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中低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见解【内容提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教学目标,本人提出“三读懂、三结合、三利用”的观点。【关键词】三读懂 三结合 三利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此难点,当然最好是从中低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
2、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首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富有个性的过程。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
3、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本人提出以下几个观点。一、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的道理,教学设计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水准的高低,而决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对教材,对学生三方面“实情”的了解程度,要求做到三读懂。 (1)读懂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指向,是我
4、们广大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航标灯。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如果没有明确“标”,把握“度”,降低或拔高要求,都是舍本求末。 (2)读懂教材。二期课改教材按单元分主题进行编排,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教师读懂教材就是要先通读全册教材,把握主题单元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课,发现教材的阅读价值,大胆取舍,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无论是最基本的是字词的积累与运用,文本思想的解读与感悟,还是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都要了然于胸。如此的解读,才能避免了盲目性和走过场,预案针对性强,才更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读懂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学生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好思
5、维特点、身体素质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起点也不同,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与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阅读教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因材设教”。这里的“因材设教”既可有目标的差异,也可有进度的差异,还可有指导方法的差异。二、过程“三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舍得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达到读悟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 (1)读悟结合。读即朗读,悟即品
6、悟。朗读和品悟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才能走进文本。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诚然没错,但是如果一味为了突出多读的效果,不管读的怎么样,也不管为什么要读,只是变着花样的翻新就难免造成“盲区”。如此的朗读训练,怎么谈上有效性? 我认为朗读要体现出目的性和层次性。如在教学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这篇课文是中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真实记录,着实让人感动。但是那个年代距离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太遥远了,对登山这一挑战身体极限的运动,孩子们也比较陌生。我班的学生课外知识积累又比较薄弱,怎样才能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
7、感受,去理解,去体验,乃至与文本产生共鸣?于是,在课前我收集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补充资料,在揭示课题前媒体出示补充资料,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获取相关的信息,他们知道了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8848、13米,相当于21座金茂大厦那么高。高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温偏低。在北坡8600-8680米的悬崖峭壁间有一个被称为“第二台阶”的地方,它是一段近乎直立的4米左右的绝壁,像一面高墙堵在通往山顶的唯一甬道上,从1921年到1938年,英国人7次从北坡侦察攀登,最终都被这“第二台阶”阻退而以失败告终,因此,英国人称这是一道鬼门关,连飞鸟也不可逾越。在解决“逾越”是“不可超越”的意思后,我怀
8、着满腔的热情激动地说:“连英国人都望而生畏的地方,所谓可怕的“第二台阶”连飞鸟也不能飞过的地方,可我国的登山健儿却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把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最高处,给世界一个惊喜和骄傲,给世界创造了一个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和他们走进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真实时刻。齐读课题,读出从没有过的骄傲,重点指导读题,由课题入文本,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学习课文就不盲目和听不懂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登山健儿“攀登的艰辛”,先让学生体会“第二台阶”的不可逾越,再找出他们如何克服、如何攀登的语句,反复朗
9、读,在朗读中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进一步体验登山健儿的顽强毅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融于反复的诵读中。为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我还运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有引读、自由读、男女读、小组读等等,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读得有滋有味,读得入情入境。可见,只有把朗读与品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只有真正地明白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情感;这样的阅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在凭借文本会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说一说故事。如起死回生中,通过复述扁鹊给太子治病的这
10、部分内容;田忌赛马中复述两次赛马中的一次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表达能力。 (3)读写结合。“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都很强的基础性学科”,读写结合就是一种好形式,寓学于用,寓用于学。如在教学南极风光一课时,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南极光和南极地下宝藏四要点中,南极冰雪的自然景观可谓难点。我在教学中作了周密的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既展示了各种真实景观,又引导展开想象,还联系课文理解风的把戏,从而感受南极冰雪特有的奇景。在各种信息的碰撞下,我设计了“有的地方,风还把学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有的像”。 学生在体会语言之美,南极冰雪的奇特时,他们的情感
11、已经深深地陶醉其中,让他们及时表达,是为他们创设由内化到外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的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最后我进行总结:不管什么形状,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即晶莹剔透,绰约多姿。即刻学生们清楚的知道了这段话的结构。三、评价“三利用”,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助推器。 评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它能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实践,坦诚地交流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阅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评价。无论是正面的,负面的,甚至中性资源都值得利用。 (1)正面资源的利用。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你读得有感情,把妈妈担心的语气读
12、了出来!”“呀,孩子们多高兴啊!”“语音准确,并且没有漏字。”这样的评价,比起“棒,棒,你真棒”“读得不错,很好!”“了不起!”这类不着边际、不负责任、笼统的评价语要有实效得多。 (2)负面资源的利用。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得不好或回答不上来,这是常有的事。教师是不是也要进行评价呢?如果没有评价会不会导致学生情绪受挫呢?我们可采用鼓励、引导、点拨的方式。在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准确时,“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相信你一定能想出来的。”“别紧张,相信你能行的!”的方式。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
13、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3)中性资源的利用。这类资源介于正面与负面之间,很难让人注意到。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好也不能说不好的情况下,教师的点点头,微微一笑等肢体语言也能传递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对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低年级儿童刚接触阅读这门功课,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低年级教学的“起步难”。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真正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参考文献】1、王兰兰,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研究。发表于读与写杂志。2、胡存武,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表于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3、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4、高慎英,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 。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5、 陈淼君,孔璐璐,教师专业化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发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杨晓滨,徐同胜, 对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发表于南昌高专学报。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