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学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货币制度:简称“币制”,它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区域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该国或该地区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 2.格雷欣法则:或称“劣币驱逐良币”,在双本位制前提下,当金银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法律上被低估的货币就会被收藏,熔化或者输出国外;法律上被高估的货币就会独占市场,最后流通界就只有一种货币,劣币。 第二章 3.信用: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是价值的特殊形式。 4.商业信用: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5.银行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6.消费信用:工商企业或
2、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7.国家信用:以国家为主体的借贷活动,通常国家是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第三章 8.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具体的讲,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的需求双方借助一定的交易方式,进行金融资产交易或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 9.票据:具有一定格式,载明金额和日期,到期由付款人对持票人或指定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信用凭证。票据一般分为:汇票,本票,支票。 第四章 10.利率市场化:即利率由市场自由决定,国家只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基本开放,由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确定。 第五章 11.票据贴现:商业汇票的合法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为了获得票款,
3、由持票人或第三人向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后,以背书方式做的票据转让。 12.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13.派生存款: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运用信用流通工具和转账结算的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所衍生出来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14.商业银行业务(资产,负债,中间,表外):主要分为三大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表外业务。 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分为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 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其资产的业务。主要可分为现金资产,票据贴现,贷款业务,投资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凡是未列入银行资产
4、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表外业务既包括中间业务,也指风险较大的衍生产品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只指中间业务。又称无风险业务。 第六章 15.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指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之和。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两部分组成,二者都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16.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创造货币供给M的倍数。 第七章 17.货币需求: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它是客观有效的需求。 18.流动性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及心理喜好。 第八章 19.中央银行: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
5、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按其职能来讲可表述为“发行货币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20.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1.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的要求其按照规定的比例计提并上缴存款准备金。 第九章 22.通货膨胀: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 23.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标准是: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下降可被视为通货紧缩。 24.适应性预期:预
6、期是指对未来价格波动的预期。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合理预期(也成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通常对价格的变动采取适应性的方式,即依据以往价格的波动来修改自己对未来价格的看法。 第十章 25.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26.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7.监管资本:从监管监督定义的银行资本即是监管资本。监管资本是银行监管当局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促进银行 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规定的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
7、。二 简答 第一章 1.货币的职能: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在执行该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是现实的货币,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贮藏手段,货币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或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支付手段,与商业信用联系在一起,商业信用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世界货币,必须脱掉其国家的制服才能发挥作用。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类型:要素:1.确定本位货币金属; 2.确定货币单位; 3.确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4.确定纸币(银行券,纸币或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发行和流通程序;
8、5.确定金准备制度和外汇储备制度。 类型: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铸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章 3.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规模和数量上的局限性:受交易量限制。2.方向上的局限性:通常只能由卖方提供给买方,而且只限定于商品交易。3.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在相互不甚了解信用能力的企业之间不容易发生商业信用。4.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只能解决短期融资需要。5.在管理上具有一定局限性:自愿发生,有其盲目,自发,无序的一面。 4.信用工具有哪些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特征:偿还性,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关系:1.一般来说,流动性与偿还期成反比,偿还期
9、越短,流动性越大;偿还期越长,流动性越差。 2.一般来说,偿还期与风险性成正比,偿还期越长,风险性越大;偿还期越短,风险性越小。 3.一般来说,流动性与风险性成反比,流动性越强,风险性越小;流动性越弱,风险性越大。 4.收益是由收益率来衡量的。一般来说,风险性与收益率成正比。风险性越大,收益率越大;风险性越小,收益率越小。 5.一般来说,偿还期与收益率成正比,偿还期越长,收益率越大;偿还期越短,收益率越小。 6.一般来说,流动性与收益率成反比,流动性越强,收益率越小;流动性越弱,收益率越大。 第五章 5.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基本特征:现代银行有独特的信用创造功能。现代银行吸收存款后,在部
10、分准备金制度和转账结算条件下放款,通过贷款创造出新的派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形成独特的信用创造功能。职能:有五大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金融服务职能,调节经济职能。信用中介是最基本的职能。 第七章 6.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差别:有四点差别。1.费雪方程是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是现金余额说。2.费雪方程中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而剑桥方程中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3.费雪方程是从宏观角度来解释货币变动与价格的关系,而剑桥方程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的。4.费雪交易方程研究方法侧重于制度上的结构,而剑桥方程研究方法因侧重于作为一种资产,一种价值储藏货币的需求,而不仅仅作为实
11、现交易的一种手段的货币需求,因此后者更关注利率和预期利率。 第八章 7.中央银行的职能:有三项职能。1.发行的银行: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金本位的条件下,货币的发行权实际是指银行券的发行权。2.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服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不过依然是“存,贷,汇”的业务。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集中存款准备金;2.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3.政府的银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代理国库;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3.为政府融通资
12、金,提供信贷支持;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货币储备;5.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7.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信息和决策建议。 第九章 8.通货膨胀的效应:1.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通货膨胀再分配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们手中的财富的实际价值来实现。一般,固定收入者会利益受损,非固定收入者比如企业会受益(售价提高一般都快于其成本上升)。总之,通货膨胀时期,发生从债权人到债务人的收入再分配。(前提:通货膨胀未被预计)2.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财富由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构成。金融资产较为复杂,一般的,面值
13、和收益固定的金融资产往往会受损,而实物资产的持有者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受益。总之,通货膨胀会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公平的再分配。一般而言,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前提:通货膨胀未被预计)3.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这里的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这种积累主要来自家庭,企业,政府三个方面。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发行者(即政府部门)从货币持有者(即私人部门)获得收入的过程,因为在人们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发行货币,获得一部分商品或劳务的支配权,这实质上是政府向所有货币持有者征税(即通货膨胀税)从而使政府收入增加。然后政府把这部分收入用于投资,这种筹措建设资金的办
14、法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产生所谓的“强制储蓄”效应。4.秩序紊乱效应: 1.通货膨胀破坏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和良好的价格体系,是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失去发挥出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2.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结构失衡。 3.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信用关系,影响了银行业务的正常进行。 4.通货膨胀对社会政治生活也会产生不利影响。5.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度的通货膨胀;第二阶段人们已经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因此,通货膨胀会突然加速,此时通货膨胀的正效应已经大大衰退,直至全部消失;第三阶段,价格不断奔腾式上涨,通货膨胀的正效应已经完全无正效应。 1
15、.促进论: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货膨胀可刺激生产,增加投资; 2.促退论:持续性通货膨胀过程中,通货膨胀具有“惯性”作用和“自我加速”作用,通货膨胀高涨时,生产盲目发展,需求过度,造成新的矛盾; 3.中性论:从通货膨胀发展发生全过程来看。 9.通货膨胀的成因:1. 需求拉上说:从需求的角度解释。在社会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激增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如生产资源和要素已接近充分就业,或达到充分就业,供给受制,需求拉上。实际上就是由于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现行价格的供给的增长速度,是太多的货币去追求太少的商品和劳务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1.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理论着重于实际总支出(即消费,投
16、资与政府开支的总和)大于实际总收入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缺口; 2.货币数量说的需求膨胀理论:假定生产量恒等于充分就业量,货币流通速度V为以固定不变的量,MV=PQ。2.成本推进说: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供给方面,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增加。亦即所谓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利润以及利息等)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又可分为:1.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2.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3.汇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3.供求混合推进说:指来自需求上拉和成本推进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这种通货膨胀可能
17、从过度需求开始,也可能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开始。4.结构说:即使整个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有变动,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也将会发生,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有四种原因: 1.需求结构转移。 2.部门差异。产业部门生产率和服务业部门生产率的差异。 3.斯纳的纳维亚小国性通货膨胀。“小国开放模型”,小国是指该国在世界市场上只是价格接受者,不能决定世界价格。对于这种开放经济的小国来说,其经济结构分为两大部门: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当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随之上涨,结果是开放部门的工资随之上涨;一旦开放部门的价
18、格和工资上涨之后,又会带动非开放经济部门的价格和工资上涨,导致全国全面通货膨胀。 4.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的物价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起上涨。这类多发生于发展中国家。5.通货膨胀预期说:预期是指对未来价格波动的预期。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合理预期(或称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条件下,人们处于被动地位。后来发展成为合理预期。合理预期条件下,人们的决策是有依据的(知过去,预测未来),人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决策,也不易于被市场中的假象所迷惑。菲利普斯曲线用来分析短期的事业与通货膨胀的交互变化(反比)。合理预期认为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也不应存在。6.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
19、价格的上涨,通过国际传导过程,引起国内物价上涨现象。开放程度越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传递途径可分为三种: 1.国际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扩大顺差,总需求增加引起通货膨胀。 2.国际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出口国出现贸易顺差,在国际固定汇率制度下,储备增加会直接增加国内货币供给,从而起到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作用,引发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3.世界市场上,因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基础资料输出成本高,造成进口国物价上涨,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三 材料分析 第四章 1.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和必要性:步骤:总体思路是:先开放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
20、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1.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2.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3.外币利率改革。 4.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必要性:1.利率市场化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必要因素。 2.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前提条件。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的间接调控。 4.利率市场化还有利于企业的市场化经营。 5.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必定受到一定的限制。 6.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第六章 2.货币供
21、给层次的划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为三个层次: M0:现金; M1:M0+银行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M2:M1+银行定期存款和具有市场性的短期信用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划分为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最活跃)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第八章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三大工具,如何实施,有何优缺点,内容):货币政策的内容: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目标,实现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
22、等基本内容。货币政策的目标: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工具:(1)一般性货币政策; 1.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的要求其按规定的比例计提并上缴存款准备金。 实施: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量。 第一,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结构。提高准备金率,一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化为法定准备金,降低了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 第二,是影向货币乘数值的重要因素。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降低货币乘数值降低银行体系扩张货币的能力。 优缺点:优点: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 缺点:1.他是货币政策工作中的巨斧,无法微调。 2.
23、当提高准备金率时,会对那些超额准备很低的银行带来流动性问题。2. 再贴现政策: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商业票据拿到中央银行进行贴现。 实施:再贴现机制就是中央银行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通过贴现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的意愿,进而影响其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提高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借款的成本,于是,商业银行会减少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数量,从而减少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可以对再贴现的量进行限制,这时,即使商业银行愿意接受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其再贴现的需求也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商业银行遇到了“配给”。 优缺点:优点:1.中央银行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解决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
24、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2.具有“告示效应”,即作为一种信号表明中央银行未来的货币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或社会公告中的预期。 缺点:“告示效应”的作用可能是相反的,即预期错误。3.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并进一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行为。一般而言,最理想的工具是短期政府债券。既市场容量大,又潜在风险小。 实施:1.主动性操作:旨在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2.防御性操作:旨在抵消影响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的影响。 3.正回购:主要为了回收基础货币; 4.逆回购:主要为了投放基础货币。 优缺点:优点:1.中央银行在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时可以主
25、动出击,在时机上可由中央银行控制。 2.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买进和卖出的量完全根据中央银行的需要,因此,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微调”的货币政策工具。 3.易于进行反向纠正。 4.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5.可以影响利率结构。短期国库券价格上升会使短期利率下跌,长期公债价格下跌会使其利率上升。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消费者信用控制;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3.不动产信用控制;4.优惠利率。 (3)直接信用控制:1.利率最高限;2.信用配额;3.流动性比率;4.直接干预。 (4)间接信用指导:1.道义劝告;2.窗口指导。【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精选范本,供参考!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