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常考点1单选题1、东汉兴衰建立:_年_重建汉朝,定都_,史称东汉措施: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_,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_,裁减官吏,节省开支;_,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_。措施意义:社会经济在稳定的证据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_”东汉后期出现_和_交替专权的局面,豪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率众起义,称_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答案:25年刘秀洛阳加强皇权裁并郡县整顿吏治儒学光武中兴外戚宦官黄巾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
2、: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措施: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措施意义:社会经济在稳定的证据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豪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率众起义,称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得出:25年刘秀洛阳加强皇权裁并郡县整顿吏治儒学光武中兴外戚宦官黄巾2、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可见
3、,隋唐大运河()A使全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B推动了对外贸易全面繁荣C使北方的商品生产陷入持续低迷D便利于南北方的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材料与推动对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北方的商品生产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3、有学者指出唐玄宗时期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使职体系,使职差遣制度产生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基本取代了本职官员的权力和任务,如唐玄宗差遣他官任度支使、户部使、盐铁使等负责财政诸务,而户部则逐渐处于闲散地位。这表明A君权突破了制度体系B政事堂
4、失去了作用C三省六部制已经解体D行政效率逐渐降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使职差遣制度产生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基本取代了本职官员的权力和任务”可知,材料表明唐玄宗时期“差遣”制度突破了原先的制度设计,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事堂的作用,且唐代政事堂制度一直存在并发挥作用,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已经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行政效率逐渐降低”与差遣制度的实际作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小提示:4、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_运动。不仅为新兴的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_,影响十分深远。
5、答案:思想解放地主阶级源头活水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5、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_个监察区,每个区域设置_一人,监察地方。答案:十三刺史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故答案为十三;刺史。6、势力范围:东到_,西及_,南跨_,北至_。答案:
6、大海陇山江汉燕山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7、南朝时,君主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刺史),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这反映了当时()A庶族地主力量上升B中央集权制度遭受破坏C门阀士族影响巨大D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派皇家子弟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以抑制地方豪强势力,但宗室往往兴兵犯上,为了监视他们,皇帝另派寒人出身的典签佐之,实际是代表皇帝监视诸王,牵制地方军事大政,题干材料“刺史行事之美
7、恶,系于典签之口”反映了南朝时寒人出身的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上升,A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排除B项;由题干可知,士族势力遭到限制和打击,排除C项;分化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小提示:8、在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时间是A581年B589年C618年D689年答案:B解析:西晋灭亡之后进入南北朝时期,589年隋朝统一全国,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9、巩固统一统一车轨、_、货币、法律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_。编制
8、_,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答案:文字法律户籍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因此,处为文字;处为法律;处为户籍。10、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已经使用天然火,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答案: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已经使用天然火,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北京人。解析:元谋人北京人11、某朝官员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时任给事中的某官员行使职权,驳回诏书。【注:给j事中,秦始置,汉魏相沿。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
9、对,讨论政事,故名。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五代、北宋初门下封驳之职渐废。】由此推断,这一片段可能发生的朝代是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某朝官员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时任给事中的某官员行使职权,驳回诏书”可知是唐朝时期,B项正确;秦朝时期没有给事中官职,排除A项;明清时期,宰相已经废除,排除CD项。故选B项。小提示:12、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选官制度。这说明朝代制度选拔标准或方式汉代察举制德行学问,荐举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品评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A政府对读书人控制减弱B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C世家子弟入仕
10、日益受阻D官员选拔整体趋向公平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拔标准从举荐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这种演变趋势体现了官员选拔整体趋向公平,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科举选官注重读书人的考试成绩,因此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体现了政府对读书人控制逐渐增强,而不是减弱,排除A项;“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的说法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而且说法过于武断,排除B项;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读书、考试入仕,故“世家子弟入仕日益受阻”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13、主观条件秦_优越,_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_,_较为_。_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11、答案:地理位置物质基础广纳贤才吏治清明商鞅变法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主观条件。(1)从位置上看,秦国有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地理位置优越,加之几代诸侯王的经营和积累,秦物质基础雄厚。(2)秦历代君主励精图治,严明法令,广纳贤才,国家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3)秦自商鞅变法后,国家尊崇法家思想,奖励耕战,军事实力强,国家日益强盛。14、东晋和南朝为解决北方流民侨置问题,推行了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土断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据此可知,土断政策A得到了士族的广泛支持B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C使侨民重新分得了土地D有利于加强中
12、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可知,土断政策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得到了士族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土断政策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使侨民重新分得了土地,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15、文学: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_、_上答案:汉赋乐府诗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真实情况。所以空白处应填汉赋、乐府诗。填空题16、
13、西晋(1)266年,_代魏称帝,国号_,史称西晋;280年,完成统一。(2)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_、鲜卑、羯、_、氐;在西晋发生内战时,这些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316年,内迁_贵族灭西晋。答案:司马炎晋匈奴羌匈奴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炎建立西晋,国号晋。五胡内迁中,包括匈奴、鲜卑、羌、羯、氐。西晋被匈奴所灭。17、过程:_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_趁机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_一起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答案:755安禄山史思明解析:略18、作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提高了_,是中国政治制度的_,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
14、办事效率重大变革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各部门之间相互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所以是办事效率,是重大变革。19、_是比较客观、公平的考试制度答案:科举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比较客观、公平的考试制度。20、观察中国古代各朝疆域版图,回答问题(1)请按照示例将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朝代:唐朝判断依据: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2)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特点。答案:(1)朝代:秦朝:西汉:唐朝判断依据: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将西域纳入版图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实行郡县制;郡县首领由朝廷直接任命;建造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等
15、。:创设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设置河西四郡等。:设安西都护符和北庭都护府等。(2)统一、多民族融合等特点。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第一幅图示秦朝的疆域图,判断的依据可知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是秦国完成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对地方的措施,主要从郡县制,建筑长城和修建直道和驰道来回答。第二幅图反映的是西汉疆域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西域已经属于汉朝的疆土;对地方主要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在全国设立13个州刺史,进行对地方管理。第三幅是唐朝,对地方主要答出设安西都护符和北庭都护府即可。(2)秦朝、汉朝和唐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点可以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民族融合的加快。21、科技(1)印刷
16、术:唐朝已有了_的佛经、日历和书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品是_。(2)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答案:雕版印刷金刚经解析:略22、“六朝”:三国时期的吴、东晋、_、齐、梁、_均定都今天的南京,统称为六朝。答案:宋陈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王朝均定都在今天的南京,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23、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_开通大运河意义:_答案: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
17、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的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处为广设仓库;处为兴建洛阳城;处为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4、4世纪下半叶,_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_后前秦政权崩溃答案:前秦淝水之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
18、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所以,处为前秦,处为淝水之战。25、与吐蕃(和亲会盟)(1)唐太宗把_嫁给吐蕃赞普_,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2)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答案: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解析:略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有同学按时间先后顺序将“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序号名称表述世官制主要实行于先秦时期;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该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予官职;该制度以门
19、第作为选官主要依据,为士族政治的实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不利于中央集权。参照,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的表述。答案:察举制;主要实行于两汉,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干练的官吏,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驾驭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科举制;产生于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度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选拔公平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
20、大量人才,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古代各朝代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内容。据材料可知,为先秦时期的世官制,故可填汉代的察举制,表述可答察举制的特征,对当时和后世的作用。即察举制是主要实行于两汉,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干练的官吏,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驾驭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据材料可知为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故可填起源于隋唐的科举制,表述可答科举制制的特征,对当时和后世的作用。即科举制产生
21、于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度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选拔公平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大量人才,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小提示: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并无决策权。“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但实际上大概未曾有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一是传承皇帝诏令制书,二是
22、监察百官。三公之下,则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事务的“诸卿”,或习惯地称为“九卿”,但实际名额并不限于九。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1)材料一中的秦朝的官职有哪
23、些?根据材料,试分析秦朝行政架构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唐朝三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答案:(1)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官员。特点:形成了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三公九卿,实行分权,相互制约权力层层集中到皇帝之手。(2)内容: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封建官僚体系日趋严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1)官职:根据材料“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三公
24、九卿制度;:根据材料“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一是传承皇帝诏令制书,二是监察百官”、“三公之下,则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事务的诸卿”及所学知识可得,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官员。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形成了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三公九卿,实行分权,相互制约权力层层集中到皇帝之手。(2)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三省六部制指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根据材料“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及所学知识可得,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封建官僚体系日趋严密
25、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答案:(1)设立中朝;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推行察
26、举制(2)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皇权为中心;作用:削弱朴树,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解析:(1)根据所学,可从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等角度概括,可得出主要有设立中朝;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推行察举制(2)根据所学可得出特征是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皇权为中心;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削弱朴树,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圈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
27、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据贞观政要材料二: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咤风云,荡平群寇,修齐庶政,然后南征北讨,收服四裔,威令所行,东综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亚,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极印度及海洋洲,国势之盛,且超汉代而上之,太宗诚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据成本俊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业(193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主要政绩。(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对唐太宗的评价角度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主要政绩: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新制度,劝课农桑,形成盛世;实行开明开放的民
28、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不同:第一则材料的视角是国家治理;第二则材料是民族英雄。原因:前者为古代帝王治国理政服务;后者服务于民族抗战大局。解析:(1)主要政绩:根据材料一中“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无敢侵欺细人”可知,选贤任能,政治清明;根据“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圈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创新制度,劝课农桑,形成盛世;根据“(行旅)不赍粮,取给于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和外交方面分析可知,唐太宗的政绩还包括,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推动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不同:
29、根据材料一中“官吏多自清谨”“囹圈常空”“外户不闭”“取给于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视角侧重国家治理;根据材料二中“(唐太宗)南征北讨,收服四裔”“太宗诚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等信息可知,其视角为民族英雄。原因:根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材料二出自“(1935年)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业”,结合两者的观点和写作背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导致两者评价角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前者为古代帝王治国理政服务,后者服务于民族抗战大局。30、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
30、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三载一考,三考黜陟幽明。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三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31、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激化,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措施:废除鲜卑旧俗,实行汉化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腐推行均田制。(2)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加速了汉化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儒家)文化。作用:推动了北方经济文化恢复、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为中国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1)根据“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背景主要是北魏风俗落后,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措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有废除鲜卑旧俗,实行汉化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腐,推行均田制等。(2)洛阳“礼仪富胜”的原因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加速了汉化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儒家)文化。作用根据“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主要是推动了北方经济文化恢复、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为中国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1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