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ABCD2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A元谋人和北京人B河姆渡聚落和山顶洞人C北京人和蓝田人D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3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年的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始祖,数万华夏子孙汇聚在“天下第一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规模宏大的公祭典礼。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尧B舜C禹D黄帝4下表是一
2、位同学关于夏朝和商朝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该表格主要反映了朝代都城国家机构夏阳城等确定世袭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毫、殷等设置各级官吏、制定汤刑等刑法并设置监狱、设立常备军并建立军队编制、完善赋税制度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B原始农耕的生活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分封制度的建立5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下列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的是( )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青铜制作工艺高超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ABCD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据此战国时期各诸侯
3、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称雄天下的意图C周王室的衰微D阶级斗争的尖锐7诗人岑参在石犀一诗中写道“江水初荡橘(y),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B加强管理并提倡依法治国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9新来的历史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名称一样。”请问新来的历史老师姓什么?A夏B商C周D秦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楚汉之
4、争11“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黄巾大起义的口号。“甲子”指的是公元184年(甲子年),“苍天”指代的是A秦朝B东汉王朝C周朝D西汉王朝12据史书记载御史大夫“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在汉朝时,和“风霜之吏”拥有相似权力的官职是( )A太尉B刺史C丞相D县令13“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中歌颂的是A楚汉之争B文景之治C大泽乡起义D光武中兴14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5、D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15网上热炒的历史老师袁腾飞曾说“蔡伦是个宦官,宦官一般没什么好人,只有两个不错的,青史留名,蔡伦和郑和。”蔡伦因何“青史留名”A发明了纸张B改进了造纸术C抗击匈奴D撰写史书16汉书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丛都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这则材料描述的是A长城经过的地方B秦驰道经过的地方C丝绸之路沿线地方D秦末农民起义军经过地方1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
6、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8绘制表格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观察下面表格内容,其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 ) 农业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高超城市建康城人口众多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C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D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19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A促进了民族大交融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C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D促进了中原人大量南迁20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 )A王羲之的字B顾恺之的画C石窟艺术D青铜器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
7、,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王国维材料二 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胡适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个历史事件?(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3)材料三中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8、什么?22分析探究题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的许多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围绕秦朝的相关历史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一起解决问题。(史料结合)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二商鞅舌战守旧群臣材料三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网将韩非送往秦国。(1)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指出秦王实现“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原因。(3)秦朝的统一有何意义?(画图学史)(
9、4)如上图是肖鹏同学为方便知识的掌握制作的一张示意图。请你帮他把图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 ,肖鹏制作的这张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什么制度?(角色扮演)(5)李磊在历史剧中扮演一位正在宣读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诏令的官员,内容如下请你完成以下内容。经济文字军事交通(历史感悟)(6)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历史的长河里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它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说说其具体表现。(7)学习了秦朝的历史,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3农业是经济的命脉,历代政府都注重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盂子中记载了“许子以铁耕”之事实。国策记“秦以牛田,水通粮”;孔子弟子中有司马耕字牛者,亦为
10、一旁证。进入战国时期,牛耕更盛。钱穆战国经济史材料二 秦孝公十年(前350年)商狭开始了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度井田、开阡陌,改草黄族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新的封建地主制的土地制度。进一步消除了农民对责族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之成为秦国国君控制下的臣民。摘编自李玉环商染的财政改革材料三 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耨”。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推论当时农业生产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
11、大大促进农业发展,引社会变革,促使当时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2)据材料二概括商在经济上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对秦国有何积极作用?(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概括其变化的原因。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分立。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材料一中哪个政权的基础(填序号)?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3)材料三中的“高祖”指谁?材料三反映了“高祖”采取了哪一
12、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他这样做的目的。(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以上问题的作答,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们的祖先”结合所学可知,“我们的祖先”即我国古代的远古居民,主要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都是旧石器时代的居民,都使用打制石器。其中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用火御寒、照明,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因此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
13、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能够种植粟,水稻等农作物,懂得种植白菜、芥菜等蔬菜,使他们基本的温饱问题能够得到保障,故他们开始过上定居生活。因此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D正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蓝田人都过着简单的群居生活,排除ABC。故选D。3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逐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D正确;尧、舜、禹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的
14、部落联盟首领,与题意不符,故ABC错误。综上所述,故D正确。4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确定世袭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属于夏朝的政治制度建设; 设置各级官吏、制定汤刑等刑法并设置监狱、设立常备军并建立军队编制、完善赋税制度,属于商朝的政治制度建设,两者反映了夏商的政治制度建设表明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有北京人,元谋人等,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原始农耕的生活有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等,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度的建立,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5A解析A【详解】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商代时人们创制了“甲骨文”,
15、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朝开始,故符合题意;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排除;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故符合题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在西汉时期,排除。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择A。6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原因不是称雄天下
16、的意图,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排除B项;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王室的衰微,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排除C项;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原因不是阶级斗争的尖锐,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7D解析D【详解】“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是指“李太守”治水的功绩胜过大禹,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正确;大禹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A排除;战国时期法家韩非主张依法治国,B排除;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C排除。故选D。8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譬如北
17、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孔子打的一个比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施行“德”政的人,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般,受到满天星辰的拱卫,体现了孔子仁政的思想,故B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且他们都没说过题干的话,故ACD错误。综上故选B。9D解析D【详解】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一秦朝。因而新来的历史老师姓秦,故选D;ABC是奴隶社会的朝代,不符合题意,排除。10A解析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
18、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11B解析B【详解】据材料“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可知,这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起义的目标是推翻东汉王朝,故“苍天”指代的是东汉王朝,B项正确;秦在汉朝之前,A不符题意,排除A项;周是秦统一之前的奴隶王朝,排除C项;西汉王朝在公元8年被外戚王莽篡位 ,建立了新朝,排除D项。故选B项。12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负责掌管监察的是御史大夫,在汉朝时和御史大夫具有相似职能的官职是刺史。汉武帝时期在地方上设立
19、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即汉朝的刺史和秦朝的御史大夫具有相似的权力,故选B;A是负责军事,排除;C负责行政,排除;D是地方上官员,负责地方行政管理,排除。13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劝农薄赋徭”“兴汉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汉高祖时期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重视“以德化民”,勤俭治国等,使得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增,国库充盈。史称文景之治。故选项B符合题意;楚汉之争是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
20、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4A解析A【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发生于200年,是东汉末年发生的历史事件。而三国开始于220年,A选项说法不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B选项不符合题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C选项不符合
21、题意;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三国鼎立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15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因此蔡伦“青史留名”的原因是改进了造纸术,所以B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抗击匈奴、撰写史书等都与蔡伦无关,因此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故选B。16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自玉门、阳关出西域,丛都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
22、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及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C项正确;秦统一后,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排除A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排除B项;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
23、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7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故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属于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C项是属于秦汉时期,排除C项;D项是属于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18B解析B【详解】依据表格内容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农业发达,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方面,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提高;城市人口众多。由此可知,表格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在表格信
24、息中未体现,排除;C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故选B。19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主要是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及鲜卑族等,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不是人口内迁的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排除;CD项与北方人大量南迁有关,排除。故选A。20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
25、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其中著名的两大石窟。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集雕塑和绘画特点于一身,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C项正确;王羲之的字属于书法方面的,排除A项;顾恺之的画与雕塑无关,排除B项;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排除D项。故选C项。二、综合题21(1)百家争鸣。(2)孔子。儒家。“仁”。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3)“有教无类”。(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的“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解析(1)百家争鸣。(2)孔子。儒家。“仁”。主张
26、以德治国,实行德政。(3)“有教无类”。(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的“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意在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因此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2)依据材料二的“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和材料三的“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他”是孔子。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政治主张是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3)结合所
27、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故材料三中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22(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商鞅变法增强了实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嬴政善于用人;渴望统一的趋势(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解析(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商鞅变法增强了实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嬴政善于用人;渴望统一的趋势(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8、(4)御史大夫;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5)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字统一文字;交通开凿灵渠,统一车辆和道路;军事修长城。(6)秦的暴政;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苛的刑罚(7)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详解】(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依据材料二“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可知,秦王实现“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为增强
29、,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可知,秦王嬴政重用人才,求贤若渴;此外,还有渴望统一的趋势。(3)依据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4)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
30、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因此肖鹏制作的这张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填御史大夫;郡。(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巩固措施。经济上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字上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军事上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6)依据所学可知,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历史的长河里
31、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它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其具体表现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苛的刑罚。(7)学习了秦朝的历史,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23(1)铁制农具和牛耕;百家争鸣。(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积极作用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3)变化落后到很大的发展;原因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百家争鸣。(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积极作用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3)变化落后到很大的发展;原因北人南
32、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许子以铁耕”“ 孔子弟子中有司马耕字牛者,亦为一旁证。进入战国时期,牛耕更盛”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新现象;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这一现象大大促进农业发展,引社会变革,促使当时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2)依据材料二“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废井田、开阡陌,改革贵族领主土地所有制”分析可知,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改革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
33、买卖;据材料“从法律上确立新的封建地主制的土地制度。进一步消除了农民对贵族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分析可知,对秦国的积极作用是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3)依据材料三“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耨”“ 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分析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由两汉时期的落后到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材料“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概括可知,南方出现变化的原因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该现象
34、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是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4(1)。措施实行屯田;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招贤纳士;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答出两条即可)(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解析(1)。措施实行屯田;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招贤纳士;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答出两条即可)(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局部统
35、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曹操实行屯田;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招贤纳士;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故符合题意。(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3)第一问依据材料关键词“高祖初谋南迁、定都洛阳”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故“高祖”指北魏孝文帝;第二问依据材料关键词“定都洛阳”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说明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