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易错题集锦1单选题1、枢垣纪略记载:“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复奏议,系清字者,皆由满洲章京办理,系汉字者,皆有汉章京办理。”这表明军机处A对文书进行分类处理B负责皇帝谕旨的撰拟C是中央机构重大变革D形成了相互监督态势答案:A解析:军机处的重要文书分“清字”和“汉字”两种,分别由满、汉章京负责归档,表明军机处对文书进行分类处理,A项正确;负责皇帝谕旨的“撰拟”与材料中军机处“缮写谕旨,记载档案”等不符,排除B项;仅用谕旨的分类处理制度,不能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央机构重大变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的文书处理,没有反映军机处官员间形
2、成了相互监督的态势,排除D项。故选A项。2、雍正帝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墙壁上十分醒目地悬挂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其渴望的实现主要依赖于A军机处办事效率高B皇帝自身勤政务实C内阁辅助处理机务D权分六部君臣共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设置的军机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项正确;皇帝自身勤政是影响因素,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内阁在明朝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小提示:3、明代以前,
3、士大夫们积累紧财富的方式通常是买地;明代以后很多士大夫开始经商,用钱来投资或者做生意。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繁荣推动社会观念变革D“工商皆本”观成为主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前士大夫们的财富主要用于买地,明代以后,士大夫开始经商,将财富用来投资或者做生意。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使得人们财富观发生变化,因此出现材料现象,C项正确;明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排除AB两项;明代的经济主流思想仍然是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排除D项。故选C项。4、黄宗羲指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要做
4、到“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他意在A强调道德修养B弘扬个人主义C批判君主专制D倡导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可知,黄宗羲强调学问要有用,或者治天下、或者为民用,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主张,D项正确;道德修养、个人主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项;黄宗羲在材料主张中没有明确的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5、宋代陆九渊认为,朱熹格物致知式的认识论使求理缺乏系统性,应当自省内心;明代王阳明进一步提出致良知理论,认为天理就在人心中,只是被私欲掩盖,故发现人内心的知且知行合一就可以达到圣贤之境。这反映心学A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B突破儒家思想的精神桎梏C反对
5、士人研习儒学经典D受到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陆九渊主张应当自省内心,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理论,认为天理就在人心中,这说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A项正确;心学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B项;反对士人研习儒学经典,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受到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6、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二十七的树艺中记有从海外传来的甘薯及其种植方法,卷十九及卷二十还收有泰西水法。这说明徐光启()A总结了北方人民生产经验B创新了甘薯种植方法C汲取了国外农业科技成果D开展了农业科技实验答案:C解析:根据“记有从海外传来的甘薯及其种植方法,卷十九及卷二十还收有泰西水法”
6、可知徐光启这是在农政全书中汲取了国外的农业科技成果,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徐光启对国外农业科技成果的汲取,而非终结北方人民生产经验和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排除AD项;徐光启没有创新甘薯种植方法,排除B项。故选C项。7、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答案:A解析:廷推而来的高级官员意味着得到了官僚体系的认可,这种制度较为理性,有助于构建政治领
7、导层,A项正确;廷推制度与加强专制无关,排除B项;明代废除了宰相,排除C项;廷推是在现有官员体系中推选,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清代前期对一些地区的治理措施(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地区治理措施西藏地区驻藏大臣、金瓶掣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台湾地区府县制度:设置台湾府东北黑龙江流域军府制度:设置黑龙江将军等内蒙古盟旗制度新疆北疆:军府制度(伊犁将军)西南地区改土归流A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初现B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缓和C朝廷奉行内外相制的政策D政府因地制宜管理边疆地区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归纳可得清代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因地制宜,从而巩固了统治,D项正确;
8、“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初现”为秦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内外相制是宋代在京城内外保持兵力平衡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9、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事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大臣,恢复军机处。上述演变反映出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B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C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从设立到裁撤到恢复,都是因为君主集权的需要,B项正确;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
9、器,不是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10、清朝皇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而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西域都护B文成公主入藏C设置驻藏大臣D设置伊犁将军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西藏与新疆地区民族事务归属该机构管理;顺治皇帝对五世达赖喇嘛册封,康熙皇帝对班禅大师进行册封;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大师共同管理西藏。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排除B项;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
10、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上表反映了A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B布匹在宣德至景泰年间是最主要的支付手段C布匹、稻谷一直作为支付手段D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可以看出,从明初到明代中期,土地买卖契约中,宝钞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说明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D项正确;明初白银使用明显低于宝钞,排除A项;宣德至景泰年间,各种支付手段都存在,因此不能认为布
11、匹是当时的主要支付手段,排除B项;天顺至弘治年间布匹不再作为支付手段,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资料,据此推测,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皇帝“昧爽临朝,日宴忘餐”还是招架不了,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政府的结构中,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够在军政、庶政或监察方面大权独揽。“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颇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感之,所以稳当。”A设内阁B废丞相C设军机处D密折奏事答案:B解析:确定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寻找出三则资料的相同之处,从“昧奚临朝,日宴忘餐”“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得出皇帝政务繁忙,从“政府的结
12、构中,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够在军政、庶政或监察方面大权独揽”得出皇帝大权独揽:“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事皆朝廷总之。”得出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归六部,各部门牵制,得出没有人和机构能独揽大权,集权于皇帝。三则材料都指向废丞相,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设内阁,排除A项;军机处和密折制是清朝的,与题干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13、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花木栽培、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生态农业已具规模C农业经营方式革新D租佃关系较为成熟答案
13、:C解析:根据材料“潘允端亲自参与管理和发放工资,”可分析出可见主要是雇佣关系,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近代开始,排除A项;农业的多种经营方式结合并不等于生态农业,材料并未体现对生态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所述潘允端亲自参与管理和发放工资,可见主要是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4、顺治十八年(1661年),工部尚书苏纳海奏议:“袭尔两岛,得遂猖狂者,实待沿海居民交通接济,今将山东、浙江、闽广海滨居民,尽迁于内地,设界防守,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则海上食尽,鸟兽散矣。”由此可知,在苏纳海看来A郑氏割据力量危及清朝统治B海禁政策应当持续加强C沿海官员不愿执行朝廷政令D清延有
14、意松弛海禁政策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苏纳海认为只要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就能断绝沿海抗清势力的补给,从而使其逐渐消亡,因此他主张的是持续加强海禁政策,B项正确;苏纳海主张的是海禁政策,并没有论述郑氏割据势力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沿海官员的态度,排除C项;清廷是有意强化海禁政策的,排除D项。故选B项。15、明朝前期,政府规定除朝贡贸易外,民间不得从事海外贸易;隆庆元年(1567年),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调整,开放海禁。这一变化A导致了朝贡贸易体系的瓦解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维护了沿海地区秩序的稳定D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从明初的“民间不得从事海外贸易”到
15、隆庆元年“开放海禁”,这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说明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D项正确;开放海禁并没有使朝贡贸易体系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不能说明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B项;开放海禁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而非维护沿海地区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填空题16、_年,元朝爆发_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答案:1351农民解析: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17、郑和下西洋(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概况:15世纪前期,_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_沿岸。(3)影响积极:郑和
16、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_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答案:明成祖红海半解析:根据所学,(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影响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18、结合所学完成下表中空白部分,梳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17、时期态势人物主要思想特点地位先秦兴起孔子治国原则道德规范(春秋战国)未受重视孟子荀子汉代新儒学董仲舒神学化正统化政治上成为正统思想,思想上确立为主流。宋明新发展程朱陆王“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世俗化成为官方哲学,巩固统治地位明清新活力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实用性批判性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答案:时期态势人物主要思想(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内涵)特点先秦兴起创立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治国原则道德规范孟子荀子孟子:仁政;“民本”;性善;人格修养荀子:性恶;礼法并施汉代新儒学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以刑辅德;三纲五常。神学化宋明新发展程朱陆王程朱理学
18、:理是“三纲五常”,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理在心中;发明本心、致良知。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世俗化明清新活力黄、顾、王批判理学、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实用化批判性解析:先秦:据材料“孔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仁、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并强调“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据所学可知,孟子主要思想是“仁政”,即给人民一定的土地,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并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人格修养,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据所学可知,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强调礼法并施。汉代:据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9、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其中为限制君权提出了“天人感应”;同时为加强君权提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并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并主张”以刑辅德“的主张。明清: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被称为“明清三大儒”,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政治上批判理学和君主专制;经济上,面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的主张。小提示:19、清朝政府专设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_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答案:理藩院因地制宜
20、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20、根据表格中时间的提示,填写出对应的历史事件(限中国史方面)。时间对应历史事件589年755年1069年1405年1689年答案:时间对应历史事件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呈现出繁盛局面。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根据所学可知,755年,身兼三个
21、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根据所学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根据所学可知,1405年,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扩展到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发兵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部边界。小提示:21、从_末年起,_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_”。_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_的目的,严厉禁止_,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答案:元朝日本倭寇明朝经济封锁海外贸易解析:结合明朝对外关系的内
22、容可知,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造成巨大破坏。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广州、福建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所传颂。22、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_。明成祖设立_。答案:丞相内阁解析:略23、社会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_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_
23、。答案:自给自足转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政治上,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西方社会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时,中国社会仍然停滞不前。所以空白处依次为自给自足、转型。24、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_和_政策。答案:海禁闭关锁国解析: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阻碍其缓慢发展的因素有海禁、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等政策。25、明朝后期李时珍的_、徐光启的_和宋应星_分布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答案: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24、解析:略材料分析题26、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在中国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爽,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蓄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糜云。新唐书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途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十一月南巡至
25、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接见参与疏泄工程的徽商代表,汪铨等人在扬州陈家湾得到亲见皇帝龙颜,闻其声的荣耀。更者,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动用了国家财政,这样的状况就促成了有关河工方面徽商的活跃。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摘编自曹水宪康熙帝与徽商的遭遇(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秦始皇在行政制度创建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他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帝王在我国统一的多
26、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答案:(1)贡献: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开创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2)措施:多次南巡;崇尚儒家文化和尊重汉族文化;重视河工治理,改善民生;武力平叛。原因:解决淮扬河工和大运河疏浚的财源问题的需要;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需要。(3)地位: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太宗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康熙帝捍卫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解析:(1)根据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
27、可知,秦始皇在行政制度创建方面做出的些重要贡献是: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开创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2)根据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可得出,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是:多次南巡;根据材料三“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可得出,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是:崇尚儒家文化和尊重汉族文化;根据材料三“谂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可得出,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是:重视河工治理,改善民生;根据材料三“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
28、动用了国家财政”,可得出,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是:武力平叛。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财政需要和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康熙帝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从建立、巩固发展、和捍卫这一历程分别概括三位帝王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
29、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
30、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3
31、)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并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不利因素。答案:(1)汉代: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清代: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恩威并施;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3)
32、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不利因素: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严格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传统观念的阻碍;传统科技的滞后性。解析:(1)边疆政策:汉代:根据材料“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可知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根据材料“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可知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根据材料“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知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清朝:根据材料“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
33、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可知设置边疆管理机构;根据材料“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可知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根据材料“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可知恩威并施;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作用:根据材料“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可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可知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根据材料“推进文化交流”和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民族交融;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变化:根据材
34、料“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可知粮食产量增长;根据材料“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可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可知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根据材料“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可知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说明:根据材料二和第二小题的答案及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不利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经济、政策、政治、观念、科技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严格推行重农抑商和海
35、禁政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传统观念的阻碍;传统科技的滞后性。28、帝国风貌悠悠华夏五千年,孕育了众多帝国。为彰显帝国风貌,某兴趣小组制作了若干学习卡片。卡片一: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卡片二:分裂中的帝国南北朝卡片三:世界性的帝国唐朝卡片四:落日下的帝国清朝(1)将下列选项对应至上述卡片中(填写字母)A开元盛世B胡汉通婚C军机独尊D文成公主入藏E.颁推恩令F.伊犁将军G.郡县乡里H.以孝治国I.设立河西四郡J.设台湾府卡片一_(10选3)卡片二_(10选2)卡片三_(10选2)卡片四_(10选3)(2)若增加“儒学转型的帝国宋朝”学习卡片,则下列对该时期“儒学转型”理解正确的是
36、A从德治思想到罢黜百家B从两汉经学到程朱理学C从敬天保民到孔孟之道D从程朱理学到西学东渐(3)请按题意将字母填入时间轴上方的空格内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心即理致良知C民贵君轻D新文化运动E.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F.焚书坑儒G.明天理,灭人欲H.克己复礼为仁(4)若进一步研究卡片三的主题,除已有的选项,还可补充哪些内容?试举三例。(5)请将中国古代帝王与其统治时期的特征相匹配。(填写字母)康熙(_)A无为而治明太祖(_)B走向鼎盛汉高祖(_)C经济重心南移唐太宗(_)D宰相制度结束宋高宗(_)E.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答案:(1)EGIBHADCFJ(2)B(3)东周:CH秦:
37、F汉:A宋:G明:B民国初:DE(4)三省六部、政事堂、科举制、贞观之治、丝绸之路、国际都会长安、遣唐使(5)EDABC解析:(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开元盛世是在唐代,胡汉通婚是南北朝时期,军机独尊是清代,文成公主入藏是唐代,颁推恩令是汉代,伊犁将军的设置是在清代,郡县乡里是秦汉时期,以孝治国是南北朝时期,设立河西四郡是汉代,设台湾府是清代。所以对应卡片一的是EGI,卡片二对应的是BH卡片三对应的是AD卡片四对应的是CFJ。(2)程朱理学形成于宋代,所以B符合题意罢黜百家是在汉代,孔孟之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学东渐开始于明清时期,所以选B。(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西汉汉武
38、帝时期心即理也,致良知是明代王阳明的主张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国初年出现的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也是在中华民国初年焚书坑儒是在秦代明天理,灭人欲是北宋理学家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是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所以东周对应的是CH秦对应的是F汉对应的是A明对应的是B民国初对应的是DE。(4)卡片三是唐朝时期,进一步研究唐朝可以列举与唐朝有关的史实,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贞观之治、丝绸之路、遣唐使等。(5)根据A中的“无为而治”可知,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因此A对应的是汉高祖;根据B“走向鼎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
39、是我国历史上的明君,在他执政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盛世局面,称之为“贞观之治”,因此B对应的是唐太宗;根据C“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C对应的是宋高宗;根据D“宰相制度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因此D对应的是明太祖;根据E“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因此E对应的是康熙。29、白银与国家治理材料一明王朝是以国家权力对编户的控制为基础的,这种控制以“画地为牢”的里甲制为基础,以“配户当差”的方式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难以维系国家统治秩序。原
40、有大户负担重,小户负担轻的佥派差役原则,实际往往演变为佥派中农、贫农负担差役。此外,明中期以来,官豪之家纷纷求田问舍,广置田产。面对这种现象,地方官员采取种种权宜变通措施,朝着利用白银货币作为核算和支付手段的方向发展。根据史书推算,这一时期国内的年均白银产量大约三万两左右,而一艘马尼拉大帆船的载银额度,可达四十余万两。材料二随着赋役制度调整的完成,大量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进入政府资源运用领域,改变了整个赋税财政体系的运作机制,使明朝政府财政货币化。在这一变化下,国家各种财政收入最后都以白银形式进入国库,国家财政的支出,如:官俸、军费、佥募劳役等,都以白银形式支出。这种以白银为运作手段的治理方式与依
41、赖控制人身关系来运作的治理是不同的。如:明代初期作为征收赋役依据的黄册,“户”的内容主要记载男女人口和财产构成。到了万历年间,作为征收赋役依据的实征册,“户”下的登记内容是土地财产和税额。到了清代,一户可有两千余人(这时的户明显不是一个家户)。这时,国家不必控制具体实在的家户,继而提供了国家与社会之间产生各种中介力量的空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交往和组织的可能性,维持社会稳定更多是通过乡村中的礼仪秩序和王朝正统的文化象征。摘编自侯旭东、甘阳编新雅中国史八讲(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代中期的社会现象。(2)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明清时期“白银与国家治理”关系的理解。答案:(1)原有赋役制度原则无法落实
42、,影响了统治秩序;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使政府无法准确掌握土地情况,赋役收入受到影响;明代官员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改革大量白银流入中国(2)水平一:学生能准确论述白银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双向关系,同时在白银推动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方面,能够从:赋役制度的变化、财政货币化、基层治理的变化三个角度进行论述。水平二:学生仅能简单论述白银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双向关系,同时能够比较详细论述白银推动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或能够详细论述白银推动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水平一:学生能够简单说明白银推动国家治理的转变。解析:(1)根据材料“明王朝是以国家权力对编户的控制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难以维系国家统治秩序。”可分
43、析出原有赋役制度原则无法落实,影响了统治秩序;根据材料“官豪之家纷纷求田问舍,广置田产。”可分析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使政府无法准确掌握土地情况赋役收入受到影响;根据材料“面对这种现象,地方官员采取种种权宜变通措施,朝着利用白银货币作为核算和支付手段的方向发展。”可分析出明代官员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改革大量白银流入中国。(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白银对国家治理的作用和国家治理对白银的影响两方面去回答。30、统一历程中国,一个伟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然而,伟大的中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数千年的历程孕育发展而来,而这过程中既有成就亦有曲折。(1)以下是历
44、史上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请将这些言论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字母)、“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治者,有城国(农业社会),有行国(游牧社会)。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北人谓上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上德王,故为拓跋氏。、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A西汉B北宋C北魏D清代E.春秋:_:_:_:_:_(2)有人认为这些言论事实上对应了不同的政治制度或历史事件,并做出以下判断:A.此条体现出分裂时代的民族融合政策。B.此条可印证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C.此条可联系到灵活多变的民族区域管理制度。D.此条可印证华夏认同这一观念的存在。E.此条可作为10世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之一。请将上述判断再与之前史料进行对应。(填字母):_:_:_:_:_(3)请根据下侧的图片与说明,分析这块石碑最有可能是什么朝代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国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它有什么史料上的价值?图片说明:这是竖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会盟碑”,碑文由汉藏两种文字写成。记载了东土大国的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