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礼俗常识1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2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为 20岁。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弱冠”的说法。 3笄(j)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4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5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
2、失礼。 6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7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8封禅(shn)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泰山高,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作禅。 9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10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
3、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11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 12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13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14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15薨(hn)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16死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17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18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
4、,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19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 20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跪而挺腰耸身,叫作“跽”(j)。21跪与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 22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23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 24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叫作“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 25拜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
5、下之拜。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26揖古人作揖是推手。 27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28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29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30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31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
6、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32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33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黎庶”“黎元”等。34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 35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无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最初的“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36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
7、,故名。 37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九、历法常识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4)年号和干支兼用 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
8、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2)时节纪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2)序数纪日法(3)特定称谓纪日法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4)传统节日纪日法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社日农历中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寒食农历清明前一、两天。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
9、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初七、下九“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4纪
10、时法(1)特定称谓纪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太阳偏西)。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2)十二地支纪时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十、刑罚常识1髡(kn):髡又称
11、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2黥(qn):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3劓(y):劓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 4笞:笞刑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5杖: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6刖(yu):刖刑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 7膑(bn):膑刑是古代的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8宫: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 (黥、劓、笞、杖、刖、膑、宫这几种刑罚比
12、较起来,一个比一个残忍。黥刑最轻,宫刑最重。)9大辟: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10炮烙:炮烙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11汤镬:汤镬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12车裂:车裂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13凌迟: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立凌迟一条。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俗称“剐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14腰斩:腰斩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15弃市:弃市是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 16枭首: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17菹醢(z hi) :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