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4.94MB ,
资源ID:2176933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1769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披云颂》追和的文学阐释.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披云颂》追和的文学阐释.pdf

1、第3 7 卷第3 期2023年9 月中国韵文学刊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Vol.37.No.3Sep.2023披云颂追和的文学阐释张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 1 0 2 2 5)摘要清顺治十一年(1 6 5 4)春,在苏州灵岩山发生了一次追和宋僧慈受怀深灵岩披云台十颂的酬唱故实。继起弘储开池发掘“慈受”石碣,引发了对披云颂的追和与酬唱:从唐代药山披云长啸的公案,到宋代慈受怀深十颂披云台的颂古,最后再到明清之际以弘储为首的十一位僧俗对披云颂的追和与酬唱。诸僧俗在追和唱颂中感怀药山与慈受的禅机旨趣,并在特殊的时代遭际下展现出故国遗民之思,这些

2、和章一道成为唐宋以来披云颂的异代注脚。关键词灵岩披云台十颂;慈受怀深;继起弘储;明清之际中图分类号:1 2 0 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6-2 4 9 1(2 0 2 3)0 3-0 0 1 9-0 8顺治六年(1 6 4 9)继起弘储主持灵岩山寺,六载后弘储五十诞辰,建二阁于善法堂左右,左为天山阁,右云慈受阁。两阁成后,掘井而得石碣,石碣上镌有宋慈受怀深禅师所作的披云颂1 0 章,以为喜兆。弘储于是两次追和披云颂,共颂得2 0 章;弘储弟子檗庵正志和1 0 章、僧鉴晓青和1 0 0 章、宝持玄总和1 0 章、祖玄符和2 0 章。此外可见牧云通门和有1 0 章、香林佛古和有

3、3 章,大方行海、义公超珂各和有1 0 章,遗民郭都贤和1 0 章。道友苍雪读彻追和4 次,共得4 0 章。除华严宗僧苍雪读彻与士子郭都贤外,其他追和之僧讷皆为临济宗密云圆悟再传、三传弟子。此次对慈受怀深披云颂的追和之作现存2 4 3 章,诸法门法师、弟子及文人共1 1人参与。从怀深原唱1 0 章,到弘储、读彻、晓青诸人围绕掘得慈受石碣所镌披云颂的二和、四和乃至十和,既是众人对怀深披云颂之“住山境界”的异代追和,亦是诸僧俗寄寓今怀的当代酬唱。此次追*收稿日期 2 0 2 3 -0 5-2 7作者简介 张菌(1 9 9 5 一),女,四川内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参与披云颂酬唱的以

4、临济宗僧为主力,其中法脉传承情况大略为:密云圆悟(1 5 6 7 1 6 4 2)传牧云通门(1 5 9 9 1 6 7 1)、汉月法藏(1 5 7 3 1 6 3 5)、浮名通贤(1 5 9 3 1 6 6 7)、林野通奇(1 5 9 6 1 6 5 2)、石车通乘(1 5 9 3 1 6 3 8)等。法藏传继起弘储(1 6 0 5 1 6 7 2),弘储传僧鉴晓青(1 6 2 9 1 6 9 0)、宝持玄总(?1 6 6 1 前)、祖玄符(?)、檗庵正志(1 6 0 0 1 6 7 6)。通贤传大方行海(1 6 0 4 1 6 7 0),通奇传香林佛古(1 6 1 0 1 6 6 6)。通

5、乘传园行刚(1 5 9 7 1 6 5 4)行刚传义公超珂(1 6 1 5 1 6 6 1)。注:为文义畅通,引文中括号部分为笔者所加。此处释弘储所述了庵欲公即元代禅僧了庵清欲(1 2 8 8 1 3 6 3),文中所谓“跋深禅师偶语”即见其了庵清欲禅师语录卷九题跋慈受深禅师偶。19和酬唱之作数量可观,对“月下披云啸一声”的异代关注呈现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文学意蕴。一毒来慈受:“慈受阁”的命名清顺治十一年(1 6 5 4)春,东南丛林发生了一次追和宋僧慈受怀深灵岩披云台十颂(下文简称披云颂)的酬唱事件。灵岩记略所载诸位僧徒的追和与唱酬缘由甚详:诗版出自浚池,(灵岩)山从洪武中赐额“报国永祚禅寺”

6、。启、祯已来,僧徒骞落。岁己丑,(储)和尚葬亲通州,返天台,兵阻吴中,吴人士延住灵岩,百废具举。甲午春,和尚五十诞辰,以檀资建二阁于法堂之左右,左日天山,老和尚影堂也;右日慈受,盖取毒来慈受之义。已而浚池得石碣,磨洗读之,乃此(披云)颂也。慈受二字,阁名先兆,众异之。和尚日:“了庵欲公前住此山,集中有跋深禅师偶语云:深公既退此席,逸老包山,闻灵岩禅堂落成,有我亦老来思旧隐,异时还借板头眠之句。今禅堂上梁方四日,此偶出,深师所以庆禅堂之成也。遂用韵成十颂,适中峰彻大师至,各再和,于是诸方知识、门弟子成有和章。1(P54)灵岩山,位于苏州城西之木渎,怪石蟒,尤多吴宫遗迹。支硼山与宝华山在其北方,三

7、山相距不远。灵岩山最早称为石鼓山,因此山多奇石,旧有“十八奇石”之说,灵芝石尤著名,故而名之灵岩。山寺系东晋末陆沅舍宅改建,原名秀峰寺,唐时改称灵岩寺,宋又称之崇报寺。据上引材料可知,顺治六年(1 6 4 9)继起弘储自天台国清寺人主灵岩,山寺自弘治被火烧后未得修复,弘储乃“奔走呼吁,鸠工带材,募缘重修。首建宝王殿,次建善法、大鉴、圆照等堂 2(m)。六载后弘储五十诞辰,集得檀资建二阁于善法堂左右,左为天山阁,右云慈受阁。两阁成后,浚池而得石碣,石碣上镌有宋慈受怀深禅师所作的披云颂1 0 章。众人以之为喜兆,弘储于是两次追和披云颂,后有苍雪读彻、牧云通门、大方行海、香林佛古、檗庵正志、僧鉴晓青

8、、宝持玄总、祖玄符、义公超珂、郭都贤等1 0 位僧俗和之。披云颂的首唱者为宋僧慧林怀深,俗姓夏,世称慈受禅师,生于北宋熙宁十年(1 0 7 7),年十四出家,嗣法长芦崇信,为云门宗传人,灯录列人青原下十三世。怀深禅师几迁法席而止于江浙,始居镇江资福寺,又住建康蒋山寺、洛阳慧林寺。怀深于靖康难后先住灵岩山三年,又赴蒋山,数月后退居洞庭包山。有慈受怀深禅师广录传世。其事迹见诸嘉泰灯谱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十六。怀深禅师自号慈受,在其写真自赞中可知其号由来:慈受禅师深老,靖康间住灵岩,学徒甚尊之,平生所作劝戒偶颂甚多,皆有文法,镂板行于世。尝自为真赞云:“自顾个形骸,举止凡而陋。只因放得下,触事皆成就。

9、醍醐与毒药,万味同一口。美恶尽销融,是故名慈受。3 (P13-134)据前引灵岩记略之文,可知弘储禅师起阁名为“慈受”。弘储命名佛阁尚在掘得石碣之前“慈受”之名又暗合怀深禅师之号,“阁名先兆”,是为一段可供探寻的佛门因缘。弘储云此阁“取毒来慈受之义”,佛教中认为仁慈可化解邪气,对于“毒来慈受”的具体呈现,可见之宋高僧传中昙藏禅师的事迹:先是(昙)藏养一犬,尤灵。尝夜经行息坐次,其犬衔藏之衣归房,乃于门闽旁伏守,而吠声不绝,频奋身作猛噬之势。诘旦视之,东厨有大蟒蛇,身长数丈,蟠绕小舍,为之发。呀张其口,阙其声,毒气漫然。侍者白藏函去回避,藏日:“死而可逃,何远之有?彼以毒来,我以慈受。毒无自性,

10、激发则强。慈苟无缘,冤亲一。无人无我,法性俱空。”言,其蟒蛇按首徐行,闪然不见。又尝一夜,有群盗,其犬亦衔藏衣。藏语盗日:“诸君,山叟茅舍有中意物,任枯去,终无少各之分。”盗感其言,散分下山。4 1(2 5 2-2 5 3)传记云县藏禅师不惧遭遇毒蛇之险境,既看众生无分别心,又见一切相为空相,自然置生死于度外,世间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缘起缘灭之间,即是真如,而此真如即是佛性,即名为空。正如龙树偶语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县藏遇毒蛇而以慈受之,正是对于“无人无我,法性俱空”的生动阐释。从县藏的“毒来慈受”,到怀深“美恶尽销融”的慈受观念,更进一步地阐明了万物性空的佛教思维。联系继起弘

11、储的遭际,可以推测其将佛阁命名为“慈受”的深意。弘储(1 6 0 5 一1 6 7 2),俗姓李,字继起,号退翁,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依汉月法藏出家,为临济三十二世。弘储在苏州灵岩住山长达二十余年,于崇祯十五年(1 6 4 2)住国清寺,顺治二年(1 6 4 5)因父疾欲返回家乡,但由于兵事阻隔,于苏州灵岩山停留两年后,又返回国清寺。两年后,“吴人士延住灵岩,百废具举”,故而重住灵岩崇报寺。顺治八年(1 6 5 1),浙江按院奏劾,弘储下狱永嘉,据弘储寄高峰硕和尚书,可略知其院輪被杖的原因:辛卯九月,台道被参,弟与道峰(即木陈)俱挂简,冬底投到桌司。明春三月八日弟与道峰混入诸犯,齐解永嘉。所

12、谓观风使者原参条款,言耿某过奉木陈、继起为弥勒下生,率诸僚属乡绅礼敬,立簿广募,聚财入己。竞不知道镇三月资费俱捐己俸,反冒贪墨之诬。白黑混淆,一至于此!五月十八日西台会审,桌司熊公系辽人,逐款细瀚,至弟并道峰,则为之大笑。深部造款之人谓僧为弱门,无势力可畏。且原参又无寅缘关说,不拘可也,何罪之20有!立为昭雪。.5 (P378)书简中的道峰,即木陈道,与弘储俱为临济宗僧,长弘储一辈。其时木陈道忘住台州广润寺,与师侄弘储同被杖责。上引信札可知,有心之人向桌台进言当时在台州的弘储与木陈二人伪托“弥勒下生”,且依凭沿海一带的群众募捐,中饱私囊。据学者柴德考证,这一切应是“弘储已丑在东南说法之时已为显

13、者所忌”,其时新上任的浙江巡按杜果上书奏劾弘储诸人,当是“为新朝服务很积极,对抱有遗民思想的人多所打击,以邀恩宠,是意中事”5(3))由于会审之时熊姓按察使(熊维杰)“逐款细鞠”,加之诸多讷子义士合力斡旋,弘储最终得以释放。弘储灵岩树泉集中所作文字即是此两年间的记录,其弟子僧鉴晓青在前序中说:“兹所记者乃卯、辰两岁之言也,师以弘法婴难,跋旅关河,纳子士大夫好道者一时参请,师应机善诱,昼夜不倦。”顺治十年(1 6 5 3)院鞠风波过后,弘储返回吴地,重归灵岩,其诗集也在后一年刊印完成。在灵岩树泉集中可见弘储对于此次风波的心迹披露,兹征引一首廿二日院輪被杖归寓示徒如下:啮齿饮冰无厌足,履汤蹈火又何

14、妨。东西南北虽空阔,去就原凭自主张。枯槌竖拂遭人怪,带水拖泥若个知。欲识现前亲的旨,西来直指果无私。弘储自述虽遭人安言中伤,但“饮冰”“蹈火”,毫无畏惧。在明清易代的江南,弘储始终坚持遗民立场,“以忠孝作佛事 6(r393);不仅发明临济宗风、大开讲席,还暗中庇护遗民、联络抗清。宋僧大慧宗杲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心”“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7(3 1 2)的忧惧思想,在弘储那里得到了极大的阐扬。其虽身处水火之中亦不减其忧患之心:辛卯,竟被连染,诸义士争救之,久而得脱,好事如故。或以前事戒之,则日:“吾苟自反无愧,即有意外风波,久当自定。”又日“道人家得力,正于不如意中求之。

15、”又日:“使忧患得其宜,汤火亦乐国。8 (P468)大慧弘法婴难,窜谪梅阳,岭海瘴,非人所居,而淄奔凑,法席愈盛,识者谓其所说之法,函盖天地,囊括宗乘,无他,忧患成之也。师不其然乎?6 (P226)清代释弘储灵岩退翁和尚近录,钞本,现藏灵岩山寺。转引自柴德明末苏州灵岩山爱国和尚弘储,见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3 7 8 页。灵岩树泉集玄纵序云:“癸已之秋,和尚自越返吴,明年树泉集成。顺治十年(1 6 5 3),岁在癸已。通过继起弘储卯、辰两岁弘法婴难的遭际及其“以忠孝作佛事”的遗民意志,可见其重回灵岩、集檀资建禅堂、颂古披云的意义所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情感驱动之下弘储将所建佛

16、阁之一名日“慈受”,一则以已之遭际明拟县藏“彼以毒来,我以慈受”的无我空观,二则用怀深的“美恶尽销融,是故名慈受”暗合自身忧患不惧的忠孝之心。弘储在院鞠风波后返回灵岩住山,一直到其康熙十一年(1672)示寂。继起弘储前后住锡二十余年,作为东南遗民之领袖式人物,“开法灵岩,志士诗人,多与交游,常具供给不倦”9 (P12),诸如归庄、徐枋、姜垛、黄宗羲、李模、徐波、顾苓等著名遗民,皆与弘储往来密切。灵岩山就此在弘储的住持下檀施云涌,蔚为大观。二披云长啸:从“披云台”到“披云颂”慈受怀深禅师“靖康元年力请还山,优诏不许,命大丞相喻旨,所以留师者靡不尽也。师确不可夺,拂袖出都,遍走江浙,所至山川城邑,

17、僧俗拥众欢迎,瞻顶焚香夹道,如佛行化。灵岩、蒋山虚二禅席以待,而两山之人遮道不能行,师姑慰其意,住灵岩者三年”1(1 9 7。又元代了庵清欲禅师记载云:老慈受散慧林之席,为台山之游。灵岩专使于天封寺访寻,得之圆照故隐,遂为中吴禅学都会,居三年,而有蒋山之命,不赴。未几,蒋山专使再至,不得已从其请,复还三佛旧观。吁!何其盛哉。及谢事归洞庭包山,若将终焉。犹于灵岩似未能忘情,因其僧堂之落成,故有“我亦老来思旧隐,异时去借板头眠 之句。1 0 (P392)前文已述及慈受怀深于靖康难后,应吴中士人之邀,住灵岩三年,其后又应邀住蒋山数月,最后归隐洞庭包山。怀深禅师驻锡包山之时,远闻苏州灵岩禅堂落成,怀深

18、登高感怀药山风流,因之赋灵岩披云台十颂。“披云台,在琴台南,佛日岩下,有苏轼题字。1 1(P3)“披云”之典,从唐时药山惟俨的一则禅门公案而来,五灯会元有载:(药山)师一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啸一声,应澧阳东九十里许。居民尽谓东家,明晨迭相推问,直至药山。徒众日:“昨夜和尚山顶大啸。”李赠21诗日:“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1 2 1(P261)药山惟俨嗣法石头希迁,住澧州药山,承绪祖庭宗风,广开法,参众甚多,当时即有竞相参究药山禅之风气。李翱所赠之诗描绘了终年幽居山林、远离俗世的禅僧形象。药山惟俨于行脚途中偶见月出,兴之所至,大啸一声,展现了其随缘

19、任运的智慧。登高而云开月现,象征着烦恼的涤除与本心的开悟,同时情之所至“大啸一声”。所以“月下披云啸一声”所展现的正是药山禅师心与境的完美契合,是其对自身因缘圆满的生动表达。慈受怀深感怀药山禅风,登崖镌石,名之“披云台”,并赋披云颂。怀深共颂得十章,首章写药山月下长啸的千古风流:“皮肤脱尽万机闲。”此则公案见诸五灯会元:“一日,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师日: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1 2 (2 5 7)药山禅语承寒山而来,寒山有诗云:“有树先林生,计年逾一倍。根遭陵谷变,叶被风霜改。咸笑外凋零,不怜内纹彩。皮肤脱落尽,唯有贞实在。”1 3(3 8)寒山诗中的贞实”(同真实)即指心性,据项楚

20、先生按语可知,寒山此诗“立意出于大般涅躲经”,后人多以之人诗,以树的内外之别比拟万法唯心。第二章是为怀深作颂之缘由,因怀想古人风貌,故镌之于崖石,号日“披云”。此中深意可从慈受怀深法嗣廓庵冲正所作的勒石跋语中探悉:道无古今,而人有古今;人无古今,而时有古今。道苟同矣,虽历世千百,如出乎其时,如见乎其人。不尔,虽合堂同席渺乎千里遥也。慈受禅师住秀峰,目登披云台,怀老药山,见之十咏。遂使澧阳遗韵昭焕异代,可谓无间然矣。意!以古验今,以今视昔,安知异时不有怀吾慈受,如慈受之怀药山者乎?语日:道不同不相为谋,此特为有道者言之,若夫天下士,闻之不大笑而弃挪之者,几希矣。I1(253)顺治十一年(1 6

21、5 4)对于慈受怀深披云颂的追和酬唱,即是廓庵冲正在跋语中所说的“以古验今,以今视昔,安知异时不有怀吾慈受,如慈受之怀药山者乎”。慈受感怀药山披云一啸的风流,作颂开示、勒之于石。慈受作披云十颂之际,已退居洞庭包山。故而三、四章咏所见“旧物”“野草闲花”“绿水青山”“鸟啼猿笑”“春暖岩花”,阔达闲适的心情亦是别无二致的;进而用“劳生奔竞何时已,说与还如耳畔风”对比“住山境界”之“乐无穷”。第五章咏另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十七药山惟俨传下亦载此公案。22古,叹息昔日吴越蜗角相争,早已不见踪影,只余青山与白云依旧。第六、七、八章是怀深禅师充满禅机的开悟之作。阐明自身从森罗万象中悟得“无情有性”的禅法

22、,抛却言,“有口何妨挂壁休”,从水与月中尽得禅法的言外旨要。最后两章回溯万物不随迁流、自在随缘的本性,告诚世人不须费劲心力、缘木求鱼,只要无心乘运,自是种种牵纤皆休。几百年后继起弘储住灵岩,建禅堂,池而得镌有披云颂的石碣,谓此为“深师所以庆禅堂之成”,故弘储、读彻、通门、檗庵、晓青诸人先后追和而酬唱之。在感怀、追思药山与慈受风流的同时,进而通过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触发内心的禅思与诗情,以达到千圣同源、以古视今的唱和目的。同时诸人和作又各具特色,下文试依次解读之。首先是弘储的和作。弘储先交代自已“东西南北一身闲”,从天台山受邀住锡灵岩山。感怀“昔人”,慈受禅师作披云颂的往事已远去,但古尊宿所留下的

23、纵情山林、临风一啸的风流韵事乃是千古同源的。弘储诸作,可以总结出有三点特色。第一是描绘自身住山的闲适心境,并将禅理融人无限的春景之中:得闲随便步豁头,细扫春光入洞流。群峰簇簇竞花前,得蜜谁分中与边。梦回窗晓呼闲寂,几度分明为我圆。投荒越汉为儿孙,言下心安得髓真。如其中的“边”“圆”“真”,从客观来说虽是押韵时韵脚的限制,但弘储在意象的配搭与选择之上,相比之其他僧俗的作品,更善于从眼前的景物出发,用中边、圆满、诸法寂灭、无可言说等佛理将群峰与花簇之间的关系、窗前明月与自身的关系一一阐明,从中可见其将禅思佛理融人万象的偶颂特征。第二是以所观景物为主体,通过主客位移与景物拟态来唱和:昨夜沥潭风入梦,

24、寄言莫泊惜残身。(弘储初和其二)怪底灵云无限意,轻轻扑落五更风。(弘储初和其四)月中忆得古人意,宛在潇湘尺幅间。(弘储再和其一)(弘储初和其六)(弘储初和其七)(弘储再和其七)(弘储再和其八)怪哉不肯为霖去,学我堆堆梦幻身。观者变成了被观看的对象,并将所观看的景物拟人化:灵云有意、不肯为霖,溺潭人梦寄语。在月中得禅理的观者,就像身在画中,模糊了真实与梦境、现实与画境的界限,禅理也就融会于景物之中了。第三是在弘储的追和中有一种身心放不下的执着与无奈:昔人已去洞庭远,空写愁心水石间。昨夜沥潭风入梦,寄言莫泊惜残身。瘴烟犹在袭裟上,不信人今已白头。全心放下自然休,钻翅令飞颇谬悠。不断在颂中提及“愁心

25、”空写,“残身”莫惜,越是使用否定的“空”与“莫”,越是体现了对于全心无法放下执缚自身的“不可休”,同时其颂中还有对于烟故国的追思,也是其执着于斯、无法放下的一部分。再看苍雪读彻的追和之作。释读彻(1 5 8 8 一1656),初字见晓,更字苍雪,别号南来,云南呈贡人。幼年随父出家,至鸡足山寂光寺从水月儒全。年十九离滇人吴,参雪浪于苏州望亭,雪浪人寂,乃依一雨通润于铁山。后主中峰寺,护持华严教义,十年之间,山林一新,为吴中名刹。弘储住灵岩,读彻住中峰,两山相隔未远,二位高僧多有往来。读彻对于弘储掘得慈受披云石碣之事,再三和之,以诗志喜。其和作突出特点是为了多次征引禅门公案:首先是“曳断鼻绳犹不

26、起,水烟深处一闲身”的禅门“牧牛”公案,“牧牛是唐代洪州禅参禅学佛、养心修道的重要象征之一。在这个象征里,牛比喻人的心性,牧 比喻禅学的修持。”1 4(7 6)读彻说自己“费尽勤劳学懒人”,如同露地白牛,了无挂碍,持守纯洁本性。其次是“一口吸尽西江水”公案,出自景德传灯录: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乃留驻参承。1 5 (P36)此为庞蕴问道马祖道一而引发的一则公案。庞蕴问何为“不与万法为侣者”,马祖回答“一口吸尽西江水”,即是在暗示性空的佛性真谛,读彻翻用此则公案,颂云“百千转语没来头,任吸西江水倒流”,在语言之

27、外只需捉住佛性本空的道理。第三是读彻所颂(弘储再和其二)的“扑纸痴蝇争死力,玲珑八面转身中”,为古灵禅师看蜜蜂钻窗纸欲得而出生发的“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的感叹,其后白云守端禅师发挥此则公案作诗偶云:“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读彻的“扑纸痴蝇”即是从此中而来,表达在大千世界之中悟得“钻故纸堆”的无所用处的禅机开悟。又如在四和披云颂中,前三章分别以“澧州”(弘储初和其一)“天衣”“百丈”人诗,先述及南宗禅之源流,再征引公案,从百丈怀海的“喜他末后句分明”、大慧宗杲(弘储初和其二)的“口门血溅梵天红”,再到药山惟俨的“鹿王一箭中群中”“经

28、论有师争怪得”等等,皆是对经典禅门(弘储初和其九)公案的发挥。读彻前后一共追和披云颂四次,诗颂中所言及的莫不是对自然光景的禅悟,读彻身为(弘储再和其九)华严宗僧,承祖师禅化之路,借用禅门公案表达其对于佛性清净的领悟,最终归于大乘佛法的般若空观与华严本经的“法界缘起”思想。苍雪读彻四和披云颂,诗颂中总是出现牯牛或是扑纸蝇这类对于自我形象的喻指,通过对禅门公案与自我学佛经历的联结,来体悟、感怀药山与慈受时代的禅者风流。再看牧云通门的和作。释通门(1 5 9 9 1 6 7 1),号牧云,依虞山兴福寺洞闻出家,初参无异元来,后得法于密云圆悟,与弘储同为临济宗传人。牧云通门十咏披云颂与读彻诗颂中总是存

29、在“我”的形象不同,通门则是直接在颂中抒发对于怀深等古尊宿的企慕之情,认为怀深之诗,“优游自在,令人深味得古尊宿住山受用,非息躁竞、大休歇者,不能退身三步守雌”1 6(P234),直接取慈受禅师披云领之中的“云”意象:“山中何有但多云”“侧笠看云云满袖”“云卧无端白了头”“白云红日两悠悠”。除了体味“慈受当年老住山”的安闲身心,还用双关的手法祖述禅门源流:“鸟衔花落碧岩前,祖意分明在那边。举向禅曹言不会,话头还待几时圆。”“祖意”就在“碧岩”之前,而要去寻言觅句之时,话头已被截断,只有无语的禅机。最后是僧鉴晓青所和之作,前后共有十次之多,共得颂百章。其中也展现了其工于诗的文字僧形象。释晓青(1

30、 6 2 9 1 6 9 0),字僧鉴,号碓庵,吴县(今苏州)人。参继起弘储,受具足戒,为门下弟子。僧鉴晓青为弘储座下龙象,后继弘储法席住灵岩。有高云堂诗集文集各十六卷。晓青和作,总结而言展现了以下两个特殊面貌:第一是在抒发禅理之外咏史怀古,灵岩山所在之处即为吴宫旧址,诸如23馆娃宫、响麋廊、琴台、佛日岩等等,皆是著名史迹。从昔日的吴王宫阙到此时的净土道场,今昔对比之间更显万物轮转迁灭的佛教关怀,晓青在诗颂中是这样感叹的:云环雪貌醉花前,春在君王行乐边。今日荒台还寂莫,草根麋鹿梦初圆。人去台荒仅有名,月华一片可怜明。夫差勾践今何处,不尽江涛昼夜声。倦吟曳履绕阶行,庭馆廖廖白石明。落日初沉岩静,

31、为君谓起松声。买赋长门苦自攻,承恩原不在修容。可怜团扇秋风起,绝意君王怀袖中。通过古今对比描绘人去台荒的现实景象,并在物是人非之中体味江涛、落日、月华的永恒,而佛理就自然展现在变与不变的对照之中。第二是突出展现了枯守山林、护持净土、坚守朴质的僧人形象:疏泉当自护源头,莫遣清流混浊流。纵入江湖扶橹掉,何如甘冷在山休。世间礼数极微尘,拘束何如坦率真。吾与南泉歌画一,爱将痴钝敌尖新。道人难得是心休,心若休时岁月悠。一个蒲团收足稳,畏寒讷被自蒙头。用“甘冷”“坦率”“痴钝”表示自我态度,并辅之以“收足稳”“自蒙头”的动作将山僧形象化,从偶颂中可见晓青所构建的理想僧人形象。从药山惟俨到慈受怀深,再到继起

32、弘储、苍雪读彻、牧云通门、僧鉴晓青诸人对慈受和尚披云颂的追和,这些都展现了诸人对古尊宿的异代追慕与今之僧俗间的互动关系。他们就药山“披云一啸”展开多重视角的书写,用颂古的方式“对前人的公案进行参悟,用诗偶表达自己独自的理解阐释 1 7)(r2),,全面展现了参与酬唱的弘储、读彻、通门、晓青等诸僧对于无所住心、随缘任运的禅悟表达,另外檗庵正志和作的特色是对于明清易代故实的沉痛抒写,此待下文详述。由于诸僧俗对风景的不同切人视角,以及各异的禅理表达方式,从而诸人和作呈现出独特的面貌。继起弘储深得入禅三味,24以风景、观者之间的关系人手对药山披云公案与怀深披云之颂进行解读;苍雪读彻则遵循祖师禅化路径,

33、多次化用禅门公案;牧云通门是将山云、松声等风景直接取材颂古,并以“碧岩”的双关形式祖述禅脉;弘储弟子僧鉴晓青在和作中咏史颂古、构造了一个枯寂山林的僧人形象。一众僧人的息机、透悟之(晓青初和其七)作均展现了对随缘任运、不落言的禅门祖师的生活与悟道方式的由衷向往。他们共同感怀药山与慈受的禅机旨趣,各自的追和诗颂一道成为披云颂(晓青三和其三)的异代注脚。三瘴烟犹在架裟上:追和“披云颂”的阐释学意义(晓青五和其三)此次所发生的对于慈受怀深披云颂的异代追和,以继起弘储五十寿辰、池得碣为契机;顺治(晓青八和其六)八年(1 6 5 1)弘储院輪被杖的风波,则为这次具有一定规模的追和披云颂事件提供了深层解读的

34、可能。先聚焦于上文尚未谈及的檗庵正志的和作。释正志(1 5 9 9 1 6 7 6),即熊开元,字鱼山,嘉鱼人,天启五年进士。早年任吴江令,结尹山大会,为复社一脉。南明灭后,依灵岩继起为僧,名正志,号檗庵。(晓青六和其五)有鱼山剩稿,事见吴江县志。檗庵正志在国破家亡之际,弃冠逃禅,虽说是“逃于禅”,但同其师弘储一样,遗民立场却未有分毫改变。其十章和诗之(晓青六和其八)中尤可代表南明灭后一大批遗民对于明清易代的情感倾向,诸如“十万楼船已罢攻,浮家何处不兼容”之语皆是对于家国不在而强自宽慰的无奈。檗庵正(晓青九和其九)志逃禅的特殊身份使得其偶颂之中有诸多不平之气,而此类不平之气同时又是下面将要展开

35、的诸位遗民僧俗在此次唱和披云颂一以贯之的旋律。檗庵之和作不同其他诸作,感怀药山披云长啸的千古风流,而是直接关涉现实,在正话反说中突出自我情感:卖尽珍奇学住山,杜鹃口血不如闲。深归茅屋逃知己,尚有人夸厦万间。慵将肝胆向人前,落拓横埋水石边。独有苍苍怜破屋,时教皓魄骋团圆。足加帝腹莫嫌粗,生就螨珊一钓夫。只合披裘滩上老,那堪横佩紫金鱼。相传周末蜀王杜宇,失国而死,其魄化为杜鹃,日夜(檗庵和作其一)(庵和作其七)(檗庵和作其十)悲啼,泪尽继以血,以此哀鸣而终。此处檗庵以杜鹃啼血的凄切传说入颂,结句化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并用“学住山”“不如闲”“逃知已”的做法来否定千百年来加

36、诸士子之身的道德选择。整首诗正话反说,更突显个人对于山河破碎的沉痛之情。第三首表面上似转而颂药山“披云长啸”的风流:“一啸千峰寒到骨,吴宫断尽管弦声”。但此“一啸”却使得千峰“寒到骨”,并不是因为拨云见月的澄明境界而心胸开阔,吴宫故迹就在这种候忽变换中灭。第七首所云“慵将肝胆”“落拓横埋”,同样是正话反说,并将地上“破屋”与天上“皓魄”相对举,可见诗人虽居荆棘之中,亦心似明月,企盼团圆。第十首中檗庵认为自已不过是一“螨珊钓夫”,只有披裘滩上以终老,看似是对尘世的不屑与疏离,但从“生就”“只合”“那堪”诸辞即知“钓夫”之自谓实乃其苦闷心情的展现。如果说檗庵的和作尚且展现的是明清遗民中那种普遍存在

37、的不平之气,那么将众人的和作串联起来,那些极富深意的不平之气就有了一个清晰的面目,可以总结出有以下可供阐释的空间。首先是对于弘储院被杖风波的不平与愤:业系浑身起六粗,炎?何必怪庄夫。逆来倘亦将慈受,械扭无妨比佩鱼。曾触天颜表行粗,狼贪狐媚总非夫。乘云犹倦为龙者,肯作书中老鱼。话到伤时卒未休,可岭世界混悠悠。不知高厚犹多少,只道天低碍出头。举头天外看无云,谁似人间我辈人。荆棘丛生放行脚,夜明帘下暗藏身。谁肯言休即便休,满头华发尚悠悠。忠言逆耳翻遭逐,鹿角他置马头。弘储表明自身虽“触天颜”“表行粗”,但不同于那些进献谗言的“狼贪狐媚”之徒,在炎?世态之下,慈而受之,选择回退山林、以经书作伴;而加诸

38、彼身的荣誉在弘储看来也不过是桔自由的伽锁而已。以上所举苍雪读彻两章和作,不同于初和中前几章对于禅脉佛理的祖述与山林生活的向往;第九章开始情感陡转,从“话到伤时”到对浑浊世界的“可冷”之叹,皆是对“人间我辈人”遭际的无奈。僧鉴晓青亦为其师发声,弘储所作所为,出乎忠义,但却为指鹿为马的小人所驱逐。弘储为人,崇尚如大慧宗杲式的忠烈,所发之声更是激楚愤,明亡之后不改其故国忠孝之心,居士弟子徐枋称赞道:惟吾师一以忠孝作佛事,使天下后世洞然明白,不特知佛道之无碍于忠孝,且以知忠孝实自佛性中来。或日:吾师之以忠孝作佛事,可得闻乎?沧桑以来二十八年,心之精微,口不能言。每临是,必素服楚香,北面挥涕,二十八年直

39、如一日。6 1(1 3 9 4)其次是对屈骚意象的着意营构:读罢离骚暗炝神,何堪巧伪压天真。湘流万古清如许,犹冀君王一自新。一湾新月似眉粗,恋国谁同楚大夫。举世醉多难独醒,自投白骨葬江鱼。僧鉴晓青和作之中的两个楚辞意象。一是“离骚”意象,作为咏史寄托之所在,是为吴宫旧迹所发,并感叹“巧伪压天真”的不堪。二是“屈原”意象,点出楚大夫之“恋国”,但面对举世皆醉的景象,难以独醒,只得将忠魂白骨投身汨罗,既是婉惜屈原之高洁,亦可以看作对清廷划清界限的决绝。第三是直接通过“衡阳故国”的意象怀念前朝:(弘储初和其十)百万杉翠未休,衡阳故国事悠悠。瘴烟犹在袭裟上,不信人今已白头。(弘储再和其十)阴柳年年折未

40、休,离亭江水去悠悠。乡书不见南来雁,望断衡阳天尽头。(读彻初和其九)在班固的两都赋可最早看到对于“南翔衡阳”的描述。传说衡阳有回雁峰,在秋末冬初之际,大雁由北向南飞来,到回雁峰即停。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读彻再和其二)亦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后人由此使用“衡阳雁断”来表示音信隔绝。在以上所引的弘储与读彻二僧的和作中,通过用“衡阳雁”来描绘前朝风光(晓青七和其九)的逝去。此处折断的堤柳、寄出的雁书,莫不指向明清易代之际,音信阻隔、故国已远的沉痛事实。除了用意象代指,僧鉴晓青还在和作中直抒胸臆,先将此身拟作秋风,在国破家亡之际凄?飘摇、步人晚景:雨至丘陵自出云,桑鸠谷谷唤归人。安知国破家亡后,

41、一叶秋风喻此身。今古兴亡似一杆,旁观袖手却分明。五更忽洒芭蕉雨,一段愁连叶上声。(晓青八和其八)(晓青九和其十)(弘储初和其九)(读彻三和其九)(晓青七和其二)25(晓青十和其三)对于世事之沧桑巨变,晓青感叹“今古兴亡”如同一盘棋局,并用“旁观袖手”点出观察这一兴亡棋局之人,虽然旁观世事分明,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听雨打芭蕉,排遣愁闷。第四是用秦汉“甲子”书写遗民情致。郭都贤在其和作披云台和韵,留别灵岩和尚之二云:“秦时甲子汉时春,下拜吾师见古人。石上不须重次韵,当年慈受是前身。”郭都贤,字天门,号些庵、顽石,湖南益阳人。明亡后剃发为僧,以遗民自处。先寓居湖北嘉鱼,结识熊开元,后有南下吴越之游。并

42、于顺治十一年(1 6 5 4)之秋至灵岩寺,与弘储、檗庵诸人游,到顺治十二年(1 6 5 5)春季还乡,时弘储有诗送些庵道人归楚送之。据柴德先生考订可知5(P407),郭都贤先问道弘储,后又在德山受法于弘储弟子原直全赋,所以从法脉上来说郭都贤应为弘储徒孙。郭都贤逃于禅而心怀故国,时有幽愤之语,如其在上举和作中以“秦时甲子汉时春”开篇,纪年但书甲子,典出宋书陶潜传: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1 8 (P288-229)陶潜作为千古风流隐逸之代表,正所谓“不书宋号,正孤臣

43、倦倦故朝,托空文以见志者”1 (3 2)。其中“书甲子”这一极具象征意味与政治倾向的动作,在他诗集之中亦有出现,如后避兵:入山翻作出山行,野掠荒屯未解兵。白首流离悲泛宅,黄花寂寞恨倾城。乾坤落落分僧俗,甲子茫茫纪戊庚。茅屋草庵消不得,飘然一叶等身轻。2 0(1 9 1)兵乱未歇,故而“人山”复又“出山”,重点在颈联,乾坤之大,不过只有僧俗之分,诗人再用甲子纪年来表达自身不忘前朝的忠孝遗民之情。前文说到慈受因为感怀药山风流而赋披云颂十章,其弟子廓庵冲正勒石跋云:“以古验今,以今视昔,安知异时不有怀吾慈受,如慈受之怀药山者乎。”众位僧俗确实如同昔日慈受感怀药山披云长啸一般,抒发对于慈受登临披云台时

44、禅机风流的感受;但在另一层面上,面对吴宫旧迹、荒台草榭,“以今视昔”,以昔日之故国视今日之新朝,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之下情感幡然变化的写照。对慈受披云颂展开追和的十一位僧俗或剃染出家,或逃于禅,虽均为出世之身,但面对“瘴烟犹在裂裟上”的现实情境,除了追慕古尊宿在花鸟春光中参禅悟道的禅机旨趣外,和作中最沉重、同时也是最具有意蕴的即是在特殊时代遭际下的沉痛体验与曲笔书写,使得顺治十一年之际灵岩山诸僧俗对披云颂的追和具有深厚的时代张力与阐释意蕴。参考文献:1 释弘储.灵岩记略M释殊致,辑./杜洁祥.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2 辑第1 4 册.台北:明文书局,1 9 8 0.2朱哲.负超卓之才,怀奇伟之气:记

45、清初临济高僧弘储与檗庵J.法音,1 9 9 2(9).3龚鸣之.中吴纪闻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4赞宁.宋高僧传 M.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5 柴德.明末苏州灵岩山爱国和尚弘储M/史学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6 徐枋.居易堂集 G/清代诗文集汇编:第8 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0.7 释宗呆.大慧普觉禅师语录M/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7 5.8 全祖望.琦亭集 G/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 0 2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0.9钱仲联.明遗民卷M/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

46、0 释了庵.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M/释一志,等.卫新续藏经:第71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7 5.【1 1 灵岩山寺.灵岩小志 M上海:百宋印刷局,1 9 4 6.【1 2 普济.五灯会元 M.苏渊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1 3 项楚.寒山诗注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1 4 周裕错.百僧一案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1 5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M/大正藏:第5 1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其一)公司,1 9 7 5.【1 6 释通门.牧云和尚懒斋别集M/沈乃文.明别集丛刊:第5 辑第7 1 册.合肥:黄山书社,2 0 1 6.1 7 吕肖免.宋代僧人之间诗歌唱和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4(5).18沈约.宋书:第8 册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19陶潜.陶渊明全集 M.陶澎,评注.上海:中央书店,1 9 3 5.20郭都贤.些庵诗钞 M.陶新华,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 0 1 0.赵成林责任编辑26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