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2 ,大小:182.50KB ,
资源ID:2066259      下载积分:12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0662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标准编制说明编写格式.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标准编制说明编写格式.doc

1、附件13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 制 说 明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编制组2014年3月项目名称: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 项目统一编号:No.2013-68 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 编制组主要成员:徐海根、丁 晖、吴 军、崔 鹏、马克平、孙红英、高 欣、姚一建、柯 欣、蒋志刚、刘迺发、秦卫华、房丽君、陈小勇、王剑伟、曹铭昌、乐志芳、卢晓强、李佳琦、江建平 杨晓君、蒋学龙、陈 炼、刘 立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蔡木林 标准处项目管理人:段光明 29目 录1. 项目背景11.1 任务来源11.2 工作过程1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22.1 适应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

2、求22.2 国家及环保主管部门管理的相关要求22.3 国家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32.4 现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33. 国内外生物种监测及标准制定情况43.1 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43.2 英国53.3 瑞士63.4 德国73.5 美国73.6 中国94.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114.1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114.2 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124.3 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125. 标准内容结构146 主要条文说明146.1 规范性引用文件146.2 术语和定义156.3 监测方法156.4 监测内容和指标246.5 监测时间和频次266.6 数据处理和分析

3、286.7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286.8 监测报告编制28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154号),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下达了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统一编号为2013-68。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1.2 工作过程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第41号)的有关要求,项目承担单位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组。标准编制组成员即时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在前期项目研究、文献资料分析和基础

4、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组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并确定了开展标准编制工作的原则、程序、步骤和方法,最后形成开题报告和文本初稿。2013年7月22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专家对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项目进行了开题论证,与会专家和管理部门代表充分肯定了本标准编制工作的必要性、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内容,一致同意该项目开题,并对文本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成果为系列标准,包括制定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等生物类群的监测技术指南。标准编制组根据开题论证意见,进行了补充调研、专家

5、咨询与讨论及部分野外测试,对标准初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2.1 适应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生物多样性公约第7条要求通过抽样调查和其他技术,监测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及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2010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意义重大的全球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即爱知目标)。该目标涵盖自然生境的保护和恢复、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濒危物种的保护与恢复、遗传多样性的维护等方面,是指导今后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纲领。实现全球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并评估其进展情况,需要

6、制定相关监测指标、方法和标准,建立监测系统,开展长期监测工作。新成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以及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 BON)都提出了开展全球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估的工作方向。制定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建立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前提。2.2 国家及环保主管部门管理的相关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25号),要求建立生物物种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重要生物物种资源的动态变化,科学预测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007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全国

7、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环发2007163号)。该“纲要”把“生物物种资源监测和预警机制研究”列入其优先项目。2010年9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第126次会议审议批准,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该战略和行动计划确定了包括“到2015年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的近期目标、“到2020年,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得到完善”的中期目标,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预警和管理水平”的战略任务,规划了“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的优先领域和行动。周生贤部长多次谈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性,要求“抓

8、紧建立监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能使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管护、监测和执法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在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进一步强调要“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2.3 国家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簇,根据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的需求,研究制定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生物遗传资源采集、经济价值评价与等级划分,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技术导则与规范。因此,制定生物

9、物种监测技术指南是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2.4 现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积累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和经验。但整体上,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十分薄弱。就监测标准而言,我国制定了60多项有关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的国家、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对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体系建设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一是体系不健全。缺少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应在国家层次统筹规划,系统地设计和构建生

10、物多样性监测标准体系,逐步制定和发布实施与生物多样性监测有关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二是系统性不够。各主管部门往往从自身需求出发,分别制定本部门、行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导致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各行其是,标准之间缺少关联。三是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有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长期得不到应用;有的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修订。为改变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落后的局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尽快编制和发布一些急需的监测标准。通过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环保部下发了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154号),设立了“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技术指南”项目。该

11、标准为系列标准,包括制定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等生物类群的监测技术指南。3. 国内外生物种监测及标准制定情况3.1 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当前,生物多样性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具有长期、复杂、后果滞后和难以预测的特点。对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动态的网络监测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认知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对其进行量化研究,而且还有助于认识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导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的影响。2008年,DIVERSITAS和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宣布成立了

12、收集、管理、共享和分析世界生物多样性现状和趋势的新机构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GEO BON)。GEO BON主要致力于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尺度推动生物多样性观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更好地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提供技术支撑。在技术层面,GEO BON分为9个工作组,分别是遗传多样性工作组、陆地物种多样性工作组、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淡水生态系统工作组、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组、生态系统服务工作组、模型工作组、数据集成工作组和指标工作组。在组织层面,GEO BON还建立了区域或国家联络点,负责组织开展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有关工作。如亚太区域建立了亚太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P

13、 BON),日本建立了日本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JBON)。GEO BON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制定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重要生物多样性变量(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EBVs)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建立了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气候变化观测变量(ECVs),且在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IPCC ECVs的启发,GEO BON通过分析已有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指标,提出了包括基因水平、物种种群、物种生活史、群落构成、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等几个方面的重要生物多样性变量,为在全球尺度制定一套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

14、体系提供了参考。(2)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手册为推进全球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GEO BON正在编写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手册(GEO Handbook on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该手册共分14个章节,涉及生态系统、物种资源、遗传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等不同的层次,在生态系统层面又细化为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观测手册还将就志愿者参与、能力建设、遥感观测和模型分析等几个内容分别进行介绍。(3)其他监测标准与指南GEO BON的各工作组也组织编写了部分监测标准与指南,指导区域或国家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如陆地物种观测工作组组织

15、编写了蝴蝶监测手册,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工作组编写了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手册。3.2 英国英国从1962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90余项监测计划。英国实施了鸟类监测计划,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策略,在全国设有2800个11 km2的样方,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每年每样方开展3次监测,有2300名志愿者参与各类样方监测工作。英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National Amphibian and Reptile Recording Scheme,NARRS)是一个全国范围的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从2007年开始实施,其目的是监测英国所有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状态(http:/www.narrs.org.uk/)。该

16、计划由英国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基金会(The Amphibian and Reptile Trust Fund)牵头。英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全国划分为1km1km的方格,从中随机选取400个方格。对于两栖动物监测,调查每个方格中池塘内的两栖动物,城市化或半城市化率大于50%面积的方格以及明显不适于两栖动物的生境(如海洋、河口、内陆深水区等)被排除在外;主要采用目视法(包括寻找卵)、网捕法、夜间灯光搜寻法,每个池塘进行1-3次重复调查;志愿者在每年的春季开展监测,记录两栖动物的种类、数量、成体、幼体、栖息地状况等信息。对于爬行动物监测,在这些方格中选择爬行动物喜于利用的微生境,如

17、荒野、草地、灌丛、林缘等;监测的主要方法是目视遇见法和人工覆盖物法;志愿者需要在晴朗的天气开展调查,早春时节在中午,晚春时节在早上;每个地点需2-3个小时,至少重复3次;记录的信息包括调查时间(包括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气象信息、生境信息、行走的时间和距离、物种种类、性别、数量、位置等。英国蝴蝶监测计划(The UK Butterfly Monitoring Scheme, UKBMS) 的任务是评估英国蝴蝶种群的现状和趋势,目前有超过1800个样点,调查的样线长度超过56万公里,监测的蝴蝶达71种。英国在各类监测计划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监测指南或手册,如地

18、衣、苔藓、维管束植物、鱼类、两栖爬行动物、鸟类等物种监测技术指南,湿地、林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并在监测工作中十分重视标准的培训工作。3.3 瑞士瑞士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鸟类、蝴蝶和植物等进行监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1996年开始着手建立全国性的监测计划-瑞士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BDM)。该计划的目的是监测整个瑞士所有层次的生物多样性变化。BDM选择了34个指标,其中12个状态指标、15个压力指标、7个响应指标(http:/www. biodiversitymonitoring.ch/en/home.html)。大部分监测指标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但Z7-景观水平上的物种多

19、样性和Z9-生境水平的物种多样性要通过野外监测获得。BDM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设计监测样地。监测的网格数目对观测成本有直接的影响,每个指标所选择的网格密度综合考虑精度和成本因素。BDM规定的精度是90%,根据双侧T检验计算,Z7指标约需500网格,而Z9指标约需1600个网络。Z7指标的实际监测网络是系统分布的520个1km2的正方形单元;在网格单元内,沿对角线方向设置2.5 km长的样线,在春季和夏末分别观测一次,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的物种种数(维管束植物、蝴蝶、鸟类等),以计算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Z9指标的实际监测网络是1600个平均分布的10 m2观测点。调查样点内所有的维管束植物、鸟类

20、、软体动物等。BDM项目从2001年开始实施,每年随机抽取样地总数的1/5进行观测。Z3-瑞士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和Z4-瑞士国内面临全球灭绝的物种数量的指标值可从Z7、Z9的观测数值计算。在植物监测方面,在取样单元内设置2.5km样线,观测者从两端同时进行,记录样线两侧2.5m范围内的维管束植物种类,春季和夏季末期分别进行一次,这样数据收集可以最大限度地跨越花期变异。在蝴蝶监测方面,在取样单元内沿对角线设置两条2.5km长的样线,每隔23个星期,选择晴好天气(风力3级,风速19km/h,温度13,阳光80),观测者分别从两端沿着样线行走,用掌上电脑记录下5m范围内所有的蝴蝶种类,低海拔

21、地区观测时间在4月21日9月21日,高海拔地区在78月期间,高、低海拔均观测四次。在鸟类监测方面,在4月15日-7月15日期间,由随意指派的鸟类志愿者,采用领域制图法开展监测。每个样地内,志愿者沿着不规则的样线调查,以覆盖整个样地,检测到所有繁殖鸟类,森林区域比开阔区域的样线要长。从以上可以看出,瑞士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十分注重标准化工作,制定了详细的监测标准。3.4 德国德国也开展了大量的生物物种监测项目。蝴蝶监测项目开始于2001年,在联邦北莱茵州-威斯特法伦州进行。2005年德国推出了一个全国性的蝴蝶监测计划,截止2010年已建立650个样点。该计划是在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Helmhol

22、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UFZ)的协调下进行的,有超过500名志愿者用标准化的方法在德国境内开展蝴蝶监测。3.5 美国圣诞节鸟类调查于1900年启动, 至今已有110多年。调查人员在圣诞节前后数周内(一般从12月14日到翌年1月5日)的某一天调查一个直径为24.14 km(15 miles)的圆形区域内的所有鸟类。在每一个调查区域内, 组织至少10个志愿者分成若干小组, 沿着预设的路线进行鸟类数量调查。该计划自实施以来, 已从最初的25个调查区域增加至2008年的2124个, 并有5000个以上志愿者参与此计划的野外调查工作。目前, 圣诞节鸟

23、类调查区域已覆盖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和巴西等多个美洲国家。北美繁殖鸟类调查于1966年启动,至今开展了40多年。该计划组织志愿者在每年鸟类繁殖高峰期, 沿着公路开展鸟类调查。每条样线长39.43 km(24.5英里), 每隔805 m(0.5 miles)设置1个记录点。在每个记录点, 调查者在3 min内按照样点法记录距调查者402 m(0.25 miles)范围内的所有听到或者看到的鸟类个体。每次调查从太阳升起的1.5 h后开始, 持续记录5 h后结束(http:/www.pwrc.usgs.gov/bbs/)。到目前为止,BBS计划在北美大陆设置了4100多

24、条样线,记录了420多种鸟类,原始数据和420多种鸟的趋势估计资料都可从BBS网站下载(http:/ www.pwrc.usgs.gov/bbs/dataentry/)。 2000年由议会拨款,美国内政部下属的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牵头开展了首次国家级的两栖动物监测计划(Amphibian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Initiative, ARMI),其目标包括:建立一个框架来监测美国两栖动物的分布、种群的状态和变化;了解全国两栖动物下降的范围和程度;收集影响两栖动物的环境因子;研究并识别导致两栖动物种群变动的威胁因素;为制定科学的保护

25、和管理对策提供信息(http:/armi.usgs.gov/)。ARMI是一个多部门合作和广泛参与的监测计划。政府相关部门如农业部、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以及大学、科研院所、自然保护区等参与了这一项目。ARMI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是广泛而粗放的监测,在全国各地布设很多点,主要依靠志愿者、高校、科研机构提供关于两栖动物的编目、分布、种群等各种信息。中间一层的监测是整个监测体系的核心,主要在一些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开展。监测的方法采用空间占有调查方法(Occupancy Approach),只记录某个地点物种的有无(Presence/Absense),例如监测蛙类占据的水塘的多少。监测地点在监测的区域随

26、机选择,以推断监测区域的状态和变化。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顶层是选择少数典型的地区,开展深入的种群监测和研究。这些地区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精心选择的一些重要的和濒危物种的典型栖息地,监测这些物种的种群数量、动态、地理分布、繁殖、生活史、疾病等详细信息,研究环境变化和两栖动物种群动态之间的关系。作为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成员之一,杜克森林是美国较为典型的长期定位生态研究地点,先后建立了4类样地,1931至1947年,建立了51个永久性的每木调查森林样地,面积从405m2到4047m2不等。从1930年到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8个大型永久森林样地,共占地约24hm2,面积从1hm2到6.5hm2,

27、约每5年重新观测一次,调查记录永久样地内所有的胸径大于1cm的树木(包括新萌生的幼树)的胸径和高度。此外,还建立了5组共27条详细调查的实生苗样带,这些样带分布在杜克森林内的3个成熟的硬木林地和2个森林发育介于火炬松林和硬木林之间的过渡性松树林里。这5块林地代表了杜克森林的主要森林类型以及这些林型的空间梯度变化,每个林地内设有3-4个宽1m、长50m的永久实生苗样带。在调查植物种类组成的永久样地方面,1977年,建立了105个20m50m的永久样地,用来研究杜克森林的次生演替规律。每个样地的中线区又被划分成25个连续的0.5m2m的小样方,研究人员调查统计了所有的林下地表层维管束植物的频度和叶

28、盖度。这些样地拥有非常详细的林木实生苗、草本植物种类、土壤养分、土壤质地、土壤化学和环境条件的信息。在草地监测方面,以Jornada试验草原站为例,自1915年以来,在多种草地和土壤类型上设置有永久样方以记录植被的变化。1915-1932年间,共设置了100多个11m2的样方,研究主要牧草种类对放牧和降水的响应。多年生牧草的基部盖度、一年生禾草和杂草及灌木的位置、有时主要灌木的冠层盖度都进行了监测。在1947年以前,几乎所有的固定样方每年都要绘图,1947-1979年,部分样方每年进行绘图,1995年和2001年160个样方又重新定位和绘图。1989年开始,在5个生态系统类型中,选择15个研究

29、地点设置永久样方,利用非破坏性的空间显示方法(Spatially-explicit method)以度量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异质性,并进行比较。其监测结果被应用来分析和判断影响物种丰富度、植物生长和持续性的景观、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因素。3.6 中国目前,我国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和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了一些监测工作。我国先后完成了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在监测内容方面,以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量为主,逐渐增加了森林健康、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状况指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抽样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数据库和模型分析等新技术逐渐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提升了森林资源监测的科

30、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在技术标准方面,1978年,原农林部颁布了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1982年,原林业部制定了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技术规定;2004年,国家林业局颁布了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2008年,国家林业局又制定了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补充技术规定、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暂行办法(试行)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定点监测原则方案(试行)。1996-2003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从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急迫需要出发,确定生态作用关键、经济需求量大、国际较为关注、科研价值高且资源消耗严重的189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有148

31、种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另有41种列入正在争取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试点于2011年3月启动,试点工作首先在云南、浙江、黑龙江、新疆、广西开展,目的是通过试点检验修订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方案中的工作流程、调查方法、调查指标、成果汇总。调查内容是物种数量、分布、种群特征和生境状况。国家林业局还颁布了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LY/T 1820-2009)。2005年起,农业部门开展了全国草原监测,重点监测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农业部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全国草原监测技

32、术操作手册、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NY/T 1233-2006)。为全面掌握中国生物物种资源(含生物遗传资源)状况,2004年起环保部牵头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重点调查国家重点植物品种资源、动物物种及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观赏花卉植物、药用动植物、水生物以及微生物物种资源等。2010年,环保部发布了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全国动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全国微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和全国海洋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2008年,科技部和环境保护部启动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重要生物物种资源监测和保育

33、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重点项目。通过四年多的多学科联合攻关,该项目对生物物种监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提出了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网络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确定了维管束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及鱼类抽样的样本量,将抽样点按区域和省域划分,构建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抽样统计方法和监测网络构建技术,解决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择取和网络设计的核心问题。制定了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鱼类、土壤动物、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等主要生物类群的监测技术规范,并在云南西双版纳、桂西南、广东鼎湖山、浙江古田山、江苏盐城、长江上游江段和中游湖泊、云南香格里

34、拉、河南宝天曼、吉林长白山、北京东灵山、青海湖、甘肃安西极旱荒漠、新疆天山、福建武夷山等14个大型固定监测样地进行了广泛的示范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得到充分的检验。4.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4.1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4.1.1 科学性原则在开展监测前,必须明确四个与生物多样性监测相关的技术问题:即(1)为什么要监测?(2)在哪里监测?(3)监测什么?(4)如何监测?。因此,选择监测样地,明确监测目标、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并对此进行相应的验证,是获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有效监测数据的关键环节。事实上,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不论是长期监测还是短期监测,都要制订涵义清晰、内容明确、简

35、便实用、数据可获得性强的监测指标。首先,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并能及时反映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其次,监测方法应具有先进性,应运用现代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仪器设备,采用统一、标准化的监测方法,能检测到生物多样性相应的变化规律,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长期性。第三,所选择的监测样地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真实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此外,还应充分考虑监测样地空间变异性和可探测率的变化,尽量降低抽样误差和探测误差,应能在有限的监测面积中较好地反映出监测区域内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在制定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时,均应考虑这些科学问题,采取当今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4.1.2 可操作性原则在制

36、订监测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使监测标准切实可行。首先,监测标准要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并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起到指导和预警的作用。其次,监测指标必需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量化测度,而且数据的采集成本要相对低廉、可行。筛选高效率、低成本的监测方法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监测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定期对监测标准和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向相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及在监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使监测标准与保护政策和行动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还应对监测技术和方法进行评估,必要时可完善相关监测方法。4.1.3 持续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容易受区域气候、植被、水文及其人为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

37、性的区域差异、生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这些问题必须用长期连续数据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因此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显得十分重要。同时,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标准的制定必需满足长期监测的需要。为保持监测工作的持续性,监测标准的编制应尽量考虑现有监测工作基础,并利用现有监测力量。4.1.4 保护性原则选择对生态系统破坏较小的监测方法,尽量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以免对环境和动物造成破坏。避免超出客观需要的监测频次。若要捕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采集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获得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在捕捉、处理潜在疫源动

38、物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防疫处理。4.2 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的监测,其中土壤动物仅限于中型和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本标准规定了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为系列标准,可根据监测工作需要制定其他生物类群的监测技术指南。4.3 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通过广泛的文献和资料查询,对国内外生物多

39、样性监测及其标准的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调研,把握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指标、方法和主要手段,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监测标准的需求。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其所采用的指标、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要求的生物物种监测技术内容。在国家有关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标准编制组开展了主要技术内容的野外测试工作。在全国建立了200多个监测样地,对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鱼类、大型底栖淡水无脊椎动物、蝴蝶等的野外监测技术进行了示范和验证。野外测试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生物物种监测的指标和方法。联系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环保、林业等部门的管理

40、人员,听取专家意见,并开展实地走访调查,确定生物物种监测的程序、指标、方法和手段。组织多学科、多部门的研讨会,对标准草案进行咨询论证,在充分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标准的文本,使之引领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标准主编单位成立标准编制组标准编制组对现有相关方法和工作需求开展调查研究标准编制组编写开题论证报告标准编制组通过野外调查和研究确定生物物种监测的技术内容标准编制组编写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标准管理部门组织征求意见标准编制组汇总处理意见标准编制组修改完善“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草案及编制说明,形成送审稿标准管理部门对标准进行审批标准编制组修改完善送审稿并形成报批稿

41、及编制说明标准管理部门组织技术审查标准管理部门下达标准制订计划标准管理部门组织开题论证会图1 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5. 标准内容结构本标准为系列标准,涵盖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等。本标准包括以下内容:(1)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监测原则;(5)监测方法,包括监测对象的确定、监测样地和样点的设置、野外监测方法、样品保存和处理方法等;(6)监测内容和指标;(7)监测时间和频次;(8)数据处理和分析;(9)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10)监测报告编制。6 主要条

42、文说明6.1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623-2011)和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HJ628-2011)中有关生物多样性定义、物种采集的条款:引用了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GB10111)、数值修约规则(GB8170)、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析 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3)中有关抽样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条款;引用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中有关参考文献的条款。一些类群的标准还引用了其他国内外标准的条款,如内陆水域鱼类的标准引用了渔业资源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 8588-88)、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计法、圆盘

43、法)(SL87)、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167-96)、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L58-93)、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的相关条款;土壤动物的标准引用了中型土壤动物指示种(ISO:1994)、土壤昆虫指示种(ISO 20963:2005)、大型土壤动物指示种(ISO 15952:2006)的相关条款。6.2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描述了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等涉及不同形态、不同生活型或不同发育阶段的群体;定义了多度、盖度、频度、密度、物种多样性等监测指标;介绍了样方法、样线法、总

44、体计数法、标记重捕法、指数估计法、红外相机陷阱法、无线电追踪法、非损伤性取样法、围栏陷阱法、人工隐蔽物法、人工避难所法等监测方法。6.3 监测方法6.3.1监测准备开展监测前,应首先明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制定监测计划,准备监测器具,开展人员培训。本标准对此作了相应规定。(1)监测目标。监测目标可为掌握监测区域内物种种类、种群数量、分布格局和变化动态;分析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物种的影响;或评估物种保护措施和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适应性管理措施。(2)监测对象。根据监测目标,确定监测对象。一般应从具有不同生态需求和生活史的类群中选择监测对象。在考虑物种多样性监测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1)受威胁物种

45、、保护物种和特有种;2)具有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物种;3)对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维持有重要作用的物种;4)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指标性物种。(3)监测计划。在制定监测计划时,应收集监测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资料,了解监测对象的生态学及种群特征,必要时可开展一次预调查。监测计划应包括:监测内容、要素和指标,监测时间和频次,样本量和取样方法,监测方法,数据分析和报告,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4)监测仪器设备。准备生物物种监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检查并调试相关仪器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对长期放置的仪器进行精度校正。(5)人员培训。做好监测方法和野外操作规范的培训工作,确保监测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仪器以及野外操

46、作规范。同时做好安全培训,强调野外采样中应注意的事项,杜绝危险事件发生,加强安全意识。6.3.2 监测样地(段面)设置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区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方法设置样地。分层随机抽样可按生境类型、气候、海拔、土地利用类型或物种丰富度等因素进行分层,使层内变异尽量小。系统抽样可按已知的或设想的梯度(如海拔、水分)设置样带,再沿该样带按等距离或事先选择的距离抽样。监测样地应涵盖监测区域内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样地的数量应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并考虑人力、资金等因素。例如,对于地衣与苔藓植物、土壤动物,一般单个监测样地面积不小于400m2,监测样地数目不小于10个。对于湖泊、水库等

47、开阔水域,按照水体底质、水生植物组成、水深、水流、湖库形状、水质等因素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同一小区内变异程度尽可能小。在每个小区内,设置若干有代表性的样点。样点的数量可根据小区湖体面积、形态和生境特征、工作条件、监测目的、经费情况确定。根据河流形态、河床底质、水位、水流、水质等因素,将河流划分成若干断面,使同一断面上的变异程度尽可能小。在同一断面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样点。采样点的间距和数目可以根据河流的宽度、生境特点、同一断面上样点之间的变异程度以及取样费用等确定。样地(断面)条件应易于监测工作展开,离后勤补给点不宜太远,避开、排除与监测目的无关因素的干扰。采用GPS仪和其他方法对监测样地(

48、断面)定位,并在地形图上标明监测样地(断面)的位置。6.3.3样方法样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适用于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等的监测。对于不同生物类群,样方的大小、数量及采样要求均有所不同。(1)陆生维管束植物。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一般采用大于或等于1公顷(100m100m)的大样方;对于灌丛生态系统,样方一般不少于5个,样方的面积为10m10m;对于草地生态系统,样方一般不少于5个,样方之间的间隔不少于250米,样方面积一般为1m1m, 若样地植被分布呈斑块状或者较为稀疏,应将样方扩大至2m2m。本标准详细规定了乔木植物的测量方法,包括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