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级会计实务公式汇总 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或+)“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或借方)余额 发出存货方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
2、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库存商品的日常核算 (1) 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 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1) 年限平均法 年
3、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 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4) 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 或 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城市维护建设税应纳税额=(应交增值税+应交消费税+应交营业税)×适用税率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
4、-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P150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p150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P150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P155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主要财务指标 (1) 流动比率= (2) 速动比率=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应收票据 =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 (3) 资产负债率(又
5、称负债比率)= (4) 产权比率= (5) 周转率(周转次数)= 周转期(周转天数)= (6) 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次数)=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 应收账款周转期(周转天数)= (7) 存货周转率(周转次数)= 平均存货余额=(存货余额年初数+存货余额年末数)÷2 存货周转期(周转天数)= (8) 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资产总额年初数+流动资产总额年末数)÷2 流动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 (9) 固定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
6、 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初数+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2 固定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 (10) 总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 平均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年初数+资产总额年末数)÷2 总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 (11) 营业利润率= (12) 营业净利率= (13) 营业毛利率= (14) 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5) 总资产报酬率= 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支出 (16) 净资产收益率=
7、 平均净资产= (17) 营业收入增长率= (18) 资本保值增值率= (19) 总资产增长率= (20) 营业利润增长率= 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本年营业利润总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 (21)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 材料、燃料、动力的归集和分配 材料、燃料、动力费用分配率=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总额÷分
8、配标准(如产品重量、耗用的原材料、生产工时等)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材料、燃料、动力费用=该产品的重量、耗用的原材料、生产工时等×材料、燃料、动力费用分配率 某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消耗分配率=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单价 职工薪酬的归集和分配 生产工资费用分配率=各种产品生产工资总额÷各种产品生产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生产工资=该种产品生产工时×生产工资费用分配率 某种产品耗用的定额工时=该种产品投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 生产工资费用分配率=各种产品生产工资总额÷各种产品定额工时
9、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生产工资=该种产品定额工时×生产工资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的分配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分配标准之和(如,产品生产工时总数或生产工人定额工时总数、生产工人工资总和、机器工时总数、产品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总数)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分配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 (2)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10、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总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3) 定额比例法 直接材料成本分配率=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分配率 直接人工成本分配率=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完工产品定额工时×直接人工成本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直接人工成本分配率 累计间接费用分配法(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分批法) 全部产品
11、某项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全部产品该项累计间接费用÷全部产品累计生产工时 某批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某项间接费用=该批完工产品累计生产工时×全部产品该项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 可比产品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100% 产品总成本分析 (1) 构成比率分析法 直接材料成本比率=直接材料成本÷产品成本×100% 直接人工成本比率=直接人工成本÷产品成本×100% 制造费用比率=制造费用÷产品成本×100% (2
12、 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 产值成本率=成本÷产值×100% 营业收入成本率=成本÷销售收入×100% 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直接材料成本分析 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实际数量-计划数量)×计划价格 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数量×(实际价格-计划价格) 直接人工成本分析 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的影响=(实际工时-计划工时)×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 每小时工资成本变动的影响=实际工时×(实际每小时工资成本-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 事业结余=(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拨出经费+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非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对附属单位
13、补助) 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 单期资产的收益率== = = =利息(股息)收益率+资本利得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E(R)= 收益率的方差() E(R)为预期收益率;; 收益率的标准差() 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V) 标准差= 3、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B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不能测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C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费用与分配加工费用所用的完工率
14、都是一致的。X C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错 C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 C成本报表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 C成本分析的首要程序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C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核算。× C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一般应与基本方法结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 C成本计算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步法。X D当车间生产多种产品时,“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的借方余额,月末均直接记入该产品的产品成本 中。× D定额法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F“废品损失”账户月末没有余额。√ F
15、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X F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步骤之间要进行成本结转。(√) G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错 G工资费用就是成本项目。(×) G归集在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最后均应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对 J计算计时工资费用,应以考勤记录中的工作时间记录为依据。(√) J简化的分批法就是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J简化分批法是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对 J加班加点工资既可能是直接计人费用,又可能是间接计人费用。√ J接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生产可分为大量生
16、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X K可修复废品是指技术上可以修复使用的废品。错 K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不管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的废品。X P品种法只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 Q企业的制造费用一定要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X Q企业职工的医药费、医务部门、职工浴室等部门职工的工资,均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X S生产车间耗用的材料,全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X S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W完工产品费用等于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费用。对 Y“预提费用”可能出现借方余额
17、其性质属于资产,实际上是待摊费用。对 Y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的支出是费用性支出。X Y以应付票据去偿付购买材料的费用,是成本性支出。X Y原材料分工序一次投入与原材料在每道工序陆续投入,其完工率的计算方法是完全一致的。X Y运用连环替代法进行分析,即使随意改变各构成因素的替换顺序,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加总后仍等于指标的总差异,因此更换各因索替换顺序,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 Z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对 Z直接生产费用就是直接计人费用。X Z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列半成品分步法。√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账户月末(可能有月末余额/可能有借方余额/可能有贷方余额/可能无月末余额)。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