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强化试卷(一)一、选择题1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目的是美化环境2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B佩戴耳罩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纳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D繁华闹市区设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音色的3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冰雪消融B露珠的形成C霜打枝头D冰的形成4你认为小红对下列生活中的物理量的估测数据中最符合
2、实际的是()A人正常眨眼一次用时约2sB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约5m/sC教室门高约为3mD石家庄夏天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45左右5在室温为25的教室内,小亮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图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ABCD6下列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 日环食现象B 海市蜃楼C 水中倒影D 雨后彩虹7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必过焦点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光一定会聚在焦点8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
3、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移走眼镜片,稍微将蜡烛靠近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A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B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C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9中国设计制造的高铁列车,其平稳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有外国记者将硬币竖立在车厢的窗台上(如图所示),发现硬币能长时间保持静止,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站台B铁轨C车厢的窗台D路边的树木10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
4、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2s内,小刚跑得较快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二、填空题1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产生的,它通过_传入我们耳中,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也能清楚地听到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声音的_(填“音调高”或“响度大”)。12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_(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应使水面 _(选填“上升”或“下降”),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
5、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13同学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过程中,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同学们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多种色光,一位同学将白色光屏换成蓝色光屏,这时在光屏上只能看到_光。14如图为浓度75%免洗酒精消毒剂,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杀死新型冠状病毒,消毒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这是_(选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过程需要_(选填“吸热”或“放热”)。15近视眼的形成是因为不注意用眼卫生,导致眼睛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选填“前方”或“后方”),需要配带_透镜进行矫正。1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木块的长度是_cm。17如图所示,一束
6、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反射角的度数为_,界面的_(选填“上”“下”“左”或“右”)方是空气。18如图所示是某小组绘制的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_ ,熔化时温度不变的过程中海波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19照相机用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哪一条规律_? 用照相机拍照时, 要想使被拍的景物成的像大一些, 照相机与被拍景物之间的距离应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一些, 底片与镜头间的距离应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一些。20小华同学骑自行车去上学,某一
7、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第3分钟至5分钟小华的运动状态为_,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_m/s。三、作图题21作图(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2)如图,根据凸透镜的性质,完成以下光路图。四、实验题22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1)实验过程中,保持纸筒A和B的位置_,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反射面材料大理石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
8、最强强强较强弱几乎听不到(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_,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写出一条即可);(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_作为反射面材料效果最好。23小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温度达到90C左右,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经过了5 min,得到的温度填在下面的表格里。时间(min)012345678910温度()9092949698999999959999(1)从实验记录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第_分钟的数据记录的是错误的,依据是_你觉得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2)从沸腾的图象中可
9、以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3)请在图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的大致变化图象。(_)(4)我们知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小明测得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只有99,可能的原因是_(写一个原因)。24某同学计划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和一把刻度尺“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平面镜与水平纸面垂直,A和B是两个形状完全相同但高度可以调节的伸缩杆,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将伸缩杆A调到适当高度,用刻度尺测量其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5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
10、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10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多次改变伸缩杆A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和,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1)该同学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_。(2)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3)改正问题后该同学重新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记录表格。(_)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cm;(2)当烛焰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能成倒立、_的实像,相当于一台 _(选填“照相机”、
11、“投影仪”或“放大镜”);(3)当烛焰向左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_(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26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2)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c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选填“小”或“大”);(4)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选填“大于”“等
12、于”或“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A弦乐器是通过琴弦的振动发声的,琴弦的粗细、长短、松紧会影响声音的音调。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可以改变琴弦的长短,从而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则改变了发声的音调,故A错误;B敲锣时,用力越大,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正确;C抽气的过程中,瓶内气体越来越少,由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D安装在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目的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2C解析C【分析】(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3)声呐系统利
13、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4)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详解】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B佩戴耳罩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呐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故C正确;D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即响度;这一装置无法检测声音的音调与音色,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C解析C【详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的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
14、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D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B解析B【详解】A人正常眨眼一次的时间约为0.1s,故A不符合实际;B结合生活经验,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约为5m/s,故B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教室门高于中学生身高,约为2m=200cm,故C不符合实际;D夏天,石家庄室外温度可能超过35,教室内温度要低于35,但不可能达到45,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5D解析D【详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低于25。随着酒精迅速蒸发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
15、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D正确。故选D。【点睛】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6A解析A【详解】A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雨后的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7A解析A【详解】A凸透镜的焦点是由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是虚焦点,故A正确;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必过焦点,通过凹透镜后不过焦点,而是折
16、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焦点,故C错误;C凸透镜不仅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对发散光也有会聚作用,故C错误;D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指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而言,是会聚了一些或发散程度减小了一些,只有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不一定会聚在焦点,故D错误。故选A。8A解析A【详解】由题意可知,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像,那么这情况下所成的清晰像在光屏前方或者后方;假设这个眼镜片是近视眼镜片,它是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那么把它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这个折射光线经过发散,成像在光屏上,那么原来模糊的像是在光屏前方,不会是后方,否则发散后,
17、所成的像更往后;移走眼镜片,稍微将蜡烛靠近凸透镜,通过透镜的折射光线会发散,原来模糊的像是在光屏前方,发散后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综上所述,假设成立,这个眼镜片是近视眼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假设这个眼镜片是远视眼镜片,它是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那么把它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这个折射光线经过会聚,成像在光屏上,那么原来模糊的像是在光屏后方,不会是前方,否则会聚后,所成的像更往前;移走眼镜片,稍微将蜡烛靠近凸透镜,通过透镜的折射光线会发散,原来模糊的像是在光屏后方,发散后,清晰的像更往后,在光屏上是得不到像的,这与题意不符合,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这个镜片不是远视
18、眼镜片;综上所述,该眼镜片是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选A。9C解析C【详解】ABD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站台、铁轨、路边的树木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因此是运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车厢的窗台位置没有改变,因此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故选C。10A解析A【解析】解答A. 由图可知,在前2s内,小刚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刚跑得快,故A正确;BC、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刚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所以小刚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BC错误;D. 由图象可知此运动过程中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的,所用
19、的时间也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出两人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错误故A二、填空题11振动 空气 响度大 【详解】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空气,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给学生的。3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也能清楚地听到老师的声音,说明老师的声音很大,即老师声音的响度大。12A解析顺时针 上升 不变 【详解】由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应增大反射角,即增大入射角,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应使光线提前偏折,水面应上升,在水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入
20、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13蓝【详解】一位同学将白色光屏换成蓝色光屏,蓝色光屏只能反射蓝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因此在光屏上只能看到蓝光。14汽化 吸热 【详解】12消毒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此过程需要吸热。15前方 凹 【详解】12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眼睛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解析前方 凹 【详解】12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眼睛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
21、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进行矫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1630【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木块的左端在刻度尺6.00cm位置,右端在刻度尺7.30cm位置,木块的长度为1.30cm。解析30【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木块的左端在刻度尺6.00cm位置,右端在刻度尺7.30cm位置,木块的长度为1.30cm。1730 右 【详解】12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30,可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解析30 右 【详解】12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
22、=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30,可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折射角为GOD=45,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知界面AB的右边是空气。18需要 【详解】12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可知,海波的熔点48,熔化时温度不变的过程中海波需要吸收热量。解析需要 【详解】12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可知,海波的熔点48,熔化时温度不变的过程中海波需要吸收热量。19u2f,成倒立、缩小实像 减小 增大 【详解】1照相机的原理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3、23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变大,解析u2f,成倒立、缩小实像 减小 增大 【详解】1照相机的原理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3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变大,则像距应变大,物距应变小;要想使被拍的景物成的像大一些,照相机与被拍景物之间应靠近一些(即照相机与被拍景物之间的距离应减小),底片跟镜头间的距离(暗箱)应拉长些。20静止 2.5 【详解】1由图象可知第3分钟至5分钟,小华通过的路程不变,所以小华的运动状态是静止的。2图象中1200m到1500m之间有两个格,图线指在1200m和1500解析静止 2.5 【详解】1由图象可知第3分钟
24、至5分钟,小华通过的路程不变,所以小华的运动状态是静止的。2图象中1200m到1500m之间有两个格,图线指在1200m和1500m中间,所以整个路程是1350m,时间t=9min=54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2.5m/s三、作图题21(1)(2)【详解】(1)由图示知,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处会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作图如下(2)由图示知,平行于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对着光心解析(1)(2)【详解】(1)由图示知,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处会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作图如下(2)由图示知,平行于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对着光心入射的光
25、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所以作图如下四、实验题22不变(或一定) 有关 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根据情况结论吉之有理即可) 大理石 【详解】(1)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解析不变(或一定) 有关 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根据情况结论吉之有理即可) 大理石 【详解】(1)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是为了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2)2由实验表格知,材料不同,反射效果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3由实验表格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
26、音效果最好,大理石反射效果最好,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差或易于吸收声音。(3)4因为相同条件下,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所以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大理石。2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读数错误(记录出错) 99 当地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或温度计不准确) 【详解】(1)123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解析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读数错误(记录出错) 99 当地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或温度计不准确) 【详解】(1)123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在5min已经达到沸点,则510min,继续对水加
27、热,水的温度不变,所以第8分钟数据错误,可能是读数错误。(2)4水加热至99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为99。(3)5根据数据描点连线,剔除错误点。(4)6水的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24物体的高度 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 次数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物体高度h/cm像的高度H/cm123 【解析】【详解】(1)1解析物体的高度 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 次数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物体高度h/cm像的高度H/cm123 【解析】【详解】(1)1该同学想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所以自变量是物体的高度。(2)2
28、该同学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但只改变了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3)3实验中要记录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高度、像的高度,如下表所示次数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物体高度h/cm像的高度H/cm123250 放大 投影仪 左 变小 【详解】(1)1 如图甲可知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2)23当蜡烛放在光具解析0 放大 投影仪 左 变小 【详解】(1)1 如图甲可知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2)23当蜡烛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物距由于凸透镜
29、的焦距为11.0cm,所以此时满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台投影仪。(3)45当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变大,所以此时像距也变小,需将光屏向左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小。26秒表 25 小 小于 【详解】(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2)2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解析秒表 25 小 小于 【详解】(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2)2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3)3过了B点后停止计时,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公式v=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大,速度就会偏小。(4)4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