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 作者: 日期:16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1、对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对话,从语言形式看,有赞美式、含蓄式、渲染式等,从理答方式看,有简单肯定、引申评析、追问、转问、换问、讲解;从对话效果看,有点、拨、挑之分。请从对话效果的角度,辩析点、拨、挑。答:对话,就是二者或二者以上之间的谈话,在课堂上包括人与人(师生)和人与物(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有声对话和无声对话.从对话效果看,有点、拨、挑之分。点是指对话开始时教师把握的准确的切入点,以便快速准确进入对话;拨是指对话过程的引导和深入;挑是指在对话中加入新的话题,引起与对话相关的更多的话题。(1)点:“此时无声
2、胜有声” 对话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普遍感到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对话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听清楚对话双方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对话双方的精华所在,听清楚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双方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 (2)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对话活动中,有时对话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者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这时,教师不可以用“双法的观点都有道理”之类的话来化解纷争,因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作用,学生并没有达到共识。如果让学生还固守着自己明显带有局限性的答案,那么
3、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写山用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句子,按理鸢飞戾天者应该更加激发功名之心,怎么会息心呢?我认为作者在写作时有疏漏。”对于这样的观点,有些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反对者认为“因为作者看到寒树们互相轩邈,感到这样争下去没有意思,于是才有了息心的心理啊”,一时仁者见仁,知者见知,莫衷一是,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做“和事佬”的角色,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看到的仅仅是山上的树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醒悟过来:原来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促使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了,“峰”只是作者议论
4、的一个媒介.教师的一个问题就能使对话难点处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由此可见,生生对话中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 (3)挑:“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或者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教者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善于激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人文主题的深刻体会。在教学寒风吹彻一文时,在差不多结束对文章语言魅力探寻的生生对话时,最后发言的女同学在充分肯定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后提出,尽管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但她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写得太灰暗。对于这一观点,教师并没有轻易放过,因为学生的这一问题正好是探究编者意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
5、好时机,他立即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对话深入了下去:“有人说这是一篇描写苦难的文章,写得比较灰暗,与我们同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应该选进中学课本,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一言既出,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气氛之热烈,发言之踊跃,观点之鲜明,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对话的结果是,大家普遍认为,对于身处城市的当代中学生而言,对于苦难的理解与认知基本是缺乏的,读了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了解在我们的国家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苦难之中,还没有摆脱生活中的窘境,知道了这一切,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反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切,我们可能对民族的现状一知半解,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又
6、如何想到关心那些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应该说,这样的认识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也是符合编者人文教育的主题的。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2、简要说明:提问和追问的联系和区别。答:所谓提问就是提问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首先,提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途径.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其次,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的新鲜的观点和深
7、刻的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第三,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第四,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所谓追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去把握它?上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追问展开分析,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讨论。另外,可以正面设问,也可以反面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离不开教学提问。心理学家认
8、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师生问答是使课堂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思维的发展。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的深化,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追问往往能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地探究问题的实质,避免浅尝辄止.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与追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要慢慢诱导,追问要言辞适度,就事论事,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而又不干扰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追问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点和难点,追问才能问到关键处.3、简要说明:讲述和讲授的区别。答:讲授法是讲述方法,讲解方法,讲读方法和讲演方法的总称。讲述是
9、讲授的一种具体方式。讲述式,简洁明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有效地创设了自然轻松的课堂氛围。其侧重点在叙述,注重的是陈述,主体是教师;而讲授更注重面向学生,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接受过程。不仅给予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它包含了对事物的剖析,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引领学生作深入的剖析,这里面包括对知识的联系、拓展、延伸以及纵向的深化,它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方法的积累,更深层次的思考,而非简单地创设情境,引起注意的功能。4、完整地设计一篇课文(或作文)的教学,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
10、计、过程设计.并有设计说明,可以单独写,可以融在各部分中。答: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真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第二单元继续第一单元的主题,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怎样才能获取更多更宝贵的生命体验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旨。作者周素珊在文中详举了两个事例,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略写了许多第一次,说第一次的感受真奇妙,新鲜而刺激,从而表达“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的主旨。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学生不乏阅读这类文章的经验,注意叙与议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
11、活体验,就不难理解。二、学情分析这篇多字的小短文语言清新活泼,内容简单明了,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不难于理解,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不成问题.除了语言的积累、内容的结构掌握,主要是解决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切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与作者形成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以至于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断勇于尝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三、目标设计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法学法设计如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详略得当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养成独立质疑和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辩证地理解文中
12、所讲“第一次”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重难点: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课时:一节课.、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过程设计、导入新课: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了,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学会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学会写字画画,第一次上网,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参加军训“第一次的感觉怎样?台湾女作家周素珊说“第一次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她的文章第一次真好,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设计意图:简单的几句话,切入整体,轻松自如地将学生引入所学内容。)、作者简介:周素珊(设计意图:简单介绍作者情况,并
13、温故知新,回顾这学期已经学过台湾作家的作品杏林子生命生命、张晓风行道树。)、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正音正字:要求:读音准确,大声流利,情声并茂。请一学生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稍做点评)生字生词:(大屏幕出示字词)、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雏形 丰硕 稀疏 霎时 孵鸟 姊妹柚子 沉甸甸 结实累累 玲珑剔透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14、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序)(设计意图:准确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思,扎实基础知识的积累;达到基本的朗读要求。以大屏幕显示,节省时间,加深印象。)思考:(大屏幕出示问题)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感受如何?(请划出原文词语)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深入感知,合作探究:找出你最感兴趣、最受启发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问题汇总: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比不说“风景画”、“风光画?既然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却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
15、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呢?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要求:小组为单位,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最感人,最精彩。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讲,看哪组最好。让学生较详细地说完过程后,用“第一次真”句式概括,训练概括能力.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第一次是不可以尝试的?(设计意图:这些问题从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到结合学生自我独特体验,层层推进,带着问题探寻文章的真谛。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养成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善于交流、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引导启发.)、拓展延伸:阅读资料:
16、(大屏幕出示,文字配以图片介绍)“神六”第一次神舟六号飞船在众多科学领域内了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第一次在太空生活中的创新。好消息: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透露,年左右中国将实现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那时又将有航空史上新的第一次,我们翘首期盼那一天的到来。(设计意图:将刚刚发生的我国航天史上的大事推出,在让学生了解这些情况的同时,既认识到“第一次真好就在身边,又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再依次展出文字图片资料: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引起了人类历史的大飞跃;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
17、“神舟五号”进行太空旅行使飞船升空载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刘翔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短跑冠军改写了世界短跑的历史,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赢得了荣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人类历史上的的第一次,这些第一次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实践中体会:看图片,说感受.(展示校园聚焦新闻图片)月日日,七年四班(此次公开课班级)的全体同学通过自主申请在正、副班主任的带领下,对学校食堂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进行了参观与实践。(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刚刚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讲一讲“第一次打饭的体会,联系实际理解“第一次真好”,并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进行德育渗透.)、总结:真的不知道与生俱来到底会有多少“第一次”。什么都可以忘记,但我们就
18、是无法忘记我们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给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不同,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去经历一些事的时候,这些我们的第一次那么那么的珍惜.当我们在人生的弥留之即什么我们都带不走,而我们一生的记忆却陪我们到最后,而这些第一次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课外延伸,写作训练:(二者选一)写一篇题为难忘的第一次或第一次的小作文。要求:描写生动,议论简洁;字左右。替换式改写,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或某些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要求:描写生动。五、说媒体的应用主要利用幻灯片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力求简洁明快,具有实效性.展示内容分别为:作者介绍(目的:简单了解)、词语积累(归纳总结,加深印象)、合作探究的问
19、题(目标明确,合作交流,深入探究)、拓展资料(内容丰富,联系实际),作业布置(要求明确)。课件制作力求简洁大方,使其有效地服务于内容的讲解。当中不乏有趣的动画,如合作探究部分的“七嘴八舌热烈讨论的场面”,很能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出示神州“六号”的图片,结合时事,在本文学习时接触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人类重要的“第一次”事件及人物图片展示后,出示由刚刚发表在校园聚焦的新闻重组的“七年四班学生在食堂社会实践”的图片,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和名人排列在一起,兴奋不已,以至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六、说写作要求及时安排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写作训练,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有效提高写作能力,于是我安排了课
20、外延伸的写作练习。一开始的安排是:写一篇题为难忘的第一次或第一次的作文.要求:描写生动,议论简洁;字左右.后来想到另外一种方案: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或某些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要求:描写生动,夹叙夹议,字左右。这两种方案选择哪一个更合适呢?第二种方案改写的形式比第一种方案传统的形式更为新颖,学生应该更加感兴趣,而且有原文的框架结构,学生在模仿套用的过程中,再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并感性地掌握了相关篇幅散文写作的方法,难度降低又有的放矢,学生面队这种新颖的写作形式兴味盎然.于是我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以期取得更佳效果。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板书设计第一次真好
21、1、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美好)真奇妙。 2、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 (新奇,难看)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5、学生不会问,提出的问题意义不大,教师用什么手段引导?可举例。答:“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教师时刻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感受到爱,就会对教师产生信赖,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多对学
22、生进行感情的投资,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聊聊最近的读书体会,帮助解答课文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营造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质疑和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的状态是教师调动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有疑,有疑而没有解答,同时又有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自然就会提问。中学语文中的很多文章,粗看上去都很好理解,学生又不去深入地阅读,自然提不出问题。教师应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
23、学生关注文章细节,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文章的环境中,这样学生自己就能发现很多问题了。( 3 )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会问、善问。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方向;二是注意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三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这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四是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或是进行情感上的迁移,增强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案例威尼斯商人第二课时片段师:上节课我们弄明白了节选部分的矛盾是什么以及是怎么解决的,同时也很透彻地了解了夏洛克和安东尼奥这两个人物。这节课我把时间交给你们,看看还有哪些是你们想知道
24、的,你们提问题,我来回答。就一个要求,要和文章本身有关系. 生 1 :为什么是鲍西娅去做法官而不是别人?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开了一个好头. 生 2 :鲍西娅是怎样一个人? 师:这又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请问,你为什么想问这个问题?(学生沉默不语)你说不出来,我来试试能不能说出你的想法.这幕戏夏洛克是一个主角,安东尼奥也是一个主角,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鲍西娅。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唯独对这个女主角还没有涉及,对吗?我正等着你们问这个问题呢!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 3: 这个戏想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师:这又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你能说说答案吗? 生 3 按照参考书读了答案。 师:
25、知道答案为什么还要问?(学生笑)恐怕有这样一个原因:你们刚才讨论的都是文章的内容,没有涉及到文章的中心。这个问题说明这名同学有很强的中心意识。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语言. 师:很好,用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 生 4 :“你愿意让毒蛇咬两次吗是什么意思? 师:很好,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生 4 :因为剧本里都没有出现过毒蛇,这里出现有些奇怪。 师:非常好,大家发现了吗,这位同学很注意文章之间的照应。 生 5 :这部戏剧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师:真好,又填补了一个空白.我们阅读文章,如果知道了社会背景,就能更深入地去理解它。还有吗? 生 6 :作者塑造夏洛克这个人物是为了说明什么? 师:很好,这
26、个问题依然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的,和刚才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有所不同。还有吗? 生 7 :为什么夏洛克和葛莱西安诺前后称赞鲍西娅的话是一致的? 师:很好,这个问题既是语言上的,又是关乎结构的。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大胆尝试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做法,学生的发现欲望得到了提升,问题不仅多,而且有启发性和创新性。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自主权,学生才会提出问题,才会自主地解决那么多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在课堂上则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引领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
27、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教师还找准了突破口,点燃了学生问题意识的火花,允许学生疑问、质问、反问或追问,并且鼓励学生的创新发现,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在提炼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能力;在共同研讨、整理归纳的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6、面对学生挑战性质疑,教师该怎么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答:教师也并非事事皆通。新课程本身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就是一种挑战,新的语文教材内容大大丰富,许多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需要教师适当拓展和补充。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质疑空间.面对学生挑战性质疑,我认为教师要勇敢接受。质疑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要
28、做到勇敢接受学生的质疑,不仅要从思想上抛弃“师道尊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而且要提高业务素质,多钻研,勤阅读.教师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坦诚地和学生交流,相互促进,和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和学生一起成长.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上饶时所作的一首田园词.词题为夜行黄沙道中, 可见是写田园夜景,词中所描述景物如同一幅山村夜行图,读后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当我在引导学生诵读评析这首词的时候,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和资料,探究、交流引出了下面别开生面的阅读大讨论。 师:同学们,此词词人以乡村里极其平凡的景色,写出了极其不平凡的意境。通过读后大家能从词中找出哪些描绘具体景物的词语?生1
29、:有“明月、清风、惊鹊、鸣蝉”. 生2:还有“稻田、蛙鸣、星天、雨、茅店”.生3:老师还有“社林、弯弯曲曲的小路、小溪、桥”。师: 大家读的很认真.词中描写的景物真不少,这些景物构成了江南山村一幅什么季节的月夜图?生:齐答“盛夏”。 师:那么,请大家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生1:从“蝉鸣”一词知道的,我们家附近就有树林,每到盛夏,都能听到蝉的叫声。 生2:老师,是的,我家附近也有树林,每到盛夏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时候,知了的叫声最激烈。生3:老师,夏天的蝉阴天或雨天它叫吗?师:一般不叫,蝉是太阳光越强,温度越高它就会叫个不停。生4:老师,你说蝉在阴天或雨天是不叫的,那词中怎说“清风半夜鸣
30、蝉”呢?难道夜中蝉还是会叫的?生5:词中首句说到“明月别枝惊鹊”,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普照大地如同白昼,夜里又很闷热,温度很高,所以蝉会叫。师:刚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对,蝉在夜里本来是不叫的,我们人有时会产生错觉,那么,蝉也会如同人一样有时产生错觉。它把皎洁的月光误认为是太阳光,下阕中又写道突如其来的夏夜暴雨,暴雨前的气温是很闷热的,所以蝉会叫。(当我说到这里,学生们又议论纷纷,不知是赞同,还是默认.) 生6:老师,不对,词的首句写的是“明月别枝惊鹊”,根据词句意译应是“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那么,月光并不明亮、皎洁,那知了夜间是不会叫的.师:这位学生分析和推理都非常有道理,“
31、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可理解为“旁枝、斜枝”,那这句可通译为“栖息在斜枝上的乌鹊被明亮的月光惊起,息飞不定。”你的那种意译可能有误差,你认为呢?生6:老师,我的那种意译是从网上找的资料,是朱光潜先生撰写的赏析西江月文中的文字,他说,“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并说,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月光并不是很强,并阐明了“月落惊鹊之说.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视野真宽,你所说的很有见解,也很有理论依据。这种
32、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其实,古诗词的理解我们要借助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的艺术手法,融于诗境之中.我们能否这样的来分析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与唐诗人王维的鸟鸣涧诗中“月出惊山鸟是同一意境的。可以理解为:月亮出来,惊动了栖息的乌鹊。其实,本词中乌鹊的惊动实不纯属“明月所“惊”,主要是词人深夜的脚步声所“惊鹊”的,大家认为呢? (学生一片哑然,不知是信服,还是沉默。) 师:大家以上的讨论都很热烈,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针对问题的结论有待理论验证,望大家下去积极观察和查找资料。下面大家进一步的评析后面词中所描述的意境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理解感知课文主旨,然后把词中所
33、描绘的情境用一幅画勾勒出来,看谁理解的透彻,画的逼真,有创意。 (学生开始了积极探讨、交流和动手。)尽管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提出“蝉”夜里是不叫的,“乌鹊”不是被“明月”所“惊的这些质疑,我不能说其观点的对否,我只能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肯定,鼓励他们要敢于提出问题,投入自然的怀抱,去积极探究寻找答案,对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精神给予称颂.我不能说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价值,但我认为他们的这些质疑是值得探讨和商榷的。通过这节“诵读欣赏课,使我认识到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激起来的,学生的阅读思维是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读评的过程中能对词中的一些情境提出质疑,教师要做到“牵一枝而动全身”和“一石激起千层浪
34、”,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自由翱翔。针对学生在评析过程中的探究和质疑,我们要做到循循善诱,对学生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并予以科学性、知识性的点拨和鉴别,让学生求知、探究、想象的火花得以迸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得以锻炼和开拓,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千万不可用“书上这样写的,你就这样记.”或者“不要想到教材外面去”等语言或者用不感兴趣的眼光来制止、压抑学生,千万不可压抑、扼杀学生的质疑精神!7、你在学生读书读网的活动中,是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答:指导学生读书读网基本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常用的技能,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如教科书、报刊、相关文字资料、漫画、图表印刷品和网络资源、影像资料等非
35、印刷品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读书读网的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发挥其指导作用,指导学生:( 1 )把握指导的重点.指导学生读书读网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仅仅是完成对某一内容的学习或浏览网页。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传授阅读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的成功不在于使学生掌握了某节课的知识结构,而是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的正确方法,有没有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质量。如读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提纲入手,清晰了解学习内容,通过示范朗读突出对内容的理解,更具有感染力
36、和教育意义。有时可根据情况选择接龙诵读、角色扮读、全员默读、全员齐读、全员乱读等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感知教材。读网则可采用指定浏览、相关浏览,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 3 )推荐阅读的内容.比如什么书、什么版本,或者什么网址的具体内容。并说明为什么要读,怎样读。8、叙述一个关于激励或惩戒的教育故事,并在故事中有简短的反思.答: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警戒,是一种以批评和充分讲道理为主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激励”,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感激,适度的惩戒则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位小学生,自小在家里娇生惯养,每当事情不随心愿就闹起来,每每都是以大人妥协而告终.孩子上学之后,这样的脾
37、气仍然不改。班主任老师上课时发现孩子总是带着玩具来课堂,不听课也不跟老师做活动,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完成.通过实际了解与调查,老师发现激励措施在他身上并没有发生作用。所以后来在课堂上,只要发现他溜号,老师就对他略施惩戒,如没收其玩具,要求今后发言一次还一个玩具。如发现不写作业,老师就不让他在课余时间出去做他喜欢的活动。开始孩子有点闹情绪,但是老师坚决制止孩子的家长干预。经过几次这样的惩戒,孩子也看出来自己是孤立无援的,于是渐渐地改正了那些毛病.我们看到惩罚同奖励、批评一样,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
38、其实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只要不是以恶意中伤及体罚学生为初衷都未尝不可。但是,惩戒只能作为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来使用,而且一定要慎重、恰当,不可常用与滥用。学生一旦犯错,虽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但总是有一小部分学生顽固不化,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教师才能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惩罚.犯了错就应该得到惩罚,犯了错就该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不推卸责任。如果连一点小小的惩罚都不能接受,又何谈成长?不经历“风雨,又哪能长成“参天大树?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面教育和反面的惩戒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教育制度是对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有机补充和完善。惩戒犯错学生,不光在于教育犯错学
39、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警示作用,让其他人引以为戒。惩戒教育,能让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并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学生的内在因素发生作用,自觉抑制自我行为过分膨胀,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以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充分说明运用适度的教育惩戒手段是合理的、有效的.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9、请写出一个你最曾经运用过的精彩的作业设计,并简要说明。答:月亮上的足迹作业设计一、作业指导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四单元的第四课,相对而言,本文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容易激发他们的想象。因此,本课的作业设计,更侧重于让孩子品味近代文学
40、大家的写月名篇,增强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进一步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写作手法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设计的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自主完成。 二、作业内容及设计意图 把你认为课文中最优美的词、句、段摘录下来。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要从小打好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对此也指定出了量化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能激发学生积累的欲望。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背背,感受月夜的美。如此,不仅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还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 搜
41、集课外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文章,认真朗读体会。 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以课本为点,扩大阅读面,大量积累语言.同时,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练笔:你心目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请运用你积累的优美词句,发挥你的想象,施展你的文采,写一篇关于月亮的习作。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提高的目的在于创造。次项作业是融字、词、句、段训练于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作业举例(从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每个孩子都做了两项以上的作业,
42、大部分孩子四项作业都完成得很好.)看到他们完成的作业,我眼前一亮:词、句、段的摘抄不但有课文里的,而且有课外的,许多孩子还配上了自创的月亮图,尽量做到了图文并茂;课文里那些让人读后“口留余香的美妙句段,他们读读背背,细细品味,和同学分享学习中的愉快;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材料,不但又多又广,而且能在小组内美美地读、大胆地交流;一篇篇描写月夜风光的习作,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月亮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柔美的痕迹。例如,刘倩倩搜集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等。10、 从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43、的角度分析案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诗人所处年代的顺序教学,显然比较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我实施了以主题为“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整合教学。核心环节有四:(1)自由朗读五首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可以怎样为这五首词简单分类。(2)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3)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4)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
44、愁,表现方法有何不同?答:分析:新课程改革下,教科书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给教师留出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了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可对教科书进行重组,适当地换、删、改,优化结构,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本案例中这样的重组,使学生更直观体悟五首词中蕴涵的“愁”这一主题,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个性的差异、情感的差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如此,教师还教会学生怎样整合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使用。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更趋合
45、理,更最大合理的重组,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科书,在理解和尊重教科书的前提下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下,探索改革其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改变呈现方式,进行教科书的重组。适当拓展,挖掘延伸.以教科书中原有的课文为中心,向与之有关的内容扩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可以是同一内容的拓展,专题研究,入木三分。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时,可以做小专题,本案例中便是抓住“愁这一核心进行归纳整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加深对作家的纵向了解。更锻炼了学生能力。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加深了学习的深度,拓展了学习的广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在信息化的今天,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对教师与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要,无论是知识的含量,还是知识的深度,都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拓展与延伸,充实课堂的内容,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与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的材料,促进学生全面快速发展.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