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小高考复习课)教学设计 小高考要求: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2.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5.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教学重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元朝的行省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设计意图: 风格:针对历史复习课,容量大、知识多、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且艺术班学生对历史小高考学科学习时间短等特点,尽可能的将知识点的识记、练习放在课堂内,精选历年小高考真题及仿真测试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特色: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导学案等形式、历史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针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两个本课重点知识,除了在先学环节让学生整体记忆本节课知识点外,在后教环节中采用历史知识竞赛的方式展现相关判断题和选择题,夯实基础,再在当堂训练这一环节中采用重难点研习这一方式进一步突出这一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针对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这一难点问题围绕两条线索带领学生回忆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之间,皇权与相权之间权利是如何演变的,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
3、削弱这两大趋势,最后再采用一条材料题让学生当堂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官僚体制的演变: (1)汉: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设内朝与外朝相对立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时间:隋确立 ,唐完善 ②内容: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作用: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相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完善。 (3)宋:中书门下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三司使管财
4、政,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宰相的行政、财政、军事权力。 (4)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管宗教事务 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1)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影响: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导致诸侯分裂割据(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采用推恩令) (2)元代:实行行省制度 ①原因:元代疆域辽阔;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 ②内容:元代在全国设十个行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四川、西藏和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行省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察,行省长官中央任命(行省最高行政长官—平章政事) (3)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
5、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世官制(又称世卿世禄制) ① 方式:世袭 ②标准:血缘 (2)两汉:察举制 ①方式:推荐 ②标准:德、才(孝廉、贤良)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发展了的察举制) ①方式:推荐 ②标准:门第 (4)隋唐—明清:科举制(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①方式:考试 ②标准:成绩 ② 评价:积极 通过考试选拨官员,打破了士家大族垄断官职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形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提高了官员政治素质;具有一定的公正合理性。 消极 明
6、清时演变为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 1. 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君臣关系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2.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3.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不断被削弱、缺乏自主性 4. 人治色彩严重 当堂训练 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失亦以明矣”。这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郡国并行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7、 2.“继秦而起的汉皇帝……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它们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汉初主要分封同姓为王 B、汉初实行郡国制 C、汉初地方官员由国家任免,不得世袭 D、汉初在地方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 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政策呈现民主化的趋势 C、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D、加强了对方地方的控制 4.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制度对后世
8、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评价有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内阁制 D、封国制 5.“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6.2012年山东率先废除了实行几十年的对高考考生的户籍限制,“这体现了教育公平、招考公平”成
9、为媒体一致赞同的立场。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拨制度较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权的分割 B科举制的完善 C理学的兴起 D租佃制的发展 重点研习: 8.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风德彝提出中南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10、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9.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走势制约地方势力 1
11、0.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秋。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 之事者则置宣慰使以达之” D“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 难点突破: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
12、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13、 (2)材料二表明,元代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图一,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4)以上材料说明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历史知识竞赛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先学部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在纠正错误过程中完成后教,再采用当堂训练形式突破重难点。 苗木供应合同书 甲方: 乙方:周至县哑柏镇绿星苗圃 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 (以下简称甲方)从周至县哑柏镇绿星苗圃(以下简称乙方)购买银杏苗木,(用于渭政办发[2010]205号文件,渭南市
14、区绿化),并就相关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 苗木数量: 二、 苗木规格:胸径15cm以上,主干通直,树头完整,枝条匀称、丰满,无病虫害,树形美观。 三、 苗木价格:每株计人民币 四、 该价格包括:苗木费、挖掘费、包装费、装车费、拉运费五项。合计人民币( ) 五、 付款方式:任务完成后,10日内一次付清。 六、 有关事项: 1、 土球规格:苗木所带土球直径1.2米以上,厚度60cm以上,卸车前完整不破裂。 2、 包装规格:土球包装腰带无间隙宽度12cm以上,纵扎草绳间隙在2cm以下。绳杆高度40cm,缠冠高度2米。 3、 所有苗木必须是播种培育,均为本苗圃苗木,严禁从外省、外地调动,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由乙方负责。 4、 乙方必须按照甲方时间、地点、数量要求按时送苗。(送苗地点,渭南市城区)并保证我县任务完成居全市前三名。 5、 苗木结算数量以接收方接收单上的数据为准,因不符合合同条款中苗木规格要求的,接收方拒绝接收的苗木由乙方自行处理。 六、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同意协商解决。 七、合同条款违约,造成经济损失,由造成损失方全额赔偿。 八、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二0一0年十二月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