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罗采油厂生产基地办公区生活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 制 单 位: 延安市建筑设计院咨询证书编号:乙级 2611142时 间:2007年4月目录第一章 总论.11.1项目名称.11.2项目承办单位.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1.4项目建设地址.1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1.6研究范围.11.7项目建设目标 2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1.9 研究结论.2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2.1项目建设背景.2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33.1项目建设条件.3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44.1原厂区部分用房搬迁工程.44.2办公区项目内容.44.3主干道
2、及其他步道工程.54.4活动场地与花园绿化.54.5室外水、电、水暖管沟、室外消防系统化粪池等5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建筑节能.55.1概况.55.2评价区环境现状.65.3环境影响评价分析.75.4评价结论.75.5建筑节能.8第六章 项目劳动安全消防.86.1消防措施.8第七章 项目的进度与控制.97.1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控制.9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98.1投资估算.98.2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12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139.1综合结论.139.2项目建议13第一章 总论1.1项目名称直罗采油厂生产基地办公生活区建设项目。1.2项目承办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1.3可行性研究报告
3、编制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建筑设计院,乙级工程咨询资格证书,证书编号2611142。陕西省延安市建筑设计院法定代表郝生富,高级工程师。1.4项目建设地址富县直罗镇。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直罗采油厂提供的设计委托资料 2、直罗采油厂现状总平面图 3、直罗采油厂联合站可行性报告及方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及有关法规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法规 6、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要求 7、项目相关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资料1.6研究范围 本报告的工作内容是对直罗采油厂办公区生活区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具体是对该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建设条件、建
4、设规模和建设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建设进度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等内容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1.7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本次建设,提高直罗采油厂生产、生活设施标准,以适应年产量30万吨油的生产能力。保证力达生产高效率、经济高效益、办公管理科学化、生活环境人文化的目标。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1982.50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1306.55万元,其它费用675.95万元(包括拆迁费用300万元)。 本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自筹70%,贷款30%。1.9研究结论实施直罗采油厂办工生活区项目不仅有力的保证了年产量30万吨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规范了生产机构、改善了职工的住宿
5、条件,优化了生活环境。因此,实施该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同龄经济发展全局,坚持“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延安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石油开采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继续增强。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保障生产区正常生产的需要;2、是完善生产管理机制的需要;3、是完善生产工作环境的需要;4是协调生产区周边环境的需要
6、; 5、是改善职工住宿条件的需要。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3.1项目建设条件3.1.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延安市位于陕北高原中部,地形以黄土梁状丘陵为主,绝对高程905米。本项目位于延安市富县直罗镇原采油厂基地,占地97.85亩。3.1.2气象条件直罗地区属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区内为黄土塬地貌,沟壑梁峁交错,山塬连绵,地形复杂,地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属湿陷性黄土。该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冷热干湿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特点是:春季多风,夏季暖热,季富雨,冬季干旱。 1、年平均气温10;最冷月平均气温(元月)-9;最热月平均气温(七月)大于30;2、年最大降雨量700mm;3、
7、年平均降雨量480mm;4、年最大风速8m/s;5、年主导风向:西北;6、最大冻土深度0.8m;7、标准震压:0.25KN/m2;8、地震设防烈度:六度。3.1.3工程地质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地基承载力按180-150kpa考虑。3.1.4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所在地为与原厂区周边。水利、电力供应充足,交通便捷。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直罗采油厂办公生活区建设项目主要工程内容及规划设计原则:4.1原厂区部分用房搬迁工程4.2办公区项目内容1、办公楼一幢:五层砖混。设电梯一部。内设:标准办公室 132 间,20人小会议室 一个;100人中型会议室一个。建筑面积3936.45m2。2、满足500人同
8、时就餐餐厅及大会议室一幢:二层框架。建筑面积1486 m2 。3、供应科库房及办公楼:二层砖混。建筑面积799 m2 。4、机修车间;一层砖混。建筑面积761 m2 。5、指挥中心及井下作业队办公楼;二层砖混。建筑面积769 m2 。104辆硬化停车场:占地面积10000 m2 。6、职工宿舍楼一幢:四层砖混。建筑面积2253 m2。满足 300人就寝。7、专家客房楼一座:四层砖混1600 m2。4.3主干道及其它步道工程及道路工程设计原则1、行车干道宽10米满足消防及安全运输的要求,步道宽3米充分考虑方便生产人员工作及生活的使用要求。2、道路设计结合现状道路合理布置。3、在道路及步道设计中考
9、虑雨水收集系统及排放设施。4.4活动场地与花园绿化活动场地占地1000 m2 ,包括两个篮球场,一个活动中心。另绿化花园3000 m2 。4.5室外水、电、水暖管沟、室外消防系统、化粪池等厂区绿化及防火工程设计原则:1、设计的绿化树木、草种应以适应黄土高原生长为标准。2、场地设计充分考虑使用当地建筑材料,降低工程成本。3、林木滴灌及防火按一套系统考虑,即在干旱使系统发挥补水功能,在发生火灾时发挥灭火作用。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建筑节能5.1概况5.1.1评价意义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美化了厂区,提升了厂区环境品位,而且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必然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
10、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应通过现状建设取得环境质量调查,分析评价项目建成后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缓措施。5.1.2评价依据、范围(1)(86)国环字第003号文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城市区域环境噪场标准(4)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本项目评价范围为直罗采油厂生产基地及周边部分区域。5.1.3评价内容 根据该项目工程情况和建设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工程对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确定环境影响内容为:(1) 建筑改造中噪声对区域居民生活及工作的影响(2)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和扬
11、尘对环境的影响5.1.4评价重点 评价重点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居民及环境的影响。5.2评价区环境现状5.2.1大气环境评价区内无大气污染。5.2.2水体环境评价区内有一条河流经过,无污染,本区域内无工厂企业。5.2.3生态环境评价区气候属半干旱性气候,寒冷干燥,影响了许多植物种类的分布和良好生长,绿化覆盖率较差,因此必须提高建设区内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以增强对有害气体的吸收,加速空气流动。5.3环境影响评价分析5.3.1建筑施工过程中噪声对区域居民生活及工作的影响该项目产生的噪声主要存在于工程建设期间,可采取相应措施减缓噪声对居民生活及工作的影响。5.3.2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该工程建
12、设对提升生活区品位和改善居住环境有着积极意义。工程建成后主要存在生活污水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可通过一定的收集系统解决。5.3.3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和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为土建项目建设,没有严重的污染源产生。但在建设期间有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粉尘等。主要控制措施为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施工污染源减轻或消除办法,合理安排组织施工,降低污染程度。5.4评价结论 (1)该项目建设期间可产生部分污染源,但可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减缓。(2)项目建成后,对生产及生活区域等产生积极影响。 5.5建筑节能项目建设建议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尤其是对节能材料应广泛使用,如墙体节能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等。项
13、目建筑节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围护结构方面传统的建筑围护结构构造简单,材料单一且保湿隔热效能差。项目采用新型的高效能保温材料,如泡沫聚苯乙烯板、岩棉板、玻璃棉板等。2、建筑采暖系统传统的建筑采暖系统,只采用简单的管道接通暖气片方式,室温冷热不均,调节控制困难。现在新型采暖系统和技术,可以做到各处室温可以根据需要自动控制调节。整个供热系统也能不断地自动调控。项目采暖节能主要措施;供暖系统采用节能设计,科学的运行调节;实行仪表监测或微机监控;建立采暖系统运行制度。第六章 项目劳动安全消防6.1消防措施建筑物周围设环形消防通道,利用建筑周围道路系统,为消防救灾提供有力的交通应急条件。建筑物内
14、的公共区域采用消火栓、干粉灭火器等。施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固体,可染液体等废物,应当按照规定的位置、方式和时间堆放和清运。第七章 项目的进度计划与控制 本项目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指导原则,项目总体规划建设内容在2年内完成,拟按两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1月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1月7.1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控制在本项目的实施上,要始终贯彻:规划先行,环保先行的原则,高起点起步,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要统筹发展,梯次推进。在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管理上实行动态管理主动控制。要通过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对项目的不同目标进行分解
15、,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进度控制计划。力争早日完成生产区及生活区各项目,以期为生产一线做好服务。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8.1投资估算8.1.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及说明 1、国家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2、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1993年) 3、陕西省建筑工程综合概(预)算定额(1999年) 4、陕西省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2001年) 5、陕西省建筑工程、安装工程、仿古园林工程及装饰工程费用定额(2001年) 6、全国市政工程预算定额陕西省价目表(2001年) 7、市场信息价格 8、结合已建成同类工程经济指标进行调整8.1.2其他工程费用和取费标准1、建
16、设管理费:按建安工程费的1.0%计取。2、建设监理费:按建安工程费的2.0%计取。3、勘测、设计费:按建安工程费的3.3%计取。4、工程质量监督费:按建安工程费的0.1%计取。5、墙改费:按建筑面积6元/ m2计取。6、消防费:按建筑面积3元/ m2计取。7、工程招投标代理费:按建安工程费的0.6%计取。8、施工图审查费:按建安工程费的0.5%计取。9、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费:按建安工程费的0.4%计取。8.1.3投资估算 项目综合开发总投资合计:1982.50万元。8.1.4投资估算书 建安工程投资估算表。项目名称结构形式建筑面积m2经济指标元/m2总造价(万元)办公楼砖混3936.45120
17、0.00472.37餐厅、会议室框架1486.71400.00208.14供应科、库房砖混799.371000.0079.94客房、专家楼砖混1600.681000.00160.07井下作业指挥中心砖混769.281000.0076.93机修车间砖混761.821100.0083.80职工宿舍砖混2253.041000.00225.30停车场10000.00100.00100.00室外管网及化粪池15.00绿化3.00拆除15000.00200.00300.00合计1724.55概 算 汇 总 表项目名称: 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建安工程其他费用合 计 建设项目总投资1306.55675.9519
18、82.50建设投资1306.55675.95 1982.50第一部分 工程费用1306.554181724.55一办工及附属用房1306.55二室外工程 418第二部分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8.92 1建设单位管理费 1.0% 陕计设计(1999)091号13.072工程监理费 2% 建设部价费字1992479号26.143勘察设计费59.58 3.1工程设计费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51.743.2工程勘查费 0.6%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7.844工程质量监督费 0.1%1.315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费0.5% 陕价费函(2003)23号6.546招标代理服务费
19、0.6%计价格(2002)1980号7.847.墙改费6.968消防费3.489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费4.0第三部分 预备费65.33 基本预备费 5%65.33 建设期贷款利息 3.32%X(+)63.70 8.2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8.2.1资金筹措 根据工程投资估算,本工程所需建设资金1982.50万元,拟70%为自筹资金,30%贷款筹集。8.2.2资金分年度使用计划根据本工程资金筹措和建设进度安排,制定资金来源份年度投资使用计划入下表:资金来源及分年度使用计划表资金来源 建设期(年)合计2007.52007.112008.32008.11自筹及贷款1387.75万594.75万1982.5
20、0万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9.1综合结论根据本报告各方面分析,综合起来,可得出以下结论:9.1.1本项目开发建设符合延安市经济建设及发展需要,因此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9.1.2本项目将为生产一线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9.1.3本项目的经济效果,将增加延安的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税收。因此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9.1.4本项目将为该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能有效地改变企业的精神面貌,提高生产效率9.1.5本项目将为改善该企业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9.1.6本项目是可行的。9.2项目建议 项目在前期工作及开发建设过程中,尚存在应注意的问题。现对一些问题作一下分析并提出建议如下:1、项目筹资问题:应多渠道
21、优化筹资,降低资金成本。2、项目投资控制问题:应做好投资计划,严格控制各阶段、各方面投资支出。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
22、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
23、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
24、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5、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
26、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
27、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28、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
29、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
30、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
31、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32、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33、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
34、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
35、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
36、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
37、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38、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
39、、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40、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
41、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
42、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