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分析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
2、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大庆市萨尔图区东新一小学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属于市区重点学校,教学条件较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及配备的学具,新教材图文并茂,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计算方面也能够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创设学生
3、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1独立解答。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2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教师
4、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2)因为236,因此20360;(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
5、优化目的。)4解决问题。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拓展练习1口算。32 54 67302 504 6703002 5004 6700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3数学游戏。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游戏规
6、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教学反思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
7、氛围中学习。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案例点评本节课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树有多少棵”这一场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学校或社区每年都进行植树活动,可以说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过。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场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
8、地进行环保教育。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案例中得到体现。本案例教师能利用教材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最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整百或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教学目标1探
9、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3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在评价学生计算速度时,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评价学生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结合实际情境,联系
10、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特点,做了如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为了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采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如: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探索口算方法。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指导和
11、帮助。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先利用教材“买泳圈”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学到的乘法知识解决身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再结合班级的实际,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如每张课桌配有2把椅子,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队伍强大、办学条件优秀的现代化城镇小学,我班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本市,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教育都很重视。在学校组
12、织的各种活动中,我们时刻以“成功从这里开始”为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主动学习的愿望也增强了,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东兴超市去看一看那里都有什么。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教学情境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泳圈要多少元?生2:买5个泳圈和1个球一共需要多少钱?生3:买3个球需要多少元?生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泳圈、几个球?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其他问题先存入“问题银行”。(二)探索口算方法1解决
13、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生2:如果每个泳圈是10元,3个泳圈是10330(元)。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3个泳圈共少算236(元),一共要30+636(元)。生3: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2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师:你能算出来吗?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生1:153就是3个15相加,15+15+1545(元)。生2:15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5,10
14、330,5315,30+1545(元)。(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看屏幕(出示练一练第3题情境图)。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图意回答,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2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师:谁能说说咱班每张课桌配有几把椅子?生:2把。师:你能提出问题吗?生:一组有多少把椅子?根据问题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1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原来认为学生可能会结合教材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可没想到,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15、然后告诉大家可先存入“问题银行”,在适当的时候探索解决。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旨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活动面还不够广,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点评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本案例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本案例能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
16、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点评人:徐丽(黑龙江省宁安市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参观科技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设计:一、 复习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学生听算
17、,做完后集体订正。二、 情境导入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三、 探索新知1、 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2、 指名列式,板书。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3、 组织学生讨论算法。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可能出现的方法:1、 230=60 602=302、 62=3 602=304、 将答案写在书上。5、 完成试一试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
18、之间的联系。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三、拓展应用1. 603 2005 2408 12045607 9003 1806 2709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你发现了什么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还剩多少页每看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植树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3经历与他人交流
19、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材分析本节课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是在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只是按教材的安排,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学习,效果不太好;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安排,从简单的口算除法入手,由浅入深地步入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带来学习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班级讨论,探索出多种算法,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把书中例题作为学生学完知识后的一次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从中感知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属于城镇重点实验小学,有先进的教学设备
20、,教师素质高,教学质量一流。我班有学生60人,80%的学生来自城镇,20%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在我校接受了学前教育。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思维活跃。班级中已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气氛很浓。教学设计(一)“自悟”学习的条件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出示:6,124,186,357)师:口算时,你有什么感觉?生:非常好算,很容易算出来。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生:利用乘法口诀。师: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出示:303,60
21、02,5607,3609)师:口算时,你又有什么感觉?生:很好算,一下子也能算出来。师: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生:“0”不参加计算,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后,只要在后面补“0”就行了。师:好,不错。现在老师也想认识你们带来的新朋友,你们带来了吗?生整理自己的口算卡,口述,师板书:1005,30006,2004,40008,师:你们能算出结果吗?生演算。师问:你又有什么新感觉?生:只要认真,也能很快算出来,但不像上面的题那么容易。师:你是怎么算的?生:利用乘法口诀,在心里先想出整十数,再看看几个“0”不参加计算。算出结果后再在后面补上不参加计算的“0”。说得好的同学受到了掌声鼓励。(二)“自悟”学习的目
22、标师:刚才老师认识了你们为我带来的新朋友,老师特别高兴,谁还给老师带来了不曾认识的朋友?在教师鼓励下,生又口述,师板书:844,963,662,555,师:你们真不简单,这样的朋友也让你们请来了。老师非常开心,我们大家共同来认识它们好吗?学生非常欢喜,对于新内容的出现表示欢迎,从他们的神情上看出,他们已经迫不急待,跃跃欲试。师:有哪些小机灵已认识它们了?师:那些认识它们的小机灵一定特想给大家介绍它们,不过我也要给那些不认识它们的同学一次机会,要不然,他们会不高兴的。现在,我们大家先确立自己要介绍的朋友,然后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向大家介绍它们,比比谁的方法多、方法好,让同学们都乐于接受。
23、好吗?(三)“自悟”学习的内容1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现在你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介绍你们喜欢的朋友好吗?2让生自由分组,要介绍同一位朋友的同学编为一组,组长带领组织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组长做记录。3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探索的过程,重点点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也从中找到乐趣。师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4讨论交流。生1: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844,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想出了四种方法。生2: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21484,所以84421。生3:把84分成80和4,80420,441,20+121。生4
24、:直接口算,用十位上的数字除以4得2,写在十位上,用个位数除以4得1,写在个位上,得21,即84421。生5:用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学生汇报的同时,师进行板书)A组同学汇报完后,班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同学们,A组介绍的新朋友你们认识了吗?对A组同学,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生6:那种竖式方法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吗?对于竖式的写法,我们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963,我们也用到了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师:这种竖式是你们组同学自己想出来的吗?生6:不,老师,是我爸爸早就教我的,现在我把它介绍给了全组同学。师:如果认识844也用这种竖式,同学们会算吗?试试看。同学们很快列出了竖式
25、计算。生7在台上边板演,边说计算过程。师:同学们,这两种竖式的算法,你觉得哪种好?让生举手表决,结果喜欢前种的比喜欢后种的要多得多。(反思我想这是孩子们经过动脑筋自己想出来的方法,一定有他们自己的道理,只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过程,能准确算出结果就是好样的。我不想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想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或许就是我们期待的创新吧,对于竖式的标准写法我并没有去说明。)师:好,我们接着来交流。让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也都是采用的这四种方法。师问: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让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26、四)“自悟”学习的价值1放多媒体课件“植树”。(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2选做题(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练一练的2,3题。(五)“自悟”学习的收获1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介绍新朋友。(师板书)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学会了口算除数
27、是一位数的除法,我最喜欢直接口算。生2:我觉得表现得很出色,我要向他学习。生3:我认为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我要把数学学好。教学反思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大胆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教案。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我灵活地运用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让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变得能学、会学、善学、乐学,从而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案例点评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植树”情境为“介绍新朋友”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
28、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枯燥的口算除法计算融会到“介绍新朋友”的情境中。2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学生学会了口算除法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3注重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搭一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能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
29、置。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能正确运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过程: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1、通过多媒体演示“淘气”和“笑笑” 搭立体图形的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老师在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指令有:“竖着摆3个”,“在下面的正方体的右侧放一个”,“在最前面的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3、学生同桌间游戏。可以让一位学生发出指令,另一位搭立体图形,然后交换。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
30、作活动进行交流。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1、师生活动示范。让一个学生搭一个立体图形,教师通过提问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再让学生说说游戏的方法。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提问:你搭的立体图形用了几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回答:用了3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3个正方形。提问:从侧面看是几个?回答:2个。只能是这两个。提问:上面的方块在左边还是右边?回答:右边。是这个图形。三、实践作业。请家长搭一个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思路:复习三个方向观测的图形 三个正方体的拼搭 四个正方体的拼搭 根据指令进行操
31、作 小组活动 小结解决问题思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
32、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
33、习惯。设计思路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2构建新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3应用拓展。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
34、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
35、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认识秤。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生1:用手去掂一掂。生2:用秤去称一称。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
36、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1)称一称。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师:也许是我们在调
37、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师:“kg”就是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2)掂一掂。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师:感觉怎么样?生1:很重。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3)估苹果。师: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
38、盐的感觉。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
39、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4)称体重。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猜一猜,称一称。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
40、方法)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克和g。(2)掂一掂。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3)找一找。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生1:我的铅笔头。生2:一片药。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
41、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小
42、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43、趣。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此外,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
44、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2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数学要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学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明确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组内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这就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践的全过程。整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搭设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才有机会去表现;才会感觉学习很轻松,思维得到了解放,也有胆量设疑、有信心回答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3适时的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