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2023 年 第 19 期131文章编号:2095-6835(2023)19-0131-04基于 Cite Space 的中国科学普及研究进展分析谈思仪,谭桂菲,李周澧,吴国文,唐 庆(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2)摘要:通过对近 5 年中国科学普及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与整理,结合 Cite Space 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法,归纳中国在科学普及开展形式、传播模式、科普内容、政策规范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的进展情况,探讨总结中国科学普及未来可能的方向与重点,最后得出中国科学普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发展社区基础
2、科学普及,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强科学普及信息管理,优化资源共享平台渠道;建立应急科普专家库,科学普及全民健康教育;建设科普人才专业培养系统,加强信息化平台体制化建设。关键词: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法;中国;科学普及;进展分析中图分类号:G315;N4文献标志码:ADOI:10.15913/ki.kjycx.2023.19.040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已经成为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新时代科学普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2。中国学者初步概括和梳理了近年来中国科技传播与科学普及的最新发展情况,分析并总结了中国科普工作在科学理念、科普政策、科普实践、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相关进展情况3。
3、近5 年来,科学普及在动态发展中不断深入,涌现出诸多研究热点与趋势,科普工作已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这些最新研究成果的追踪、梳理与研判,不仅能帮助我们把握中国科学普及研究前沿动态,也能够进一步对该领域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1数据来源与分析1.1数据来源以中国知网等文献平台为基础,以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等为期刊搜索项,将文献发表时间限定在 20172021 年间,以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为主要研究类型,通过研究主题、关键词等信息对检索结果进一步进行手动筛选,最后共选取 1 882 篇学术期刊论文、265 篇学位论文供研究分析。1.2数据分析本研究使用 Cite Space 作为文献分析
4、的主要工具,它为陈超美教授创制的一种文献计量学工具,可用于观察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或动向,自动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在文献可视化分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2科学普及最新进展2.1“主题”研究基于对论文数据主题的分析与筛选,对中国科学普及主题构成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科技传播革新、信息化平台建设,科普内容特色化,基础科普与创新发展,应急科普(气象、自然灾害等)领域研究,科普政策,科普骨干人才培养和问题及对策建议等七大类,具体如图 1 所示。图 1中国科学普及研究主要主题对比图如图 1 所示,在构成近 5 年中国科学普及研究的主题中,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科技传播革新、信息化平台建设远远超过其
5、他主题所占比例,其占比达到所选论文的 36%,特别是后疫情时代限制聚集和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网络课程和智慧科学普及成为中国研究的主流,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科学普及体系的构建、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以及人工智能、云平台背景下多形式科普学习模式构建。科普内容的特色化占比为 32%,如今特色化已不仅仅涉及内容层面,科学普及的形式、机制、评估方式也逐渐多元化,特色性愈发凸显。基础科普与创新发展和科普骨干人才培养两者占比为 12%,中国很多省市的科协在贯彻科学素基金项目广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桂林科字2021第 5 号)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132202
6、3 年 第 19 期质纲要的过程中,协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大专院校和社会相关机构团体,以大教育观构建合作机制,共同加强科学普及基地相关的建设和科学教育类人才培养,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提供了更为广泛和高效的社会资源5。应急科普(气象、自然灾害等)领域研究占比为 7%,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应急科普对于提升公众素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规避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科普政策的研究占比为 6%,科普政策主要侧重于科普工作相关的纲领、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制定和科普活动构建与实施,为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为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指引护航6。科学普及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占比
7、为 7%,其中科普产业、发展模式、科普队伍都是出现较多的主题,如何促进科学普及社会化与专业化转型,在培养科普队伍的同时创新科普队伍的素质是支持科普产业发展和科普组织创建需应对的主要问题。2.2“关键词”可视化研究“关键词”是学术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论文的检索和利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8。对近5 年中国科学普及研究文献中关键词展开分析,挑选出现频率高于 20 次的关键词,并绘制相关的科学普及研究主题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如图 2 所示。图谱中,圆形节点代表论文的关键词,字体越大,说明它代表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根据图 2 可以看出,近 5 年中国科普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科学普及、新媒
8、体、科普工作、科学传播、应急科普、防震减灾、青少年和健康教育等。其中应急科普和防震减灾是近年来发展的热点,全球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推动基层地质气候科普工作的客观性和精准性发展。目前看来,基层地质气象科普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但整体能力依然偏弱,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软实力不足是制约当前科普发展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应急科普、防震减灾实际是基于科普的定义,提出安全科普的定义,并深入剖析安全科普学的内涵,再而系统探讨安全科普学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学科基础等基本问题9。传统的科普手段正在寻找出口,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化潮流也催生出诸多新型科学传播和宣传化方式,大大提高了科学普及率
9、10。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开展,过去两年中,全国上下各有关部门瞄准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进行经典案例科学普及,逐步提高健康影响力,健康教育、中医药康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1。图 220172021 年中国科学普及研究主题关键词可视化图谱3科学普及相关分析3.1主题研究进展及内容形式分析从主题研究上来看,在中国科学普及研究进展及内容形式分析中,新媒体、信息平台建设、应急科学普及、科普组织机构(部门)设立12、科普宣传、科普组织形式等主题的热度强、趋势明显。具体如表 1 所示。表 1主题研究进展及内容形式表序号主题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形式1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科技传播革新、信息化
10、平台建设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创新科普中国推广机制和互联网工作方式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收集科普资源运用微信、短信、APP 等方式传播教学短视频人工智能2科普政策奖励制度在科普政策与实践中的发展动向科普奖励制度科普政策工具法律法规、政府文件、指示讲话3应急科普领域研究科普研学展区气候、防震减灾实验室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学生心理素质建设心理咨询室科普教学模式多样化应急科技救助与服务培养认知、创造和思维能力科普研学营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2023 年 第 19 期133表 1(续)序号主题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形式4科普内容特色化课程设
11、计创客教室科学普及过程VR 教室教学模式科学普及特色展区5基础科普与创新发展科普资源精准落地基层智慧科普盒子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科普画廊、橱窗高科技云集优势数字科技馆企业科技创新街道(社区)科普组织6科普骨干人才培养科普队伍建设科普人才培养科普能力评价高校科普推进模式管理机制研究系统化培养模式、考核机制7问题及对策建议重复建设政策规范重建设轻管理行业管理3.2科学普及主题及关键词综合分析教育引领国家发展,科普前沿追踪使得科学普及创新有的放矢13。中国科学普及研究主题及关键词综合分析研究有助于完善前沿识别的多元融合策略,能揭示科学普及核心热点知识的时序演化规律,具体如表 2 所示。表 2科学普及
12、研究主题及关键词综合分析表序号主题及关键词综合分析多元融合策略1创新科普传播机制研究科学传播和普及系统体系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融合的路径信息娱乐式对公众提高科学兴趣度的作用2科普基地的发展以及科普基地网络体系建设影视科普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影响科学教育与传播之间的交耦合领域科学普及、科学课堂的效益增值研究3科普方式多元化、科普信息化和科普人才平台建设体制化影响科学普及工作者的相关因素科普效果评估结果定量化4培养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基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建立并检验一个多元模型来解释科学知识内涵,确保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基层的科普骨干人才队伍5高校科普推进模式的研究公众求知与科学普及之间的潜力和局限性
13、识别伪科学6气象与防灾减灾的科普是关系国泰民安的重要工作探讨应急安全意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7城市化的发展、全民求知意识与社区科普的关系增强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利用多维显示、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等技术提升科学普及满意度8中医药科普将科学技术和医学普及打造成衡量国家技术管理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利器非医学院校中医科学普及9科普惠民计划4中国科学普及研究进展结论与启示4.1结论从相关文献看出中国科学普及研究领域的关注度自2017 年以来不断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来说,关于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和学术影响力仍有待提高,科学普及网络体系也需完善。另外,通过对近 5 年中国关于科普研究领
14、域收录的文献主题及关键词进行筛选和对比分析发现,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科普、医疗健康科普和科普工作者等方面热点突出。目前科普研究重点在互联网、智慧平台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扩展上,新技术运用于科学普及方面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发展基础科学教育设施和专业人才的建设才能乘势而上,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和科普教学能力现代化发展。4.2启示发展社区基础科学普及,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该措施是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开展科学普及的重要措施,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紧密关联,积极建立以科学普及为核心、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推广及应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各类社会群体的教育保障
15、政策体系。加强科学普及信息管理,优化资源共享平台渠道。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新媒体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1342023 年 第 19 期宣传平台建设、可靠的虚拟化、软件商品化和各种标准的引入,使得科普云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运营及科普管理平台的一体化建设,能实现科普信息的大范围获取,继而按需精准推送科普知识和科普服务,是大幅提高科普投入效率,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措施,也能为优化媒体方式和管理决策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建成和优化服务全民的教育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将成为发展重点。建立应急科普专家库,科学普
16、及全民健康教育。宣传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必备技能,加大健康科普知识供给力度,支持并鼓励医疗卫生行业、应急管理部门与相关从业人员创作和发布更多优质的健康科普作品、防灾减灾知识。建立完备的应急科普专家库,制定健康科普专家管理制度,为各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主体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审核提供支持。满足公众多样化的科普需求,切实提高全民健康、应急知识水平。建设科普人才专业培养系统,加强信息化平台体制化建设。不断加快推进科普投入体制机制创新,针对各大专院高校开展科学普及类课程班,培养引进科学教育类人才,鼓励、扶持官方平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办优质科普节目栏目,推动网络新媒体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公众提
17、供精准化的科普知识,实现全流程服务、智能优化运营、高效管理、智能便捷支撑、数字化智能展示和智慧分享等功能,同时进一步明确科普知识发布、传播与监管的主体和职责,规范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持续提升科普知识的质量和科普工作者的素质。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发201449 号.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S.2014-10-28.2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610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的通知S.2016-02-25.3李黎,孙文彬,汤书昆.当代中国科学传播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J.科普研究,2021,16(3):37-46,108-10
18、9.4李杰,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 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5王丽慧.大教育观引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发展J.科普研究,2010,5(2):56-59.6任福君.新中国科普政策 70 年J.科普研究,2019,14(5):5-14,108.7朱相宇,杨阳.国内外科普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SCI/SSCI/CSCD/CSSCI 文献的分析J.创新科技,2021,21(2):80-91.8本刊编辑部.学术期刊论文关键词的正确编写J.棉纺织技术,2020,48(11):72.9王秉,吴超.安全科普学的创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4):248-
19、254.10刘一瑞.把握科技馆信息化时代特性 推进现代化科技馆体系建设:科技馆科普服务信息化开展模式的研究、探索与展望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5):89-91.11郭祥倩,崔元起.跨部门合作 全社会动员 持续提升健康城市软实力N.中国家庭报,2021-09-02(008).12郭洪,徐颖.创建科普示范社区的实践与思考J.科协论坛,2015(9):20-22.13任福君,翟杰全.大学科普的推进模式:基于中国目前国情特点的模式分析J.科技导报,2015,33(3):114-119.作者简介:谈思仪(1996),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旅游规划、林业科普等。通信作者:唐庆(1973)
2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旅游、园林规划设计等。(编辑:张超)(上接第 130 页)抓取与定位,通过车轴中心孔定位轮对,使得待组装轴箱内孔中心与车轴中心重合,从而保证轴箱在组装过程中的平稳、正位,可以有效地防止碰伤轴承滚子、滚道和密封部位,提高铁路客车轴箱的检修效率与质量,确保行车安全。参考文献:1中国铁路总公司,铁总运2013191 号.铁路客车轮轴组装检修及管理规则S.2018-02-24.2中国电器工业协会.GB 14048.1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总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3全国电器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252952010 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作者简介:甘文渊(1991),男,甘肃兰州人,工学学士,工程师,从事车辆设备技术管理工作。(编辑:张超)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