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复习材料适合2018版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 p9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教育的要素:p10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育影响的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指各种教育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2、,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三者关系: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3.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和近代的教育 p114.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135.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 P14(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3、:p20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法国 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 能 (3)心理起源 美国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7.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p268教育学的研
4、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研 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9.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 教育目的问题(4) 教育制度问题(5) 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 (7)学校管理问题。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和观点):p26(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中国古代:孔子 墨家 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 学记西方古代:古希腊 苏格拉底(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 柏拉图(客观
5、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政治学) 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2)独立形态时期: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法国 卢梭 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瑞士 裴斯泰洛齐 教育要遵循自然 英国 洛克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806年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标志教育学成为 独立学科,提出四部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美国 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儿童中心主义(3)2
6、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 斯普朗格 利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和金狄思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学 F.乌里。二、教育的功能(一)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p36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37 (1)个体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7、 (A) 个体个性化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B)个体社会化功能: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 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 (2)社会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A) 经济功能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产生了新的知识新的生产力 (B)政治功能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
8、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C)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D)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产生新的科学技术 (E)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人口迁移。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p40(二)15. 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p41(1)内部因素A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对行教育的态度B 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C 教育目标与
9、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D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与灵活性E 教育环境的质量(2) 外部因素A 社会的政治因素:政治体制、政治环境、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执政党建设B 社会的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成员分化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 社会文化因素A 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B 社会舆论C文化交流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p4616: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包括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教育要培养的人应该具备 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
10、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p47(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p48(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 (2)社会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p50(三)20.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及其理论基础:p52(1)1999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理论基础(要求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
11、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p54四、教师与学生(一)p5822. 教师的定义:广义-指在教育活动中施加影响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被影响者的身心发生变化。 狭义指以学校为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指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24.教师的基本素质:p60(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示范性);(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
12、学知识;(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p61 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 (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 (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二)学生p66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
13、(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28.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 阶段性 不均衡性 互补性 。(三)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p67 (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
14、不但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 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 对师生关系的内容(多重理解):(1)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 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需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领导方式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只有民主师生才能平等融洽、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还变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性格、气质和兴趣) 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看法)、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p70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宽容理解;怎么建立,转变传统的角色
15、心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和研究,是自己更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偏见和思维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和理解的个人品质P71五、课程(一)p75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课程作为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32.课程理论的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系统学习,但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忽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2)社会中心课程论(改造主
16、义课程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主张学生参与到社会,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课程(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决定)(4)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 罗杰斯 主张课程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内容选择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设置学术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鼓励师生间的对话 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显性和隐性等。p77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
17、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P80(1)课程目标:概念:指有关某教学科目或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的指标体系。是编制课程最重要的准则,是确定课程内容、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特征:整体性 阶段性 持续性层次性 递进性 时间性 确定方法:筛选法 参照法(2)课程内容:表现为 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 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的具体表现)三种物化形式。(3)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运行结构,包括七个方面:安排课程表(遵循整体性 迁移性 生理适宜原则) 分析教学任务(包括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形成和发展的智
18、力能力和体力;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三方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为独特、稳定、发展、灵活)。 影响学习特点的因素:基础因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 内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方法及学习动机和兴趣)和 外部因素(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社会传统 时代要求和教育环境) 选择确定教学模式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组织教学活动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4)课程评价: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 斯克里文 主张将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
19、际的结果”。还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包括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四个步骤,操作复杂)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p83(二)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p84(1)19491952年。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2)19531957年。五个教学计划。53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20、(3)19581965年。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6)19861991年。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7)19922000年。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
21、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此次改革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级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8)2001至今。新课改。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呢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2、,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总的来讲,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三方面: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p85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 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3、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6)评价制度得以调整: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p86标准:
24、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作用:(1)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2)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建议;(3)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4)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特点: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程标准中 突破学科中心 改善学习方式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25、功能,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 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三)40.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五个转变):p87(1)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2)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3)教学评价的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习状态(4)学生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5)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密
26、切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41.学习方式的变革p88(1)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意义: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含义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2)合作学习 3)自主学习 (3) 全面领会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4) 正确把握学习方式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p9741.含义: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
27、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以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42. 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和斯金纳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程序教学的方法),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 奥苏泊尔,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机动-结构-序列-强化原则;教授学科为基本 结构;倡导使用发现法)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培养全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 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方法;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 课堂教学的模式: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
28、、抛锚式、范例式、发现式、探究式、情境陶冶式常用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P10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104(二)p10543.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含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 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过程。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
29、态度和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环节:(1)前期的准备: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2)开发和设计 (3)评价和修改主要模式:系统分析模式(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学生 产出受教育的人,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需求最优方案),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设计过程系统性强,设计步骤环环相扣,易操作) 过程模式(灵活、实用,可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的设计教学方案)
30、内容(四个): 教学目标(指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教学内容(指教师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显过程,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主体部分)教学时间(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的确定) 教学评价设计(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主要有: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和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p108方法: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 (三)44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p10944.1含义: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
31、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 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44.2常用的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p110七、学校德育 (一)45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p117含义:广义: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 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功能:社会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个体功能(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发生影响三个方面)教育功能(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
32、系统对其他平行系统的作用)地位:(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46.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德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过程p11847.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过程包括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关系:从联系上来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
33、效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48.德育过程的理论p120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发展,道德教育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当代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皮亚杰 提出 科尔伯格 深化 对我国道育教育启示:学校德育要把重点放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坚持在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意能力的发展
34、,而不是只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价值澄清理论:(代表人物:路易斯.拉斯和哈明 当代社会不存在可以传给儿童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要创造条件,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启示:注重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追求道德情感与理智、行为的统一)体谅关心理论;代表:彼得.麦克菲尔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坚持性善论 任务儿童是德育的主体 启示: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班杜拉 启示: 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学会自我强化49.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的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
35、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三)50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p122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德育目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目标 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四)51.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p123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
36、生相结合原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正面说服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集体与个别教育原则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 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52.班级的含义与特点 p13152.1含义: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由教师、一群学生和环境组成。52.2特点:(1)班级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中师生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
37、互动, (3)情感是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班级中的师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 (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53. 班级的结构与功能:(1) 结构:班级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班委会、小组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其他非正式组织:积极 娱乐 消极 破坏),班级的角色结构(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角色意识,同时要善于转换角色),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等,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班级的组织规模(规模越大,教师越会用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维持班级秩序,缺乏情感的交流会疏远师生距离,降低教育效果)。 (2)班级功能: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
38、,指导生活目标;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提供角色学习的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54.班级的历史发展: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证;19世纪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最早雏形1862年 京师大学堂 55.班级的发育过程:p133(1)良好班级的特征:明确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机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级建设原则:促
39、进学生积极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3)良好班级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二)56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 (2)自主参与原则 (3)教管结合原则 (4)通情达理原则 (5)平行管理原则 (6)协调一致原则理解 掌握56.3方法:(1)常规管理(通过制度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规章制度分为三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 学校据上级部门指示制定的
40、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作业要求等 班级根据实际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等)(2)平行管理(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4)目标管理(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三)57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p138 角色:学生成长的关护者(班主任能与任课老师有效沟通、关心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能是班级工作正常运行、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见证人)、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教会学生做人做事、靠自身威望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班
41、级的领导者(班主任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领导班级,同时利用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领导方式有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任务: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建立学生档案、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教育工作班会活动的组织。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集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 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57.4素质:(1)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2) 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组织能力;(3) 掌握教育学、心理
42、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4) 品德高尚,为人师表;(5)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p14658.心理发展的概念: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59.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 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p1476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认知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
43、1)感知运算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动作经验,思维萌芽,逐渐获得客体的永恒性。(2)前预算阶段(2-7岁)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不能抽象思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中心化,出现逻辑思维,不能抽象推理,获得守恒的认识。(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具有形式命题思维,智力趋于成熟 61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顺序不变,每个过程都将解决一些问题和矛盾(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4-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中期):繁殖期对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