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6 ,大小:519KB ,
资源ID:2169452      下载积分:6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1694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都昌县中医药论文汇编.doc)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都昌县中医药论文汇编.doc

1、都昌县中医药论文汇编(第一辑)都昌县中医药学会2014年11月目 录【卷 首 语】【名医撷萃】1、 医苑撮英 傅少岩(1)2、 验方两则 陈茂梧(5)3、 镇冲止血法的应用 吴德兴(7)4、 巢静山运用经方经验 查正春整理(9)5、 查正春论弦脉与肝病 查代牛整理(11)【学术探讨】6、浅谈伤寒论对喘证的辨析 余向群(14)7、经方在胆道疾病的临床应用 余向群(17)8、虫类药治疗中风病的体会 冯 骏(20)9、浅谈从气血津液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于立民(23)10、浅谈腰背痛的诊断与鉴别 熊恩远(28)11、对颈椎病的认识与防治 熊恩远(32)12、浅谈肝脾乃生脂(浊)之源 杨昌宁(36)13

2、、慢性乙肝中医治疗体会 蒋幼林(39)14、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体会 蒋幼林(43)15、辨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体会 查代牛(46)16、浅谈小儿积滞的中医治疗 黄荷生(49)17、久痛温阳说 王丽初(51)18、伏暑辨误 王丽初(54)19、伤寒论有关“不治”“死”等条文对临床预后的意义谢美珠(56)20、跟师临证学伤寒 张火亮(60) 【临床报道】21、清上蠲痛汤治疗不明原因头痛40例 陈典梅(65)22、定喘汤加减治疗老年性咳喘 但六一(67)23、中西结合治疗蛇伤早期肾功能损害643例 但六一 曹东初(68)24、健脾补肾化瘀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36 例 邵海晏 冯骏(70)

3、25、乳腺散治疗乳腺增生病76例 李建国(73) 26、朴附君子汤治疗功能性胃病60例 李建国(75) 27、中药治疗体外震波碎石后泌尿系统结石182例 黄雪萍 周明清 余亚平(77)28、苦参汤加减洗剂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50例 邱玖红 曹开栋()29、六虫解毒汤治疗急慢性湿疹32例临床报道 周正发()30、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40 例 吕莉群()31、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脂肪肝60例 吕莉群()32、妊娠恶阻的临床治疗体会 余起华()【临床观察】25、 加味四妙勇安汤为主综合治疗糖尿病足35例疗效观察 邵海晏 冯 骏()26、中西结合标本同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120例疗效观察 杨

4、昌宁()27、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周明星 刘贤平()28、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12例疗效观察 周新民 邵尤青 江期旺()29、解毒灌肠液结合西医治疗重症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合并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曹达洪()30、清肝化痰活血方结合西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曹达洪()31、二甲双胍联合中医补肝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邵发助()32、苦参洗剂加减配合复方酮康唑软膏外用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菌性间擦疹30例疗效观察 邱玖红 曹开栋()33、中西医结合治疗 46 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朝阳()34、参苓白术颗粒联合整肠生治疗非感染性腹泻60例临床

5、观察 向 琳()【临床研究】39、调气活血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冯骏 邵尤青 邵海晏 邢萌 曹东初 彭桂林()40、 益胃生津汤治疗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研究 王朝阳()41、胆石病与尿石病的比较和中医药特色治疗 付汉华()【针灸推拿】35、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 周志强 黄华平()36、推拿配合石蜡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分析 周志强 黄华平()37、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余清云()38、中医推拿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余清云() 卷 首 语浩瀚歧黄术,历久弥新时,共圆中医梦,我辈当奋力。近年来,我县的中医药事业在县委、

6、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获得“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称号。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拥有在职在编中医药人员210多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有主任中医师5人、副主任中医师12人、主治医师72人,有2人获“江西省名中医”称号。“名院、名科、名医”建设,成绩喜人,中医院已跻身全省前20位,于2012年获得“三级乙等”中医院,现有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4个。县人民医院中医药建设颇具规模,国医堂、专家门诊和针灸康复实力雄厚,中医师承名不虚传。 但是,纵观全县的中医药工作,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中医氛围不浓,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中医人

7、员西化现象比较突出,中医药服务市场份额不大,这些都是我们要正视的问题和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如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中国梦”、“出彩中国人”成为时代最强音符,都昌的中医事业如何圆梦?都昌的中医人怎样出彩?这是我在接管全县中医工作后思考得最多的两个问题。我们知道,就中医工作而言,中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和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服务的三大领域,也是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如何使之并驰而驱、均衡发展,值得每一位中医人的共同思考、齐心协力!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活动中,我们编辑这本都昌中医药论文汇编,目的在于激发

8、大家的中医情怀,活跃都昌的中医学术,浓厚全县的中医氛围,打造都昌中医生态。从今年开始,我们将会继续编辑都昌中医药论文汇编,力争每年一本,这需要每一位中医人的共同参与,希望大家能够及时将自己的新作和佳作奉献出来。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还将利用中医药学会这一平台,加强中医学术建设,开展“读经典”、“写论文”、“办讲座”和“大比武”活动,让每一位中医人能够行动起来,切实投身振兴中医这支队伍!为都昌的中医药事业增添光彩! 都昌县中医药学会 2014年11月18日7【名医撷萃】 医 苑 撮 英 傅少岩 一、疔疮走黄一味菊花饮“疔疮走黄”一症,类似现代医学的脓毒败血症。轻则肿痛发热,重则发热昏迷。若毒邪攻心

9、,多属险症,先父傅兴中先生生前临诊时,每遇此症,不管疔毒已溃或未溃,即用蓖麻拔毒膏药(蓖麻仁加入二分之一的乳香杵烂即成)敷贴于患处。另用大剂一味菊花饮(每用菊花四两以上,多用野菊花),煎汤代茶,大量饮用,并将菊花渣外敷肿处。如果病人血分邪毒太盛,则仿五味消毒饮化裁,加入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川大黄、赤芍药、粉丹皮各10至15克,常奏捷效。 二、芝麻饮子救逆疹 先君生前擅长麻科,根据麻科活人全书.过期不第三十四:“若当出而参差不齐者,以黑芝麻用冷水擂服”一语,即考虑到黑芝麻有“补肺气,利大小肠、祛风解毒”的功用。后遇麻疹难以透表的逆症时,俱在方中佐以黑芝麻一撮(约10克)为引,常见良效。后来

10、又用于风疹块邪热内陷方面,亦且见效。 三、固肾敛气疗阴吹金匮要略言:“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其实并不尽然。临床所见阴吹病人,大多为产后或久病之后,气血失调,尤以脾肾不足,气虚下陷见证者居多。先父经验,当先调气养血或补脾益肾为治,然后再用补中益气调养之。并在服药期间,每天早晚空腹用温开水吞服北五味子七粒,疗效更捷。用药法象云:“五味子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故用之。 四、益气缩泉汤治阴挺益气缩泉汤是先君自拟治疗妇女气虚下陷阴挺(子宫脱垂)的经验方。方即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炙北芪、炒党参、漂白术、炒淮山、当归身、炒枳壳、北柴胡、绿升麻、益智仁。方中淮山须炒,如果

11、脾虚浮肿而白带多者,党参和淮山均用米炒,加入炒苡米仁、炒白扁豆。此方对一、二度子宫脱垂者常著显效。 五、寒喘一贴笑寒喘多为老年人或久咳气喘入冬逢寒即发的病症,即所谓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者。轻则风寒外感喘咳气促多痰,重则喘促胸闷气逼,甚至痰闭气阻而哮喘,俯仰不得安卧。此病农村多,往往使人丧失劳动能力。先君生前据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寒喘一贴笑”膏药。方用白胡椒为主。加入三分之一的广丹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应用时将普通膏药加温铺开,挑少许药面置膏药中间,分别贴在两侧肺俞穴,中俯穴和膻中穴上,具有搜肺祛寒的作用。喘息重症加入少许肉桂未,和匀再贴命门穴和关元穴上,有温肾扶元之效。发病期间三到五天换药一次,加

12、强药力,平时则可十天半月换药一次,以作预防。此膏药对寒疟(贴身柱、间使、脾俞等穴)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先君在日,常年备置此膏药在家。 六、釜底抽薪散的演变“釜底抽薪散”,是古人经验方。原方组成:吴茱萸、大黄、黄柏、南星各3克,共研细未,醋调敷足心,专治咽喉肿痛。先君生前用:吴萸、大黄各10克,共研细未,按前法治疗咽喉肿痛、腮腺炎、火眼暴肿、烂口和肝阳上亢巅顶头痛等症,常见显效。父亲用意是取吴萸走厥阴,引热下行,大黄泻火解毒,醋能助二药循经。解放后,有人介绍治疗“腮腺炎”方:吴萸三分,大黄一钱,黄连五分,胆星七分,用法亦同,认为疗效很好。但经过反复实践,感到此方药量太小。后来我在一次探亲假期间,

13、和父亲共同研究了此方。根据父亲提出的用药份量,修改了后一个处方,并改进了用法。即用:吴萸10克,大黄10克,黄连5克,胆星6克,共研细未,醋调成浆糊状,敷于两足心(涌泉穴处),用净布包扎好,敷二十四小时即取去。如尚未见效,过十二小时,再用醋调敷原药一次。每用此方治疗 腮(流行性腮腺炎)获得显效。曾于1962年冬至1963年春,共治疗腮三十七例,全部治愈。此外,对头面咽喉诸般火毒之证,均有一定疗效。 七、方易一药,教诲情深50年代末,我院抢救了一位大面积烧伤病人。当时组织了院内外中西医会诊,特别邀请了傅再希教授(当时任抚州中医院院长),来院参加中西医合作抢救小组。病人经过抢救第八天开始好转时,又

14、出现感染,复发高热,部分创面有脓液渗出,左耳及耳根肿胀,耳道流脓,病人再度出现口干唇焦,烦躁不安,舌绛苔剥。由于当时傅老工作很忙,我给用了清热解毒中药,连服两剂未效。我很着急,后只得用电话向他请教,向他汇报了病人和我所用中药的情况。他首先鼓励我说:“方药开得对,不过可去蒲公英,加入紫花地丁三五钱。”并连续嘱咐我要用紫花地丁。我随即按傅老的指教开了方,又连服两剂,第二天病人体温大减,耳部红肿见消,脓液减少,烦躁减轻,尿量也增加了。后来我才体会到蒲公英和紫花地丁,虽然都是清热解毒药,但蒲公英的散结消肿作用偏强,适用于痈疖肿毒;而紫花地丁则偏于凉血解毒,能清血分热毒。清.陆以括冷庐医话曾谓:“名家治

15、病,往往于众人所用方中加一药味,即可获效。”信不诬也。 八、妙手回春挽沉疴1960年至1961年之间,曾治疗一位臌胀患者,原抚州专署领导干部周某,男性,57岁。腹胀二、三年之久,有时隐隐腹痛,不思饮食,头晕、身疲乏力,经常便稀,尿少。经西医检查:肝肿胁下三指而质较硬,面颈项腹背及四肢现有数处蜘蛛痣,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久治无效,渐渐腹胀如臌,邀请李元馨先生会诊。诊察所见:除前述症状之外,大腹胀满,按之不实,稍有压痛,胸闷脘痞,口淡而纳食乏味,面色萎黄,眼睑微浮,神疲思睡而又失眠多梦,大便不爽,溲少而不甚黄,下肢稍肿,舌质淡红,舌边有紫瘀斑数点,舌苔白滑,脉沉弦滑无力。李老认为此系肝郁气滞、

16、络脉瘀血,木横克土,运化失职。此宜疏肝健脾,化瘀软坚为法。方用:逍遥散去薄荷、生姜,加丹皮、郁金、厚朴、青皮、砂仁、鸡内金、别甲、煅牡蛎等。药后,病情开始好转,脉缓濡弱。李老云:“病势渐退,可以健脾扶正。”即以香砂六君子汤去法半夏,略加疏肝软坚之品,每剂方中用朝鲜红参三钱。果然病症逐渐向愈,腹水消退,腹胀好转,纳谷知味。西医检查:肝肋下仅一指,肝功能接近正常。最后改用归脾汤加减,仍用朝红参,并用党参,连服数十剂,病获痊愈。我当时不解李老用意。请教李老:“为何要用归脾?”李老云:“年近花甲之人,久病本虚,病虽重而邪不实,标缓不急,应当扶正祛邪。由于病人自虑亦伤心脾,所以伴有失眠多梦,归脾养心又切

17、合其证,当然还重在于补中土,培本扶正,而邪自去也。所以非补不得复元,故可进参芪耳。”周某后一直未见复发。李师却已作古。但教诲永铭。 九、急黄解毒为先临川县人民医院已故老中医章绍芳先生,为抚州地区医界名贤之一。1966年以前,常被邀请来我院会诊。他在多次会诊急性黄疸(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症时,嘱咐我要注意解毒。他说:“急性黄疸病,不但内郁湿热,更有外邪病毒为诱因,须在清利湿热方中,加入解毒之品。特别是急黄偏热的,有发热,身痒,烦躁症状者,可用茵陈蒿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新病腹胀而脉滑数有力者,用大小承气汤化裁,湿热俱盛者则以甘露消毒丹加减。”多年来,我遵循黄老的教导,每遇急黄病人,即以清热解毒

18、为先,佐以利湿除黄之品,常获速效。注:本文章选自江西省卫生厅1983年主编的杏林医选-江西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验方两则江西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 陈茂梧一、脑血管瘤验方 主治:颅内血管瘤 药物组成:鹿茸草 30g,阴地蕨 30g,大伸筋 30g,白僵蚕 20g,珍珠粉 0.5g(吞服)。脑动脉瘤加天葵子 20g,脑静脉瘤加升麻。上药用水煎服,每天一剂,再按中医辨证观点随症加药。 病例:王某某,女,40岁,住吉林省梨树县孟家岭公社煤矿。电工王某家属。 病史摘要:1979年3月因头痛,右侧瞳孔扩大,视物不清,在吉林省人民医院检查:右侧瞳孔5毫米,左侧瞳孔3毫米,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200毫米水银柱,

19、X线脑动脉造影确诊,为颈内动瘤C3段,瘤体似米粒大根细头尖。因在海绵窦区,手术难度高,危险性大,故作了右侧颈总及颈外动脉结扎术,手术过程尚好,但手术后头痛及其他症状未有明显好转。其见1979年3月12日江西日报刊登笔者治疗脑动脉瘤消息,同年5月起寄来人民币150元,共购药172剂,服后症状消失,检查正常,恢复健康,照常劳动,至今三年未见复发。二、食疗与药疗相结合治疗尿崩症及重病后脱发 方剂组成:制首乌 120g,红枣 120g,黑芝麻 120g,黑枣 60g,淮山药 60g。 服法:配小黑母鸡一只(一市斤左右)去毛及内脏,纳入诸药,加水适量,小火炖十小时左右,服完为度,每周一剂,小儿亦可照量服

20、用。若无黑母鸡或经济困难者,不用鸡亦有效,只是疗程长一些。 例一:患儿袁某,男,两岁半,住德安县人民银行。 病史摘要:患儿于1970年4月,发现口渴多饮小便频数量多,在当地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转南昌就医,经省儿童医院检查,诊断为尿崩症,转中医治疗。笔者处以上方每周炖服一剂,连服7剂而愈,至今随访12年未见复发,发育正常,已上中学。 例二:患者邬某某,女,20岁,江西丰城人,县食品公司工作。患者大病之后,头发稀疏干枯,久治无效,后得此方连服七剂,头发渐生如常人,至今二十余年,未见复发。注:本文章选自江西省卫生厅1983年主编的杏林医选-江西名老中医经验选编镇冲止血法的应用九江地区医院 吴德兴出血一证

21、临床常见,治法也多,我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镇冲止血法是治疗血证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例举四案介绍如下: 一、呕血(上消化道出血)刘某,男,23岁,都昌县双桥公社人,农民。1980年,因呕紫血块,失血过多,神志昏愦,被送来九江卫校附属医院外科住院。经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行剖腹探查手术,未找到出血灶,相继输血8000ml,出血仍未控制,病情危重,遂邀我诊治。余用镇冲止血法,投代赭石30克,生地30克,红参9克,白芨9克,侧柏炭9克,藕节五枚,仅服两包,出血即止。此方重用赭石,意期降冲宁血,冲气平,则血不逆上而自止。重用生地取其甘寒凉血之性,以收寒凝之效。大出血时,因耗血而伤元气,致气随血脱,

22、方中用红参大补元气,以统摄血液,药简力宏,配伍得当,所以能收良效。二、咯血(支气管扩张并咯血)骆某某,男,47岁,永修县马口人,干部,1980年9月份因“支气管扩张咯血”反复发作多次住地区医院内科治疗。既往有类似咯血史,每年秋冬季常发,内科邀余会诊。患者咳嗽有痰,痰中带血或痰少血多,舌质稍红苔薄黄,脉细数,显出一派肺阴不足,损伤肺络的证候。余以降冲养阴肃肺法,用代赭石20克,生地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桑白皮9克,海浮石12克,诃子9克,两剂而血止。复诊,在此方基础上加白芨9克,紫河车10克以8剂药量同研炼蜜为丸,每日三次,每次9克服完为止。至今两年未发。支扩患者,每因外感风寒、肺失肃

23、降,损伤肺络而咯血。此例素有咯血病史,有一派阴虚火旺络伤之证,以镇冲养阴肃肺之法,速奏功效。三、咳 血徐某某,男,50岁,湖口大垅粮油所干部。1981年曾因反复咳血在当地医院住院数月,用过多种抗菌素、止血药,仍咳嗽不愈,痰中带血。于同年十月来我院中医科住院,诊断为肺结核并咯血。咳嗽、痰多,痰中带血,时有低热,掌心发热,舌质淡红,苔薄黄,脉虚弦。住院后一周左右,大咯血一次,用红霉素、卡那霉素、安络血、维生素K、止血敏等药三天,不见效果。改代赭石30克,生地15克,阿胶10克,红参6克,白芨9克,侧柏炭9克,藕节5枚,生龙、牡各15克,三七粉3克冲服、一剂咯血大减,3剂后咳血止。四、衄 血(倒经、

24、代偿性出血)余某某,女,17岁,九江市人,学生,1961年因每月鼻衄一次前来诊治。患者15岁月经来潮,周期较准,但半年后闭经,而每月鼻衄一次,血量较多时则血从口鼻同出。类似发作约持续两年左右,经闭期间白带亦无。余诊为倒经,拟方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芨9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赭石20克,牛膝9克,蚕砂15克,嘱其每次鼻衄前35天,先服中药35包,如此治疗两个月,未见效果。第三个月始见有白带分泌,第四个月经通,衄血未发,以后月经正常。冲为血海,任主胞脉。冲任二脉常与妇科许多生理病理相关,因此,治疗应抓住镇冲、活血两大法则,使血能下行,自不上逆为衄。 唐容川云:“血之归宿在于血海,冲为

25、血海,其脉隶于阳明,未有冲气不逆上,而血逆上者也。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冲脉隶于阳明,治阳明即治冲也。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今乃逆吐,失其下行之令,急调其胃,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至奔脱矣。”代赭石性平味甘苦,无毒,入心包、肝、胃经,具有平肝镇逆和胃止呕,凉血止血,推陈致新的作用。余治血证重用赭石、取其色赤能入血分,质重而能降逆镇冲,以求冲气平,胃气顺则血液宁静,循环于脉道,归宿于血海。再根据不同的出血诱因,不同的出血部位,以及不同的病理阶段,辩证治疗,“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上四案虽同用镇冲止血法,但不失辩证治疗大宗,故能执简御繁,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注:本文章选自江西省卫生厅1983年主编的杏林医选

26、-江西名老中医经验选编巢静山运用经方经验查正春 整理先师巢静山先生,对中医学幼习壮行,平生治学致力于伤寒论,积50余年之临床经验,善用经方,著有伤寒论方诠解未梓,遭十年动乱劫火所焚,兹录其遗案三则以见一斑。 一、四苓散加升麻治癃闭 侯某,时值暑月,旬日前病寒热似疟,服小柴胡汤两贴而愈。现又旅途感受暑热,寒热往来,小溲淋涩。其父亦颇知医,见前治得效仍用小柴胡汤,服后小便点滴不通,胀痛难忍。乃邀余诊,诊见脉象沉伏,舌苔厚如积粉。拟四苓散加升麻:云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8克、升麻8克,即时煎服。药后三时许,小溲倾出如决堤口,胀痛顿失,全身舒畅。其父诘问:“四苓散利水通淋此我所知,不解

27、加入升麻何意?”余曰:“症因感受湿热,误用小柴胡汤辛甘壅补,气机阻遏,湿热之邪滞于下焦而癃闭,所以脉来沉伏。治用四苓散清利湿热。加升麻者,升提气机,陷者举之,上窍通则下窍利,所谓提壶揭盖法也。”其父连连击掌而叹曰:“此非我所知也”。 二、附子理中汤治肺痨解放前在景德镇行医时,药界曹某女,年十五,病痨年余,久治不效,乃邀余诊。诊见面色苍白,肌肉瘦削,声怯气促,咳嗽痰多色白,饮食少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脉细无力。余曰:“此脾肺气虚,肾阳衰微,阴寒内盛之证。”曹曰:“尚有午后潮热,面颧绯红,岂非阴虚之明证?”对曰:“此症辩证之关键。阴虚潮热,热自内出,多五心发热甚。此症虽潮热而四肢清冷,乃阴邪内盛

28、,微弱之阳气不能内守而外浮。况除潮热外所现脉症,皆是脾肺肾三脏气虚阳微,阴寒内盛之侯。再查此前所服诸方,皆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丸等滋阴补水之剂,果为阴虚何以久服不效?”乃疏方附子理中汤加五味子。曹面有难色。余断然曰:“阴邪内盛,水气滔天,非高照当空,焉能平此阴霾。”曹疑释。服四、五帖,胃纳渐增,大便成形。服10余剂,咳嗽咯痰减轻,随之潮热渐退,共服40余剂而痊愈。半年后随父来游,已是形体丰腴之少女,与病时判若两人矣。 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久热不退1956年秋,农民汪某发热,四十余天不退,前医选用发表、和解、益气、滋阴等法,服药30余剂不效。询其现状,体温总在38到39度之间,自觉并不发热,但头

29、昏、周身困乏。平素嗜酒,病中每饮酒后则周身舒畅。察其舌质淡红,脉反沉细。思此乃少阴发热证,乃书麻黄5克、附子6克、细辛5克,两剂。四十余日之发热,竟霍然而愈。按:伤寒论.少阴病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病发热四十余天,仅服两剂即效。治病重在辨证,有是证用是药,不能拘泥于时日也。注:本文章选自江西省卫生厅1983年主编的杏林医选-江西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查正春论弦脉与肝病 三汊港中心卫生院 查代牛整理 先父查正春是都昌县八十年代已故名老中医之一,毕生致力于中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造诣深厚,对脉学及肝病的辨治有一定的体会,现将其论弦脉与肝病一文整理如下

30、,以飨同道。 弦脉为中医脉诊中所述的二十八脉之一,主肝病及疟疾、饮症、诸痛、诸虚不足等症,临床常见。兹就弦脉与肝病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弦脉的体状 脉之体状通常由脉搏的位置、速率、节律、强度、形态等因素决定,中医历代典籍对弦脉论述颇多,黄帝内经素问曰:“弦脉端直以长”,晋.王叔和脉经曰:“如张弓弦”,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脉诀刊误曰:“从中直过,挺然指下”,概言之弦脉有二个特点:一是端直以长,极稳重地搏动;二是弛张力较大,指腹象按在两端绷急的琴弦上。有医家进行脉象分类时把弦脉归入浮脉类,个人体会,弦脉不浮不沉,中取最为明显,若浮而弦甚者为革脉,沉而弦甚者为牢脉,

31、自与弦脉有异。 与弦脉相类似的脉象有紧脉和长脉,长脉如循长竿,过于本位,与弦脉尚易鉴别,惟紧脉与弦脉皆脉感坚紧,两者容易混淆,故王叔和脉经序曰:“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其不同点在于紧脉来往紧急有力,弦脉则挺直稳重。濒湖脉学指出:“紧言其力弦言象”,可谓要言不烦。 弦脉与肝脏的生理病理 1、四时平脉春应肝脉弦 以春为风木之令,气温渐高,阳气升发,天人相应表现于脉象多由沉转为浮而带有紧张余势,成为微弦之平脉。 2、弦脉是肝病的主脉 肝病为什么会出现弦脉?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以柔润为本。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在正常情况下,体与用总是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条达疏泄失职,肝气郁结以至横逆,阳用偏亢,导

32、致体阴不足,失于柔润转为刚劲,表现于脉象则挺直有力,是为弦脉。 3、肝病脉弦与他脏有别 从肝病脉象来看,肝病脉弦独异于他脏,肝寒症脉弦迟,肝热症脉弦数,肝虚症脉弦细,肝实症脉弦劲有力等。无论病之属性寒热虚实,皆不离弦脉。他脏则异于此而无定脉,例如心脏,心阳虚脉虚弱,心阴虚脉细数,痰热蒙闭心包脉滑数,饮邪阻遏心阳脉沉紧,瘀血阻络脉涩等,脉象随症而异。 弦脉所主诸病弦脉不仅主肝病,还有疟疾、痛症、饮症、虚劳内伤等病也常见,究其因,仍为病涉肝胆之故,现分述如下: 1、疟疾脉多弦 金匮要略曰:“疟脉自弦”。按金匮要略所谓疟,除感受疟邪所致的疟疾以外,还包括以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之其它疾患,如现代医学诊断

33、的回归热、黑热病以及部分血液系统疾病等。根据六经辨证,“疟为病,属少阳”,邪犯足少阳胆经致肝胆病变故脉弦。 2、痛症脉多弦 肝病所致痛症如肝胆气滞、肝胆湿热、肝气郁结之胸腹胁痛脉皆弦。胃痛常因肝胃不和或肝木克土,病变涉及肝脏亦可现弦脉。而身痛出现脉弦,多因肝阴不足,血不荣筋,失却柔润之宗所致。 3、饮症脉多弦 水饮停聚在胸胁肋下,以咳嗽气急、胸痛为主症。考足少阳胆经脉行于胁肋,下胸中、贯膈。足厥阴肝经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水饮滞留于胸胁肝胆之经络,以致疏泄失职而脉弦。 4、虚劳内伤常见弦脉 内伤不足之证为何现弦脉?患者中气不足,肝木克脾土,脾胃为后

34、天之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滋养,虚劳内伤多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症。而脾病常受肝之影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篇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临床“肝病传脾”常见,因肝与脾胃为相克关系,内经云:“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乘而侮之”。究其原由脾虚则肝亦失滋养,肝用不能遂其条达而出现弦脉。个人体验,虚劳内伤之弦脉,下指脉弦,久按则弦象有减,此异于他症之弦脉。 5、其他如癫狂、中风、眩晕、噎膈、鼓胀、妇科经带诸病,凡病机涉及肝脏者,也常现弦脉。 弦脉治则综上所述,弦脉与肝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肝病主脉,临床现弦脉多从肝论治,疏肝以遂其条达之性

35、,进而言之,肝用疏泄失职导致肝阴不足,两者常互为因果,则应补肝体而遂肝用,柔以济刚,故调肝名方逍遥散中之归芍,良有所以,而续名医类案载一贯煎,滋水以涵木,则弦者自平,深得治肝大法。【学术探讨】浅谈伤寒论对喘证的辨析县老年科协门诊 余向群仲景伤寒论原文提到喘证的条文有21条,就喘证的病因病机,六经辩证,遣方用药及生死侯决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后世喘病的分型论治奠定基础。现将体会浅谈于下。1、太阳表实喘证辩伤寒论第35条指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闷者,不可下,宜麻黄汤。”第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

36、宜麻黄汤。”伤寒表实而喘的病位在太阳之表,病机为伤寒表实,症见头痛身疼,骨节疼痛,发热,恶风或恶寒,无汗等表现,指出了表实而喘的诊断条件。第36条与第三世界条明告“太阳与阳明合病”或“阳明病”不可下,用麻黄汤,虽然提到与阳明合病,但具有脉浮,无汗的表实证存在,还是不宜用下法,而应以发汗解表的麻黄汤主治,原文又提到“喘而胸闷”的见证,虽与阳明合病,其机转与阳明府实证大异,加之太阳表证未除,表重于里,病邪壅滞胸中,故以麻黄汤表邪解而喘自除。张隐庵曰:“太阳之气,从胸上出,而鹰胸及阳明所主部分,故二阳合病,喘而胸闷,宜从太阳之表而用麻黄,不可从阳明之合而妄下也。”从237条可以推测出系阳明兼太阳表实

37、证,既然提到“阳明病”那么就应有阳明的轻微症状存在,而又是里热未盛,故重点指出了“脉浮,无汗而喘”的太阳表实证的病理改变,风寒外来,肺气郁闷,不宜宣疏而致喘逆,所以用麻黄发汗,开表逐邪,喘逆自平,仲师辩证之详,主法严谨,确是后学之遵循法规。2、太阳表虚喘证辩第19条曰:“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和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不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上述两条以汤测证,应该是具有恶风,自汗,脉浮缓的太阳表虚证的证候群,前者素不喘病,复感风邪,触动宿痰而灰飞烟灭太阳表虚兼喘的病证;后者为太阳中风,本用桂枝汤,医反用下法,造成气逆上冲而致微喘的变证,虽下而太阳中风的表虚证依然存在,

38、病邪仍留于表。成无已曰:“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以解外,加厚朴,杏子以下气”。两条所指病因不同,但太阳表虚而喘之证却相同,重在辩证,故用桂枝汤辛温解表,再加厚朴杏子下气消痰,宣肺降逆,才能达到表邪解散,气机宣畅,表和喘平的效果。3、太阳误治致喘证辩由太阳伤寒误治致喘的条文较多,如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者,葛根芩连汤主之”。第63条:“发汗后,不可复行桂枝汤,汗出而湍,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又如第167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我们体会到仲景治病用药先着眼

39、于“证”,抓住“证”这个纲为依据,进行病机分析,辩别表里,阴阳、虚实、寒热,精细审证。药不妄投,实为后人之楷模。4、水饮射肺喘证辩伤寒论第40条提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喘,小青汤主之”。第41条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因此,在治疗法则上既不为麻桂所主,更不属麻杏石甘、葛根芩连之所宜,论中另设“小青龙汤”,意在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达表里寒邪双解。所以在第76条就明示我们:“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这里提出了小青龙汤证的喘证的病因、病理机转和治疗方法,可见辩证正确,治疗中肯,安得不愈。5、阳明喘证辨太阳病表症失治或论治,邪陷入里,转属阳明,出现腹泻而喘,

40、如114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腹泻微喘”。第194条指出,阳明表邪未解,腑实未成,慎用下法,虽然见有“腹泻而喘”但无潮热谵语的阳明胃家实证,同时又兼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的太阳证和口苦,咽干的少阳证,既然太少阳证存在,便不宜用下法,否则,外邪内陷而腹泻更甚,损伤津液而出现小便难的变证。第213条,进一步对下与不下明了辩证要点。“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泻而喘,不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中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第244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第233

41、条云“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泻,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这里仲景未提出治疗。我认为,法当急下存阴。第226条同时指出了“腹泻而喘,又无里实之证,不可妄用汗下,温针等法,否则后患无穷,临床上宜细细审辩。”6、论喘辩生死第215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泻者死,下利者亦死。”第21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狂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动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第361条“下利,手足阙冷,无脉者,灸之,

42、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第24条又指出:“脉浮而法,身汗如油,喘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还有第122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上述这些条文均对喘证的危重程度作了较完整的论述,指出了生死的诊断依据,真应参合脉证,辩别阴阳,审之虚实,决之生死。经方在胆道疾病的临床应用县老年科协门诊部 余向群 胆道疾病现代医学称谓的胆囊炎、肝胆管结石等病名,中医药学历来以“黄疸”、“胁痛”病证而囊括,在中医的经典著作仲景伤寒论中对本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辨证论治选方用药,作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并已成为后世医家临床辨证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和遵循的辨证论治纲领。二十余年来,作者在胆道专科的临床实践中采用经方中的茵陈蒿汤、大小承气汤、栀子柏皮汤、大柴胡汤等化裁治疗急性、慢性胆囊炎、胆石病上千余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中医药学的理论认为“胆”不是西医指的器官而是机体的功能,“中清之腑”输送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之糟粕,胆气以下行通降为顺。临床上因患者精神失调、饮食不节或虫积、寒温不适等内外因素致使肝胆系统的神经、血管、肌肉和腺体的功能紊乱,肝胆之气血郁积在胆腑和湿热瘀结中焦,阻碍了胆的“中清”和“通降”作用。胆气不通故而疼痛,胆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