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
2、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2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昼夜更替的演示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3、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今天来学习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那么,谁能知道地理意义指的是什么吗?【情境创设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 【演示】在桌面上方放一个地球仪,打开手电筒,从侧面照过去,观察哪边是亮的,哪边是暗的,暗的代表黑夜,亮的代表白天,来理解昼夜现象。 讲解: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演示】 拨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 【
4、情境创设2】假如地球自转的周期不是一个恒星日,而是一个月,甚至一年,那么会对地球产生怎样的影响? 讲解:昼夜以24小时更替,对调节地表温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地面白天增温时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联系我们第一节所学知识,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不得不感叹地球的形成看似偶然,实则精妙。宇宙之中还有更多精妙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发掘。【情境创设3】假如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会不会有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如果有,会对地球产生怎样的影响? 【过渡】除了昼夜更替这种我们常见的地理现象,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虽然常见但是疏于观察的地理现象也是由地球的
5、自转产生的。接下来我们学习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的偏转问题。 由于地球不停自转,这使得除赤道外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使得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叫地转偏向力。偏转规律是: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移。 【情境创设4】在黑板上列举南北半球不同方向的水平运动,让学生自己根据对规律的理解绘出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以后的方向。教师加以指导。 讲解: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洋流、气流的流向偏转表现尤为明显。陆地上的河流,在北半球右岸冲刷显著,南半球左岸冲刷显著,这些都是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情境创设5】在北半球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水运价值较高。为了开发水运,决定兴建港口,你认为建在南岸
6、还是北岸?说出理由。【情境创设6】观察地图册,解释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小结】以板书为基础,建立知识框架。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合作探究讨论回答合作探究讨论回答学生演示绘图合作探究讨论回答看图、合作探究、语言描述明确学习目标,从本质上理解地理意义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和调动学习兴趣利用简单演示,使学生直观地认识自然现象,符合学生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理解昼夜以及昼夜更替,并在演示过程中建立空间观念开门见山地介绍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简化偏转原因。通过绘图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规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主要类型,为案例和情景的创设打下基础。恰当选取相关问题,加深知识理解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问题中。知识迁移到案例,使学生学以致用。利于学生整理学习思路和知识的脉络【板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昼夜更替赤道上不偏转规律原因: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调节地表温度太阳日意义自转的地理意义周期自转昼夜更替昼夜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