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糖 代代 谢谢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第第 七七 章章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糖化学简介糖化学简介(一)糖的概念(一)糖的概念(二)糖的分类及其结构(二)糖的分类及其结构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以下四大类。以下四大类。以下四大类。单糖单糖单糖单糖 (monosacchride)(monosacchride)寡糖寡糖寡糖寡糖 (oligosacchride)(oligosa
2、cchride)多糖多糖多糖多糖 (polysacchridepolysacchride)结合糖结合糖结合糖结合糖 (glycoconjugateglycoconjugate)葡萄糖葡萄糖(glucose)(glucose)已醛糖已醛糖果糖果糖(fructose)(fructose)已酮糖已酮糖 1.单糖单糖 不能再水解的糖不能再水解的糖半乳糖半乳糖(galactosegalactose)已醛糖已醛糖 核糖核糖(ribose)(ribose)戊醛糖戊醛糖 2.2.寡糖寡糖常见的二糖:常见的二糖:麦芽糖麦芽糖 (maltose)葡萄糖葡萄糖 葡萄糖葡萄糖蔗蔗 糖糖(sucrose)葡萄糖葡萄糖
3、果糖果糖乳乳 糖糖(lactose)葡萄糖葡萄糖 半乳糖半乳糖能水解生成几分子单糖的糖,各单糖之间借能水解生成几分子单糖的糖,各单糖之间借脱水缩合的糖苷键相连。脱水缩合的糖苷键相连。3.3.多糖多糖 能水解生成多个分子单糖的糖。能水解生成多个分子单糖的糖。常见的多糖:常见的多糖:淀淀 粉粉(starch)糖糖 原原(glycogen)纤维素纤维素 (cellulose)淀粉淀粉 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淀粉颗粒淀粉颗粒目目 录录 糖原糖原 是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是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目目 录录 纤维素纤维素 作为植物的骨架作为植物的骨架-1,4-糖苷键糖苷键目目 录录4
4、.4.结合糖结合糖 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糖脂糖脂(glycolipid):是糖与脂类的结合物。是糖与脂类的结合物。糖蛋白糖蛋白(glycoprotein):是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物。是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物。常见的结合糖有:常见的结合糖有:第第 一一 节节 概概 述述Introduction 一、糖的生理功能一、糖的生理功能1.1.氧化供能氧化供能 糖的主要功能糖的主要功能 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核苷等物质的原料。核苷等物质的原料。3.3.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2.2.提供合成体内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
5、质的原料其他物质的原料糖是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的组成成分糖是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的组成成分二、糖的消化与吸收二、糖的消化与吸收(一)糖的消化(一)糖的消化人人类类食食物物中中的的糖糖主主要要有有植植物物淀淀粉粉、动动物物糖糖原原以以及及麦麦芽芽糖糖、蔗蔗糖糖、乳乳糖糖、葡葡萄萄糖糖等,其中以等,其中以淀粉淀粉为主。为主。消化部位: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淀粉淀粉 麦芽糖麦芽糖+麦芽三糖麦芽三糖(40%)(25%)-临界糊精临界糊精+异麦芽糖异麦芽糖 (30%)(5%)葡萄糖葡萄糖 唾液中的唾液中的-淀粉酶淀粉酶 -葡萄糖苷酶葡萄糖苷酶 -临界糊精酶临界糊精
6、酶 消化过程消化过程 肠粘膜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刷状缘刷状缘 胃胃 口腔口腔 肠腔肠腔 胰液中的胰液中的-淀粉酶淀粉酶 食食物物中中含含有有的的大大量量纤纤维维素素,因因人人体体内内无无-糖糖苷苷酶酶而而不不能能对对其其分分解解利利用用,但但却却具具有有刺刺激激肠肠蠕蠕动动等等作作用用,也也是是维维持持健健康康所必需。所必需。(二)糖的吸收(二)糖的吸收1.吸收部位吸收部位 小肠上段小肠上段 2.吸收形式吸收形式 单单 糖糖 ADP+Pi ATP G Na+K+Na+泵泵小肠粘膜细胞小肠粘膜细胞 肠肠腔腔 门静脉门静脉 3.吸收机制吸收机制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Na+-
7、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GLT)刷状缘刷状缘 细胞内膜细胞内膜 三、糖代谢的概况三、糖代谢的概况 葡萄糖葡萄糖酵解途径酵解途径 丙酮酸丙酮酸 有氧有氧 无氧无氧 H2O及及CO2 乳酸乳酸 糖异生途径糖异生途径 乳酸、氨基酸、甘油乳酸、氨基酸、甘油 糖原糖原 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 糖原合成糖原合成 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 核糖核糖 +NADPH+H+淀粉淀粉 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 ATP 第第 二二 节节糖的无氧分解糖的无氧分解 GlycolysisGlycolysis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糖酵解糖
8、酵解(glycolysis)的定义的定义*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糖酵解的反应部位:糖酵解的反应部位:胞浆胞浆在在缺缺氧氧情情况况下下,葡葡萄萄糖糖生生成成乳乳酸酸(lactate)的的过程称之为过程称之为糖酵解糖酵解。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称之为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葡萄糖葡萄糖磷酸化为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ATP ADPMg2+己糖激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Glu G-6-P F-6-P F-1,6-2PATP ADP ATP A
9、DP 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丙酮酸磷酸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NAD+NADH+H+ADPATPADP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葡萄糖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glucose-6-phosphate,G-6-P)(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哺哺乳乳类类动动物物体体内内已已发发现现有有4种种己己糖糖激激酶酶同同工工酶酶,分分别别称称为为至至型型。肝肝细细胞胞中中存存在在的的是是型型,称称为为葡葡萄萄糖糖激激酶酶(glucokinase)。它它的的特特点是:点是:对葡萄糖的亲
10、和力很低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受激素调控受激素调控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 磷酸己糖异磷酸己糖异构酶构酶 GluG-6-PF-6-PF-1,6-2PATPADP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丙酮酸磷酸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NAD+NADH+H+ADPATPADP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 (fructose-6-phosphate,F-6-P)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转变为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双磷酸果糖 ATP A
11、DP Mg2+6-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1GluG-6-PF-6-PF-1,6-2PATPADP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丙酮酸磷酸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NAD+NADH+H+ADPATPADP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fructokinase-1)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 1,6-双磷酸果糖双磷酸果糖(1,6-fructose-biphosphate,F-1,6-2P)1,6-双磷酸果糖双磷酸果糖 磷酸己糖磷酸己糖裂解成裂解成2分
12、子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丙糖 醛缩酶醛缩酶(aldolase)GluG-6-PF-6-PF-1,6-2PATPADP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丙酮酸磷酸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NAD+NADH+H+ADPATPADP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磷酸丙糖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的同分异构化磷酸丙糖异构酶磷酸丙糖异构酶 GluG-6-PF-6-PF-1,6-2PATPADP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13、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丙酮酸磷酸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NAD+NADH+H+ADPATPADP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丙糖异构酶磷酸丙糖异构酶 (phosphotriose isomerase)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氧化为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Pi、NAD+NADH+H+3-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uG-6-PF-6-PF-1,6-2PATPADP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丙酮酸磷酸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
14、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NAD+NADH+H+ADPATPADP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二磷酸甘油酸甘油酸 H H1,3-二磷酸二磷酸甘油酸甘油酸 H H 1,3-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转变成转变成转变成3-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ADP 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磷酸甘油酸激酶 GluG-6-PF-6-PF-1,6-2PATPADP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
15、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丙酮酸磷酸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NAD+NADH+H+ADPATPADP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在在在在以以以以上上上上反反反反应应应应中中中中,底底底底物物物物分分分分子子子子内内内内部部部部能能能能量量量量重重重重新新新新分分分分布布布布,生生生生成成成成高高高高能能能能键键键键,使使使使ADPADP磷磷磷磷酸酸酸酸化化化化生生生生成成成成ATPATP的的的的过过过过程程程程,称称称称为为为为底底底底物物物物水平磷酸化水平磷酸化水平磷酸化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sub
16、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phosphorylation)。1,3-二磷酸二磷酸 甘油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H HH H1,3-二磷酸二磷酸 甘油酸甘油酸H H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H H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H H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转变为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变位酶GluG-6-PF-6-PF-1,6-2PATPADP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丙酮酸磷
17、酸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NAD+NADH+H+ADPATPADP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hosphoglycerate mutase)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H HH H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H H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转变为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烯醇化酶(enolase)GluG-6-PF-6-PF-1,6-2PATPADP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丙酮酸磷酸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3-磷
18、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NAD+NADH+H+ADPATPADP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H2O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phosphoenolpyruvate,PEP)2-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H HADP ATP K+Mg2+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GluG-6-PF-6-PF-1,6-2PATPADP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丙酮酸磷酸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NAD+NADH+H+ADPATPADP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烯醇
19、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转变成丙酮酸丙酮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丙酮酸 (二二)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丙酮酸丙酮酸 乳酸乳酸 反应中的反应中的NADH+H+来自于上述第来自于上述第6 6步反步反应中的应中的 3-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LDH)NADH+H+NAD+E1:己糖激酶己糖激酶 E2: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 E3: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NAD+乳乳 酸酸 糖糖酵酵解解的的代代谢谢途途径径GluG-6-PF-6-PF-1,6-2PATP ADP
20、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丙 酮酮 酸酸 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NAD+NADH+H+ADP ATP ADP 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E2E1E3NADH+H+糖酵解小结 反应部位:胞浆反应部位:胞浆反应部位:胞浆反应部位:胞浆 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 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G G-6-P
21、ATP ADP 己糖激酶己糖激酶 ATP ADP F-6-P F-1,6-2P 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 ADP ATP PEP 丙酮酸丙酮酸 丙酮酸丙酮酸激酶激酶 产能的方式和数量产能的方式和数量产能的方式和数量产能的方式和数量方式:方式:方式: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净生成净生成净生成ATPATP数量:数量:数量:数量:从从从从G G开始开始开始开始 2222-2=2ATP2=2ATP从从从从GnGn开始开始开始开始 22-1=3ATP22-1=3ATP 终产物乳酸的去路终产物乳酸的去路终产物乳酸的去路终产物乳酸的去路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
22、步代谢。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分解利用分解利用分解利用分解利用 乳酸循环(糖异生)乳酸循环(糖异生)乳酸循环(糖异生)乳酸循环(糖异生)果糖果糖己糖激酶己糖激酶GluG-6-PF-6-PF-1,6-2PATPADPATPADP丙酮酸丙酮酸半乳糖半乳糖1-1-磷酸半乳糖磷酸半乳糖1-1-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半乳糖激酶半乳糖激酶变位酶变位酶甘露糖甘露糖6-6-磷酸甘露糖磷酸甘露糖己糖激酶己糖激酶变位酶变位酶除葡萄糖外,其它己糖除葡萄糖外,其它己糖也可转变成也可转变成磷酸己糖磷酸己糖而进入而进入酵解途径。酵解途径。二、糖酵解的
23、调节二、糖酵解的调节关键酶关键酶 己糖激酶己糖激酶 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调节方式 别构调节别构调节 共价修饰调节共价修饰调节 (一)(一)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PFK-1)*别构调节别构调节 别构激活剂:别构激活剂:AMP;ADP;F-1,6-2P;F-2,6-2P别构抑制剂:别构抑制剂:柠檬酸柠檬酸;ATP(高浓度)高浓度)此酶有二个结合此酶有二个结合ATP的部位:的部位:活性中心底物结合部位(低浓度时)活性中心底物结合部位(低浓度时)活性中心外别构调节部位(高浓度时活性中心外别构调节部位(高浓度时)F-1,6-2P 正反馈调节该酶正反
24、馈调节该酶 F-6-P F-1,6-2P ATP ADP PFK-1磷蛋白磷酸酶磷蛋白磷酸酶 Pi PKA ATP ADP Pi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 ATP cAMP 活化活化 F-2,6-2P +/+AMP +柠檬酸柠檬酸 AMP+柠檬酸柠檬酸 PFK-2(有活性)(有活性)FBP-2(无活性)(无活性)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2 PFK-2(无活性)(无活性)FBP-2(有活性)(有活性)PP果糖双磷酸酶果糖双磷酸酶-2 目目 录录(二)丙酮酸激酶二)丙酮酸激酶1.别构调节别构调节别构抑制剂:别构抑制剂:ATP,丙氨酸丙氨酸别构激活剂:别构激活剂:1,6-双磷酸果糖双磷酸果糖2.共
25、价修饰调节共价修饰调节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ATP ADP Pi 磷蛋白磷酸酶磷蛋白磷酸酶(无活性)无活性)(有活性)(有活性)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 PKA,CaM激酶激酶PPKA:蛋白激酶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CaM:钙调蛋白钙调蛋白 (三三)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6-磷磷酸酸葡葡萄萄糖糖可可反反馈馈抑抑制制己己糖糖激激酶酶,但但肝葡萄糖激酶不受其抑制。肝葡萄糖激酶不受其抑制。*长链脂肪酰长链脂肪酰CoA可可别构抑制肝葡萄糖激酶。别构抑制肝葡萄糖激酶。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
26、方式。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2.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途径。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第第 三三 节节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of Carbohydrate糖糖的的有有氧氧氧氧化化(aerobic(aerobic oxidation)oxidation)指指在在机机体体氧氧供供充充足足时时,葡葡萄萄糖糖彻彻底底氧氧化化成成H H2 2O O和和COCO2 2,并并释释放放出出能能量量
27、的的过过程程。是是机机体体主主要要供能方式。供能方式。*部位部位:胞液及线粒体胞液及线粒体 *概念概念 一、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一、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酵解途径第一阶段:酵解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G(Gn)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丙酮酸丙酮酸 乙酰乙酰CoA CO2 NADH+H+FADH2H2O O ATP ADP TAC循环循环 胞液胞液 线粒体线粒体 (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氧化脱羧为乙酰CoA(acetyl C
28、oA)。丙酮酸丙酮酸 乙酰乙酰CoA NAD+,HSCoA CO2,NADH+H+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总反应式总反应式: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 酶酶E1:丙酮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HSCoANAD+辅辅 酶酶 TPP 硫辛酸(硫辛酸()HSCoA FAD,NAD+SSL三三羧羧酸酸循循环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AC)也也称称为为柠柠檬檬酸酸循循环环,这这是是因因为为循循环环反反应应中中的的第第一一个个中中间间产产物物是是一一个个
29、含含三三个个羧羧基基的的柠柠檬檬酸酸。由由于于Krebs正正式式提提出出了了三三羧羧酸酸循循环环的的学学说说,故故此此循循环环又称为又称为Krebs循环,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循环,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所有的反应均在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线粒体中进行。中进行。(二)三羧酸循环(二)三羧酸循环*概述概述*反应部位反应部位 CoASHNADH+H+NAD+COCO2 2NAD+NADH+H+COCO2 2GTPGTPGDP+PiGDP+PiFADFADH2NADH+H+NAD+H2OH2OH2OCoASHCoASHH2O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顺乌头酸酶顺乌头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酮酮戊二酸脱戊
30、二酸脱氢氢酶酶复合体复合体琥珀酰琥珀酰CoA合成酶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延胡索酸酶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GTPGDPATPADP核苷二磷酸激酶核苷二磷酸激酶小小 结结 三三羧羧酸酸循循环环的的概概念念:指指乙乙酰酰CoA和和草草酰酰乙乙酸酸缩缩合合生生成成含含三三个个羧羧基基的的柠柠檬檬酸酸,反反复复地地进进行行脱脱氢氢脱脱羧羧,又又生生成成草草酰酰乙乙酸酸,再再重重复复循循环环反反应的过程。应的过程。TAC过程的反应部位是线粒体。过程的反应部位是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的要点三羧酸循环的要点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
31、,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生成1分子分子FADH2,3分子分子NADH+H+,2分子分子CO2,1分分子子GTP。关键酶有:关键酶有: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异柠檬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异柠檬 酸脱氢酶酸脱氢酶 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起催化剂的作用,本身无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起催化剂的作用,本身无量的变化,不可能通过三羧酸循环直接从乙酰量的变化,不可能通过三羧酸循环直接从乙酰CoA合成草酰乙酸或三羧酸循环中其他产物,同样中间合成草酰乙酸或三羧酸
32、循环中其他产物,同样中间产物也不能直接在三羧酸循环中被氧化为产物也不能直接在三羧酸循环中被氧化为CO2及及H2O。表面上看来,三羧酸循环运转必不可少的表面上看来,三羧酸循环运转必不可少的草酰乙酸在三羧酸循环中是不会消耗的,它可草酰乙酸在三羧酸循环中是不会消耗的,它可被反复利用。但是,被反复利用。但是,例如:例如: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天冬氨酸-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谷氨酸谷氨酸 柠檬酸柠檬酸 脂肪酸脂肪酸 琥珀酰琥珀酰CoA 卟啉卟啉 机机体体内内各各种种物物质质代代谢谢之之间间是是彼彼此此联联系系、相相互互配配合合的的,TAC中中的的某某些些中中间间代代谢谢物物能能够够转转变变合合成成其其他
33、他物物质质,借以沟通糖和其他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借以沟通糖和其他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机机体体糖糖供供不不足足时时,可可能能引引起起TAC运运转转障障碍碍,这这时时苹苹果果酸酸、草草酰酰乙乙酸酸可可脱脱羧羧生生成成丙丙酮酮酸酸,再再进一步生成乙酰进一步生成乙酰CoA进入进入TAC氧化分解。氧化分解。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脱羧酶草酰乙酸脱羧酶 丙酮酸丙酮酸 CO2 苹果酸苹果酸 苹果酸酶苹果酸酶 丙酮酸丙酮酸 CO2 NAD+NADH+H+*所以,草酰乙酸必须不断被更新补充。所以,草酰乙酸必须不断被更新补充。草草酰酰乙乙酸酸 柠檬酸柠檬酸 柠檬酸柠檬酸柠檬酸柠檬酸裂解酶裂解酶裂解酶裂解酶 乙酰
34、乙酰CoA 丙酮酸丙酮酸 丙酮酸丙酮酸丙酮酸丙酮酸羧化酶羧化酶羧化酶羧化酶 CO2 苹果酸苹果酸 苹果酸苹果酸苹果酸苹果酸脱氢酶脱氢酶脱氢酶脱氢酶 NADH+H+NAD+天冬氨酸天冬氨酸 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谷氨酸谷氨酸 其来源如下:其来源如下:2.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为呼吸链提供为呼吸链提供H+e。H+e 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进入呼吸链彻底氧
35、化生成H2O 的同的同时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偶联磷酸化生成ATP。NADH+H+H2O、2.5ATP O H2O、1.5ATP FADH2 O 二、有氧氧化生成的二、有氧氧化生成的ATPATP 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产能最主要的途径。它不。它不仅仅产能效率高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TP,所以所以能量的利用能量的利用率也高率也高。简而言之,即“供能供能”三、有氧氧化的调节三、有氧氧化的调节关关键键酶酶 酵解途径:酵解途径:己糖激酶己糖激酶 丙酮
36、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6-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1-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1.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别构调节别构调节别构抑制剂:乙酰别构抑制剂:乙酰CoA;NADH;ATP 别构激活剂:别构激活剂:AMP;ADP;NAD+*乙酰乙酰CoA/HSCoA 或或 NADH/NAD+时,时,其活性也受到抑制。其活性也受到抑制。共价修饰调节共价修饰调节 目目 录录乙酰乙酰CoA 柠檬酸柠檬酸 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琥珀酰琥珀
37、酰CoA -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异柠檬酸异柠檬酸 苹果酸苹果酸 NADH FADH2 GTP ATP 异柠檬酸异柠檬酸 脱氢酶脱氢酶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 -酮戊二酸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脱氢酶复合体 ATP +ADP ADP +ATP 柠檬酸柠檬酸 琥珀酰琥珀酰CoA NADH 琥珀酰琥珀酰CoA NADH +Ca2+Ca2+ATP、ADP的影响的影响 产物堆积引起抑制产物堆积引起抑制 循循环环中中后后续续反反应应中中间间产产物物别别位位反反馈馈抑抑制前面反应中的酶制前面反应中的酶 其他,如其他,如Ca2+可可激活许多酶激活许多酶2.三羧酸循环的调节三羧酸循环的调节有氧氧化的调节特点有氧氧化的调节
38、特点 有氧氧化的调节通过对其有氧氧化的调节通过对其关键酶关键酶的调节实现。的调节实现。ATP/ADP或或ATP/AMP比值全程调节。该比值比值全程调节。该比值升高,所有关键酶均被抑制。升高,所有关键酶均被抑制。氧化磷酸化速率影响三羧酸循环。前者速率降氧化磷酸化速率影响三羧酸循环。前者速率降低,则后者速率也减慢。低,则后者速率也减慢。三羧酸循环与酵解途径互相协调。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与酵解途径互相协调。三羧酸循环需要多少乙酰需要多少乙酰CoA,则酵解途径相应产生多少则酵解途径相应产生多少丙酮酸以生成乙酰丙酮酸以生成乙酰CoA。2ADP ATP+AMP 腺苷酸激酶腺苷酸激酶 体体内内ATP浓浓度度
39、是是AMP的的50倍倍,经经上上述述反反应应后后,ATP/AMP变变动动比比ATP变变动动大大,有有信信号号放放大大作用,从而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作用,从而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ATP/ADP或或ATP/AMP比值升高抑制有氧比值升高抑制有氧氧化,降低则促进有氧氧化。氧化,降低则促进有氧氧化。ATP/AMP效果更显著。效果更显著。*另外另外四、巴斯德效应四、巴斯德效应*概念概念*机制机制 有氧时,有氧时,NADH+H+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丙酮酸进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丙酮酸进入线立体进一步氧化而不生成乳酸入线立体进一步氧化而不生成乳酸;缺氧时,酵解途径加强,缺氧时,酵解途径加强,NADH+H+在胞浆浓
40、度升在胞浆浓度升高,丙酮酸作为氢接受体生成乳酸。高,丙酮酸作为氢接受体生成乳酸。巴斯德效应巴斯德效应(Pastuer effect)指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指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的现象。第第 四四 节节 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概念概念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磷酸戊糖糖及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细胞定位:细胞定位:胞胞 液液 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第一阶段:氧化反应 生成磷酸戊糖,生成磷酸戊糖,NADP
41、H+H+及及CO2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则是非氧化反应第二阶段则是非氧化反应 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6-磷酸葡萄糖酸磷酸葡萄糖酸 5-磷酸核酮糖磷酸核酮糖 NADPH+H+NADP+H2O NADP+CO2 NADPH+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H HCOCOH HCH2OH C O 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磷酸葡萄糖酸内酯 1.磷酸戊糖生成磷酸戊糖生成 5-磷酸核糖磷酸核糖 n n催化第一步脱氢反应的催化第一步
42、脱氢反应的催化第一步脱氢反应的催化第一步脱氢反应的6-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此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是此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是此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是此代谢途径的关键酶。n n两次脱氢脱下的氢均由两次脱氢脱下的氢均由两次脱氢脱下的氢均由两次脱氢脱下的氢均由NADPNADP+接受生成接受生成接受生成接受生成NADPH+HNADPH+H+。n n反应生成的磷酸核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反应生成的磷酸核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反应生成的磷酸核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反应生成的磷酸核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产物。产物。产物。产物。G-6-P 5-磷酸核糖磷酸核糖 NAD
43、P+NADPH+H+NADP+NADPH+H+CO2 n n每每每每3 3分子分子分子分子6-6-磷酸葡萄糖同时参与反应,在一系列反应中,磷酸葡萄糖同时参与反应,在一系列反应中,磷酸葡萄糖同时参与反应,在一系列反应中,磷酸葡萄糖同时参与反应,在一系列反应中,通过通过通过通过3C3C、4C4C、6C6C、7C7C等演变阶段,最终生成一分子等演变阶段,最终生成一分子等演变阶段,最终生成一分子等演变阶段,最终生成一分子3-3-磷磷磷磷酸甘油醛酸甘油醛酸甘油醛酸甘油醛和两分子和两分子和两分子和两分子6-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磷酸果糖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和和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可进入酵解途
44、径。因,可进入酵解途径。因此,磷酸戊糖途径也称此,磷酸戊糖途径也称磷酸戊糖旁路磷酸戊糖旁路(pentose phosphate shunt)。2.基团转移反应基团转移反应 5-磷酸核酮糖磷酸核酮糖(C5)3 5-磷酸核糖磷酸核糖 C55-磷酸木酮糖磷酸木酮糖 C55-磷酸木酮糖磷酸木酮糖 C57-磷酸景天糖磷酸景天糖 C7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C34-磷酸赤藓糖磷酸赤藓糖 C4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 C6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 C6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 C3磷磷酸酸戊戊糖糖途途径径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第第二二阶阶段段 5-磷酸木酮糖磷酸木酮糖 C55-磷酸木酮糖磷酸木酮糖 C57-磷酸景天糖
45、磷酸景天糖 C7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C34-磷酸赤藓糖磷酸赤藓糖 C4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 C6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 C63-磷酸磷酸甘油醛甘油醛 C3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C6)3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磷酸葡萄糖酸内酯(C6)3 6-磷酸葡萄糖酸磷酸葡萄糖酸(C6)3 5-磷酸核酮糖磷酸核酮糖(C5)3 5-磷酸核糖磷酸核糖 C53NADP+3NADP+3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NADP+3NADP+3H+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CO2总反应式总反应式 3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6 NADP+2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46、6NADPH+H+3CO2 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 脱氢反应以脱氢反应以NADP+为受氢体,生成为受氢体,生成NADPH+H+。反应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酮基和醛基转移反应,经过了反应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酮基和醛基转移反应,经过了3、4、5、6、7碳糖碳糖的演变过程。的演变过程。反应中生成了重要的中间代谢物反应中生成了重要的中间代谢物5-磷酸核糖磷酸核糖。一分子一分子G-6-P经过反应,只能发生经过反应,只能发生一次脱羧一次脱羧和和二次脱氢二次脱氢反应,反应,生成一分子生成一分子CO2和和2分子分子NADPH+H+。二、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二、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
47、酸葡萄糖脱氢酶 此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此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的高低决定的高低决定6-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流量。此此酶酶活活性性主主要要受受NADPH/NADP+比比值值的的影影响响,比比值值升升高高则则被被抑抑制制,降降低低则则被被激激活活。另外另外NADPH对该酶有强烈抑制作用。对该酶有强烈抑制作用。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一)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一)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核糖核糖(二)提供(二)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代谢反应 1.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
48、体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 2.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与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与生物生物合成合成或或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有关有关3.NADPH可维持可维持GSH的还原性的还原性 2G-SH G-S-S-GNADP+NADPH+H+A AH2 第第 五五 节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Glycogenesis and Glycogenolysis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肌肉:肌糖原,肌肉:肌糖原,180 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 肝脏:肝糖原,肝脏:肝糖原,70 100g,
49、维持血糖水平维持血糖水平 糖糖 原原(glycogen)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 1.葡萄糖单元以葡萄糖单元以-1,4-1,4-糖苷糖苷 键键形成长链。形成长链。2.约约10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枝,分枝处葡萄糖以枝,分枝处葡萄糖以-1,6-1,6-糖苷键连接,分支增糖苷键连接,分支增加,溶加,溶解度增加。解度增加。3.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端端.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被酶分解。被酶分解。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目目 录录一、糖原的合成代谢一、糖原的合成代谢(二)合成
50、部位(二)合成部位(一)定义(一)定义糖原的合成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指由葡萄糖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合成糖原的过程。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细胞定位:胞浆细胞定位:胞浆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 ATP ADP 己糖激酶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肝)葡萄糖激酶(肝)(三)糖原合成途径(三)糖原合成途径 1-1-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6-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 2.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 这这步步反反应应中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