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PY RIGHT BY HYJ-1-物理物理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 复习提纲复习提纲专题专题一:运一:运动动的描述的描述【知识要点知识要点】1.质点(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参考系(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2、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3.路程和位移(路程和位移(A)(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是矢量,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与速度即运动方向无直接关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与运动路径有关。(3)当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相等。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1)速度: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
3、于位移 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 t 的比值。即 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2)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平均速率=总路程/总时间,是标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5、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A)(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xt 图象和 v-t 图象
4、(A)位移图象(s-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A、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B、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C、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A、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B、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C、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D、斜率表示加速度。斜
5、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E、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6、加速度(、加速度(A)(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COPY RIGHT BY HYJ-2-间的比值,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定义式:a=(vtv0)/t=v/t。(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v 的方向)。(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质点做减速运动。7、用电火花计时器、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
6、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1、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3)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5)断开电源,取下纸带(6)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三次2、常见计算:(1),2BABBCT2CBCCDT(2)2CBCDBCaTT3、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8、匀变速直
7、线运动的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A)(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t=vo+at(不涉及 s)(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s=vot+at2/2(不涉及 vt)(3).位移推论公式:,(不涉及 t)2202tSa(4).位移推论公式:,(不涉及 a)tvvsot2(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221321nnSSSSSSSaT?推广:。2()nmSSnm aT(6).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022ttvvvv(7
8、).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还具有以下两种等间隔的特点:A.等时间间隔的特点 1T 内、2T 内、3T 内、nT 内位移之比为2222321:3:2:1:nssssn 1T 末、2T 末、3T 末、nT 末速度之比为nvvvvn:3:2:1:321O A B C D E3.0712.3827.8749.62.0777.40图 2-5COPY RIGHT BY HYJ-3-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第 N 个 T 内的位移之比为)12(:5:3:1:NssssNIIIIIIB.等位移间隔的特点 s1处、s2处、s3处、ns处的速度之比为nvv
9、vvn:3:2:1:321 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3(:)12(:1:321nnttttn9、几种常见问题、几种常见问题a.刹车类问题:关键在于判断物体运动到停止时所用时间b.追击问题:(1)临界条件:速度相等,然后再根据位移关系判断并计算【能否(恰好)追上;最大(小)距离】(2)能追上时:位移关系 【何时追上】SSS0追被追c.相遇问题:相向而行的两物体距离之和等于两者的初始距离10、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A)(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加速度A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 g 表示.B重力加速度是
10、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同,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但这种差异并不大。C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 g=10m/s2(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H=gt2/2,vt2=2gh11、运动学解题步骤:、运动学解题步骤:画草图确定正方向在图上标出带方向的已知和要求物理量选过程、选公式、列方程统一单位,代入数值求解专题专题二:相互作用与运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动规律律【知识要点知识要点】12、力(、力(A)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三要素:力
11、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两个作用效果: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力的分类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13、重力(、重力(A)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COPY RIGHT BY HYJ-
12、4-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3.重力的大小:G=mg14、弹力(、弹力(A)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弹力:F=Kx(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
13、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拆墙术:假设无弹力,物体状态会不会变化)15、摩擦力(、摩擦力(A)(1)滑动摩擦力:NFf=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 G;也可以等于 G;也可以小于 G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 FN无关。(2)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Of静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b、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
14、反。c、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d、判断有无静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用假设法:假设光滑,看物体会不会滑动、滑动方向如何。16、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B)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共点力的合成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
15、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求 F、的合力公式:(为 F1、F2的夹角)1F2两个共点力COSFFFFF2122212-+=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F F1+F2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3正交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分解力求 Fx和 Fy,F合=22yxFF COPY RIGHT BY HYJ-5-牛顿第一定律1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2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
16、速度的原因17、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A)1.受力分析步骤:明确研究对象隔离物体画力 顺序:重力弹力(包括外力)摩擦力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1)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这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亦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亦即 F合合=0(1)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三力平衡:这三
17、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3)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F合 x=F1x+F2x+Fnx=0 F合 y=F1y+F2y+Fny=0 (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18、力学单位制(、力学单位制(A)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质量(m)时间(t)力学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解题的简洁表达19、牛顿运动三定律(、牛顿运动三定律(A 和和 B)2、牛一的几个重要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18、不是由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惯性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力,它的作用是阻碍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速度大或受力大的物体惯性不一定大;惯性只和质量有关。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共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对象不同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性质不同两个力同种性质两个力性质不一定相同变化不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一个力变化,另一个力不一定变化效果不同分别产生各自状态变化物体处于平衡状态4、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已知受力求运动画图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求合力 F合用 a=F合/m 求加速度求其他运动量已知运动求受
19、力画图受力分析用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 a用 F合=ma 求合力 F合用分解、合成或正交分解求其他力20、超重和失重、超重和失重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1物体运动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F合=ma2力的瞬时作用效果:一有力的作用,立即产生加速度3力的单位的定义:使质量为 1kg 的物体产生 1m/s2的加速度的力为1N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两物体上,性质相同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COPY RIGHT BY HYJ-6-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超重指加速
20、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 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21、实验(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见前面)(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次要)(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次要)(四)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参考单元测试)【注意几个步骤中的方向以及结点位置不动】1.减小实验误差:力尽量大些,夹角适当小些,细线尽量长些2.合力的实验值和理论值图像的区别(实验值一定跟细线在同一条直线上)3.结点不动,转动某个弹簧秤,观察 2 个弹簧秤的示数如何变化?(五)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控制变量法)1.实验步骤、实验仪器2.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不挂重物)(2)实验过程中始终保证(10 倍以上)Mm?车砝码沙桶(3)细线与木板平行 (4)小车停止时的位置不与定滑轮相碰 3.注意事项中(1)(2)的误差与图形相结合的分析 4.求 a(参考第一个实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