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寓言两则 :教学设计(一)【内容简析】本课是精读课文,包括滥竽充数和邯郸学步两则寓言。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常叫三百人的乐队一起吹奏给他听。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可是他却能混到乐队里去,相安无事。后来,齐宣王死了,齐缗王继位。他的爱好与先王不同,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逃走了。这则寓言讽刺了没有真本领,却混进行家队伍中充数的人。后来作为成语来用,指不好的东西混进好的里面凑数。另外也常用来自谦。邯郸学步讲的是战国时候,燕寿陵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的故事。现在人们把故事作为成语用,比喻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的东西也忘记。【设计理
2、念】学生学习语文的进程是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本设计力求避免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教学时,主要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达到通读熟读的程度后,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从而悟出寓言的寓意,并在自读自悟中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2.认识“竽、郭、腮”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做势、彻底、机械”等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难点:学习活用这两个成语。【教具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2.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光盘。
3、【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寓言两则,读题。2.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寓言故事。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3.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些什么共同特点?(这些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过渡:那么今天这两则寓言是通过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呢?二、观看课文录像,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三、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1.自由朗读这两则寓言故事,思考这两则寓言故事分别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圈画生字、新词,同桌互学。3.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指导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4.再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5.抽读正音。(注重
4、评价。)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1.抽读生字卡。(注意“械xi琛弊值亩烈簟?2.指导书写。(抓住“滥、宜、械”字,让学生先观察,后练写。)3.学生抄写生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听写新词。五、回归整体,质疑问难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质疑导入1.回顾一下:这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故事?2.你想提什么问题跟大家一起探讨?(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梳理,明确本节课的要求。)二、揭示课题,明确目标1.板书:寓言两则。2.口述目标:我们不光要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更要知道它们的寓意,学会活用这两个成语。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一)学习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5、。1.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自读自悟。附自学提纲: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偷偷逃跑?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2.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准备竞赛,看哪个小组准备得最好,理解得最透彻。)3.全班讨论,老师作适当点拨。(南郭先生之所以要偷偷逃走,是因为他没有吹竽的本领,齐缗王这样一来,他再也混不下去了。)4.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举例说说。5.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引导理解“溢竽充数”这个成语别的意义。7.巩固成语用法:根据“滥竽充数”这一成语不同的意思,分别造句。8.自由读课文,回想学习这一成语的方法。(二)学习第二则寓言邯郸学步。1.总结学法,迁移学习。师生共同总结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然后分学习小组自学第二则寓言。2.小组合作,共同学习。步骤: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小组交流。3.集体汇报学习情况。a.那个学走路的人为什么要爬着回去?b.他是怎样学习走路的?c.像他那样学本领行吗?d.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四、熟读升华,超越文本1.熟读这两则寓言。2.小组再度合作,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演一演。3.汇报表演。4.模仿记者采访“南郭先生”和“那个燕国人”。五、质疑问难,总结全文六、拓展训练,布置作业1.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小学弟、小学妹听。2.选择其中一则寓言,续写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