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2 ,大小:205KB ,
资源ID:1633372      下载积分:4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6333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广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广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

1、广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录一、序言4二、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6(一)指导方针6(二)战略定位8(三)发展目标与实施步骤9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11(一)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11(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12(三)切实加大人才开发国际化程度14(四)大力推进柔性引才工作15(五)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16四、大力促进人才服务业发展22(一)加大人才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22(二)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23(三)创新人才公共服务模式24(四)充分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24(五)营造人才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24五、加强区域人才

2、合作25(一)推进广州佛山人才资源共享25(二)加快珠三角区域人才发展一体化进程25(三)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人才合作26(四)深化与港澳台人才合作26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27(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27(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28七、重点人才发展工程33(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33(二)“羊城学者”特聘岗位计划34(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34(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34(五)医疗卫生人才保障工程35(六)文化艺术名家工程35(七)社科智库和理论大家工程36(八)青年英才推进计划36(九)高技能人才精工工程37(十)农村实用人才星农工程37(十一)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37

3、八、组织实施38(一)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38(二)加强规划纲要宣传贯彻和督促检查38(三)加强人才工作基础建设38附件. 实施广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方案40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为我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特制定本规划纲要。一、序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

4、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还是地区、城市间的综合实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加快人才发展已成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必然选择。广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凭借先行一步的发展优势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培育人才,开创了“孔雀东南飞”的崭新局面,为全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提供了鲜活经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就

5、。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发挥。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大幅提升,人才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08年底,广州地区人才资源总量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才资源已达185.5万人,自2003年底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年均增长16%;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才11万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8.4万人。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共39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人才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自2003年以来,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2.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

6、10年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人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在穗留学回国人员超过2万人,并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每年在穗工作的境外专家约10万人次。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渐趋明显,广州地区两院院士已达到65人(含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逾3500人。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国内外先进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人才结构和布局有待优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匮乏,影响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不明显,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

7、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要求广州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我市要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迫切需要加快引进和培养大批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迫切需要大力推进人才队伍结构优化调整,迫切需要普遍提升各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将改革开放前30年广州作为劳动力聚集辐射中心转变为国内外高端人才的聚集辐射中心,全面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再创广州

8、发展的新优势。二、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总量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素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与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相适应,为我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发展的指

9、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优化环境、激发活力,高端引领、统筹推进。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优化环境、激发活力。把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才干

10、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高端引领、统筹推进。充分发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集聚技术、集聚项目、集聚创新资源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以高端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大力培养造就善于科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和适应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应用型人才队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引进紧缺人才,统筹推进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二)战略定位。面向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定位是:面向全球汇聚各类优秀人才,培养造就数量规模大、结构层次高、整体素质优、创新能力强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确立我市在国际和区域人才竞争中

11、的比较优势,建设成为辐射华南、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国际人才港。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辐射中心。以世界一流、联通内外的空港、海港、信息港为基础,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的独特优势,全面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内主要经济圈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大力建设汇聚全球人才的“人才国际航线”和辐射内地的“人才内陆航线”,使我市成为国内外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的流通中枢,逐步确立国际性经济、科技、文化和人才交流中心地位,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重要的高端人才集聚辐射中心。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

12、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加强人才政策法规建设,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大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建设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坚持自主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服务网络和金融政策,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业机制。优化配置全球创新资源,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打造集知识生产、传播、运用和营销于一体的知识创新区,使广州成为亚太地区重

13、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球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之一。(三)发展目标与实施步骤。推进人才发展,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到2012年,各项人才发展工程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为建设国际人才港奠定坚实基础;到2015年,重点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形成国际人才港基本框架;到2020年,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基本建成国际人才港。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才总量从2008年的185.5万人增加到404万人,增长118%,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0%,每万劳动力

14、中研发人员达到21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3%,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人才的产业布局、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合理。人才竞争力不断提升。在装备制造、现代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新材料、新能源、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国际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形成国际化高端人才聚集中心。到2020年,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8万人。人才环境明显改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我市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形成各类人才都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5%,人才贡献率达到45%。专栏1:广州市人才发

15、展主要指标指 标单位2008年2012年2015年2020年人才资源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才总量万人185.5231283404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年/万人80.4*135163210高技能人才占到技能劳动者比例%27303133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8313540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8.4101215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万人2358全社会R&D(研究和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1.572.83.23.5人才贡献率%27.54333845注:1标号的数据为2007年数据。2人才贡献率数据为区间年均值,其中2008年数据为19982008年的平均值,2012年数据

16、为20082012年的平均值,2015年数据为20082015年的平均值,2020年数据为20082020年的平均值。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一)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围绕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华南科技创新中心,通过从海内外大力引进和自主发掘培养等途径,吸引集聚一大批素质优良、学术造诣高深、科研成果突出的各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进实施我市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及其配套政策,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活力充沛、持续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集聚体系。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引进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来穗发展,探索建立对业绩突出的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积极

17、争取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的地方布点,继续采取部省市共建、市校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规划和建设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地,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适应我市加快自主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面向海内外引进扶持领军人才(团队)带项目、带技术来穗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高端人才、高端项目、高端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高新技术领域紧缺人才培训

18、、培养力度。继续加大对各领域优秀人才扶持培养力度。加强和改进市管专家队伍联系服务工作。组织实施“羊城学者”特聘岗位计划,深入推进“121人才梯队工程”、博士后培养工程。支持鼓励各地各部门结合区域定位和行业特点,组织实施多层次、宽领域、面向广的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改进各区、县级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管理工作,不断发掘优秀人才和拔尖苗子。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21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达到3400人左右,总体规模和竞争力居全国前列。(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根据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需要,重点引进和培养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总部经济、

19、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数控机床、石油化工、高端钢铁、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和完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发布制度。建立与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对接的引才绿色通道,加快引进速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建立50个研究

20、生培养创新基地。选择办学实力强、特色突出及与行业、企业结合紧密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2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发挥高校和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的优势,使教育与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得到较大改观。到2015年,有效缓解重点产业和重点社会领域人才紧缺的状况,到2020年,基本消除重点产业和重点社会领域人才紧缺的状况。建立由政府、企业(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大力发挥各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建立紧缺人才的多层次培养体系。(三)切实加大人才开发国际化程度。围绕我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强人才和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海外智力,加快培养具

21、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规则、理解多元文化、具备熟练的外语交流和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到2020年,累计再吸引5万名在海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在国际知名企业、院校机构担任专业技术职位、管理职务的海外留学人员来穗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坚持办好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将留交会打造成中国最著名和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人才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留交会办公室对外招才引智职能,通过与我驻外使(领)馆、留学人员社团和海外著名猎头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聘请专、兼职引智专员,在留学人员集中的重点城市、区域建立“接触广州”人才联络站(海外人才工作站)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海外人才联

22、系渠道,逐步形成全球性人才引进工作网络。充分发挥我市海外侨胞人数众多的优势,继续加大以侨引智、引才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编制我市高层次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定期向海内外发布需求信息。组织我市各主要用人单位定期和不定期赴海外举办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扎实推进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抓紧建立1520个市级人才基地,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强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实现个性化和“一站式”服务,全面提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的跟踪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促进本土人才国际化和国际人才本土化。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规范完善出

23、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继续加大选派优秀公共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力度。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参加或领衔国际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争取教育部的支持,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园区”,鼓励港、台地区及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世界知名培训咨询机构等来穗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引进2所国外知名大学来穗办学。以中新知识城建设项目为重要载体,坚持以知识和人才为核心要素,重点引进培养研发服务、创意、教育培训、康复医疗、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技术等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支持率先开展“国际人才特区”试点工作,推进人才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建立

24、与国际科研惯例接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流动配置、人才创新创业扶持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和工作创新,将中新知识城建成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行区、汇聚全球精英的人才高地。(四)大力推进柔性引才工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市场调节,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柔性引才战略。通过项目或课题合作、实验室开放、担任技术顾问、兼职、访问交流等形式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我市进行期限灵活的工作。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为国际化人才的入境和居留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邀请主要国家前政要、世界著名国际大都市前市长、国际著名咨询机构专家等,参加我市不定期举行的人

25、才发展战略国际咨询峰会。实施“国内访问学者”制度和计划,在市属科研单位设立国内访问学者岗位,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穗进行期限灵活的研究交流。实施以“候鸟南飞计划”为主的国内顶级专家学术休假工作制度,大力吸引国内其它地区高级专家来我市进行学术休假合作研究、讲学和交流。(五)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1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水平为核心,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干部自主选学工作,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实效考核评估制度,

26、激发干部参训内生动力。继续选送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国家、地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用人导向,注重选拔使用那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又有能力的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扩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确保各类人才公平竞争,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力度,抓好党政正职等关键岗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做到系统培养、择优使用。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

27、干部制度,到2012年,市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认真做好选调生招录和培养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优化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深化干部分类管理改革,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加大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疏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90%以上,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干部达到15%以上,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合理。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适应我市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

28、环境下竞争的要求,组织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加强企业经理人才评价推荐工作,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国际化培训力度,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加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化选聘工作力度,推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内部横向交流和合理流动。通过实行和完善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期权股权等制度,激发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75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10

29、万人,培养造就5名左右能够带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战略企业家,50名左右能够带领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杰出企业家。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比例达到50%。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深化实施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扩大和深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等继续教育项目,扶持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不断提升人才创新创造能力。组织实施青年英才推进计划,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

30、。加大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会展、物流、金融、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切实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产业、行业、专业、层次等结构调整。采取双向挂职、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合理分布。积极配合统筹推进国家实施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国际、地区间互认。加快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

31、展职业发展空间。注意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20万人;到2020年,总量达170万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5:35:50。4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大力培养产业升级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快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增强对珠三角及其它地区的辐射能力。尽快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学生生活补助制度。加大职业

32、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并逐步向“双证融通”制度转变。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完善我市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0万人;到2020年,总量达到100万人。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我市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重大部署,以提高科技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服务农村经

33、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健全完善市、区(县级市)、镇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高标准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基地建设。深化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实施村官大学生培养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制定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急需的农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方面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

34、服务创业,深化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继续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定向免费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制度。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到2020年,总量达到12万人。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适应构建和谐广州、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需要,以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岗位设置、培育社会组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为手段,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培养造就一支与我市社会管理与服务需要相适应的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

35、、使用和激励机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推进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加强领导干部社会工作培训,将社会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课程。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培育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公益服务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联动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到2015年,登记在册的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员达到1.8万人;到2020年,达到3万人。7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制定我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坚持一视同仁、

36、平等对待,消除体制性障碍,政府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重点培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代表人物,引导带动整个非公人才队伍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开展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工程,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招聘和就业政策服务。四、大力促进人才服务业发展(一)加大人才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制定广州市人才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根据广州实际和发展趋势明确人才服务业的分类、发展目标、重点

37、任务和政策措施。把人才服务业纳入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扶持。优先发展人才租赁、人才外包、人才网站、人才测评、人才培训等人才服务行业领域,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给予资金、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对人才服务业的扶持。继续扶持以广州人才市场基地建设为重点、区县人才服务场所为支撑的人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其品牌化、集团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发展。鼓励本土人才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外人才服务先进经验和理念,逐步实现跨区域发展。完善准入制度,积极鼓励国际著名人力资源企业在我市开展人才服务,带动我市人才服务业升级发展。(二)加快人才市

38、场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贯彻就业促进法相关规定,结合我市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要求,推动各类人力资源市场互相贯通、资源共享,实现统一政策法规、统一行政许可、统一市场监管、统筹相关管理服务工作。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汽车、软件、金融、物流、动漫等专业人才市场,创新人才服务内容和方式,推动完善人才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针对不同专业人才群体需求,开发个性化服务。重点扶持以南方人才网、前程无忧、中国人才热线、广州经理人网等为代表的人才网站建设,推进人才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建立区域性统一的人才信息数据库系统,逐步建立沟通海内外的人才预测、储备、流动、评价等信息系统,

39、加强人才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挖掘利用。充分利用我市人才服务机构在环天河体育中心一带的集聚优势,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人才服务业商圈,打造人才服务行业的“广州服务”区域品牌,不断强化中心城市在区域人才资源配置中的枢纽和辐射作用。(三)创新人才公共服务模式。健全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实现求职招聘、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社保代理、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劳动仲裁、就业服务等人才公共服务的网络化。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鼓励专业机构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加强对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四)充分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人才交流协会建设,

40、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鼓励人才交流协会积极承担政府的部分事务性职能。鼓励行业协会在人才服务业统计与研究、行业信息平台建设、企业诚信档案建设、从业人员培训、对外交流、制定标准体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五)营造人才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结合人力资源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制定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以及配套人才服务政策法规,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人才服务市场监管力度,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人才服务广告发布和网络人才供求信息管理,保障人才服务业良好市场秩序。五、加强区域人才合作(一)推进广州佛山人才资源共享。

41、适应广佛同城化发展要求,建立广佛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广佛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共建共享人才市场、人才服务平台、人才数据库等人才发展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广佛都市圈高等教育合作,统筹优化两地职业教育布局。加快广佛都市圈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两地人才自由流动。根据全省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的统一标准,逐步整合职称评定资源,建立两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联动共享机制。推动人才交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试行两地公务员互派挂职锻炼和互相兼职制度,推进评委库专家、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工作站资源共享。(二)加快珠三角区域人才发展一体化进程。联合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等珠三角地区城市,推动珠

42、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工作联盟持续深入发展。不断加强珠三角九市在人才市场建设、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流动、人才政策、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和完善九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九市相关部门对口衔接、沟通、落实人才工作合作事项制度。建立“珠江三角洲人才工作论坛”,设立珠三角人才研究中心,加大珠三角地区人才研究工作和人才政策的创新力度。2015年前,在珠三角地区初步建成无障碍人才工作区,实现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人才资源高度共享、人才基础设施相互连接、人才工作规范和标准相互融合,使珠三角人才工作联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著名的区域人才发展品牌。(三)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人

43、才合作。充分利用未来泛珠三角区域交通大发展形成的3小时交通圈优势,加大我市与泛珠三角各省市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我市作为综合性门户城市对泛珠三角各主要城市人才,特别是国际人才的辐射作用。加强与泛珠三角各文化教育发达城市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强化这些城市作为我市和整个珠三角地区重要人才供给基地的作用。加大对泛珠三角人才密集城市的人才工作力度,吸引这些地区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继续实施我市对泛珠三角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对口支援项目。(四)深化与港澳台人才合作。贯彻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加大对港澳地区人才的柔性引进力度,鼓励港澳人才来我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利用穗港澳一小时交通圈形成后

44、出现的同城化效应,积极推动与港澳地区人员往来便利化,优化144小时便利签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简化广州户籍居民到港澳的出入境手续和到港澳的外籍人士进入广州的手续。探索建立南沙穗港澳合作示范区,积极引进港澳优质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促进三地高校合作办学,拓展研究生办学项目,联合开展博士后研究和创新工作。选派优秀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到香港行政、科研等机构跟班实习,学习香港公共管理、社会管理、科技创新等先进经验。积极吸引台湾金融、物流、旅游、知识产权等高端服务业专门人才来穗发展,加强与台湾新竹、台中、台南等高新科技园区的联系和互动,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一)改进完

45、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1健全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与依法管理人才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做好人才工作负有主要职责,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带头营造识才、育才、聚才、重才、容才的良好环境。加强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设,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市区(县级市)两级党委常委

46、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的制度。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完善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重点抓好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重大工程设计、重点人才培养、先进典型宣传。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2加强改进人才管理服务方式。围绕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健全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按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部署,推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健全人才市场体

47、系,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发展和规范各类人才社会中介组织,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产品开发和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效率和水平。扩大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运行规律和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坚决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

48、度改革,建立健全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1人才优先投入机制。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卫生支出安排增长幅度达到法定要求。规范市高层次人才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市、区(县级市)要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落实国家关于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贴息和金融信贷优惠力度,支持优秀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2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