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与专题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66合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引言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安徽腹地,是安徽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联系沿海,辐射内地的区域优势,城市地位极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4.7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了10.72%,已经成为安徽无可争议的首位城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城市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相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所展示的我国未来经济前景,现有经济格局远未稳定成型,城市之间谋求区域经济中心、全国经济中心甚至国际经济中心地位
2、的竞争日益激烈。合肥从建国初期不到十万人口的小城发展到今天安徽无可争议的首位城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临这样激烈的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态势,不进则退,瞬时的松懈和轻微的疏忽都会导致竞争的落后和城市地位的失落。因此,研究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合肥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合肥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识别合肥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探求合肥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合肥产业发展的战略,对于合肥今后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于合肥保持和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对于合肥在城市之间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研究思路上注重历史分析和背景分析相结合,力求从合肥产业发展的历史中发现问题,寻找思路,
3、从现实的产业格局中探询合肥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在方法上,本文采用比较自然的方法,力求从数据中挖掘结论,从对比中总结规律,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对照,问题和思路相呼应。第一章机遇与挑战合肥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1.1 需要重新审视的外部世界合肥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思考和研究合肥产业发展的战略,必须以面向世界的开放理念为指导,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探求合肥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准合肥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对问题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1.1.1 急待融入全球经济的合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合肥产业发展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大趋势,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对合肥
4、经济冲击的范围更广、对合肥经济影响的程度更深。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判断城市经济发展是否有活力、城市经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城市经济是否具有较高的外向度。表11依据200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对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经济外向度进行了初步比较,结果表明合肥经济外向度在同类城市中仅次于南京,但2000年合肥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仅为46.87%,远远落后于南京,但是,如果仅仅比较外贸进出口总额,合肥就要落后于济南、武汉和杭州,仅高于郑州和南昌,另外,从合肥地区主要进出口企业排序的统计中,可以发现粮油、轻工、服装是合肥主要的出口货物,这说明尽管合肥经济外向度水平不低,但外向型经济的层
5、次不高。表11: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经济外向度的比较 数据来自于各个城市2001年统计公报数据单位:亿元合肥南京南昌郑州济南武汉杭州进出口总额($)20.595.889.729.9381521.5672.84GDP3631154486822106613481568进出口占GDP比例46.87%68.93%16.61%10.03%11.68%13.28%38.56%如表12所示, 2000年合肥实际利用外资在周边省会城市中仅仅高于南昌,实际利用外资占GDP的比例也低于南京和武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合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周边省会城市中居于中下游地位。表12:2000年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实际利用外
6、资比较 数据来自于各个城市统计年鉴单位:亿元合肥南京南昌郑州济南武汉杭州实际利用外资10.58 81.92 2.74 16.69 26.54 107.9 35.77 GDP3251154486822106613481568利用外资占GDP比例3.25%7.10%0.56%2.03%2.49%8.00%2.28%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合肥必须有面向全球市场的战略眼光,以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为目标,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只有这样,合肥才能在我国城市之间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才能进一步强化合肥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1.1.2 必须注入创新活力的合肥知识经济时代的合肥产业发展
7、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新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导因素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与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以稀缺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工业经济的重要特点一是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群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二是具有高素质并会运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三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体系)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竞争力基础。表13根据2000年的资料对合肥与周边省会
8、城市科技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合肥在所有的比较指标上都远远落后于邻近的南京,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GDP比例、企业科技项目数、企业专利申请数、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上落后于济南,综合各个指标来看,合肥企业科技情况反映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落后于南京、济南,领先于南昌、郑州。表13:2000年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科技情况比较单位:亿元合肥南京南昌郑州济南GDP324.731021.3399.8640.8952.18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GDP比例1.39%2.36%1.04%0.38%2.01%企业技术改造支出占GDP比例2.51%2.88%0.89%1.08%0.9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GDP比例11.57%
9、22.73%9.26%1.98%6.58%企业科技项目数85734874545741124企业专利申请数524871232162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15273113086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34.41 398.24 139.43 140.43 165.29 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419.69 529.31 170.40 *481.65 每万人科技人员数71.71 153.66 *64.96 * 数据空缺 数据来源:各个城市统计年鉴如图11所示,在企业购买国内技术支出金额的比较中,合肥远远落后于周边省会城市。众所周知,合肥是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包括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一大
10、批科研院所,每年都有大批科研成果产生,而合肥企业购买国内技术支出却最低,这说明合肥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没有在本地转化。图11:企业购买国内技术支出金额比较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但根据上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合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应该不容置疑,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并没有转化为合肥企业的产品创新,这是合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根源。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合肥必须营造区域创新环境,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提高合肥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合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1.3
11、 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合肥信息化时代的合肥产业发展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应运而生,以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应用和渗透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浪潮也逐渐兴起并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发达国家希望借助信息化进一步确立在经济上的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希望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推进信息化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由此,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信息化建设的高潮。在这方面,美国是个很好的案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以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新经济”逐渐兴起,美国经济迎来了
12、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期,同时,主要竞争对手日本的经济则陷入了长期的徘徊和衰退,美国通过信息化确保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城市信息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新动力和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国内外许多城市纷纷提出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战略和方案,香港提出建立21世纪数码城市,新加坡提出创建国际信息通信中心,纽约提出构建智能化城市,伦敦提出信息化融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日内瓦提出国际组织云集的信息集散中心。国内城市对信息化也都非常重视,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多次城市信息化论坛,许多城市都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大信息产业发展的力度,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如北京的“14121
13、”工程、上海的“1520”工程和信息港主体工程、天津的“2119”工程、深圳的“S418”工程、厦门信息港工程等等。国内外城市信息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推进信息化进程,发展信息产业可以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提高政府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的水平和效率,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可以带动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合肥城市信息化的水平较低,这不仅表现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方面的落后,也表现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发布方面的落后,例如,目前合肥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合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发展,但在统计年鉴中却找不到高新技术产
14、业完整的统计资料,而上海要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就定期公布信息产业增加值等方面的统计信息。因此,合肥应该抓紧制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通过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1.1.4 东引西连、居中发展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国民经济全局活力的战略举措。在西部大开发中,合肥要找准自己的区位优势,即承东启西、纵贯南北,进一步发挥合肥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扩大西部市场,确
15、立“东引西连、居中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东引”就是要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东部地区的投资和制造业的西移,“西连”就是要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加大合肥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选择地实行产业的扩散和转移,大力开拓西部市场。1.2 一场刚刚开始的长跑区域城市激烈竞争下的合肥产业发展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来看,现有经济格局远远没有稳定成型,各个城市都在制定发展战略,抢占战略制高点,以求在新的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这场城市之间的竞争只是刚刚开始,现有格局是暂时的,合肥只有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图12:
16、合肥、济南、南昌GDP变化对比分析图图12分析了19782000年合肥、济南、南昌GDP及GDP增长情况,结果表明合肥在GDP规模上始终落后于济南、南昌,1978年合肥GDP相当于济南的53.31%,南昌的87.54%,2000年合肥GDP相当于济南的34.10%,南昌的74.63%,由此可见,GDP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这需要从各个城市GDP的增长速度寻找原因。从图22可以发现,合肥与南昌GDP的差距扩大主要是因为19952000这个时期合肥GDP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南昌,但最近这个时期(19952000)合肥GDP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南昌,显示了可喜的追赶势头;合肥与济南GDP的差距扩大则是因
17、为各个时期合肥GDP的增长速度都低于济南,令人忧虑的是这个势头仍在继续,差距仍在扩大。图13分析了19782000年合肥、济南、南昌人均GDP及人均GDP增长情况,结果和GDP的分析类似,合肥人均GDP始终落后于济南、南昌,人均GDP的差距同样不是缩小而是扩大,原因也和GDP的分析类似。图13:合肥、济南、南昌人均GDP变化对比分析图上述分析表明,合肥在这场城市之间的竞争中有落伍的危险,但是,只要合肥采取合适的产业发展战略,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东部产业西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就会在这场刚刚开始的城市竞争长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脱颖而出。1.3 打破安逸、重新定位合肥城市功能重构与合肥
18、产业发展合肥从建国初期不到十万人口的小城发展到今天安徽无可争议的首位城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既使和周边省会城市中并非先进的济南、南昌比较而言,合肥也只能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竞争中无奈的落伍者,面对渐行渐远的周边省会城市,合肥再也不能沉醉在安徽首位城市的安逸梦中了,而必须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以放眼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思维,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加快发展的步伐,从“不东不西” 的尴尬走向“东引西连,居中发展”的辉煌,把合肥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的区位中心城市之一。合肥一旦确定要发展成长江中下游的区位中心城市之一的战略,就必须重构城市功能,重点要提升合肥城市的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的功能。合肥提升
19、经济中心功能的最重要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抓住发达国家与地区、我国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合肥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似乎是无可争议的科技中心,但是如果合肥不把每万人中技术人员、科技人员比例提高到接近南京的水平,如果合肥不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那么建设科技中心的愿望就可能落空,因此,合肥要进一步优化吸引人才的环境,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真正把合肥建成无可争议的科技中心。第二章 失落与骄傲合肥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2.1 合肥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1949年建国初期,合肥是一个人口不到十万的小城市,经过五十多年的稳
20、步发展,2000年合肥市总人口达到438.18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为324.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0.72%,成为安徽省内无可争议的首位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合肥GDP年均增长率“六五”时期为14.3%,“七五”时期为6.5%,“八五”时期为15.9%,“九五”时期为13.6%。如图2-1所示,可以看出合肥GDP增长率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合肥GDP增长加速,1985年达到18.4%,随后GDP增长陷入了低谷,1991年下降到0.6%,19921993年合肥GDP又一次快速增长,1993年GDP增长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高点21.8%,之后的合
21、肥经济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每年GDP增长率都高于10%,但从长期趋势上来看,增长率有下降的趋势,反映出合肥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上述分析表明,合肥经济增长随着全国经济宏观环境的好坏而波动,波动的幅度远远大于全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幅度,这反映了合肥经济结构和全国经济结构的趋同,在经济紧缩时期,合肥经济增长乏力,说明了合肥产业市场竞争力不高,此外,合肥尚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也使合肥经济发展无法摆脱全国经济大环境而独领风骚。图2-1 19782000年合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波动情况通过对19802000年间合肥经济增长进行分析,计算出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长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
22、供给方面的因素,即要素投入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和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对它们的使用效率,即生产效率的变化也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在希克斯中性下,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总增加值的增长率由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和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三部分组成。,如表21所示:表21 19802000年促进合肥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98019851985199219922000增长率贡献度增长率贡献度增长率贡献度GDP增长率17.27%100%12.44%100%20.86%100%要素贡献13.15%76.15%7.26%58.34%10.12%4
23、8.50%其中:资本10.26%59.42%5.57%44.78%9.39%44.99% 劳动2.89%16.72%1.69%13.56%0.73%3.51%全要素生产率4.12%23.85%5.18%41.66%10.74%51.50%注: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计科技19922525号文),资本、劳动力的弹性值分别取0.35和0.65。本表中资本增长率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代替。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中期到92年南方讲话、92年至今这三个阶段中,资本投入和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是促进合肥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1
24、)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5):资本投入带动合肥经济增长。19801985年是合肥经济摆脱徘徊局面进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大规模的基本设施建设和国家投资促进了合肥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优越性还不能迅速体现出来,生产效率还没有显著提高,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度从而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尽管也很重要,但远远低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80年代中期到“南方讲话”(19851992):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对合肥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984年,中央决定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推行承包经营,个体私营经济
25、开始兴起,这些制度创新和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9851992年,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41.66%,已经很接近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44.78%。(3)“南方讲话”至2000年(19922000): 制度创新、技术进步成为促进合肥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量。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同年召开的十四大决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和建设的高潮,合肥经济也掀起了新的增长高潮。这一轮改革和改革开放初期明显不同的是,经济发展不再只重视规模扩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运行效率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这一时期
26、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合肥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外资持续进入,特别是1991年3月6日经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3又创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合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51.50%,已经超过了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44.99%,成为推动合肥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量。总结上述三个时期,资本投入始终是促进合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对合肥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目前已经成为合肥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合肥未来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上述这些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能否继续下去。从资本投入来看
27、,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是拉动合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下降,如表32所示,1996年以来合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很大,甚至在1998年出现了负增长,如图22所示,1993年以来合肥的投资率就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其间只有1999年是个例外,但2000年重新又开始了下降趋势,综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和投资率下降趋势来看,资本投入放缓的趋势明显,合肥经济增长要逐渐摆脱对资本投入的过渡依赖。表22 合肥市19902000投资、GDP和投资率变化情况单位:亿元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28、19961997199819992000GDP58.19 59.69 71.32 96.22 131.82167.58211.59248.99270.47294.45324.73V12.6%19.5%34.9%37.0%27.1%26.3%17.7%8.6%8.9%10.3%TI9.6 11.8 18.9 38.6 46.6 59.0 67.3 81.4 77.9 118.0 126.4 V223.2%59.8%104.5%20.6%26.6%14.1%21.0%-4.2%51.4%7.1%投资率16.5%19.8%26.5%40.2%35.3%35.2%31.8%32.7%28.8%40.1
29、%38.9%注:V1:GDP增长速度,T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V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合肥统计年鉴2001图2-2 19902000年合肥投资率变化图从劳动投入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投入对合肥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19922000年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仅仅3.51%,这是因为合肥的就业大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合肥需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就业结构。从制度创新、技术进步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创新、技术进步释放的生产力对合肥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今后,合肥经济更是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带动经济高效增长。面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化的冲击,我国城市发展都已没
30、有了特殊的政策优势,都必须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们认为,未来合肥经济发展要在加大资本投入的基础上,重点依靠劳动投入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这个战略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增长方式要转换从主要依靠高投入到主要依靠高效益。目前,由于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依靠投入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困难,此外,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原先利用国内资源、国内市场进行粗放型增长的条件已不再具备,因此,迫切需要转换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高投入到主要依靠高效益。主要依靠高效益同增加投入、扩大规模、高速度并不对立。不同的是,要继续投入资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但必须使这种投入更加有效率,有效的资金不是热衷于铺新摊子,
31、而是注重投向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扩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规模,注重规模经济。第二,投资主体要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到主要依靠社会上各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政府投资应主要集中于营造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引导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当前最为迫切的就是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迅速增加到国内先进城市的支持水平。第三,增长轴心要转移,从工业化推动到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并重。合肥就业结构的重心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产业制约了合肥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提升的步伐,合肥要采取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能容纳更多从业人员的商贸、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推进城市
32、化进程,促进合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第四,科教资源要转化为技术领先优势。合肥要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政府投入,促使合肥的巨大科教资源转化为合肥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合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政府基金扶持力度、落实兑现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高合肥产业发展的后劲。2.2 合肥产业结构的历史与现实2.2.1 三次产业结构的历史变迁如表23、图23所示,改革开发以来,合肥市的产业结构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一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1985年第一产业比重达到了历史新高,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但最近有下降的趋势。这个变化趋势反映了改
33、革开放以来,合肥市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改革,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较快,第一产业在GDP中比重增加,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城市改革全面启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逐步下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第三产业比重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比重开始降低,显示出了发展后劲不足的势头。图23:合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表23:合肥市GDP总量与产业结构表单位:亿元年份GDP产业构成GDP产业结构GDP人均GDP(元)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19783.60 6.24 2.75 28.59%49.56%21.85%12.58 408 19804.18 6.80 3.18
34、29.53%48.03%22.44%14.15 439 19859.58 14.93 6.88 30.53%47.56%21.91%31.39 904 199016.72 26.36 15.11 28.72%45.31%25.97%58.19 1547 199113.89 29.19 16.61 23.27%48.91%27.83%59.69 1556 199214.77 36.33 20.22 20.71%50.94%28.36%71.32 1833 199320.28 46.15 29.79 21.08%47.96%30.96%96.22 2468 199427.59 63.23 41.0
35、0 20.93%47.97%31.11%131.823296 199531.35 79.18 57.05 18.71%47.25%34.05%167.584118 199635.57 99.92 76.10 16.81%47.22%35.97%211.595113 199741.23 116.44 91.32 16.56%46.76%36.68%248.995937 199840.19 125.70 104.59 14.86%46.47%38.67%270.476377 199935.93 139.87 118.66 12.20%47.50%40.30%294.456880 200037.02
36、 157.87 129.84 11.40%48.62%39.98%324.737481 毫无疑问,合肥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很大,目前合肥第三产业发展出现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合肥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均GDP水平不高,制约了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合肥的第三产业中除了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外向度外,其余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产业的服务范围大都局限于安徽省内,有些产业的服务范围甚至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内,这样,合肥本身经济规模的容量就成为合肥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合肥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巨
37、大的市场需求,第三产业为第二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要注意提高第三产业的对外辐射能力。2.2.2 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根据合肥规模以上企业资料统计得到的图24揭示了合肥工业内部的结构变化,从图25可以发现,相对于1995年,2000年合肥轻重工业结构变化不大,这说明轻工业在合肥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合肥工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图24:合肥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根据合肥规模以上企业资料统计得到的图35揭示了合肥重工业内部的结构变化,从图25可以发现, 2000年合肥重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原料工业比重从1995年的39%下降到2000年
38、的34%,加工工业比重从1995年的60%上升到2000年的66%。重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表明,19952000年间合肥制造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而这个时期也是合肥GDP增长速度开始超过南昌的时期,合肥经济要追赶先进城市,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重工业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图25:合肥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化表24:1995、2000年合肥规模以上企业分行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单位:亿元行 业2000年1995年增加值比重增加值比重食品加工业2.14 2.46%1.24 2.59%烟草加工业4.07 4.68%2.87 6.00%纺织业2.42 2.78%1.95 4.0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4.
39、92 5.66%3.17 6.64%橡胶制品业5.02 5.78%1.32 2.77%塑料制品业3.81 4.38%1.31 2.7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50 4.02%3.41 7.14%普通机械制造业5.67 6.53%3.87 8.10%专用设备制造业2.85 3.28%2.50 5.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86 13.65%3.29 6.8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75 19.28%7.19 15.0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21 3.70%0.35 0.73%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89 12.53%5.48 11.47%规模以上总计86.89 47
40、.79 注:规模以上企业2000年是指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5年是指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来源:合肥统计年鉴2001、合肥统计年鉴1996根据合肥规模以上企业的资料,表24统计了2000年行业增加值超过2亿元的13个行业的增加值变化情况,统计结果发现,和1995年相比较,2000年有6个行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比重从6.89%提高到13.6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比重从15.05%提高到19.28%、橡胶制品业的比重从2.77%提高到5.78%,此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从0.73%提高到3.70%、塑料制品业的比重从
41、2.75%提高到4.38%,显示了这些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说明了合肥支柱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支柱产业对合肥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升高。通过对合肥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分析,可以发现,合肥未来应该把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橡胶轮胎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把电子信息、塑料制品等产业作为新兴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2.2.3 合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1)收入水平变动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根据钱纳里的理论,工业化按人均收入水平可以分为4个阶段:工业化阶段12341996年美元124024802480
42、496049609300930014880在工业化的这四个阶段完了之后,就是发达经济(成熟经济)阶段。2000年,合肥人均GDP为901.33美元按1:8.3换算,按照钱纳里的标准,合肥处在工业化开始阶段,按照世界银行划定国家收入的标准,合肥属于中低收入地区 世界银行划定国家收入的标准为:低收入(低于785美元),中低收入(785美元3125美元),中高收入(3125美元9656美元)和高收入(9656美元以上)。这个基本市情决定了合肥仍然面临着工业化的艰巨任务,仍然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2)产业结构变动反映的工业化阶段。从产业结构来看,当第一产业比重小于20%,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比重时
43、,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到了结束阶段。合肥从1995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一直低于20%,2000年降低到11.40%,第二产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比重,所以,合肥目前只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3)工业内部结构变动反映的工业化阶段。如果按照产业发展阶段划分为轻工业、原材料重工业阶段、一般加工组装重工业阶段、深加工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合肥市目前至少已经进入工业化的第三阶段一般加工组装重工业阶段,这表现在合肥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占60%,居于主导地位,在重工业结构中加工工业占66%,也居于主导地位。综合来看,合肥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的中期
44、,需要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互相促进,合力推动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2.2.4 产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从国有独大到多种经济成分并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合肥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合肥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如表35所示,2000年合肥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所有制分布和1995年相比,有三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一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集体经济的比重从26.39%下降到2.14%,已经低于私营经济的2.70%的比重,二是股份制经济、外资经济、私营经济比重大幅度上升,形成了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三是外资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
45、和优化,港、澳、台资经济从占外资经济的53.71%下降到14.95%,外资来源的范围更广,展示了合肥招商引资工作的巨大成绩。表25:合肥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所有制分布变化单位:亿元19952000增加值比重增加值比重国有企业26.02 54.45%27.93 32.15%集体企业12.61 26.39%1.86 2.14%股份制企业3.72 7.78%30.73 35.36%其中:股份合作企业0.97 1.11%有限责任公司10.39 11.96%股份有限公司19.37 22.29%联营企业0.08 0.17%0.24 0.28%私营经济0.02 0.03%2.34 2.7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46 5.14%3.56 4.09%外商投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