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必考考点训练1单选题1、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后,置酒泉等郡。武帝时期向河西移民大约15万人,“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政府“赐田宅什器,假以犁、牛、种、食”,但不准再迁回内地。据此可知,汉代河西移民A获得免除徭赋的优待B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C具有兵农合一的特点D改变了当地的生产方式答案:B解析:西汉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置郡县,同时实行移民实边政策,这有助于西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免除移民徭役的内容,排除A项;兵农合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移民实边主要
2、从事的依然是农耕,并未改变当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2、阅读西周分封形势图,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形势图A明显体现同姓封国监督异姓封国B彰显“家天下”的核心政治理念C中央集权的治国模式已基本奠定D分封的主原则是嫡长子优先原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分封形势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同姓诸侯国数量明显多于异姓诸侯国数量,并占据主要地理位置。说明分封制凸显了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姬姓宗族占据绝对优势,彰显“家天下”的核心政治理念,B项正确;分封制没有规定同姓封国监督异姓封国,排除A项;西周时期中央集权的治国模式尚未建立,排除C项;嫡长子优先原则是宗法制的特点,排除D项。
3、故选B项。小提示:3、出土文物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下列出土文物,按其所属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河南安阳刻有文字的龟甲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河南虢国墓出土的青铜戈ABC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河南安阳刻有文字的龟甲”时间是在商朝时期,“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是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是秦朝时期的,“河南虢国墓出土的青铜戈”是春秋时期的,按着时间顺序,B项正确;其它选项都是错误的,排除ACD项项。故选B项。小提示:4、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黑陶双耳杯(酒器)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B
4、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C该陶器是黄帝作品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杯属于酒器,这说明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D项正确;该图示内容无法体现该酒器是炎黄二帝发明的,由此不能说明炎黄二帝热衷发明,排除AC项;仅根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排除B项。故选D项。5、【改编题】春秋时期,霸主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举行会盟。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国的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即屏卫周王室。据此可知,春秋会盟A延缓了周王室衰微的过程B成为诸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C加强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D反映
5、了诸侯兼并战争的激烈答案:A解析:根据“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即屏卫周王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会盟的主要任务是屏卫周王室,这有利于延缓周王室的衰微,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这时期诸侯并没有维护分封制,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主要是争霸为主,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激烈,排除D项。故选A项。6、王文剑在分割的迷局一文中指出:“皇帝不用直接出手,一纸命令就把诸侯国分成若干个小诸侯国,看起来还是“施惠”而按照汉朝制度规定,侯国要归郡守管理
6、,从此这片土地就直接从诸侯国里被划进中央直辖地了。”在这里作者描述的是皇帝A采取武力平乱B实行推恩令C设立封国D重用尚书令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皇帝不用直接出手,一纸命令就把诸侯国分成若干个小诸侯国”、“侯国要归郡守管理,从此这片土地就直接从诸侯国里被划进中央直辖地了”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皇帝不用直接出手,一纸命令就把诸侯国分成若干个小诸侯国”控制,并未使用武力,排除
7、A项;汉武帝利用推恩令削弱封国,并非设立封国,排除C项;尚书令属于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某知名文化人物曾感叹说:“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这段话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A社会经济领域即将发生剧变B市民阶层的思想实现空前解成C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话语权D诸子百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等信息可知,题干内容体现了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的不同思想,说明这时期诸子百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8、,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现象,没有涉及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排除A项;市民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未出现,孔子、孟子等人不属于市民阶层,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这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不同主张,不能统称他们为新兴地主阶级,有些代表旧贵族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8、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稻谷米及形制别致的各种陶器,另有堪称“中华第一舟”的7500年前的独木舟。2006年5月此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A从
9、事农业耕作B饲养家畜C制造和使用工具D手工业发达答案:C解析:根据“各种陶器”“独木舟”可得出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制造及使用相关的工具了,C项正确;材料中的稻谷米只是一个方面,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主旨,不能全面反映出你个事农业耕种,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9、考古工作发现距窦皇后陵800米的江村大墓为“亞”字形(汉代当时是帝后配置),地表无封土,这与史记孝文帝本纪中“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坟”的记载十分吻合。符合汉代帝后合葬的“同茔异穴”。墓室四周外藏坑出土了许多分别刻着“中司空印”“车府”等等字样印章。据此可知A西汉初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发展
10、B江村大墓体现了汉初治国理念C西汉初女性地位有了一定改善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价值更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坟”体现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两种史料价值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对此描述最准确的是A丞相权力遭到彻底转移B尚书省成为新中枢机构C行政机制发生重大变化D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秦朝时期的三公九卿到汉
11、朝变为了执行机构,这体现了中央行政机制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彻底转移表述错误,排除A项;整个内朝是中枢决策机构,且当时没有尚书省,排除B项;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1、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这反映出当时A耕作农业获得长足发展B农业精耕细作特点显著C政府对农业的经济剥削D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贡”“助”“彻”为夏商周时期施行的赋税制度。“贡”指人民使用土地而输纳一部分产出给国家,“助”指人民耕种私田的同时助耕公田,并将公田产出缴纳给国家,“彻”指国家将耕地产出按一定比
12、例抽取并收归国有。这反映出政府对农业的经济剥削,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农业的经济剥削,未体现耕作农业发展情况、精耕细作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状况等等,排除ABD项。故选C项。12、封泥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反映古代用印的遗迹。如图是1995年陕西西安出土的秦代封泥“右丞相印”文物。此文物可用于研究秦朝中枢机构的设置文书管理机制文字统一与使用赋税徭役征发ABCD答案:B解析: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因此秦“右丞相印”封泥可以用于研究秦代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文书管理机制,文字统一与使用,正确,B项正确;秦朝赋税有治粟内史负责,错误,排除ACD项。故
13、选B项。13、我国古代经常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这就是星宿的分野。星宿分野,先按列国来分配(先秦),如左表,后来以州来分配(秦汉以后),如右表。该表反映了()宿国宿州角、亢郑角、亢兖州房、心宋房、心豫州尾、箕燕尾、箕幽州室、壁卫室、壁并州虚、危齐虚、危青州A折射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B地方管理的神权色彩浓厚C察举制影响地方行政制度D秦汉时行政板块为“九州”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我国古代经常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星宿分野先按列国来分配(先秦),后来以州来分配(秦汉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列国来分配(先秦)对应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以州来分配(秦汉以后)对应由郡县制发
14、展而成的州郡县制,由此可知该表折射出地方行政制度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地方管理的“神权色彩”,而是折射出地方行政制度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排除B项;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后来到了东汉时期,刺史所在的监察区“州”演变为了行政区,因此影响地方行政制度的是刺史制度,而非察举制度,排除C项;东汉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州,而非“九州”,排除D项。故选A项。14、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推行郡县制D连坐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的限定语,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
15、坐法,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D项正确;A项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15、西汉时期,太学设在京师,五经博士实际就是“教授”,博士弟子有开始的几十人主键增至数千人,其课程有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这反映出A儒学地位逐步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开始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太学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博士弟子数量逐渐曾加,反映了儒学地位逐步上升
16、,A项正确;太学是官学,并不能体现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排除B项;官立学校在周朝就有了,并不是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的,排除C项;太学是中央学校,材料没有地方教育系统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填空题16、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_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答案:华夏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17、巩固政治统治王
17、国问题颂布“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选官制度确立以_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_,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_、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答案:推恩令中朝察举刺史豪强解析: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汉武帝设置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确立察举制选拔官员;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汉武帝任用酷吏镇压豪强。18、文学: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_、_上答案:汉赋乐府诗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
18、一种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真实情况。所以空白处应填汉赋、乐府诗。19、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商和西周基本土地制度是_。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_答案:青铜农具极少奴隶主土地所制井田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奴隶主土地所制;经营方式是井田制。20、客观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_。各地域_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答案:安定统一经济解析:
1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也是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的条件之一。21、春秋(1)时间:公元_-_。(2)开始标志:周平王东迁。(3)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这些诸侯国的君主统称为“_”。(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答案:前770年前476年春秋五霸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1)时间:公元前770年-前476年。(2)开始标志:周平王东迁(3)春秋时期,齐
20、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这些诸侯国的君主统称为“春秋五霸”。(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2、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_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_,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励志较为清明_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答案: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地理位置优越商鞅变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阻碍。这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秦“据殽函之
21、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亡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处为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处为地理位置优越;处为商鞅变法。23、建立:约公元_,_部落首领_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答案:前1600年商汤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围部族,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于亳。24、变法运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内容内容目的及作用发展农耕,富国强兵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发展官僚制度实行中央
22、集权加强社会控制移风易俗,加强社会控制,增加税收商鞅变法历史意义:答案:君主专制;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
23、为显著。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处为君主专制,商鞅变法;处按照目的及作用填写对应的内容,可知“发展农耕,富国强兵”所对应的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所对应的
24、内容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发展官僚制度”所对应的内容是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中央集权”所对应的内容是普遍推行县制;“加强社会控制”所对应的的内容是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移风易俗,加强社会控制,增加税收”所对应的内容是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处为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5、影响:阶级矛盾和_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答案:统治阶层内部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末年,由于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逐渐尖锐化,加之六国旧贵族存在隐
25、患,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材料分析题26、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诸侯国国君之姓地理位置晋姬今山西卫姬今河南北部鲁姬今山东南部齐姜今山东北部宋子今河南南部燕姬今北京一带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之国五十三荀子秦汉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制度架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三: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材料四: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材料五:汉初郡国并行制最大的弊病就是诸侯国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并对
26、皇权和国家统一构成威胁。汉文帝接受贾谊的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采取了诸如将齐国一分为七、把淮南国一分为三的措施。汉景帝又接受晁错的建议“削藩”,用战争方式平息了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的叛乱。读史笔记请回答(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归纳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材料三和材料四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汉初“郡国并行”所引发的最大弊端是什么?汉文帝与汉景帝试图用什么方法解决之?最终汉武帝如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答案:(1)对象主要有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古代先王后代。同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贵族的封地大多占据重要区域。(2)亡于
27、郡县制度(或孤立而亡);亡于暴政。(3)弊端: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强,威胁中央集权。试图解决:文帝采用拆分诸侯国的方法,景帝采用战争的方式。武帝:采用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解析:(1)从“诸侯国、国君之姓”可得出对象主要有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古代先王后代。根据所占据的比例可得出同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根据“地理位置”可得出同姓贵族的封地大多占据重要区域。(2)根据“秦郡邑而促”可得出材料三认为秦朝亡于郡县制度(或孤立而亡);根据“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可得出秦朝亡于暴政。(3)弊端:根据“汉初郡国并行制最大的弊病就是诸侯国不可避免地
28、要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并对皇权和国家统一构成威胁。”得出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强,威胁中央集权。试图解决:根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得出文帝采用拆分诸侯国的方法,景帝采用战争的方式。武帝:结合所学可得出汉武帝采用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江村大墓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
29、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如图: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
30、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1)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村大墓印证了汉朝的哪些时代特点?答案:(1)理由:从已有说法看,原来认为凤凰嘴为霸陵的说法已经被现代考古否定;从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规模看,符合汉代帝王级别墓葬特点;从陵园特点看,符合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特点,与窦皇后墓同园就应该是汉文帝墓;从陪葬品和封土看,符合史书关于文帝节
31、俭的记载。(2)特点:大墓为帝后级别独有的墓葬形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大墓“皆以瓦器、不治坟”的特点,印证了西汉初年实行提倡节俭的休养生息政策;大墓出土的铜印表明汉代字体为隶书。解析:(1)理由:由材料“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可知,从已有说法看,原来认为凤凰嘴为霸陵的说法已经被现代考古否定;由材料“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铜印章刻有
32、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可知,从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规模看,符合汉代帝王级别墓葬特点;由材料“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可知,从陵园特点看,符合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特点,与窦皇后墓同园就应该是汉文帝墓;由材料“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
33、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可知,从陪葬品和封土看,符合史书关于文帝节俭的记载。(2)特点:由材料“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墓为帝后级别独有的墓葬形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由材料“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及所学知识可知,大
34、墓“皆以瓦器、不治坟”的特点,印证了西汉初年实行提倡节俭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材料“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墓出土的铜印表明汉代字体为隶书。28、“中国”探源“中国”的称谓始于何时,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某班同学围绕“中国探源”开展研究性学习。(1)寻找“中国”一词的来源,同学们想到商朝的_,(单选)但只找到了“中”字,没有找到“国”字。A石器B陶器C玉器D甲骨文(2)接着在西周的何尊铭文中,同学们找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它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_。(单选)但何尊铭文记事简略,只提供了关于“中国”地域范围的一种认知。1A实物证
35、据B图像证据C口传史料(3)探究“中国”的含义,需查阅更多材料。A.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国语越语B.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史记天官书C.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汉书陆贾传D.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清)平定罗刹方略界碑文以上材料里的“中国”含义不尽相同。体现文化含义的材料是_;体现政治疆域含义的材料是_。(填写字母)至此,同学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含义不断丰富。(4)秦汉时代,政府创设和推行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中国”一词逐渐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结合所学,从
36、以下几个方面列举具体内容各一。政治方面:中央:_地方:_经济方面:_文化方面:_(5)在“中国”探源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对古史研究最有价值的是考古资料,它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这引起大家的争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简述理由。_答案:(1)D(2)A(3)ACBD(4)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5)不同意。理由:考古资料的确非常有价值,但它不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古史研究需要多项史料共同印证才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故D项正确。(2)根据材料“接着在西周的何尊铭文中”可知这是实物证据,A项正确。(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体现文化含义
37、的材料是AC;体现政治疆域含义的材料是BD。(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创设和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巩固统一,政治方面,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实行统一度量衡,实现全国度量衡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统一文字。(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资料的确非常有价值,但它不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古史研究需要多项史料共同印证才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
38、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材料二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孙子兵法谋攻材料三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历史时期之一。从文化发生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从社会转型来看,两段历史时期都随着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外一种社会形态,具有共同的历史趋势,同时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呼唤新的社会、新的人。虽然中西方社会有历史共性,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如从结果来说,两者之后的社会形态有所
39、不同。摘编自李静等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反映的社会信息。(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比较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答案:(1)信息: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孟子对国家治理中如何进行社会分工的思考;材料二反映出春秋晚期争霸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局面下,孙武对在战争中如何克敌制胜、尽最减少危害和损失的思索。(2)说明: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都体现出中西方社会特有的历史共性和各自的文明个性,因此,两者之间不能进行机械的对比。但从历史基础、历史使命和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剖析,应不难发现其历史共性。解析:(1)信息:根据材料一“劳
40、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可知,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孟子对社会分工的思考;根据材料二“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晚期争霸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局面下,孙武对在战争中如何克敌制胜、尽量减少危害和损失的思索。(2)说明:依据材料三“从文化发生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从社会转型来看,两段历史时期都随着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外一种社会形态,具有共同的历史趋势,同时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对
41、社会、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呼唤新的社会、新的人”、“虽然中西方社会有历史共性,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如从结果来说,两者之后的社会形态有所不同”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都体现出中西方社会特有的历史共性和各自的文明个性,因此,两者之间不能进行机械的对比。但从历史基础、历史使命和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剖析,应不难发现其历史共性。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
42、家庭,甚至小家庭,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秦简封诊式“封守”条记一个士伍甲家,亲属共四口人,除甲夫妻外,没有已婚成年男子,有一大女子,还特注明“未有夫”。这说明秦子辈成年尤其已婚大抵是要出分另立门户的。商鞅第二次变法提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对于这项改革,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族类意识淡薄。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
43、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前后家庭形态的变化。(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对秦家庭形态变革的影响。答案:(1)变化: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任答3点)(2)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44、”“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可分析出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根据材料“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可分析出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根据材料“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可分析出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根据材料“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可分析出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23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