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ibrary)038 2023 年第 11 期(No.11.2023)图书馆空间再造负空间设计理论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实践研究邓 镰(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长沙 410005)摘 要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成为图书馆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手段。负空间设计理论主导下的公共空间设计在全新视角下为公共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借助“以退为进”的思维模式,负空间主导下的空间设计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间效果。本研究围绕负空间设计理论,以公共图书馆物理空间及场所精神为出发点,分析该理论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实践,探索负空间设计理论对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以期发
2、掘该理论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和再设计方面的创新契机。关键词 负空间 公共图书馆 空间设计中图法分类号 G25引用本文格式 邓镰.负空间设计理论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实践研究 J.图书馆,2023(11):3843,55.0 引言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重要场所,其空间价值及空间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信息媒介迅速发展的复杂背景下,多元文化日益影响着社会公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价值及空间功能在顺应用户需求过程中均衍生出区别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新变化。作为客体的公共图书馆,其空间价值已经突破阅读及学习空间的界限,空间功能亦呈现出全方位拓展的新局面1。空间再造是延伸公共图
3、书馆价值和功能的重要手段,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及功能均依附于空间而存在,是空间内场所精神的本质体现。合理的建筑设计及空间营造能为用户提供安逸的学习阅读环境及互动交流场所,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情感认同,并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建筑实体物理空间为主导的正空间设计是当前公共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时采用的主要方式,而对正空间之外而又依附于正空间存在的负空间设计则触及较少。随着生产技术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正空间为主的建筑设计表现出较强的同质化趋势,在视觉感知层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以正空间理论主导的建筑设计在面对承载着强烈人文属性及风格特点的特殊建筑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基于负空
4、间设计理论主导下的公共空间设计手法在全新视角之下为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2。负空间设计手法不仅能构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营造正空间设计过程中无法完成的特殊性场所精神,亦能增加建筑物本身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并在空间利用方面借助“以退为进”的思维方式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间效果。本研究围绕负空间设计理论,以公共图书馆物理空间及场所精神为出发点,通过解构建筑空间层次,分析负空间设计理论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案例中的角色及其具体操作手法,并探索负空间设计理论对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以期发掘该理论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和再设计方面的创新契机。1 负空间设计理论及其思维框架1.1 建筑负空间的定义建
5、筑设计理论的本质是空间理论。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其存在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并为主体意识所反映。“空间”概念反映在具体物理实体上表现为长2023 年第 11 期(No.11.2023)039度、宽度、高度等三个维度与时间维度的组合,并在形态、尺度、连续性方面具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正空间与负空间概念的本质源于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形概念,平面内的表达主体即为正形,表达主体之外的“空白”部分即为负形3,正负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衬托并能彼此转换。合理运用正负形理念并巧妙构思正负形轮廓及其相对位置能产生特殊视觉效果和精神内涵4,为主体带来心灵震撼,其理论依据可通过格式塔心理学进行解释,即主体在知觉客观
6、对象过程中以其经验和行为为基础所产生的对于客观对象的完整性心理,亦即完形心理学。三维空间中同样存在与二维平面类似的正负形概念,因此,将正负形概念从平面设计领域引入建筑设计方面即衍生出正空间与负空间概念。对于建筑空间而言,正空间是指建筑物自身所占有的物理空间,其空间设计强调建筑实体本身。相对于正空间概念而言,负空间概念是指正空间之外且依附于正空间存在的垂直、水平及空间界面。以产品设计为例,正空间与负空间分别对应产品之外的模具和产品本身,模具在设计过程中以产品占有的负空间为原型而得。负空间设计理论建立在客观实体的整体性概念基础之上,负空间与正空间相伴而生,紧密联系,不可分割5,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
7、负空间作为正空间实现负空间的实际应用。主体并非通过建筑整体中各元素的简单叠加形成对建筑物的基本认知,而是通过经验积累及主观印象产生对于建筑物的综合判断。合理运用负空间设计理论进行公共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能改变空间视觉表现效果,产生别样感官体验,为主体带来深刻印象。1.2 建筑负空间的基本特点负空间的定义为负空间主导的空间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定义清晰表明,负空间应以正空间为基础,二者在界面上能够产生相互作用,且该相互作用不以建筑实体的附属功能而产生,不作为建筑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正空间与负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赋予主体以动态性感知和运动感属性,并经主体内化为独特的视觉认知。因此,负空间设计为物理空
8、间营造出相应的场所精神。基于正空间与负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筑负空间具有互补性、渗透性和功能性等特点6。与正形和负形概念相似,正空间与负空间共同作为完整体系对立统一,其互补性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正空间与负空间形影相随,相互映衬,负空间在正空间不存在时亦不能存在,且负空间因正空间的存在而得以彰显7;作为建筑整体空间的构成部分,正空间与负空间仅在特定区域和范围内具有其存在意义,二者在建筑整体空间内对立统一,相互补充,并以完整体系进行呈现。正空间与负空间在界面上产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建筑负空间的空间特性,二者的界面具有连续性和运动性。负空间与正空间在建筑整体空间内紧密联系,二者空间界面连续作用,在时间
9、维度内持续进行。当负空间与正空间在界面上发生相互作用时,空间感将产生变化,并形成建筑空间的运动感。通过正负空间在界面上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连续性运动感,二者发生渗透融合。建筑空间的本质于人而言是进行实践行为活动的场所,因此建筑空间承载着其特殊的功能性。负空间的出现能打破空间本身的结构布局,在与正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本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从而实现视觉性的跳跃并产生新的功能,进一步促进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发展,并形成其特有的场所精神。1.3 建筑负空间设计的思维框架负空间设计过程中的重点是专注于建筑内部纯粹的“空无一物”空间,其在室内空间中可能并不表现出具体的功能特征。建筑负空间设计的主要思路
10、即以负空间作为设计的核心要素,以负空间的本质及特点为范例进行正空间实体建筑的设计,以此营造视觉上的震撼效果,实现思维上的跳跃并给人以深刻印象。其难度在于如何根据建筑周围环境、建筑内外部空间关系及特定负空间的特点进行巧妙构思,正确考虑正空间与负空间的相对关系,如两者的大小、位置、联系方式等因素。合理剖析正负空间的相对关系将赋予建筑更多的可能性并形成符合建筑性质的场所精神,在主体中产生凝聚力及向心力,以此促进建筑物及其空间场所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公众认可的重要地标。2 建筑负空间的场所精神及其在公共图书馆中的体现建筑负空间与正空间的互补性、渗透性和功能性共同构成了该建筑的场所精神,其外化于整
11、个建筑空间内,营造出特定场所中的秩序感,并规范主体在该场所内的实践活动。场所精神是指某一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建筑空间的整体氛围或气质,是主体与特定建筑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方向感、归属感及认同感,是以主体经验为基础的富有特殊意义的空间环境。场所精神的构建需要通过不同角度的空间及功能营造实现。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场所邓镰:负空间设计理论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实践研究(Library)040 2023 年第 11 期(No.11.2023)精神而言,其构成要素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而负空间在其中充当着重要角色。空间营造是公共图书馆场所精神构建的主要前提。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形态、内部装潢、功能布局等
12、均深刻影响着建筑空间的整体氛围,并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实用性、便利性及其呈现给主体的感官。公共图书馆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通过合理设计及规划,展现公共图书馆特有的文化氛围,并引导读者深入参与,赋予读者深刻印象,在特定氛围内增强主体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归属感及认同感。负空间在建筑空间形态方面往往表现出奇异而独特的造型,如空间中的贯穿、切削、凹陷等,能为主体带来视觉性跳跃并在记忆中留下烙印,成为周围环境中的地标。因此,负空间建筑通过改变周围环境中的视觉平衡,给人以情感方面的新鲜感,具有引导效应和聚集效应。将负空间设计理论应用于公共图书馆的馆舍设计,有助于增强其场所精神的外化和吸引力,能进一
13、步发挥公共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互动交流、放松休闲等方面的实际作用。3 负空间设计的操作手法负空间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及灵活的操作手法,可营造出视觉感官及功能特点各异的室内空间。具体而言,建筑负空间的操作手法主要包括模型化、凹陷、贯穿及内含8。各种操作手法的应用能为建筑带来差异化的感官体验及心理感受,赋予建筑空间独特的场所精神并引导主体在精神层面的行为活动。3.1 模型化操作负空间作为一种相对概念是基于正空间而言的,正空间与负空间类似于模具与经模具制作后所得成型实体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模具的制作在前,而成型实体的制作在后,模具作为制造成型实体的工具得到应用。这种制作顺序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亦是主要操作
14、模式,即以正空间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优先进行考虑。负空间主导的建筑设计在思维方式上区别于传统操作方式,其实施方式与正空间主导的建筑设计相反,负空间被视为纯粹空间并作为设计过程的核心,重点关注建筑内部空间的“虚空”部分。具体而言,模型化操作即以“成型实体”为设计主体,专注于纯粹的负空间形态设计而对“模具”不进行过度考虑的处理方式。通过模型化操作手法设计而成的负空间独立性强,在建筑空间中的地位突出,能产生视觉方面的跳跃,具有融合多样化设计理念和场所精神的能力。3.2 凹陷操作凹陷操作是建筑负空间设计过程中的主要操作手法。其具体操作方式为使建筑实体缺失或塌陷小部分空间从而造成整体建筑空间的不完整,而完
15、整的建筑实体可经主体完形心理想象对缺失部分进行补充以形成对完整建筑实体的印象。此手法在操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凹陷空间即为建筑负空间。凹陷操作在构建建筑负空间的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其形式、大小、位置灵活多变,可形成经水平垂直切削的规则凹陷、经曲面切削的不规则凹陷、经非线性扭曲的旋转凹陷及拟物化凹陷等多种样式。凹陷操作所营造的负空间具有较强的表面张力,造成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运动感,能在视觉及心理方面赋予主体以不平衡性,并改变其认知重心,从而引导视觉及知觉的转移,产生建筑空间的雕塑感及向心力。3.3 贯穿操作贯穿操作是负空间完全穿透建筑实体空间,参与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及功能,具有较强的向导性,能
16、够促进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交流及融合,是连接建筑实体和城市空间的纽带。贯穿操作主要包括水平贯穿、垂直贯穿及交错贯穿等主要形式。3.4 内含操作内含操作是指负空间以空间腔体的形式被包裹于建筑实体中或处于半包围状态,并与建筑实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负空间形态。内含操作手法具有沟通建筑外立面与建筑顶部的能力,能够增强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营造富于自然气息的室内空间。其常用处理手法表现为室内空间的中庭、走道、空中花园等,给人以置身室内外空间交界面的和谐感。4 负空间设计理论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实践案例4.1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由 MVRDV 设计事务所及天津城市规划
17、设计院共同进行设计。该馆建筑形态的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眼睛”,其负空间是作为图书馆中庭的开阔贯穿空间。该馆内部空间的中庭是一个巨大的球形实体,与外立面镂空处的玻璃幕墙共同构成了形如“眼睛”的形态。2023 年第 11 期(No.11.2023)041该球形实体在中庭支撑着周围的开阔空间,如同将该球体嵌入建筑实体内部后产生了连绵不断的动态变化,并促进正空间与负空间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中庭两侧的内部空间以传统阅读空间模式进行呈现9。中庭自底部向顶部由色调统一的白色书架串联,并富于涟漪般的层叠变化,构成该馆的贯穿式负空间,负空间同时配合主入口的“眼廓”造型、梯田般的中庭空间、中庭巨大的球形实体及中
18、庭顶部的贯穿天井形成对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感,实现负空间对人流的聚集,形成该馆独有的场所精神,具有强化空间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属性。4.2 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由 URBANUS 都市实践进行设计,其负空间是贯穿整个建筑空间的宽大通廊。该项目将图书馆整体外观形态设计为四个侧外立面略微向内凹陷的不规则四边形,以此表现对环境的谦逊姿态。该建筑在四个方向的出入口处设置了贯穿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宽阔连廊并在图书馆中心发生交汇,形成该馆建筑的负空间。此外,连廊交汇处的顶部还设置有天井。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有效增加自然采光,并使自然风能够在图书馆内部流动。十字交叉形连廊和天
19、井构成的负空间在色调方面为统一的橙红色高强度水泥纤维板并连续延伸至室内公共空间,与建筑外立面的白色及其他空间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10,在视觉层面营造出负空间的穿透感、渗透感和运动感,具有自然引导主体进入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导向作用。4.3 甘肃省图书馆新馆区甘肃省图书馆新馆区由北京殊舍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设计,其负空间为垂直贯穿建筑中央的中庭。为了与老馆实现整体平衡,甘肃省图书馆新馆区最大化减轻自身重量。该馆外立面朴素简约,室内空间复杂而实用,透过纯净的外立面表皮可以隐约感知到建筑内部空间。该馆垂直贯穿建筑内部的中庭空间提供了多样化的功能,以满足入馆公众的不同需求。设计者将新馆区南楼与北楼之间的连接
20、处设计为封闭退台组成的中庭,它既是馆内的交通空间,亦是宽阔的休息空间,其设计缘于新馆舍所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项目地址南北向距离较长,为避免不利于阅览的西向采光,馆舍采用接近三角形的中庭布局模式,化东西向为南北向,以尽量减少西面面积并增加南向的采光面,使北楼拥有更多的南向采光空间。因此,不利于阅读的西面空间被设计为中庭、走道等公共交通及休闲空间11。该负空间促进了新馆区馆舍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交融,具有室内空间室外化的趋势,为主体带来视觉引导性和室内空间组织的秩序性。4.4 美国费城查尔斯图书馆美国费城查尔斯图书馆是 Snhetta 设计事务所为天普大学设计的集社交和学术需求为一体的中心图书馆
21、,其负空间是图书馆入口处与周围广场相连的切削凹陷空间。该馆地处社区和城市动脉的交汇点,在设计过程中秉持面向公众的核心思想,于多个入口处均设置入口广场,以促进图书馆内外的相互联系。该馆在街角的主入口处采用凹陷的操作方式以构建宽阔的拱形结构,并在另一入口处采用切削的操作手法以构建入口处的凹陷。两处负空间的存在加强了图书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联系,构造出独特造型,在视觉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拱形结构从建筑外立面连续延伸至图书馆室内空间,并在室内形成引人注目的三层圆顶中庭,该结构在室内外均采用原木色木质材料,给人以协调统一之感。另一入口的切削凹陷同样增强了建筑的连续性,赋予建筑以表面张力。该馆在入口
22、处的负空间应用使其成为建筑的标志,旨在体现该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扩大了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的渗透交流,并向众人表现出欢迎之意,有利于对人流的吸引和聚集,最终引导公众进入图书馆内部空间12。4.5 芬兰 Oodi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芬兰 Oodi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是 ALA 建筑事务所在赫尔辛基市中心设计的一项重要公共文化项目,该项目建成后为赫尔辛基公众提供了全新文化体验,其负空间是图书馆建筑外立面扭曲变幻的木纹外立面空间。该馆在建筑外立面的用料方面采用云杉木及渐变玻璃幕墙,温暖的木质材料被置于渐变玻璃幕墙之下,玻璃幕墙由下至上从透明渐变为磨砂质感,这种特殊的组合方式旨在营造“云朵般轻盈”的阅读
23、空间。在 Oodi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的外立面造型设计方面,木质曲线界面通过非线性扭曲凹陷为图书馆营造了地面层的半开放式的环抱公共空间,该曲线界面在风格样式方面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同时赋予建筑外观以独特造型。顶部玻璃幕墙的高度各不相同,起伏不定的不间断曲线营造出连绵成片的云朵感,与木质外立面的曲线质感相呼应13。该馆负空间借助旋转扭曲的操作手法以构建切削样式的建筑空间,以环抱姿态面向外部环境,增强了建筑物外立面的辨识度和运动感,在人流吸引方面表现出聚集效应,并引邓镰:负空间设计理论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实践研究(Library)042 2023 年第 11 期(No.11.2023)导公众参
24、与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各种活动。4.6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主图书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主图书馆由 Anttinen Oiva 建筑事务所进行设计,是芬兰最大的学术图书馆,其负空间是图书馆的拱形入口及垂直贯通的中庭空间。该馆地处赫尔辛基市中心重要的历史街区,其建筑设计的初衷在于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考虑,以期让造型独特的公共文化建筑在视觉上适应周围的材料、设计及高度。该馆外立面采用密集相连的网格式窗户,以产生图书馆内部空间中楼层错落模糊的视觉效果。弧形砖外墙的引入打造了拱门式的图书馆入口,赋予该馆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历史厚重感,并使其与周围建筑共同构成街区的风景线。其中庭空间从底部垂直贯穿至建筑顶部,配合外立面的玻
25、璃幕墙增加自然采光,并营造出开阔的视野,内部空间每一楼层的平台所展现的拱形大小各不相同,富有层次,赋予该馆奇妙的拱形视觉差异14。拱形入口及垂直贯通的中庭所形成的建筑负空间在视觉上具有引导性,能够吸引人流,并构建出具有正负空间交互界面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4.7 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改扩建项目通过结合负空间设计为图书馆带来全新视角。该项目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及其上部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在原有建筑上部构建连续性界面平台,并将原有建筑改为开放式空间,仅保留新旧建筑之间的接触界面作为地域文化的记忆,以此形成底部贯穿的负空间。这种处理手法通过结合地域文化,并将其保留在界
26、面之中,具有文化传承的意味,有助于激发和唤醒公众对于地域文化的思考和共鸣,营造出富于向心力的场所精神,在新旧图书馆的更新迭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8 法国拉 苏尔斯媒体图书馆法国拉 苏尔斯媒体图书馆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典型案例,其负空间是图书馆建筑整体形态凹陷所产生的具有合围感的古梧桐树广场。该馆所在场地在设计前有几棵古梧桐树,在当地具有重要地位。设计者因此改变设计思路,就地取材,以这几棵古梧桐树作为设计的中心意象和重点进行设计,将其置于建筑物的核心区域并主导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其具体操作手法是利用凹陷将建筑形态设计为环抱古梧桐树的不规则弧形,因此在视觉感官上的不平衡给人以引导性和运动
27、感。该设计的优势在于将建筑实体空间的一部分进行退让形成负空间,既对古梧桐树进行了保护,又构建出图书馆前的环抱式广场,为公众提供了更多活动空间,与城市空间和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成为附近街区的地标场所,营造出敬畏自然的独特场所精神。5 负空间设计理论对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加拿大建筑师亚瑟 查尔斯 埃里克森(Arthur Charles Erickson)曾对建筑设计的本质进行了阐释:建筑设计是其目的及其环境两个条件的必然结果,二者作为两个相对力量,一个通过设计要求其压力由内而外推出它的形式,另一个则通过环境压力由外而内对它进行塑造。因此,建筑设计的本质是对建筑形态及空间的合理设计,二者在相互
28、作用及相互配合方面的相得益彰能赋予建筑实体以独特的灵魂和精神。以正空间理论主导的建筑设计是当前的主要设计模式,在不同领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然而,正空间理论主导的建筑设计在面对承载着强烈人文属性及风格特点的特殊建筑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公共图书馆是具有强烈场所精神的公共活动空间,其建筑形态及功能布局应充分体现其风格特点,从而最大化发挥自身效用。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建筑需满足不同人群对于多种文化活动的追求,该特点应反映在建筑形态及功能布局方面。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空间不仅包括其物理实体空间,亦包括空间内的场所精神。以主客体视角进行分析能得到人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当主体介入外部物质空间进行实践活动时,主体及
29、客体空间同时发生变化。主体在客体空间中的行为活动取决于客体空间场所所提供的可供属性,而客体空间场所提供的可供属性局限着主体在客体空间中的行为活动。因此,人与场所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人将情感和行为寄托于场所,获得情感上的归属感,而场所因人的行为而达到场所精神的实现与强化。公共图书馆需要实现其场所精神,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以实现主体在场所内的情感认同。就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而言,其外观形态、功能布局、色彩搭配等均会对读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何通过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促使受众进入图书馆、参与图书馆活动至关重要。以负空间设计理论为中心主导公共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能为图书馆提供全新视角并注入新的活力。其
30、具体表现在于能够引导人的行为路径、凝聚人的向心力并承载人的情感。因此在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应紧密围绕人2023 年第 11 期(No.11.2023)043的情感进行充分考虑,合理设计。具体可从下述几个方面深入考虑:(1)正确把握正空间与负空间的关系。以负空间理论主导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时,正空间与负空间的相互作用形式、相对大小、相对位置及负空间的表现形式对于空间氛围及空间秩序十分重要,而负空间操作手法是处理正负空间关系过程中的主要工具。和谐的正负空间关系及合适的负空间操作手法能营造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官,带来耳目一新的情感体验。如凹陷操作手法能够营造较强的表面张力,造成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运
31、动感,在视觉及心理方面导致不平衡性,引导视觉及知觉的转移,产生建筑空间的雕塑感及向心力。贯穿操作手法能够营造较强的导向性,促进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交流及融合。内含操作手法能够增强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营造富于自然气息的室内空间。设计前应深入考察场地周边环境及当地文化传统,选择符合地域背景的负空间操作模式,并积极对接当地地形及气候等自然因素,使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形态更具人文特色、地域特色及时代特色,凝聚公众情感和共识15。(2)合理安排负空间所承担的功能。负空间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仍然不够广泛,现阶段所承担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筑入口、中庭空间及内部廊道等。不同功能对应着不同的空间作用。
32、如以负空间作为建筑入口具有引导人流的聚集效应。以负空间作为中庭空间能营造开阔舒适的室内氛围,为图书馆提供交流活动场所。以负空间作为内部廊道能够促进图书馆各功能区的相互联系,并形成室内空间的交汇场所。在具体设计前可充分考虑图书馆所在地的建筑布局及交通情况,为建筑负空间安排恰当的功能效用,最大化实现方向引导,促进人流聚集,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利用效率。(3)注重负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学习、交流互动、体验放松的文化场馆表现出强烈的场所精神。以人为主体的行为活动及情感变化在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中与这种场所精神息息相关。在营造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过程中,应主动对接主体的情感需求,解决主体对于阅
33、读、学习、冥想、研讨、交流、放松、娱乐等多方面的诉求。此外,在建筑设计方面还可以结合当地民众的共同记忆,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价值,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强化空间属性所带来的场所精神,提升主体对于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体验感、空间认同感及空间归属感,最终实现主体与建筑空间的相互升华。6 结语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公众对于图书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是实现情感认同的有效方式。正空间设计是当前公共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时采用的主要设计模式。然而,正空间设计过程表现出较强的同质化趋势,在视觉感知层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而负空间设计理论主导下的公共空间设计手法
34、在全新视角之下为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在正确把握正负空间关系、合理安排负空间功能、注重负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的条件下,负空间能为建筑实体带来更多创新性及可能性,从而促进不同人群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情感认同,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公众的精神纽带。(来稿时间:2023 年 7 月)参考文献:1.姚春美,苏瑞竹.新加坡图书馆空间的现代性特征述论 J.图书馆,2021(6):99-104.2.甘居凤.负空间设计对当代建筑设计形态的影响 D.银川:宁夏大学,2017.3.田雨.负空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美与时代(上),2013(1):93-95.4.郑祎芬.书籍设计中负空间的应用探索 D.厦门:厦
35、门大学,2017.5.石路捷.负空间在书籍版式设计中的视觉引导应用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9.6.李舒航.建筑“负空间”与界面构成设计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2017.7.吴蔚.雕塑造型中正形与负空间研究 J.艺术品,2020(10):70-71.8.白雪.以“负空间”为主导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0.9.ArchDaily.天津滨海图书馆/MVRDV+天津城市规划设计院 EB/OL.2022-11-03.https:/ 都市实践EB/OL.2023-08-05.https:/ EB/OL.2021-09-09.http:/ EB/OL.2021-07-1
36、7.https:/ 55 页)邓镰:负空间设计理论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实践研究2023 年第 11 期(No.11.2023)05520.唐圭璋.词话丛编 词苑萃编 卷之十四 纪事五 周晋清平乐 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77.21.赵天婷.论晚明文人书斋的物与美 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10.22.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 宋诗钞初集 具茨集钞 夜行 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74.23.吕祖谦.宋文鉴 卷第二十四 诗 七言律诗 晨兴 M.齐治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359.24.白居易.白居易集 卷第二十 律诗 竹楼宿 M.顾学颉,点校.北京
37、:中华书局,1979:452.25.高濂.燕闲清赏笺 M.李嘉言,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23-124.26.杨玲.文人情趣与书斋装潢陈设 J.艺术设计,2008(2):59.27.陆游.陆游全集校注 剑南诗稿 卷六十四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07.Research on the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of Chinese Ancient Scholar StudiesLi Xiaoyuan(Library of Northwest University)Abstract By collecting and sorting out
38、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documents and painting images,this paper combs out the shape of the name of the ancient scholar studies and the deep meaning behind them,and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scholars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environ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ocat
39、ion,landscaping and separation space of the scholar studies.On this basis,the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studies,the arrangement and decoration of the indoor space,the selection and display of furniture furnishings are analyzed in depth,and the design concept of th
40、e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of the ancient scholar studies is summarized,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reading space.Keywords Scholar study Space design Reading space Decoration design作者简介 李晓源(1978),女,硕士,西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阅读学。(上接 43 页)13.ArchDaily.Oodi 赫尔辛基中心图书馆/
41、ALA 建筑事务所 EB/OL.2023-02-25.https:/ Oiva Architects EB/OL.2022-09-14.https:/ J.居舍,2019(18):108.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Negative Space Design Theory in Public Library Space DesignDeng Lian(Hunan Provincial Library of Juveniles and Children)Abstract 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e,publ
42、ic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in the process of libra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gative space design theory provides innovative ideas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public librari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With
43、the help of the thinking mode of retreat for progress,the space design dominated by negative space can produce a refreshing spatial effect.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negative space design,takes the physical space and place spirit of public library as the starting point,analyzes the concrete
44、 practice of this theory in the space design of public library,and explores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negative space design theory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public library,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pportunity of this theory in the space design and redesign of public library.Keywords Negative space Public library Space design作者简介 邓镰(1966),女,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建筑、数字资源建设、数字阅读。李晓源:古代文人书斋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