:10 60以上:4 文化程度 大学及以上:52 高中:23 初中:25 小学:0 职业 工人:
35、0 农民:38 商人:0 学生:62 干部:0 科技工作者:0 文职人员:0 其他:0 1.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您对本项目持何种态度 支持:100 不支持:0 2.您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如何 了解:100 有所了解:0 不知道:0 3.施工期环境影响程度 严重:0 一般:0 轻微:100 4.投入使用后环境影响程度 严重:0 一般:0 轻微:100 5.本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的社会效益 (1)能否解决就业 能:100 否:0 (2)能否促进其它产业发展 能:100 否:0 (3)能否提高该地区知名度 能:100 否:0 以上统
36、计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本项目是认可和支持的,并且认为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以改善地区的环境状况,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符合相关产业政策,项目建设选址合理,采用的污染防治措施可靠、有效;项目建成后,由三江供暖公司集中供热;废水排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排放废水中污染物浓度满足《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表2中相关标准的要求;边界噪声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相关标准的要求;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得到有效处置;污染物排放总量能够满足环保局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项目的社会
37、效益较明显,由此可见,从环保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可行。 六、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环评机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见下表: 建设单位、环评机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单位 建设单位 环评机构 单位名称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省环境规划院有限公司 联系人 王 凯 吴 涛 联系电话 024-23846136 024-62835700 传真 024-23846136 024-62835704 电子邮箱 E-mail: syydwk@ E-mail: hp8315@ 地址 沈阳市和平区三号街19号 沈阳市东陵区双园路32号甲 邮编 110816 110161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