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Toxicology课程编码:21422250 学分:2 课程类别: 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6 其中讲课:36 实验或实践: 上机: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污染控制方向)推荐教材: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参考书目:1惠秀娟编.环境毒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孔志明主编.环境毒理学(第三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李建政主编.环境毒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
2、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课程的基本要求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知识。2掌握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3掌握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的评价理论和技术。4熟悉大气环境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及土壤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进展。5了解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 建议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 环境毒
3、理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一、概述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建议学时:3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掌握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理解毒物动力学。教学重点与难点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毒物动力学。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生物转运第二节 毒物动力学第三节生物转化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毒性作
4、用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理解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和毒性作用的机制。教学重点与难点 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毒性作用的机制。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毒性作用第二节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评价方法。了解皮肤局部作用的评价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第二节急性毒性及其评
5、价方法第三节亚慢性、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第四节皮肤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第五章: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评价。了解环境化学物致癌作用的评价。了解环境化学物生殖发育毒性的评价。教学重点与难点 环境化学物致突变、致癌和生殖发育毒性的内容及其评价。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第二节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及其评价第三节 环境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安全性评价的内容。了解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
6、基本步骤。教学重点与难点 安全性评价的内容;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第二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第七章:大气环境毒理学 建议学时:1.5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掌握有害气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了解大气颗粒物的作用及其机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有害气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大气颗粒物的作用及机理。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致病、致癌、致突变作用第三节 有毒气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第四节 大气颗
7、粒物的作用及其机理第八章:水环境毒理学 建议学时:1.5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水体污染的来源,水体污染物的类型和水体富营养化。掌握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与生物富集。掌握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了解水中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与生物富集;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与生物富集第三节 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危害第四节 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第九章:土壤环境毒理学 建议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土壤环境的一般性状。掌握土壤
8、的污染和自净。掌握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了解土壤污染的生物学效应。教学重点与难点 土壤的污染和自净;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土壤环境的一般性状第二节 土壤的污染和自净第三节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学效应第十章:重金属的毒性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种金属的代谢和各种金属对健康的危害。熟悉各种金属的毒理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各种金属的代谢和对健康的危害;各种金属的毒理作用。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汞第二节铅第三节 镉第四节 铬第五
9、节 砷第十一章:农药与肥料的毒性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农药污染与残留。掌握农药的毒性作用。熟悉几种重要农药的毒理效应。了解肥料的毒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药的毒性作用;几种重要农药的毒理效应。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农药污染与残留第三节 农药的毒性作用第四节几种重要农药的毒理效应第五节 肥料的毒性第十二章:环境化学物致癌性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及其机理及影响多环芳烃致癌性的因素。了解其他环境化学和生物致癌物。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及其机理;影响多环芳烃致癌性的因素。授 课 方
10、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多环芳烃第二节其他环境有机化学致癌物第三节 环境无机化学致癌物第四节 环境生物致癌物第十三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和污染水平。掌握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作用。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和污染水平第三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作用第四节 二噁英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现状第五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筛查第十四章:石油的毒性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石油污染对
11、环境的危害。原油、石油馏分和燃烧物的毒性。了解炼油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 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原油及其含硫化合物的毒性。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危害第二节 原油及其含硫化合物的毒性第三节 石油馏分及毒性第四节 石油燃烧产物的毒性第五节 炼油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第十五章:有机溶剂的毒性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链烷烃、芳香族碳氢化合物、酮和醇的毒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链烷烃、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毒性。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链烷烃的毒性第二节芳香
12、族碳氢化合物的毒性第三节酮的毒性第四节 醇的毒性第十六章:环境电离辐射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了解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和环境电离辐射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离辐射的概念和种类;电离辐射强度的表征;电离辐射的作用机制;电离辐射产生生物效应的分子机制。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电离辐射基本概念第二节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第三节 环境电离辐射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第十七章:环境电磁辐射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环境电磁辐射的概念和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了解环境电磁辐射源和污染状况,环境电磁辐射的防护和管理。
13、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磁辐射的概念;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影响。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环境电磁辐射的概念第二节环境电磁辐射源和污染状况第三节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 环境电磁辐射的防护和管理第十八章:环境光污染和噪声污染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光污染和噪声污染及其危害。教学重点与难点 光污染的类型;光污染的生物学效应;噪声的危害。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环境光污染第二节 环境噪声污染第十九章:环境生物污染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生物污染物及其危害。教学重点与难点 环境生物污染的特点;大气、水和土壤环境中的主要生物污染物及危害。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大气环境生物污染第三节 水环境生物污染第四节 土壤环境生物污染 撰稿人:刘素 审核人:王立国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