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问题行为研究及对策结题论文1 2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中学生学生问题行为研究及对策结题报告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 王素君 辉县市文昌中学 张永祥 苏继科【关键词】 问题行为 成因 矫正 【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中学生中存在的较常见的问题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本校学生为范例,具体剖析问题行为的成因,研究品行问题行为与个性问题行为的矫正对策,构建了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预防系统,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问题行为矫正理念。一、课题的提出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增多,这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在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方面的研究,现状调查较多,而对成因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对干预研究、教育对
2、策研究较少,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将对学生的干预、矫正与对其环境(家长、教师、同伴)的干预、矫正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我校的现状比较复杂,是一所集初中、高中学校,学生数多,初中生划片招生,生源参差不齐;高中是各高中学校招剩后的生源;生源特点决定了我校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尤为多,因此我们确定学生问题行为研究及对策为课题,这对我校的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指导性,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普遍存在、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行为问题上。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社会适应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早在公元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
3、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行为疗法 斯金纳认为,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都是先前行为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对先前行为来说,恰恰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强化的作
4、用。后果不同,强化的性质也不同.行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精心分析、评估的对象不是行为背后的东西,而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又叫作“靶行为”。在治疗前,先要对“把行为”进行具体描述,然后,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等。 3认知疗法 所谓“认知,用日常语言来说,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按照认知理论模型,认知活动的整个流程,是由紧密衔接的若干阶段组成的,首先是刺激物经感受器官成为感觉材料,再经过以往经验和
5、人格结构的折射,赋予感觉材料具体意义,至此,构成一个知觉过程.通过这一知觉过程,个体可以对过去事件做出评价,对当前事件加以解释,或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期;这些评价、解释和预期进一步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动机.按照认知心理学理论,这种被激活的情绪-行为系统,不是纯粹的孤立的情绪与行为,而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一种特定的情绪,如喜、怒、哀、乐等;至于目的、动机和行为,也是由认知过程来把握的、特定的目的、动机和行为.从理论上说,如果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各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矫正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咨询和矫治的目的。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
6、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对目前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状况调查.2。对目前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归因分析。3.提出有效的解决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方法或策略并作验证性实践研究.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调查法:了解和掌握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状况,发现心理障碍个例并归类分析。行动研究法:针对学生个体找出心理矫治方案并付诸实践。个案研究法:形成心理疏导与矫治的个案集,为系统分析并形成对策提供基础五、课题研究的过程1、起始阶段(2011。92011。10)搜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培训;制定研究方案;继续开展基础性调查研究;邀请专家指导;组织开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2、运行
7、阶段(2011.10-2012.5)开展调查研究;搜集个案;组织专题研讨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继续开展个例咨询;(6)开展子课题研究;(7)组织专题沙龙活动;(8)个案整理筛选及分析;(9)组织课题组阶段性成果的评比;(10)推荐论文发表3、总结阶段(2012.5-2012。7) 继续分析整理个案并形成个案集;归因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修改课题组成员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结题鉴定活动。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结论(一)、学生问题行为的界定根据教育实践,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我们认为,是指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
8、的行为.这些行为的直接表现是破坏自己或他人学习活动、干扰教学秩序,有害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把握学生的某种行为是不是问题行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 ,应把问题行为与年龄特点行为区分开。例如,不能把小学生好动、活泼、好问看成是“多动症”,也不能把学生不听话等可能给老师带来麻烦的行为看成是问题行为。相反,学生不动、沉默寡言、孤僻离群,这倒是不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正常发展特点的问题行为。第二 ,问题行为具有稳定性。不能把学生偶然出现的一次胆小、说谎、挑食淘气认定为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扰乱性较大、对智力发展产生较严重影响的需要较长时间教育矫正的行为,才是问题行为。第三 ,问题行为
9、与变态行为不同。变态行为多半起源于心理失常所造成的行为异常.比如精神病行为,是由精神病引起的行为异常,这在临床上由一定的病例症状。而问题行为是由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所以起得,如退缩、神经过敏、孤僻等。当然,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积极诱导,在一定条件和诱因下,问题行为也可能发展为变态行为。(二)、问题行为的分类及其表现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分为两类,即品行问题行为与人个性问题行为.品行性问题行为就是品行上有缺点的越轨行为,这种行为与个人得到的认同、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发展障碍有关,属外显型,具直接指向性、破坏性和叛逆性。品行型问题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类表现为不守纪律、屡犯常规、起哄、恶作剧、
10、欺负同学、顶撞老师、吵嘴骂人、考试作弊、无故旷课、粗鲁、狂暴、不合作;另一类表现为道德品质的不良,如偷盗、打架、抽烟、不正当的性行为等。 人个性问题行为,即心理性的问题行为。是有心理失调或心理障碍引发的表现在情绪、性格上的问题行为,属内隐型,常常带神经质。其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受个人性格与客观环境的双重影响.如狂妄自大、骄傲自满、娇气、暴躁、孤僻、冷漠、自卑、不自信、怠惰、说谎、分心、易受暗示、过分的寻求他人注意、坐立不安,多退缩的行为。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常常会造成行为者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损害教学活动及其效果,影响今后的个人发展。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水
11、平与道德品质,还应促进其个体的社会化与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品行方面与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都应加以控制。一般来说,品性问题行为较为外显,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而人个性问题较为内隐,常常不易觉察与确认。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品行性问题行为与人个性问题行为有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症状相似或相同,仅仅根据个别现象很难断定行为的所属类型。(三)、学生问题行为成因的剖析2005年起,我们对进校新生都进行关于习惯方面的调查,内容涉及三个层面的活动,学校、家庭和社会。调查发现学生问题行为种类较多,某些类型频率较高。2005年以前主要以打架、作弊、吸烟、进游戏机房为主.2005年以后分别是盗窃、敲诈、严重缺课、离家出走
12、、厌学厌世等。造成这些问题行为的成因是什么呢?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如骄傲自大、性情暴躁的学生,大多是家长溺爱,给予过多的赞扬与夸奖,而学生又缺乏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缺乏正确的对待表扬、对待荣誉的态度;有自卑、信心不足、情绪消极性格的学生,大多是由于经常处于被轻视的地位,不断受挫折、受斥责、受非难而造成的;粗暴行为往往是学生为了摆脱由于家庭纠纷、个人与外界的尖锐矛盾,摆脱因遭受打击和奚落而引起的内心冲突所采取的一种不正当的适应方式;冷淡孤僻的行为,多半是由于长期缺乏集体生活的温暖,受孤立或遭到意外打击,或缺乏合群观念造成的;说谎、不诚实行为的产生,除坏榜样的影响和本人缺乏城市观
13、念、没有羞耻感外,还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或不一致,说真话挨打受罚,说假话、隐瞒则不被追究等有关;不守纪律、不文明的原因很复杂,就其内因来说,使学生缺乏明确的纪律观念与缺乏一定的自制力的结果。一般来说,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家庭、社会文化、学校和学生自身四个因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1、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贴近、更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家庭成员中的信任度尤其是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的信任度远高于学校中和社会上的人际信任度,这就使家庭教育能比较方便地把握、深入和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办到的。实际上,
14、在学校出现以前,孩子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来进行的,学校的出现只是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中去罢了,其根底则仍在家庭教育之中。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就像造楼房,地基打得宽深扎实,地基上的楼房就能造得又高又坚固。从小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东西越多,受到的有效教育越多,就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调查表明,我校学生父母的生存状态是不令人满意的.较多学生父母的社会地位、学历层次、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社交范围等在社会中属中等偏下,父母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态度、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错误,或者就是由于家庭直接的不良影响,使
15、那些学生变的更意志薄弱,从而更容易接收各种坏影响。(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为子女起着错误的引导作用。(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3)家庭结构缺损.这些因素导致学生觉得亲情淡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形成不良的个性特征,并较易以问题行为体现在外。例如,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学生攻击性行为出现上升趋势。如,我校已毕业学生胡某,在实习课上无端破坏墙上的开关盒,一个个用榔头砸,以此获得心理满足。2、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
16、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1)市场经济对中学生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是为了盈利,所获利润的高低成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受此影响,学生就会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铤而走险。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在生活方面,引发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法制逐步健全,政策逐步配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威力逐步
17、加强,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资本主义反动势力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冲击,都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一是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卡拉OK厅、网吧、台球室等屡禁不止。二是坏人教唆,不少青少年在坏人教唆下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中学生生由于学业压力不大,而充沛的精力又要释放。他们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大众媒体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报导,低级庸俗的书刊与其不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结合,极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例如敲诈小学生,与社会不良青年勾结殴打、敲诈同学,甚至以校外有团伙为条件收取“保护费”等。 (3)和
18、平建设环境使当代中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3、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问题行为.(1)学校德育有泛政治化的倾向。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德育中的政治教育,是德育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无可厚非。但是,不少学校仅以此作为德育的全部,无形中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也因此导致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抵触和不满。(2)学校德育脱离社
19、会现实。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这是我们必须高扬的主旋律。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中学的德育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一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变得高不可攀,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应当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具有时代精神,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学校道德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搞得轰轰烈烈,实质上道德教育还是缺少感召力,缺少生活化的教育力量,最终没有内化成学生自身的强烈需要.(3)“应试教育导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问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
20、恶性竞争”。它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4)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由于教师与学生价值观的不同,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言语或行为不当,就容易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如对学生早恋问题的处理不当,或听之任之,或简单批评、通报等;又如,在管理学生仪容时,将学生留的长发强行剪去、对锑光头的同学在批评中说该行为是“反社会倾向,意识问题”等不当言辞都容易激起学生的不当行为。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4、学生本身的原因学生问题行为就其本身来分析(不涉及遗传或生理方面
21、的因素)也有如下一些可能的原因: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对学校和社会适应不良;心里冲突产生和加剧;在学校生活中遭到挫折和失败的次数增多;从小形成某些性格弱点导致某些问题行为.(四)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对策探究在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方面,应“标”“本”兼治。“治标就是对显露在外的毛病加以应急处理”,“治本就是从根本上对问题加以处理。这方面的治标就通过种种外在的措施迫使学生放弃某种问题行为;而治本则是通过寻找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然后消除引起学生这种行为问题的种种心理原因,进而达到彻底地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问题行为矫正的关键. 这是因为,在学生阶段
22、,学生的很多问题行为都与心理问题有关。事实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问题行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而这又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走出校园后的工作成就. 当前的问题是,应试教育使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沉重,师生之间有效交流的机会非常少,由此而来的中国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非常严重,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未来我国人才的素质,而且由此直接导致校园恶性事件频繁发生。因此,今天学校必须拿出足够的资金,建立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咨询队伍;教师也必须参加心理健康培训,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和足够的时间参与心理辅导,提高心理咨询技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对倔强学生可以采取认知调整的方法,通过联
23、系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缺陷,以及这种缺陷已经带来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对好动学生,可以采取行为矫正的方法,用多给他们安排积极的活动的做法淡化他们本来的不合时宜的动作。比如利用好动的学生一般对班级工作都非常热情的特点,多委托他们做一些班级工作,尤其要多设计一些需要安静才能完成的工作让他去做,要求他多汇报,在汇报时老师要多查询,多质疑,抓住他汇报中的含糊不实的疏漏之处,给予批评。 对敏感学生宜采取情绪疏导的方法,摸清敏感心理的起因、类别的特征,因人而异的制定相应的对策。要认真研究哪些问题一定要及时帮助消除,哪些问题可以暂时回避。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将心比心”的积极情感
24、去感化学生,在争取信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冲破闭锁的藩篱,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自我剖析,或自我悦纳。同时还要求周围同学给予爱心配合,进一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荷。 对自弃学生,应多采取谈话沟通的方法.教师应以“好朋友”的身份多找他们谈话沟通。在谈话中,要先找准其“内燃点,激发其内在动机,而后再提出要求。与这类学生谈话,一次、两次未必能完全奏效,为此,教师要有耐心,必要时进行跟踪谈话,努力使谈话的内容触及这类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反思和彻悟。 对逆向学生,应多采取心事倾诉的方法。这类学生,喜欢对抗常规和常识,以与老师和同学对立为荣。老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具体问题做入情入理的分析,循循
25、善诱地引导他们把心理矛盾倾诉出来,使其对自己的行为形成理性自觉,产生悔恨感。 第二,对于问题行为的矫正,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预防的主要策略是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 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是预防问题行为的关键.教师绝不可以用功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功利所产生的短期效应有时会给学生带来灾难性的结果。教师,特别的班主任,应利用班会课、试卷评析课以及个别谈心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奋斗目标,采取表征性奖励,强化暂停,过矫正等针对性措施来促进学生道德思想水平的良性发展,端正学习目的. 正确评价学生就是要给予学生积极的综合评价.正确评价学生,积极调整学生评价的标准是预防问题行为的
26、保障.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估常常具有导向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少教师评估学生的标准是学习成绩。“三好”学生中所谓“智”的含金量是最高的。结果轻视“体”造成了我们下一代的身体孱弱、视力不佳,轻视“德造成了大量的缺乏修养、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的心理残疾人。因此,教师必须走出畸形的学生评价的误区,以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的标准合理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评价学生也要克服只注重比较评价,而忽视学生的进步评价的倾向,进步评价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第三,对已发生的问题行为,针对其性质采取不同的纠正策略。 品行方面问题行为矫正策略是:抓住苗头,迅速反应,适当惩罚。在矫正之前,教
27、师要着重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帮助消除其情绪干扰,杜绝其外界诱因。 人格方面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是:了解原因,注重交流,因势利导.教师应通过谈心、家访等手段努力了解其内心世界,再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纠正其价值取向上的偏差。这类问题控制效果有时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心理发展及自我评价标准,值得我们去潜心探索. 个案:吴某,女,我校2010届毕业生。进入高三成绩一般。平时少言寡语、性情孤僻、情绪不稳定,偶尔逃学。班主任了解到:她的父亲十年前因伤下身瘫痪,进来母亲下岗,经济状况不佳。尽管父母、亲戚权利支持她读书,但自卑与敏感使她精神压力很大。此外她曾说过:父母的全部心血用在她的身上,而自己成绩不很理想,
28、因而常常有临近崩溃的感觉。班主任认为她的问题源于其不成熟的人生观,而帮助她的基本方向是变心理压力为动力。在确定这个方向后,班主任多次与其交谈,引导她认识自我的学习优势,了解困境、心态与成功的关系,体会父母的真实心态。并语重心长地劝告她:一、好好活着,让爱你的放心;二、努力做事,给世人多少留下点东西;三,轻松生活,不白来世界一遭.该生终于逐步摆脱了心理上的焦虑,平稳考入了高校。至今,她仍然牢记着老师理性的劝告。第四,在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惩戒教育法、整体教育制约法、同伴文化影响法、个别谈话法、学生管理教育法、家校、社校联系法等方法。另外.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建设优良的校风和班
29、风,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改善学生的人际环境,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运用暗示、启发手段,唤醒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尽量少用消极的惩罚,以免使学生产生长期的心理压力等.七、研究后的思考学生问题行为研究:(1)要以学校为中心,全方位优化学生周围的社会关系,将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整合为以教育为目的德育大环境,并将之作为影响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关系”.(2)教育策略一定要与教育目的匹配,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同时必须与教育内容协调。问题行为的矫治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对其实施教育转化中,学校把“缺什么补什么”作为一条原则。(3)教育策略应有时代性,应注意环境、社会条件的变化对此的制约性.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以及社会氛围、人际关系等都会对方法有影响,选择和搭配方法时也要给以考虑。八、参考文献1、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詹万生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给教师的建议俄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3、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第一章,刘守旗主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4、过渡时期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路继初、罗军主编5、关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左其沛著6、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姬素兰著 中学生问题行为研究及对策结题报告 王素君 张永祥 苏继科辉 县 市 第 二 高 级 中 学辉 县 市 文 昌 中 学20126-113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