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国际物流港(中国.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31二级密前言:实现XX腾飞,助推中部崛起!上 篇No.1XXXX国际物流港的机遇与价值1.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1.1.1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产业转移浪潮1.1.2经济极化效应为城市的快速崛起创造机遇1.1.3国际性大物流格局下的经济大整合1.1.4全球信息一体化下的新经济增长模式1.2从国家发展战略看建设XX国际物流港的重要性1.2.1助推中部崛起的时代性要求1.2.2宏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要求1.2.3区域产业转移的梯度性要求1.2.4建设和谐社会及新农村要求 1.2.5全国性高速物流网建设的战略性机遇1.3从区域发展趋势看建设XX国际
2、物流港的必要性1.3.1泛珠江三角板块的向北快速扩张1.3.2长三角长江流域经济的间接渗透1.3.3中原和大武汉城市群影响力南迁的充沛势能 1.3.4长株潭一体化的成形与辐射1.3.5华南与华中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1.4从城市运营看建设XX国际物流港的紧迫性1.4.1XX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4.2XX城市规划的定位与方向1.4.3XX现有商贸流通业的问题1.4.4物流产业自身特点的限制性1.4.5泛珠江三角与红三角城市群内部序位竞争No.2XXXX国际物流港的定位与功能2.1XX国际物流港的定位2.2XX国际物流港的功能2.2.1满足XX工业发展的流通需要2.2.2满足XX商贸发展的升级需
3、要2.2.3满足XX农业发展的拓展需要2.2.4立足XX、服务湘粤赣黔桂五省、辐射全中国、面向海内外下 篇No.3项目经济效益和产业链动分析3.1拉动城市GDP增长3.2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3促进就业3.4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3.5城市地位及形象升级No.4项目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4.1项目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4.2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4.3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4.4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4.5项目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No.5项目选址和技术方案分析5.1项目位置、占地面积及分析5.2项目分区No.6项目可持续发展与投资经营风险6.
4、1可持续发展6.1.1专业化与规模化的开发模式6.1.1.1信息化建设6.1.1.2仓储、路网与自动化配送6.1.1.3合理分期与梯级开发6.1.2网络式开放型经营6.1.2.1系统集成的操作管理模块6.1.2.2专业物业管理与保全体系6.1.2.3诚信度和美誉度的体制保证6.1.3环境保护6.1.3.1环保成本6.1.3.2污染评估与处理6.1.3.3环境监测投入6.2投资经营风险6.2.1投资风险6.2.1.1开发成本6.2.1.2基础设施缺位6.2.1.3地方保护与部门利益分割6.2.2经营风险6.2.2.1税费与工资成本6.2.2.2同质同类项目上马6.2.2.3专业运作力度与质量后记
5、:合纵连横,共襄盛举。前言:实现XX腾飞,助推中部崛起!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扼湖广之咽喉,处三省之边界;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万紫千红一径深,胭脂为地粉为林;这就是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XX。正值暮春四月,我们XXX投资管理公司东南区事业部一行四人,怀着对“自古潇湘清绝地”的仰慕之情,来到这块美丽的土地:XX。在五个工作日里,我们一行四人考查走访了一处高等学府、两处工业园区、三处旅游名胜、四条商业街、十五处政府部门、二十余处房地产、三十余家市场,访谈了各行各业近百人,拍摄了各类照片三百余张。如此高密度的工作,为的就是
6、尽快掀起XX的面纱,一睹她的倾城之美。工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们携带着沉甸甸的资料踏上返乡的归途时,我们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这座城市里那些兢兢业业、为了美好的明天正在全力奋斗的人们!XX美,XX人更美!XX的明天将会美不胜收!让我们感到荣幸的是,在XX人民全力建设家乡的宏业中,我们能够尽到绵薄之力:XXXX国际物流港的构思与策划,将我们与XX人民的事业紧紧连结在了一起!“忧乐同担、休戚与共”。这是XXX投资管理公司全体同仁的荣幸,也是一种莫大的责任。面对这样的期待,我们责无旁贷。XX一行,我们既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问题。所有的问题以最精练的话来概括,就是:乱而不活,杂而无序。虽然市政规
7、划建设正按部就班的在进行,但原有的城市格局和业态仍然让我们感觉到:XX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却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各种产业力量各自为战,却仍然陷于发展的低层次阶段。然而XX目前面对的竞争态势却不容乐观:周边,永州、韶关、赣州发展迅猛;外围,几大区域经济圈正加速整合。XX如不能很好的参与进去,很可能沦为新的经济“洼地”,再等下一轮的经济格局重排就遥遥无期了。XX面临的战略机遇是:对外,XX需要成为珠三角与长株潭之间的中心城市;对内,XX需要培育几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比较优势的核心产业集群。客观环境不容XX按自己的步调来发展,XX需要急起直追,在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大整合浪潮中傲立潮
8、头,成为中部崛起的一颗璀灿明珠!在这样的形势与背景下,建设XX国际物流港可称为XX高瞻远瞩的一步重棋。利用现代物流的产业推动力,整合XX现有的工农商贸产业;北连南拓、东接西引,将XX丰富的资源与外地的资金技术充分联动起来,相互补充、相互融和。同时又能牵引旧的交通与市政格局,促进旧的商贸与物流产业升级换代。最重要的是,XX国际物流港将为XX打造重量级产业集群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及行业配套支持,形成极富吸引力的城市竞争优势。现代物流产业是典型的推动型经济,XX国际物流港能够推动XX经济方方面面的发展。除物流本身创造的价值外,更重要的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高级发展的产物,其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统筹、调配
9、全社会商品物质流动所产生的巨大衍生价值就足以改变一片区域、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面貌!物流不仅仅是经济课题,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全方位战略课题。全球经济新秩序正在建立和调整的今天,世界各国以及区域经济组织都非常重视物流水平对于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素质和军事实力的影响。最近签订的日美防务条约,其实质就是日本承诺向美军提供在亚太地区军事行动的物流保障支持。XX建设XX国际物流港,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然而优势不等于实力,如何将优势转化为实力,将是未来的重大考验与挑战。有考验才有意义,有挑战才有动力,XXX全体同仁愿意奉献自己的专业和敬业,为XXXX国际物流港的论证、策划与营运尽自己最大
10、的努力。XXX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06-5-1上篇No.1XXXX国际物流港的机遇与价值1.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全球化与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要特征。不论我们准备好与否,这股浪潮都正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而来。面对这历史性的机遇,积极主动的去迎接才是唯一的出路。1.1.1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产业转移浪潮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是商品、服务等贸易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是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内配置与重组。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征是:第一, 分工和生产要素配置全球化。第二, 自由贸易全球化。第三, 金融全球化。第四, 区域经济
11、组织全球化。第五, 科学技术全球化。第六, 跨国公司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不断发展,尤其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力推动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更加速了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国拓展招商引资带来了更大的契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典型的国际产业经济现象之一,就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随着最先承接这些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展,这些
12、产业也随之转移到其它国家和地区,由此形成一个永不衰竭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三次产业转移的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则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次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导致能源与矿产资源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一部分大量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及污染环境较为严重的重化工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80年代起,全球掀起了战后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尤其是世纪之交知识经济的兴起,给世
13、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全球产业的竞争性加强,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步伐大大加快。首先我们认识到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这一次产业转移与以往不同在于,它是以技术革新为动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发达国家走向信息化,向外转移实物制造业;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发展,并利用信息化推进工业化。这次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本国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 2. 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换代出现了非物
14、质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脱离传统的产业部门,而转入具有高科技内涵的咨询业和网络服务业。由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使得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再囿于资本的限制。3. 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都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加速电子信息技术等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发展中国家纷纷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促进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主要是通
15、过两条渠道:一是公司内部的技术转让,即母公司将技术流向多数或全部股权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二是以签订许可证协议、管理合同或合作生产合同等形式向东道国企业转移。5.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由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他们选择某些领域加大投资,以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特点有选择地吸收发达国家对外转移的产业,建立起自己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其次,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我国扩大招商引资创造了良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了国际资本间的流动,而我国凭借出色的经济增长实绩和稳定的政治局势增强了外商投资信心,同时突出的引资优势、日趋完善的投
16、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使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在全球引资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依然取得重大进展,整个90年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吸收FDI的主要国家,吸收外资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而且平稳带入二十一世纪。2001年,在全球FDI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4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2002年突破500亿美元,达527.43亿美元,增长12.5%,首次超过当年美国的428亿美元,跃居全球之首,2003年即使受到“非典”影响,全年实际到资仍达535.05亿美元,2004年更上一层楼,实际使用外资超过6
17、00亿美元,2005年吸引外资仍然逾6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中国吸收外资竞争力不断增强。然而从中国内部各区域比较来看,东中西部的差别是很大的。外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总体来看,这一轮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仍然方兴未艾,未来五到十年内,仍然存在大量的机会。1.1.2经济极化效应为城市的快速崛起创造机遇由于我们广大的中西部大中城市还没有成长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极,缺乏工业反哺育的能力。至此,地区经济差异代替城乡差异走进我们的视野。如何缩小地区间的差异,让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真正成长起来呢?除了,历史的、地理的因素外,这或许还是一个融入东部市场体系,进入产业结构内部,形成产业层
18、次的问题。从改革开放至今,东西部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泾渭分明的,西部产业结构与东部缺乏默契,虽然这种情况在近期有所改变。市场的运转,实际上也是要素在产业结构和层次间的流转。没有相应的产业集聚支持,西部很难进入东部主导的市场体系,获取所需资源,实现要素在东西部经济体的对流,形成产业聚集的力量,即打造一个发展极城市,是中西部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发展极要想发挥辐射作用是需要一定规模的。但大多数小城镇的工商经济只是局限于满足内部需要的内部交换,这样的小城镇仍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只与外部进行着有限的交换。这就需要把城市培育成发展极。培育发展极的目的是要带动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建
19、立一个围绕发展极进行内部交换的市场体系。具备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发展极俨然如同运转良好的自组织。发展极的辐射能力与建立市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发展极不仅要维护并扩大内部系统的交换,还要与其他发展极进行交换,也即发展极之间的交换。正是这种交换使得每个发展极内部的组成部分得以与外部交换,使得市场上各要素,资源得到充分的相互的流动,使得每个发展极内部组成部分都能够获得其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进而在一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构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也即一个充分的市场。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体系中,发展极是市场交换的一级主体。简言之,发展极的职能是负责起内部交换和外部交换的平台,进而成为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
20、系,并使之灵活有序运转的主要枢纽。从产业布局来讲,这样的城市经济体才能够得以融入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才能够有助于消除地区间经济差异,才可能具有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目前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必需解决东中西地区差异及城乡差别的战略性重大关口。打破地域界限、城乡界限,实现更大层次的市场建设是中国经济不可遏止的要求。谁能更领先一步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主动的去迎接这即将到来的大变局,谁就能在新一轮的经济腾飞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时代骄子。对于企业,对于城市,这都是战略性的机会。XXXX国际物流港不仅是一个单纯解决XX本地物流和商贸升级换代的项目,更是在积极主动的迎合大华南以至于大中国统一市场的要求,引导各
21、种巨大的生产生活要素流经XX,也同时将XX纳入成为全国性物流大市场的枢纽。这对于XX的迅速崛起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1.3国际性大物流格局下的经济大整合在国际化大生产、国际资本大流动、国际贸易大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进展的新经济格局中,也迫切要求国际性大物流的发展。可以说,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会实实在在的出现“物流无国界”的局面。近些年来,整体来看,世界物流发展呈现出以下七大趋势。一、物流进入全球化发展时代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跨国经营和产品本地化生产的波浪,90年代进而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国际化采购、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格局的形成,伴随而来的是国际化物流。没有顺畅的国际物
22、流,国际贸易不会扩大,跨国生产和全球采购也难以实现。反过来,在国际化大生产、国际资本大流动、国际贸易大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进展的新经济格局中,也迫切要求国际物流走向全球化经营。近些年来国际跨国物流企业,如美国总统轮船、联邦快递,丹麦马士基,日本通运、佐川急便,德国西门子等都在角逐世界物流市场,与他们供应链中的生产企业结伴进人各国物流领域。这些大型跨国物流公司,由原来雄据国际海、陆、空运输市场,进而深入各国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枢纽建设,一步步地完善了跨国物流网络框架和主干线与支线的衔接,使国际物流网实现了彻底的贯通和触角的终极化。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大好良机,通过融资、贷款、援助、合资、合作等
23、种种形式把游资投入到世界各地最关键的物流环节,如:港口、码头、公路、物流园区、集装箱终端,建立了自己的投资主体地位,确保了国际物流的畅通无阻,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国际物流通道,促进了全球物流的大循环,把现代物流推向了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二、物流向更高阶段发展在物流的概念和定义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群体优势化,物流的作用显得单一和不足。物流必须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相结合,形成整体优势,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企业只有在发挥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与自己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结成联盟,参加由优秀的生产者、原材料供应者、产品批发商、零售商、物流企业乃至相关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企业
24、优势组合的同盟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由于逐渐由单个企业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群体与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物流的功能便显得乏力,只有形成供应链才能满足这种竞争的需要,所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物流渐渐地被涵盖在供应链管理之中,或者说物流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了。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1998年已经在原有物流定义的开头加上了“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的内容。当然,这并不等于供应链就代替了物流的地位和作用,更不能理解为物流已经不重要。供应链的有效实施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比如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诚信度和合作精神,这是最起码的要素。我国目前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物流,但这也不等于说我国不能开展供应链
25、管理,跨越式发展也是可能的。三、物流向外围延伸物流由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到一百年的成长历史,所以,物流的范围和主攻方向一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消费者需要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开始阶段,物流主要指的是产品离开生产线以后的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流通加工及信息传递,主要服务于企业的产品销售活动;后来物流的范围扩大到原材料采购和生产领域,侧重于加强企业服务和企业竞争力;再后来物流由PD概念转向Logistics、订货处理、退货物流等内容的同时,把重点转向对物流配送和物流活动的策划与管理,物流的地位也提升至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近些年新的倾向是把物流进一步向
26、外围延伸,与通关、商检相连,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捆绑在一起,把物流纳入到生产、流通与销售的整个经济领域。企业不仅把物流看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企业竞争力、创造“第三利润”的源泉,而且还把物流提升到经济的增长点、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关键产业的高度。四、物流转向消费者在新经济时代,因社会商品极大丰富,买方市场矛盾突出,买者是“上帝”,生产者、供应者、服务业者都把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转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生产企业在制定商品价格时,过去主要以市场情况决定,现在已不是由市场支配价格,而是由消费者支配价格,生产者要调查消费者能承受或消费者希望的价格标准,然后再考虑划给分销商、物流企业的利润,
27、最后决定自己的产品出厂价格。这是买方市场中企业之间销售竞争激化;消费者要求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物,选择的范围是国际性的,因此,生产企业已无法自行决定价格,考虑问题的角度也由自己的角度转向了消费者。物流服务也随着生产企业的转变而转变,由过去的服务于生产,转向现在的服务于消费者。比如为居民提供搬家服务的搬家公司;为居民邮寄小件包裹以及代送礼品、代运高尔夫和滑雪用具的“宅急送”公司;为长期出差职工保管家具和贵重物品的仓库等,都是物流企业转向最终消费者的例证。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要,运输企业增加了冷藏运输车辆,仓库企业大量增建冷冻仓库,形成一贯制冷链物流体制,牛奶、肉蛋、海产品、蔬菜
28、、水果等一律冷藏、冷冻化流通。五、物流注重社会效益在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代社会,物流企业已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必须遵守环保法规,减少卡车噪音、废气公害,注重社会效益,这就是目前人们经常提到的“绿色物流”。为了社会效益,有的国家已考虑限制卡车运输,鼓励铁路运输。卡车在繁华市区装卸货物要求关闭发动机,以减少废气排放量;有的国家已做出规定,电视机、电冰箱等大件废旧家用电器,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和再生利用。六、物流追求附加价值在物流服务项目增多、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物流企业的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为了维持生存,寻求发展,物流企业不得不追求附加价值,大范围地承揽业务。过去物流企业进
29、行流通加工时,一般都限于拴价签、贴条形码等简单作业;现在流通加工业务的范围已大大拓宽,比如进口衣料的染色、刺绣、机器检验、组装等多种流通加工服务。许多过去只提供运输、仓储、包装服务的物流专业企业,现在大量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以追求附加价值收人。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迅猛,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1995年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200亿美元,仅占当年物流市场总量的25。到了1999年,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猛增至700亿美元,占全美物流市场的70。七、物流趋向信息化、电子化、高科技化由于各种信息平台、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
30、(DS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等信息处理和条形码技术、射频标识技术在物流中的广泛运用,大大增强了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各环节的功能,使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为一体,提升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综合效益,恰似给物流安上了一个腾飞的翅膀,实现了物流跨越式发展。除了智能化交通运输外,无人搬运小车、机器人堆码、无人操作叉车、自动分类分拣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等现代物流技术,都大大地提高了物流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由于信息化、电子化技术、模块化技术、仿真技术等在物流中的应用,使利
31、用虚拟仓库、虚拟银行的供应链管理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使物流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物流产业作为新兴的服务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的物流产业处于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阶段,中国的物流产业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在国际性大物流格局的布局之下,必然会带来一些新兴产业与城市的兴起,一些旧的经济中心也会衰落。这样的经济整合正悄然开始。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部地区由于在前一波以国际贸易为主的物流布局中处于劣势,导致出现了所谓“中部塌陷”的现象。在新一波的扩大内需为主的物流布网拓展中,中部地区不能再坐失良机。1.1.4全球信息一体化下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之所以“新”
32、,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
33、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背景下,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与劳动力流的
34、释放就成为必然。哪个国家、地区、企业对以上各类资源的束缚越小,那里的经济就越有活力,其经济增长模式也就越具先进性。XXXX国际物流港应该成为XX乃至华南地区货物、资源与信息流动跨越新台阶的标志性项目。1.2从国家发展战略看建设XX国际物流港的重要性1.2.1助推中部崛起的时代性要求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慢,最根本的原因一个是客观原因,一个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即历史上形成的工业品和农产品(包括矿产的)价格的“剪刀差”不仅没有消除,而且有扩大的趋势,导致中部地区主导产业的比较经济效益差。这一条是中部地区经济“塌陷”的基本原因。再一条是主观原因,即中部地区经济体制转换滞后,计划经济思想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解
35、放和发展。这一条是中部地区经济“塌陷”的重要原因。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东中西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
36、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是对物流或者物流业一个比较窄的理解,如果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仅包括上述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个完整的流通市场体系,如商业批发、零售和国际贸易等。(一)
37、中部物流产业发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无论是狭义的物流业,还是包括商贸流通的大物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业的网络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优势。而中部地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同时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带之后的又一个市场中心。在全国物流网络中,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是全国网络中的重要环节。
38、根据2004年的数据(2005年数据尚未公布),中部六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33亿元,占全国的20.4%,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占全国的14.2%,销售额516亿元,占全国的9.2%,从投资角度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9亿元,占全国的20.4%,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占全国的22.2%,这些数据都说明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地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全国的物流产业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网络,将阻碍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二)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形成大市场和大流通的主要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
39、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多层次指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市场统一;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
40、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三)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区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未来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未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将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现
41、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物流全过程多要素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而完成物流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快速及时目标和低成本目标。从宏观上看,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可以提高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效率,从微观上看,物流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只有大力发展物流业,提高物流效率,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最终降低各生产企业的成本。中部地区具有优势地位的粮食、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有色金属等重要原材料都是运量大、运距长、金额相对也比较大的货物,物流成本比较高,物流业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部地区各产业基地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现代
42、物流业在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的产业转移。产业在国际和国家内部的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尤其是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部地区的崛起带来了机遇。然而一个产业能否成功转移、能否扎根并成长起来,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非常重要,如果投资环境不好,产业不会向这个地区转移,即使是转移过来了,也难以生根发芽。而交通是否便捷、信息是否畅通,也就是物流产业是否完善和配套是构成一个地区投资环境
43、的重要因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部分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省份例如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域接近,已经承接了东部转移的一些产业,例如安徽就已经充分准备承接上海比较成熟的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的大幅对外转移。对于中部而言,一方面是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拓,转移进来的产业和产品要有市场,这其中的一进一出都与物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二、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一)物资流通体系初具规模,但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
44、还有很大的距离。经过体制和机构调整,目前我国物资流通体系主要指批发业,既包括传统的生产资料批发业,也包括生活资料的批发业。2004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企业数为2413个,仅占全国的16.2%;批发销售总额为4382.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更低,只有11.5%;从业人数41.8万人,占全国的23.4%(见表1)。这些指标均低于中部地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28.1%的水平,说明目前中部地区物资流通体系并不发达,与沿海地区比较起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二)外贸流通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进出口贸易量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大幅度提高。中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不很优
45、越(主要是远离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起步比较晚,速度也不快。2004年中部地区外贸流通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进出口总额只有418.8亿美元,占全国的3.6%,其中出口额达241.5亿美元,占全国的4.1%,进口额177.2亿美元,占全国的3.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进出口总额为349.5亿美元,占全国的3.0%,其中出口额达206.2亿美元,占全国的3.5%,进口额143.3亿美元,占全国的2.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的进出口总额要少于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的进出口总额,说明中部地区的商贸尤其是进出口经营能力要比企业的生产能力偏弱,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提高。(三)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
46、建设取得较大成果,但在全国处于也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上,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商品市场建设是构建大流通体系的基本环节,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地区大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2003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的商品市场数目总计达10402个,占全国的19.6%,其中消费品市场7928个,占全国的19.2%,生产资料市场2474个,占全国的21.1%;商品市场成交额5767.2亿元,占全国的12.3%,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3274.6亿元,占全国的13.5%,生产资料市场2492.6亿元,占全国的11.1%。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商品市场数目和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地位处于中下水平;商品市场数目在全国的比
47、重明显高于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比重,表明市场硬件建设快于市场发育的水平,商品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还有待提高。(四)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水平还存在差距。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运输设施布局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2. 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落后。3. 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不一致,影响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
48、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总之,中部物流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从传统的、初级的物流向现代物流阶段过渡的时期,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企业规模不大,高端客户的数量也比较少。三、中部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思路(一)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宏观定位和目标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是建设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基本要求,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要通过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建立起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批在全国和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地、出口商品基地、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基地以及完善的、网络化的区域内部物流分工协作体系。(二)主要思路1、依托城市经济和骨干交通网,建立“两轴三带多层级”的物流网络根据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未来的物流网络应呈现为“两轴三带多层次”的格局,两轴指东西走向的长江主干航道运输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