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解题方法技巧1单选题1、下图是武昌起义后部分省份使用的旗帜图形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因为五色旗代表了清末民初最普遍的观念,参议院决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这反映了A国家和民族至上的观念B国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人民主权的原则得到确认答案:A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代表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和代表中国十八省的十八星旗,这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国家和民族至上的观念,A项正确;当时国家没有实行形式上统一,国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是在1927年,排除B项;材料只是部分省份使用的旗帜图形,不能说明民主共和
2、思想深入人心,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2、民国第一届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代表组成,每省选出代表5人;参议院没有重要的保皇派,但主要革命党同盟会员的席位仍不足13。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成果面临巨大风险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C军阀割据影响民主政治D政党政治趋于成熟稳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第一届临时参议院代表中,革命党同盟会员的席位不足13,说明同盟会没有足够力量保护革命果实,革命成果可能面临巨大风险,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阀割据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革命成果面临巨大风险,也不是政党政治趋于成熟稳定,排除D项。故
3、选A项。3、如表是18781941年申报招请买办(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广告数量曲线图。20世纪20年代广告数量迅速增加说明了A争做列强买办的中国人数量增多B买办数量具有一个自然增多趋势C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强了侵略D买办数量的迅速增加存在着虚高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列强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他们需要更多为他们服务的买办,因此,他们发布的广告数量就会迅速增加,C项正确;列强发布的广告数量多并不能代表争做买办的中国人就多,排除A项;买办数量的增加是受到列强侵略活动的影响,而不是自然消减的,排除B项;
4、曲线图说的是广告数量不是买办数量,排除D项。故选C项。4、1910年,在南洋经营橡胶等业的陈嘉庚剪掉发辫,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在新加坡被推举为“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会长,陆续劝募筹款30余万元,支援福建省新政权。这A说明同盟会群众基础广泛B折射出民国社会生活新气象C反映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D体现了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再结合陈嘉庚的爱国行为,体现了一个华侨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材料主要表达的是陈嘉庚的行为和爱国之情,没有体现同盟会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陈嘉庚的爱国行为,和民国社会生活新气象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
5、义的传播,和华侨的爱国行为没有实质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5、据下表,可得出的正确认识是,晚清时期()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单位:百万两白银)1849年1893年1908年土地税32.835.6102.4杂税6.565.0盐税5.015.345.0国内关税4.71.16.7海关14.732.9厘金17.140.0总计42.590.3292.0A推行新政加剧社会矛盾B农耕主导地位不断强化C政府财政危机彻底解决D出口贸易数量不断增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呈现增长趋势,这是由于当时推行新政,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也加剧社会矛盾,A项正确;近代中
6、国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排除B项;“彻底解决”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口贸易数量不断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6、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下列第幅漫画的主题名称是A“康乾时之中国”B“咸(丰)同(治)时之中国”C“现在之中国”D“将来之中国”答案:B解析:中的老虎被西方国家瓜分,反映的是1911年革命党人对中国未来被瓜分命运的担心,即“将来之中国”,中的老虎呈现出孱弱之态,西方列强伸出双手显有觊觎之势,应为“咸(丰)同(治)时之中国”,中的老虎将西方国家赶跑,应是强盛的康乾时期,且此
7、时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中老虎正被几个西方国家屠戮,表明此时中国正遭受几个西方国家的侵略,应是“现在之中国”,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7、辛亥革命前后,“华盛顿”一词在媒体报刊和政界要员访谈中频繁出现。1913年大陆报记者弥勒访问袁世凯,告知“有人谓总统欲仿效拿破仑”,袁世凯马上表示:“余欲为华盛顿,非拿破仑也。”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就一直以中国华盛顿而自居。这一现象说明A民主共和的理念广为传播B崇洋媚外的社会氛围浓厚C袁世凯积极准备复辟帝制D政府希望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答案:A解析: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语境中,华盛顿是西方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典型代表,频繁见于媒体报刊和政界要员的访
8、谈中。袁世凯表示要为“中国之华盛顿”而非拿破仑,说明民主共和的理念广泛传播,有强大的民意基础,袁世凯也假意附和,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崇洋媚外,排除B项;C项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没有从“华盛顿”一词的频繁使用角度考虑,不符合题目的主旨,排除C项;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反动,社会混乱,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来说并不有利。北洋军阀政府对于经济的失控,使之不能任意操纵经济,也就不能任意破坏经济的发展,致使中国经济在如此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仍然有所发展。材料旨在说明A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造成社会黑暗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经济停滞C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北
9、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管控力度有限答案:C解析: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正因为军阀割据不能操控经济,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此可知,社会环境影响着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造成社会黑暗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有所发展,排除B项;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管控力度有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9、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清政府不仅逐渐放弃了封禁政策,命令地方官员“招民试垦”,而且还先后创办了吉林机器局、漠河金矿及一批新式学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廷思想观念有了进步B
10、洋务运动全面开展C东北义勇军的活动频繁D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后对东北地区的政策由“封禁”到开发,发展经济教育等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边疆危机日益严重,D项正确;政策的变化是因为国家形势的变化,而不是清廷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洋务运动也是内忧外患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东北义勇军出现在“九一八”事变后,排除C项。故选D项。10、1916年,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认为“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认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经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
11、文明不能保中国民族竞存于20世纪。上述对中西文化的看法A都强调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B陈独秀的观点体现了科学的分析态度C注重文化的时代性和差异性D说明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仍在探索之中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对东西文化的争论实际上是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无论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还是杜亚泉等人,他们对东西文化的认识都是比较片面的,说明救国之路仍在探索之中,D项正确;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杜亚泉强调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陈独秀注重文化的时代性和差异性,排除AC项;无论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还是杜亚泉等人,他们对东西文化的认识都是比较片面的,因此不具备科学的态
12、度,排除B项。故选D项。11、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由此反映出政治变革推动生活习俗的变化,C项正确;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没有体现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排除B项;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2、辛革命翻了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
13、两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有过的共和政体,下列辛亥革命期间发生的大事件,顺排列正确的是民国建立清帝退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武昌起义ABCD答案:C解析: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2月,清帝退位;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排序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3、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据此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是注释:图中的女鞋广告语为:先生早起出讲堂,第一注意学生装。你们全身所服用,是否国货抑外洋。一生敬谨答教师,专用国货已多时。学生所穿的靴鞋,实于陈嘉
14、庚公司。(陈嘉庚是民国时期著名民族资本家)先生闻言大欢喜,更望诸生都如此。诸生一一齐点头,爱国须用国货起。A西方文明的冲击B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C民族工业的发展D“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注意学生装。你们全身所服用,是否国货抑外洋。一生敬谨答教师,专用国货已多时。学生所穿的靴鞋,实于陈嘉庚公司。(陈嘉庚是民国时期著名民族资本家)先生闻言大欢喜,更望诸生都如此。诸生一一齐点头,爱国须用国货起”可知此时正值“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时,D项正确;材料与西方文明冲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辛亥革命习俗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题目问的是原因,C项为结果,排除
15、C项。故选D项。14、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并不断扩大规模,成为中国近代棉纺织业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纱锭生产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纺织公司的发展A导致日本在华纱厂严重萎缩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D推动民族工业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答案:C解析:申新纺织公司生产率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A项过分夸大了申新纺织公司的作用,排除A项;申新纺织公司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近代民族工业并未实现独立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此时执
16、掌中国政权的是A清朝晚期政权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军阀政权D南京国民政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图示中的“奉系、直系、皖系、桂系、滇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的状况。由此可知,此时执掌中国政权的是北洋军阀政权,C项正确;清朝统治时期没有出现军阀割据局面,排除A项;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在袁世凯死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没有出现军阀割据局面,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北洋军阀统治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填空题16、积极方面(1)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的_革命。(2)这次革命推翻了_,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
17、_政体,传播了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_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_思想的藩篱,打击了_,为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清王朝统治君主专制制度共和民主共和思想封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民族资本主义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18、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7、表现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_,走上革命道路同盟会:_年8月孙中山黄兴在日本东京创建_提出_成为同盟会的纲领,后在_发刊词中发展成“_”起义:1911年的_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轰动较大的答案: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解析: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
19、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18、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_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0、。新的_就此产生答案:孙中山共和政体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19、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_、_混战,导致_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答案:直皖直奉北京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称帝失败,不就死去,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20、_在新青年发表_一文,主张以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呼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_逐渐普及开来答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白
21、话文白话文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呼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21、_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答案:袁世凯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中国陷入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22、1917年中国参加_答案:一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北洋政府虽然没有派遣军队前往欧洲战场,但是却给协约国集团提供了诸多辅助性的帮助,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外派华工的做法。故填写一战。小提示:23、1912191
22、9年期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属_和_两个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答案:纺织业面粉业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21919年期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属纺织业和面粉业两个行业发展速度最快。小提示:24、与此同时,群众性的_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_、_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_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_、_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答案:反帝爱国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轻工业荣宗敬荣德生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日本想要独霸中国,引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
23、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25、_年_月_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_答案:1912212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之后,南方省份纷纷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最终,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百一十年前的辛亥革命,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两件大事民贫国弱的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继承孙中山
24、先生革命遗愿,且升华之,殚精竭虑,万死不辞,致力于中华之独立,民族之复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奋进前行。材料二我下半段要说的是十年双十节之乐观。想诸君骤然听着这个标题,总不免有几分诧异,说是现在人民痛苦到这步田地,你还在那里乐观,不是全无心肝吗?但我从四方八面仔细研究,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那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以上材料均选自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1921年10月10日双十节天津学界全体庆祝会讲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影响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要求:
25、准确概括材料二的观点,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观点:除政治外,中华民国成立十年来的社会发展皆可乐观看待。论证:中华民国成立十年来,虽然政治上面临外部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但民国的其他事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新文化运动高
26、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也出现新气象。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影响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2)根据“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那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可知梁启超的观点是除政治外,中华民国成立十年来的社会发展皆可乐观看待。论证
27、: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十年来,虽然政治上面临外部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但民国的其他事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也出现新气象。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了改良麦、棉品种,荣氏兄弟在20世纪20年代初设立了农事试验场,进行实验工作。荣氏兄弟接受爱国实业家张謇“用教育来创进实业”的主张,积极兴办教育事业。从1906年起,先后在无锡创办了公益第一、二、三、四小学,在上海申新一厂办子弟学校,鼓励工人子弟就学。1919年,为了培养企业技术管理人,
28、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开设工商两班,并设有商店、银行和工厂,供学生实习用。经过五四爱国运动,荣家企业在抵制外货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已经达到12个,其中茂新有4个厂,福新有8个厂。其生产能力,已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量的1/3左右。申新纺织厂在这期间也发展至4个厂,拥有纱锭13万余枚,比创办时期増长了9.4倍。1921年,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在上海成立,荣宗敬任总经理。这标志荣氏企业系统基本形成。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荣氏企业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荣氏兄弟的事迹。答案:(1)建立试验场,进行麦、棉品种
29、改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国货运动的推动。(2)兴办教育,为工人子弟提供学习机会,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创办实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转型,对外国经济侵略也起到一定抵制作用。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改良麦、棉品种”“设立了农事试验场”得出建立试验场,进行麦、棉品种改良;根据“兴办教育事业”“在抵制外货的过程中”得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国货运动的推动。(2)根据材料“创办了小学”“鼓励工人子弟就学”“公益工商中学”“抵制外货”“面粉厂”“民族资本”等明确荣氏兄弟的事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事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0、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纪念辛亥革命。如人民日报就十分重视对它的报道和宣传。表2所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对辛亥革命纪念报道的数量统计表(部分)。年份篇数人民日报社论主要内容19510196132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苹命50周年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197101981103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中华儿女团结起来,为实现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完成统一大业,实现振兴中华的宏图,为列祖列宗争光,为子孙后代造福,努力奋斗199129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实现中华民
31、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不懈奋斗200129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我们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摘编自刘建庄辛亥革命纪念报道研究以建国以来为中心的考察(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中所体现的“辛亥革命精神”的内涵,并据此分析新中国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新中国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并说明补充的理由。答案:(1)内
32、涵:精诚团结;爱国统一;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答出两点即可)意义:总结历史经验,提供治国理政启示;团结海内外同胞,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凝聚国人意志,推动民族复兴;激励中华儿女,发扬奋斗精神。(答出两点即可)内涵:精诚团结;爱国统一;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答出两点即可)(2)示例意义:缅怀革命先烈,保留历史记忆。理由: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一系列英雄人物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果,徐锡麟、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理应被历史铭记;社会上和学术界存在着一些重构历史、否定英烈的倾向;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当代国人凝心铸魂不可或缺的部分。(答出两点即可)(“示例”仅供参考,学生对其他意义的合理说明均可酌情给分)解析:(1
33、)关于内涵,提取材料中“团结”“振兴中华”“不懈奋斗”“伟大复兴”等关键词蕴含的精神内涵即可,即精诚团结;爱国统一;不懈奋斗;追求进步。关于意义,根据材料中文章的标题“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苹命50周年”“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等信息,可从继承历史经验、推进统一大业、推动民族复兴、激扬奋斗精神等角度作答。(2)本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纪念辛亥革命在当代仍然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社会意义,从中任选一个材料中没有的角度,联系现实生活阐明理由均可。如示例意义:缅怀革命先烈,保留历史记忆。理由:辛亥革命的成功
34、是一系列英雄人物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果,徐锡麟、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理应被历史铭记;社会上和学术界存在着一些重构历史、否定英烈的倾向;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当代国人凝心铸魂不可或缺的部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末各地学堂数量加速增长,散漫无序,并在师资比例、中西学课程设置以及学堂与科举的关系上存在诸多争议,严重影响着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不能满足朝野上下的期许。来华外国人士和出洋游历官绅不断呼吁统一学制,以利于学务的发展。1902年,清政府颁行钦定学堂章程。自此,中国近代教育进入有学制系统的时期。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所定学制又被称为“壬寅学制”。该学制将学业划为三段七级,自蒙学堂至
35、大学堂,总计约20年才能完成全部学业。钦定学堂章程首次正式规划出新式教育全面发展的蓝图,力求根本改变学堂散漫无序、新旧体制彼此抵牾的状态,将所有学堂纳入类型、层级,科目、教学、管理相互配套的统一体系之中,解决了新旧教育的衔接转换问题,循序渐进地系统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旧教育体制混乱无序进步人士对教育改革的期待时代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受西方教育的影响。(2)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体制的混乱状态,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
36、化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对之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时间“清末”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材料“清末各地学堂数量加速增长,散漫无序,并在师资比例、中西学课程设置以及学堂与科举的关系上存在诸多争议,严重影响着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不能满足朝野上下的期许”可知,旧教育体制混乱无序;时代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根据材料“来华外国人士和出洋游历官绅不断呼吁统一学制,以利于学务的发展”可知,进步人士对教育改革的期待;受西方教育的影响。(2)影响:根据材料“钦定学堂章程首次正式规划出新式教育全面发展的蓝图,力求根本改变学堂散漫无序、新旧体制彼此抵牾的状态”并结合所学
37、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体制的混乱状态,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根据材料“将所有学堂纳入类型、层级,科目、教学、管理相互配套的统一体系之中,解决了新旧教育的衔接转换问题,循序渐进地系统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对之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1901年清政府实行了“新政”。兴学堂、育人才是新政的核心内容。改书院为学堂,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广遣留学,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中国学子涌向日本,形成留日高潮。留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新学制的诞生。1902年清政府颁布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虽未实行
38、,却是中国建立新学制的噶失。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正式建立。1905年清政府在各方压力之下,废除了科举制度,封建旧教育在形式上彻底瓦解。待之而起的近代教育日趋完善。1905年中央设立学部,在地方设提学使司和劝学所等,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整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1906年学部颁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教育宗旨,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有政府命令颁布的教育方针。清末教育初步完成了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型,但清末教育改革的研究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摘编自刘建华(清末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3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教育改革。答案:(1)特点:在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交困下进行;多个领域同时变革;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忠君色彩浓厚。(2)评价:打破旧教育体制的束缚,加快教育近代化;开设新学堂、学部、学制,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推动留学潮,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有利于思想解放;改革最终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影响了改革成效没有引起时人的高度重视。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在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交困下进行;依据“兴学堂、育人才是新政的核心内容”、“广遣留学,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正式建立”
40、、“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整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得出多个领域同时变革;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依据“1906年学部颁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教育宗旨,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有政府命令颁布的教育方针”可以得出忠君色彩浓厚。(2)评价:依据材料“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正式建立”、“废除了科举制度,封建旧教育在形式上彻底瓦解”并结合所学可知,打破旧教育体制的束缚,加快教育近代化;依据“改书院为学堂,大力发展新式教育”、“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正式建立”、“1905年中央设立学部,在地方设提学使司和劝学所等,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整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开设新学堂、学部、学制,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依据“广遣留学,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中国学子涌向日本,形成留日高潮”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留学潮,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有利于思想解放;依据“清末教育改革的研究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最终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影响了改革成效没有引起时人的高度重视。19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