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业二十年的老会计经验之谈,如果觉得有帮助请您打赏支持,谢谢!关于管理会计实践进程的几点思考【会计实务经验之谈】无论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或非营利等组织,无论是以实体或虚拟形式存在的组织,无论是大规模或微小的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自从会计工作为组织内部管理提供服务的那一刻开始,管理会计的细胞已经在内部管理的“毛细血管”里默默耕耘。纵观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历程,从邯钢“降成本增效益”模式到如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各类管理工具的大量运用,管理会计实践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国内经济新常态的日趋复杂,管理会计不断探索和创新着其中国特色。温故而知新,总结众多实践案例中的成功或失败经验,
2、笔者认为,对于尝试运用管理会计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组织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管理会计的根基在于数据管理会计是在管理过程中对价值进行计量的会计。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模式的风起云涌,宏观组织与微观组织可利用的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组织内部数据信息大量存在,类型多、海量化而价值密度低是典型特征,碎片化、组织层次带来的隔阂是典型问题,这些阻碍了组织对于数据价值性的获取,数据也无法还原业务的完整性。管理会计是对过去数据分析、现在数据重构、未来数据预测的过程。数据的价值性是管理会计的最大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大数据的筛选、整理,通过多维度分析、数据挖掘分析、决策建模分析等 手段满
3、足组织前瞻性的要求。信息系统就像老中医的一双慧眼,“望” 数据的收集与清洗、“闻” 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问” 数据的分析与解读、“切” 还原与显化,管理会计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结果,以看清数据烟雾背后的意义,即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怎么为管理活动提供服务不同的管理工具回答不同的管理问题。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的模式各不一致,或有目标的选择工具综合运用,如中航工业实践的“全面预算+EVA管理+全寿命周期目标成本法+项目总会计师系统建设”、中国联通河北公司实践的“财务共享中心+激发基层单元活力+内部电子商城”;或针对某一特定战略目标运用,如中国电网许继集团实践“基于战略执行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京东集团实践的“
4、基于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等;或以管理工具推动管理哲学践行的运用,如宝钢金属实践的“阿米巴价值创造”等。受制于组织历史、经营模式等因素,管理工具在各组织的运用并无普适性,以己为本显得尤其重要,与组织的组织架构、治理文化、业务链特性等相匹配是成功的基础。总而言之,管理工具只回答一个问题:怎么为管理活动提供服务。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从20世纪初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的平衡计分卡和绩效管理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因管理会计实践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如今的中国,经济处于发展的新常态期,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组织对于内部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管理问题产生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下,这给管理会计提
5、供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但管理会计理论终究是舶来品,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都需要中国文化的土壤。我们应从中国传统的“系统观”协调看待管理会计实践的平台、机制和体制问题,解决实践的根基、分权与分利的问题,追求整体组织的协调性和最优效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管理会计实践的大忌。管理会计意味着“打破”当战略视野、资源配置、决策控制和绩效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会计活动进行资源的配置,管理活动与财务活动之间关系的整合就意味着打破,这需要财务打破原有的财务视角来看待业务管理问题,还原价值真正产生的过程,看清谁在组织价值链上创造价值。无论是自上而下的价值和绩效指标到业务活动的追根溯源,还是自下而上的业务数
6、据到价值和绩效指标的推送,不同的逻辑思路都代表着打破旧观念和惯性思维方式,重新理顺和勾稽管理会计对于管理活动的描述。与财务会计的“姐妹关系”随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推广普及,会计核算已经变成会计车间的产品,从事会计核算相关工作的财务人员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分子。财务工作的重心向管理会计方向发展,但财务会计并不能与管理会计人为地割裂。财务会计是结果,管理会计是结果前端的过程,两者不可分离,是财务产业链的前端与后端,轻视谁或重视谁对于发挥财务产业链的价值性都不可取。管理会计以组织战略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导向,要明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服务的目标,在问题和目标双重驱动下,参与者在机制的保障下通过管理工具实现既定的应用效果。管理会计就是在这样的框架体系下逐步取得实践的真知。小编寄语:不要指望一张证书就能使你走向人生巅峰。考试只是检测知识掌握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千万不要再考试通过之后,放松学习。财务人员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人际沟通,实务经验,excel等等等等,都要学,都要积累。要正确看待考证,证考出来,可以在工作上助你一臂之力,但是绝对不是说有了证,就有了一切。有证书知识比别人多了一个选择。会计学的学习,必须力求总结和应用相关技巧,使之更加便于理解和掌握。学习时应充分利用知识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实质,找出核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