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 期 年 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研究生教改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年度一般课题()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作者简介:袁凌新河南内黄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政治经济学、西方思想史:./.关于共同富裕的系统论思考袁凌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摘 要: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也是世界性难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积极的价值观和借鉴意义 传统的阶级对立社会制度和小农自然经济
2、的生产方式制约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了资本逻辑所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设想了公平正义的未来社会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价值资源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脱离社会现实美好设想陷于空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基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唯物史观之上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系统论的方法通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关键词:共同富裕系统论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历来存在“不患
3、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追求“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这里蕴含了追求平等、共同富裕的思想 但是从社会制度来看在阶级对立的情况下广大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从生产方式来看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效率低下始终处于短缺经济状态 这两种因素决定了平等和共同富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社会根本制度和生产方式不改变共同富裕无法实现 资本主义制度曾经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但却造成“富而不公”的局面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基础上设想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各种差别共同劳动按需分配的美好乌托邦景象 这给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他们的设想脱离社会发展
4、实际仅仅出于理性原则和博爱精神进行道德批判寄托于抽象的理性主张让一些富人、资本家仁慈奉献来实现共同富裕 实践证明这都是行不通的 共同富裕之所以是世界性难题一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阶级对立的社会制度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二是生产方式、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程度制约着共同富裕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基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唯物史观之上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中国的共同富裕是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经过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必须走中
5、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即“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推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宏伟大业不是单一问题只有坚持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深入理解和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共同富裕”顾名思义包含两部分的含义“共 第 期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同”属于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的范畴“富裕”属于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的范畴共同富裕意味着只有做大“蛋糕”才能分得更多的“蛋糕”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
6、将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并进一步归结为生产力指出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解决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的前提条件 这就是唯物史观的“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它既破解了社会发展的“历史之谜”揭示了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纵观历史发展只有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社会占有才是均等的但那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那时还没有剩余财富也不存在财富占有的不平等原因就在于彼时生产能力、生产效率低下大家所能进行的只能是共同而简单的围猎等活动从而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 那时人们的占有之所以是均等的是因为生产力的落后不会出现剩余产品因而
7、原始社会平等的社会关系、生产和分配关系受制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因而出现了产品占有的不均等关系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如此社会一直在阶级对立、不平等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贫穷的状态下发展 中国传统的“均贫富”思想更多的是强调“共同”“大同”的一面而没有突出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面只是在“存量”上做文章而不是强调“增量”如何进行 所以这种大同的理想往往不是共同富裕而只是共同贫穷甚至在均贫富、“打家劫舍”的过程中伴随着战乱破坏经济发展秩序使普通的劳动者更加贫困需要认识到以往的阶级对立社会尽管是不平等的、对立的但它仍然是“发展”的极少有人会因为社会的不
8、平等而宁愿倒退到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如何消除这一不合理的事实仍然需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只要生产的规模还没有达到不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产品去增加社会资本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总会有支配社会生产力的统治阶级和贫穷的被压迫阶级”当然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反抗不平等进行由阶级差别所引起的阶级斗争乃至于革命二是在生产力发展、生产经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和科学它们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革命的积极意义是
9、毋庸置疑的正是通过不断的斗争和革命推动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更新的社会制度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至于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演变都是如此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作用社会形态的演变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作用 正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社会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以往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历史作用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产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的“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
10、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 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当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最后终究再也不能控制它所创造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了它必须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所取代 不过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中同样需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
11、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后要把一切生产工具组织起来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就是为了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桎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袁凌新:关于共同富裕的系统论思考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12、”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要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在实践中初步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和现代国民经济体系并向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取得重要成就为实现全面的共同富裕创造了政治制度、物质基础条件 不过这一时期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从而走了很大一段弯路 邓小平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贫穷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优势就是实现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 所以他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并对束
13、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局面“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主体进行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从而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更高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发展强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
14、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定“十四五”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持续努力和奋斗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面人民的努力奋斗 使“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总体而言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以上成就和变革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另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无论什么样的发展思想、发展理论也无论什么样的发展
15、规划、发展过程发展的主体永远是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他们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实现自己富裕的依靠者 所以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提供劳动者良好的环境共同奋斗共同发展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自然就会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不会还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要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相应的体制规划等做保障 资本主义以资本逻辑为中心尽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它又造成贫富两极分化造成生产和消费链条断裂的经济危机所以它不仅是违背伦理道德、非正义的它
16、在经济上也是不可持续的造成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危机 相对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也就是使绝大多数人走向共同富裕的运动 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将迅速发展而且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认为摆脱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力的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毛泽东在 世纪 年代首次提出了农民共同富裕的概念 年他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年毛泽东提出“领导
17、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 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党注重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保证社会公平并建立了涵盖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初步的社会保障邓小平强调指出:“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 期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主要的体现 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富而不公社会主义的
18、共同富裕占据了道义和价值观的制高点 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宗旨坚持共同富裕如果出现了资产阶级出现了两极分化那我们的改革就算失败了就算走了邪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宗旨提出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
19、历史过程 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绝对贫困 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宏伟任务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从逻辑上讲脱贫攻坚和推进共同富裕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过程全面脱贫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只有全面脱贫才能够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脱贫的更高目标 在全面脱贫的基础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20、、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当然在发展的成就面前还必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还要看到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城乡和不同地区的收入和富裕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如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状况差距较大这说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任重道远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所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系统化发展在动态中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并进一步拓展脱贫攻坚成
21、果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从区域协调发展来看中央分别提出了东南沿海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目的都是推动共同富裕事业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而且是“人”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论断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受益群体是“规模巨大”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所以这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就是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
22、本质要求为了把共同富裕事业落到实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其中包含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在每一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都包含了对共同富裕事业目标的推进 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二三五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表现 因为在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二八现象”即 的富人占有 的财富的穷人占有 的
23、财富实际上的贫富差距可能更大 一个财富相对均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应该是绝大多数人占有绝大多数的财富穷人和富人都是极少数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到二三五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显”和“实质性进展”意味着共同富裕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到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将成为社会明显的特征共同富裕将随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 从消除全面贫困到共同富裕这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又一次伟大飞跃并意味着中国人民更宏伟的梦想目标的实现 中国十几亿人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全袁凌新:关于共同富裕的系统论思考世界
24、人民的减贫、共同富裕的事业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当然共同富裕事业是逐步推进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有中远期目标又有近期五年的规划而且内容更具体这样才能使中远期的发展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推进各项事业进步的基础上在共同富裕方面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等这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系统化考量 收入增长和劳动报酬的提高是共同富裕中“增量”的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为居民生活负担做“减法”在低收入人群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做到“两不愁三保障”即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
25、住房安全 这样一方面收入提高另一方面负担减轻双管齐下双轮驱动系统规划多方面保障共同富裕事业的逐步完成 总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和完成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不仅需要宏观的战略规划和不同时期的目标筹划而且需要通过具体的体制机制和措施来保障这一任务的完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并从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和系统规划.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必须处理好初次分配、再
26、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关系其一就初次分配而言它应该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当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就理论而言分配不是独立存在的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是生产的结果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所以分配必须以生产效率优先 现代社会的生产和分配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都是以资本为中心进行的 资本的要素体现为劳动和土地、厂房、设备、生产线、信息数据等生产资料生产的过程就是以上诸种要素有机整合的过程诸种资本要素必须以效率为中心进行运转以此获得自己在市场上的生存权利这是做大“蛋糕”的运行过程只要企业处于市场经济之中它就必须遵守这一“铁律”就生产的参与主体而言存在着资本的占有者、管理者、劳动者、技术研发者、
27、信息提供者、市场开拓者等等 众所周知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无论私有制还是公有制资本的所有者都要面向市场把控全局主导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是生产要素的投入者也是市场风险的承担着所以资本所有者必须以效率为中心进行生产和经营因此在分配中相应获得更多收益 这是由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所决定的根据各要素的价格决定要素报酬分配 但是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来看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所以马克思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按资分配只讲效率没有公平 当然没有公平的效率最后效率是不可持续的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原则首要的原因是因为这种分配关系是
28、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也是体现效率优先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按劳分配对每一个劳动者看起来是平等的但因为每个劳动者的素质不同从而生产效率、分配的结果也不同再则劳动者家庭负担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是效率优先 无论资本还是按劳分配都体现了效率原则当然还必须体现公有制条件下的公平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因此初次分配就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不是在再分配阶段才体现公平 因为没有公平必然影响效率 就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这说明需要提高劳动者在面对企业时的“议价能力”以及在国民收
29、入分配中的权利另外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不仅仅是劳动者多劳多得 初次分配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除了劳动力的投入之外也可以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如劳动者同时是技术的研发者、数据的拥有者、市场的开拓者劳动者的某些智慧、关键技能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 因此这些劳动者可以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股权收益或其他分配 这不仅体现了公平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效率 就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这既适用于公有制企业也适用于非公有制企业 我们一定要破除一个认识误区:公有制企业是按劳分配非公有制企业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不等于公有制非公有制也可以多 第 期郑 州 航 空 工 业
30、 管 理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劳多得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等于非公有制公有制企业也可以按生产要素分配 当然公有制企业以按劳分配为主非公有制企业以按资分配为主 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比较理想的分配方式其二再次分配中的“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我国当前的分配政策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参与分配的主体个人身份(对生产资料的占用关系不同)、权利、素质、机遇等方面都有差异最后的分配是彼此间进行相互竞争博弈、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由此必然影响分配结果的公平造成贫富的差异这是有效市场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时所带来的必然效应 为了实现
31、社会公平必须在构建有效市场的同时构建有为政府 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注重再分配的公平性 再分配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法律、金融、税收、财政支付转移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再调节 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限高、扩中、提低”进行“削峰填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限高”在公有制企业内主要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推出“限薪令”使他们和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要加强经营管理、税收等环节的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约束资本不当利得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反垄断避免寡头经济对于公平分配的负面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32、法收入”“扩中”主要体现在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加公平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够勤劳致富创业致富灵活就业致富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源泉充分涌流的机会最大程度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低”主要是针对低收入阶层政府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对他们起到“托底”的作用 对于低收入的城镇职工要保障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并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农村的低收入者重点实施“两不愁三保障”总而言之党和政府的工作就是按照以上思路进行并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党政府通过“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这是社会再分配环节取得的最大的历史性成就当然社会再分配的
33、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环节还需要不断提高小康社会的质量共同富裕的事业还需要不断推进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在注重效率优先的生产过程中会不断出现相对的不公平现象这就需要再分配制度不断进行调节而且从现实状态来看我们只是消灭了绝对贫困现象小康的标准还不是太高还存在着相对贫困还要巩固扶贫成果甚至警惕重新致贫返贫的可能性从中等收入群体数量来看目前我国仅有 亿多人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更多“中等收入”不仅是经济收入概念还包括生活质量、职业声望、综合素质以及获得感和幸福感等等 所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两
34、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任务艰巨道路漫长 要调整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重视和保护居民财产性收入藏富于民 社会再分配环节大有所为 在这一过程中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该做出与其身份相称的贡献 国有企业从理论上说是全民所有而不是属于某些部分某些行业所有更不属于某些群体所有所以在再分配环节国有企业应该体现全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全民共同受益、共同富裕的原则不过我们说社会再分配公平优先还需要兼顾效率 这就涉及公平的性质问题 共同富裕是结果的公平但实现结果的公平不是同等的公平也不是同步的公平不是“杀富济贫”不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是有差别的公平 在实现结果公平的过程
35、中必须注重权利、机会、过程等方面的公平这种公平是通过鼓励效率来达到结果的相对公平 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国内外两种负面的实践来理解 一是我国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样就损害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效率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二是欧洲的高福利政策 鉴于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一些国家推行高福利政策来弥补这一鸿沟结果却走向另一个极端 高福利政策使没有工作的人失去了劳动的动力而企业和劳动者要承担更高的税负 当更多人不愿意承担这些税负时压力就传导到政府层面从而造成政府的财政危机从而引发整个社会危机 实践证明当不存在效率动机之时也是社会公平缺失之时 因此我们的再分
36、配政策不能过分倚重税收的调节而是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创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体制机制破除各种“玻璃门”“旋转门”“天袁凌新:关于共同富裕的系统论思考花板”等限制保证人尽其才 在保障公平的同时确保活力和效率其三第三次分配遵循自愿原则注重社会舆论与制度的引导 这是一种社会共济帮扶机制主要通过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或家庭等进行募捐、资助、社会救助、义工等慈善公益性质的帮扶行为是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 这是对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有益补充它既非市场营利性也非政府强制性而是志愿性、社会性的举措 第三次分配是一种基于“道德情操”的高尚行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的开篇指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
37、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道德情操论所论述的就是利己的人如何在社会中控制自己的贪欲以使由“经济人”所组成的社会同样是一个“道德人”的社会 在道德情操论中从情感共鸣论出发斯密认为自爱、自利不等于自私抑制自私心是人性完善的重要方面 要形成正义的道德感需要长期的情感培育和理性自制 斯密强调通过道德自身的作用来影响约束“经济人”的利己心的过度发展 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多次强调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 这种取向是面向全社会的而不是局限于满足个人的私利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38、我们更应该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共产主义道德弘扬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乐于奉献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就多了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还需要各种组织、社会力量发挥作用 不过慈善事业必须基于自愿原则不能进行道德绑架 为了激发企业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还应该通过制度的引导如相应的法律法规、税收制度(如遗产税、捐赠税收优惠等)激励慈善行为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 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回馈社会 最终实现初次分配体现有效市场的基础作用再次分配体现有为政府的保障作用第三次分配体现社会友爱的补充作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没有就业就没有经
39、济收入也就谈不上共同富裕首先解决就业问题主要是创造就业机会问题重视就业导向性行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此举并非排斥先进生产力而是面对就业现实在就业过程中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就业质量扩大就业容量 所谓就业机会可以分为公有制企业就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灵活就业、新型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等 公有制企业属于劳动人民占用生产资料的企业应该倡导就业优先的原则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下不能出现随意失业要注意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是当前社会就业的主体部分承担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就业量 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就业量大而且覆盖领域广机制灵活可以满足从
40、低端手工劳动到高端科技创新等各种类型、多样性的就业需求 所以要善待民营企业引导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如此才能把就业的蓄水池做大民营企业才能承担更多的就业 灵活就业主要包括个体经营、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形式例如托幼、养老、保洁、搬运、装修维修等 新型就业包括网络零售、网络直播、互联网医疗、外卖、快递配送等新型平台经济 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灵活就业和新型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自主创业也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创业带动了自身也带动了其他人的就业 有关部门要为各阶层的创业活动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提供创业支持消除创业壁垒减轻创业负担促进大众创业自主创业可以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进而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其次要促进高
41、质量就业 就业解决的是就业者经济收入从无到有的问题高质量就业是给就业者带来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机会提升收入水平为走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要重视劳动者素质、能力的培养只有人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才会有高质量的就业 除了劳动者个体差异之外还要重视群体差异 当社会身份固化从而带来经济收入的固化和强化无形之中就会形成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就难以实现 高质量就业需要消除各种就业歧视消除城乡二元差别消除行政壁垒和行业垄断消除体制内和体制外、编制内和编制外的差别淡化工人、农民、干部等身份差别做到人尽其才创造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空间做到就业权利、机会的公平公正并创造更多中高收入的就业岗位 高质量就业是
42、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 要重视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技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高质量就业和创业这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部分要重视义务 第 期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教育、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等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 关于就业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
43、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另外高质量就业不仅需要解决劳动者的问题还需要通过创新、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的附加值由此带动就业结构升级收入增长还需要指出的是要意识到并重视“就业”和“创业”在共同富裕中的不同地位 就收入而言就业带来的是工资性收入创业带来的是财产性收入 就业面向的是大多数人大多数人通过自己的勤劳为富裕创造基本条件但工资性收入就经济性质而言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难以转化为劳动者的个人财富 社会应该鼓励和创造条件形成创业的氛围和环境使更多劳动者转换身份通过创业积累自己
44、的财富 我们既要保护劳动者劳动的权利也要保护创业者创造财富的权利双管齐下双轮驱动以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果说完善分配制度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为共同富裕做“加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为共同富裕做“减法”就是为减轻全体社会成员的各种负担起到兜底作用 如提供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保险保障等 如果劳动者遇到失业没有收入生活等方面没有保障将会陷入物质的贫困而无法走向富裕 住房、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方面是社会成员日常生活开支的最主要部分是最主要的生活负担 只有在这些方面给大家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社会保障有效减轻各方面的负担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
45、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就是要使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仅面对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而且面向全社会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各职业类别、各社会群体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体制外”人员占据的社会面更广而相应的社会保障反而更弱 所谓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统筹城乡”既包括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建设 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既包括市民也包括村民 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医疗、社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源更多的集中于城市农村各方面资源相对较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是
46、社会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 统筹城乡就是要使社会保障建设共同推进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让更广泛的农村地区都能享受到更坚实的社会保障 另外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城乡之间的流动更加广泛这就要统筹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衔接最大限度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为农民工等城乡间社会流动人员提供各项及时有效的社会保障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覆盖全民还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设都体现了公平统一原则要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占用社会资源的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权利平等、受益均等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真正实现全社会共享发展 另外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就是要为全社会守护好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钱袋子”杜绝出现系统性、全局性的风险守
47、住社会保障的安全底线 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就是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的发展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不能透支未来形成“高福利陷阱”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起覆盖全面、统筹城乡、公平统一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之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从生产、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要从当下出发统筹兼顾中长期发展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显性的物质富裕还包括隐性的精神富裕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勤劳、勇敢、智慧
48、、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合友爱、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和谐精神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突出社会效益 从系统的角度看共同富裕既是全民的也是全袁凌新:关于共同富裕的系统论思考面的既是共建的也是共享的既是当下的也是渐进的 最终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全面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 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 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
49、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李强作重要讲话 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人民日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第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文选: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责任编校:王彩红马小军 ():.“”“”.: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