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上册实验探究强化物理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实验题如图所示,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某同学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个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编号长度/cm直径/cm频率 /Hz声强级/dB120. 51.50213180231. 002.001284100348. 52.5065660(1)从表格数据可知,编号为_的风铃管发出声音的响度最大,编号为_的风铃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2)根据表中数据,_(填“能”或“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2、在物理学中,探究多因素问题,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在此实验中,探究风铃管发声频率与风铃管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风铃管的_保持不变。2利用声现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小刚敲击一个音叉,如图1所示,现放大音叉的右臂,那么此音叉臂从最左端的A位置经过B位置到达C位置后,再由C位置再次经过B位置返回最左端,这样叫做振动一次。(1)以下关于物体所做的机械运动,属于振动的是_;(选填以下对应的字母)A蝴蝶飞行时其翅膀的运动B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C射出枪膛的子弹向前飞行的运动D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变“胖”变“虚”了(2)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如果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内振动
3、的次数是50次,它的频率就是50Hz。小刚从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的录像中获知,音叉振动200次所用的时间是2s,则音叉发出声音的频率是_Hz;利用手机的某个应用可以显示瞬间的声音波形图,仅由该音叉发声时,保持手机和音叉的位置均不变,在相同的设置下,小刚先后两次用手机显示其声音波形图,截屏如图2,可知手机接收到的声音的_(选填“音调”或“响度”或“音色”)发生了变化。(3)图3中的分贝仪是检测噪声强度的仪器。根据小刚在(2)小题中手机先后截屏的声音波形图,可判断放在手机旁边位置不变的分贝仪的示数会_(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3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和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了探究音调
4、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的松紧程度一致。(1)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该控制琴弦的粗细、_和松紧程度相同,改变_;应选择琴弦_(选填符号a、b、c或d);(2)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_的关系?(3)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_的问题。(4)他们还可以选择琴弦_(选填符号)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4小明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1)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
5、气,“铃声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_(2)小明用塑料袋把一只正在响铃的小闹钟密封好放进水中后,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_;小明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属于_(选填减弱噪声的方法)5小明做钟罩实验,如图所示(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_ ;(2)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 _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_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4)此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_ ;
6、(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或“推理法”)(5)若在月球上敲击右边的乙音叉,则左边靠在甲音叉的乒乓球 _ (选填“能”或“不能”)跳起。6小华和小刚用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以下是他们对“土电话”的探究。(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2)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_。(3)相距相同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_。(4)小华和小刚利用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的活动。他们选用的
7、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若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琴弦a和_;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 的关系。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则该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答_。7小林在物理活动课上用橡皮筋(粗细不同)、图钉、宽木片、纸盒等器材制作“四弦琴”,如图所示。制完,调节后就可以用该“四弦琴”演奏简单的“乐曲”。(1)甲图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琴弦_的关系;(2)小林在乙图中依次用相同力度拨动木片左侧的“琴弦”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8、。是否合理_,原因是_。8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钢尺做探究声音的特性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1)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从实验可观察到钢尺振动越慢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 _ 。(2) 让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拨动钢尺,改变钢尺振动的幅度。从实验可观察到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就越 _ 。(3) 用手握住钢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 而产生的。(4) 该同学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声源还有音
9、叉、机械闹钟。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_ 。该同学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下面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比较好的是 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若另一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_ 。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距离响度听不见声音听不见声音听不见声音9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如图,试管中装有适量的碎冰,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甲所示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图乙此刻所测物体的温度是_;(2)冰完全熔化需要_min,冰熔
10、化时的温度规律_;(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_。10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5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固体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以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描点连线,得到如图乙所示的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该物质是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持续了_min;(2)图中C点物体处于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图中B点物体的
11、内能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中D点物体的内能;(4)某同学把试管中的物质换成水,发现无论怎么加热,试管中的水都不会沸腾,原因是试管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_(选填“相同”或“不同”),试管中的水温度虽然达到了沸点,但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11小亮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室温为20)(1)如图甲所示,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2)水中上升的气泡在沸腾前_,沸腾时_(选填“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3)图乙是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在时间段内水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12、;沸水在冷却的过程中,开始阶段温度降低得_(选填“快”或“慢”),最后水温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12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共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3)读数时小明发现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_液化而成的,而按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4)丁图是烧杯中的水沸腾_(选填“时”或“前”)的情形。(5)小明觉得应将水烧开所用时间缩短些,对此请给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13小涵在做
13、“探究萘熔化过程的规律”的实验,她每隔5min记录一次萘的温度值,并观察萘的状态,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min05101520253035温度/508080808090100(1)在第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是_。在第15min时,萘处于_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2)根据实验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纸上绘制出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3)在观察萘的熔化时,_。由此小涵得出结论萘的熔化过程需要吸热。(填小涵的探究过程)14小明组装器材进行“水沸腾”实验(1)组装的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此时他应将_(选填“A处向上”“B处向下”)调整。除了图甲所示的器材外,还需
14、要的测量器材是_;(2)某时刻观察到烧杯中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表明水_(填“正在”或“还没”)沸腾;气泡往上越来越小是因为_;(3)加热时,烧杯上方会出现“白气”,下列现象与该“白气”形成原因相同的是_;(选填字母)A草上的白霜 B清晨的大雾 C冰雪消融 D湿衣服晾干(4)如图丙,另一组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适当改变,试管甲管口朝上试管乙管口朝下,试管内均有适量的水,放在大烧杯内的水中,然后对大烧杯加热,大烧杯内的水沸腾后,会发现试管甲中的水不能沸腾,试管乙中的水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5)完成实验后的小明满头大汗,于是他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他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选填
15、“升高”、“不变”或“降低”)。15小新同学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4C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请你完成下列各题。时间/min01234567水的温度/84899399999999(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漏填的数据是_。(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水在沸腾过程中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如果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沸点将_(选填“升高”、 “不变”或“降低”)。(3)若实验时出现两种烫伤的情况A被沸水烫伤;B被与沸水温度相同的水蒸气烫伤。_(选填字母)情况烫伤更严重
16、,其原因是_。16小明为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根据测量结果他画出了相关图象,如图a所示。(1)这个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_。(2)在图a中,BC段冰处于_状态,这一过程需要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3)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后,小明将试管取出,把温度计正确放在烧杯中继续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这时小明发现当水沸腾后,温度计示数_(填“升高”或“不变”)。小明发现温度计水面上的部分出现了小水珠不便于读数,小水珠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_而产生的,这时小明在烧杯上加了一个_就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加快了水的沸腾。(4)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
17、则水的沸点是_,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_1个标准大气压。(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7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硬纸板分为E、F两部分,NO是纸板中线。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改变三次入射角的大小,小明实验所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23(1)要使人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应与平面镜_;(选填 “垂直”或“不垂直”) (2)小明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和其它同学不一致,则他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_。18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
18、平面镜上,竖直纸板可沿虚线ON折叠。(1)该实验选用纸板的目的是_。(2)如图乙,若将硬纸板绕ON折转,将F板向后折一定的角度后,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3)图甲中,如果将光线逆着AO反射光线方向射向平面镜O点时,此时光线会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_。(4)实验中还能从甲平面镜中看到入射光线AO所成的像CO(图中未画出),当入射角i等于43o时,AOC=_o,由此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_是对称的。19小亮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
19、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只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_,看到蜡烛A的像是由光的_(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一块光屏,光屏上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4)实验结束后小亮继续用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他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光贴着纸板入射,如图乙所示反射角是_。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通过多次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在分析数据可得出反射角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20、。20小涵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如下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在此实验中(1)小涵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2)小涵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关系;实验中小涵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3)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移动,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
21、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21利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1)选择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关系。(2)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将_(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3)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_。(4)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将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2如图是小红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 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_,玻璃板应_放置;(2)
22、 如图甲所示,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红拿另一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像和物的_,多次改变蜡烛A距玻璃板的距离,相应移动另一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后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选填“有关”或“无关”)。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如图乙所示,用笔将对应点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实验中点燃蜡烛A的目的是_;(3) 除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一种测量距离的工具,它是_;(4) 当把蜡烛放在B点时
23、,在B位置观察到了它的像。若在B和玻璃板之间放上一个与玻璃板等大的黑色不透明纸板,从玻璃板前方_(选填“仍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光的_形成的。2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器材有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透明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回答下面问题(1)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_(填序号)。如图所示把蜡烛A点燃放在M的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只蜡烛放在后面时,从M的_(选填“前面”或“后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A_。测量两侧蜡烛到平面M的距离;再让蜡烛A远离M,则后面的蜡烛要_M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
24、;(2)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可得到初步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拿掉后面的蜡烛,在原来蜡烛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发现A蜡烛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成像,说明平面镜成_像。24下图为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1)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使其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是_;(2)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3)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
25、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红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填“实”或“虚”)像。25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小明推断,凸透镜的焦距大于L。(1)小明为了检验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手上的凸透镜向下方的纸张慢慢移近了一些,若观察纸上呈现的光斑_,则自己的推断是正确。(2)小红在早上900利用太阳光进行观察凸透镜焦点的活动,她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
26、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她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你认为她这种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是_。(3)小亮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由图可知此凸透镜焦距的范围是_;为了更清晰地看到所成的实像,应选择_(选填“较粗糙”或“较光滑”)的光屏来进行实验。若将烛焰置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如图乙所示,则此时人眼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烛焰的像。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
27、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cm;(2)当烛焰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能成倒立、_的实像,相当于一台 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当烛焰向左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_(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27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前,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的光心在_。(2)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的、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28、)相同。此时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_(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_(选填“上”或“下”)偏离光屏中心。(3)若保持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到_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像的大小较之原来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8小兰和小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可绕其上所在直线前后折转。(1)实验时小兰让光束沿射入水中,光束进入水中后折射光线会向_方向偏折,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2)接着小兰让光束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当小芳将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时
29、,在板上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3)小兰和小芳多次改变入射光线与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写出一条即可)。入射角015304560折射角011.322.135.440.929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2)如图乙所示,生活中的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3)如图乙所示,小明向左移动蜡烛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
30、屏应向_(填“左”“右”)移动。(4)在实验中已得到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_的(选填“完整”或“不完整”),且亮度变暗。30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请你写出此时成像规律的一个应用_。(2)如图1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调整。(3)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清晰的像,该像是_的(选“放大”、“等大”或“缩小”)。(4)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选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5)
31、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2所示),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_移动。3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过程如下(1)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_,这样做的目的是_;(2)如图,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cm;(3)如图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 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4)若实验时间过长,蜡烛会变短,光屏上的像将会向_(选填“上”“下”)移动;
32、(5)进行实验时,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光屏上_成完整的烛焰的像。(选填 “能”“不能”)。32小江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适当的位置,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_;图所示的实验情景能够说明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2)小江同学进一步实验,当把烛焰放在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选填“放大”“等大”
33、或“缩小”)的清晰的实像,像距是_cm;(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将蜡烛向_移动,同时将光屏向_移动适当距离。(两空均选填“左”或“右”)33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量平均速度”的情形。(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 ;(2)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为止,通过的距离是_cm;(3)小车从位置A出发开始计时,运动到位置B止,所用时间如数字钟所示为_s;(4)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m/s。34(1)如图, 在测量温度时, 甲、 乙、 丙三位同学按图所示方法读数, 正确的是_,读数是_C。(2)如图停表的读数是_s。(3)如图所示,小球在
34、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 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小球由D到F的路程是_cm,用公式_可计算得出小车由 D到F 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_ m/s。35小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如图1所示,则物体的长度读数为_cm,时间读数为_s;(2)用图2装置实验时,小车从A静止释放,从A到B所用时间tAB=2s,A到C所用时间tAC=3s,则BC间平均速度vBC=_m/s;(3)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间平均速度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4)如图3能够准确反映图2中小车从A到C运动情况的是_。(填字母)36小海进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35、(1)该实验原理是_;(2)用如图所示装置实验时,测得AB间距离sAB=40.0cm,AC间距离sAC=80.0cm,小车从A到B所用时间tAB=2s,A到C所用时间tAC=3s,则AB间平均速度vAB=_m/s,AC间平均速度vAC_vAB(选填“”、“=”或“”“=”或“”);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_点的速度最小。40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1所示,小球在做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小球受力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2)小球所放的斜面应该较长而且坡度较缓,这样做
36、的目的是为了_;(3)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m/s,CD段的路程为_m;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sAB=0.3mtAB=0.5svAB=0.6m/svB=1.2m/ssBC=0.9mtBC=0.5svBC=_vC=2.4m/ssCD=_tCD=0.5svCD=3m/svD=3.6m/s(4)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象,如图所示,假设斜而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m/s。【参考答案】一、实验题3 不能 直径 【详解】(1)1
37、从表格数据知,三个直管发出的声强级分别为80dB、100dB和60dB,而声强级别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那么发出声音响度最大的是编号为2的风解析3 不能 直径 【详解】(1)1从表格数据知,三个直管发出的声强级分别为80dB、100dB和60dB,而声强级别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那么发出声音响度最大的是编号为2的风铃管。2三个直管发出声音的频率分别为2131Hz、1284Hz和656Hz,而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那么发出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编号为3的风铃管。(2)34要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的关系,应保持管子的直径相同,但表格数据中,管子的长度和直径都是变化的,所以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
38、率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2AD 100 响度 减小 【详解】(1)1A蝴蝶飞行时其翅膀的运动满足题目中振动的方式,故A符合题意;B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属于转动,故B不符合题意;C解析AD 100 响度 减小 【详解】(1)1A蝴蝶飞行时其翅膀的运动满足题目中振动的方式,故A符合题意;B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属于转动,故B不符合题意;C射出枪膛的子弹向前飞行的运动属于抛体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的运动满足题目中振动的方式,故D符合题意。故选AD。(2)2音叉发出声音的频率是3由图2可知,两次声音的波形图形状相似,频率相同,振幅不同,由此可知手机接收到的声音的响度发生了变化。(3)4由(2)可知,后截屏的声音响度小,则放在手机旁边位置不变的分贝仪的示数会减小。3材料 长度 ad 粗细 没有控制材料相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