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9.19KB ,
资源ID:2048516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0485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文化常识(四).doc)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文化常识(四).doc

1、八、礼俗常识1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2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为 20岁。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弱冠”的说法。 3笄(j)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4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5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

2、失礼。 6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7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8封禅(shn)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泰山高,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作禅。 9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10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

3、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11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 12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13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14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15薨(hn)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16死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17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18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

4、,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19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 20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跪而挺腰耸身,叫作“跽”(j)。21跪与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 22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23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 24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叫作“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 25拜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

5、下之拜。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26揖古人作揖是推手。 27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28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29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30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31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

6、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32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33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黎庶”“黎元”等。34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 35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无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最初的“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36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

7、,故名。 37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九、历法常识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4)年号和干支兼用 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

8、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2)时节纪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2)序数纪日法(3)特定称谓纪日法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4)传统节日纪日法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社日农历中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寒食农历清明前一、两天。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

9、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初七、下九“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4纪

10、时法(1)特定称谓纪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太阳偏西)。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2)十二地支纪时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十、刑罚常识1髡(kn):髡又称

11、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2黥(qn):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3劓(y):劓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 4笞:笞刑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5杖: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6刖(yu):刖刑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 7膑(bn):膑刑是古代的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8宫: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 (黥、劓、笞、杖、刖、膑、宫这几种刑罚比

12、较起来,一个比一个残忍。黥刑最轻,宫刑最重。)9大辟: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10炮烙:炮烙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11汤镬:汤镬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12车裂:车裂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13凌迟: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立凌迟一条。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俗称“剐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14腰斩:腰斩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15弃市:弃市是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 16枭首: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17菹醢(z hi) :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