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1.74MB ,
资源ID:137676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3767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分析美学视野下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三个维度.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分析美学视野下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三个维度.pdf

1、收稿日期:2 0 2 3 0 3 2 5;修回日期:2 0 2 3 0 4 0 1作者简介:栗 桢(1 9 8 9-),男,河南南阳人,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艺术哲学、美学与道德哲学研究。第4 0卷 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5月V o l.4 0N o.3J o u r n a l o f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M a y2 0 2 3分析美学视野下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三个维度栗 桢(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2 0 0 4 3 3)摘 要:艺术与道德的问题是分析美学近3 0年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而其中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方

2、式更是所有相关议题的基础。艺术作品道德评论应从三个维度来进行:作品所表达出的观点或态度,作品对其受众所产生的影响,作品的创作过程。第一,作品对特定对象所表达出的观点和态度是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作品道德价值的重要来源;第二,作品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响是作品道德评论的另一种主要对象,当该评论对象与作品的创作意图有关联性时具有道德价值;第三,根据作品的创作过程而进行的道德评论仅局限于个别艺术形式(如行为艺术)。另外,作品对道德内容的展示或探究本身并不是合理的道德评论对象,它需要与表达的态度或造成的影响(即上述的第一和第二维度)相关联才可能具有道德价值。关键词:艺术哲学;分析美学;艺术与道

3、德;艺术批评中图分类号:B 8 3-0 6 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1 9 4 7 6(2 0 2 3)0 3 0 0 4 0 0 8D O I:1 0.1 3 4 5 0/j.c n k i.j z k n u.2 0 2 3.0 3.0 7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 l a d i m i rV l a d i m i-r o v i c hN a b o k o v)出版于2 0世纪5 0年代的小说 洛丽塔(L o l i t a)描绘了一段中年男性与未成年少女的恋情。因为书中大量的露骨描写以及主人公亨伯特所表露的对未成年少女的狂热迷恋,该书不仅连续遭到出版社拒绝,更是在

4、出版之后被多国封禁。作品中的色情内容以及“恋童癖”倾向的描写让该小说在数十年间饱受大众舆论与学界的道德批评。艺术批评实践中,类似 洛丽塔 一样遭受道德批评的作品屡屡出现。比如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B r e tE a s t o nE l l i s)发表于1 9 9 1年的小说 美国精神病人(Am e r i c a nP s y c h o)因为没能表现出对主人公帕特里克混乱生活的讽刺而受到批评1,大卫格里菲斯(D a v i dG r i f f i t h)导演上映于1 9 1 5年的电影 一个国家的诞生(T h eB i r t ho fAN a t i o n)因为将黑人描绘成无恶不

5、作的族群而受到道德指控2。近年来,我国舆论界也越发关注艺术作品的道德属性,并对作品的道德价值之优劣进行赞扬或贬斥。比如依据近些年来越发成为舆论焦点的女性主义议题,将女性描绘成附庸和只会坏事的“拖油瓶”的作品也因此受到基于女性主义立场的道德批评。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实践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其实践本身却颇为混乱。诸种概念混淆之下,评论家们常常各执一词,使得部分实践内容或者犯了范畴性错误,或者虚浮空泛。不同的评论之间也会因为尚未厘清的概念而产生不必要的争执。针对上述现象,国内学界尚缺少相关研究去整合道德哲学与艺术哲学,并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实践整体进行解释和规范。为了回应上述问题,吸取、整合并深化英

6、美分析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对艺术批评实践的再抽象,并从元批评的角度对实践进行理论概括、阐释和澄清。其追求精确以及实用性的特征使得相关理论能有效解决上述实践领域的混乱现状。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尝试把道德哲学的理论结合分析美学注重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论,应用到艺术批评的实践中,力求完整地解释实践的内涵和规律并为相关实践的规范提供学术基础。深入分析艺术作品道德评论实践最为重要的,便是首先澄清一部作品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道德评论。首先,我们经常会批评一部作品所提出或表达的观点或态度。比如,莱尼 里芬施塔尔(L e n iR i e f e n s t a h l

7、)导演于1 9 3 5年上映的纪录片电影 意志的胜利(T r i u mp hd e sW i l l e n s)就片中表达的对纳粹主义以及对犹太人压迫的认同而受到道德批评,一个国家的诞生 因其对黑人族群表现出的蔑视与鄙夷的态度而受到批评。其次,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实践中最常被提及的便是一部作品可能对它的受众产生的“不良”影响。比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长批评某部作品里的暴力、色情内容会“腐蚀”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健康的影响。另外,有时我们也会因为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而对作品进行道德批评。比如,我们有时会在电影作品中见到这样的声明:在本片的拍摄过程中没有真实的动物受伤或死亡。这是因为如果

8、为了拍摄一部电影而真正伤害到了某些动物,那么该作品便会因此受到道德指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绘制出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全部三个维度的关系图,见图1:图1 作者、作品、受众关系图作为一种将艺术作品作为对象来判断其道德价值的实践,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就必然要受到道德的本质及规律的规范和制约。接下来,本文将道德哲学所澄清的概念和内涵带入艺术评论这一特殊的领域,详细分析上述三种对艺术作品进行道德评论的维度。一、道德评论维度:作品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1 9 1 5年上映的电影 一个国家的诞生 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庄园主的视点出发,讲述了庄园主的儿子本杰明加入南方势力,组建3 K党,粉碎了黑人族群想要在美国建立

9、所谓“黑人王国”企图的故事。电影中,黑人角色无不相貌可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中一名黑人角色格斯更是因为想要强暴片中重要女性角色弗洛拉,而导致后者坠崖身亡。一个国家的诞生 这部作品清晰地传达出了一个观点 黑人族群都是野蛮而丑陋的,并且清晰表达了针对黑人族群的态度 厌恶和蔑视。大部分艺术作品都在传达观点和表达态度。除了上述例子之外,又比如,阿尔贝加缪(A l b e r tC a m u s)的小说 局外人(L t r a n g e r)传达了作者本人所 信奉的存在 主义观点;维 克托 雨 果(V i c t o rH u g o)的小说 笑面人(LH o mm eq u iR i t)则通

10、过结尾处主角格温普兰的控诉表达了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腐朽、麻木的痛恨。作品传达的观点和态度可以是道德中立的,比如 巴黎圣母院(N o t r e-D a m ed eP a r i s)中所表达的对建筑形式的热衷态度并不会被评价为道德善或恶。而有些情况下,作品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则可以具有道德价值,比如 一个国家的诞生 所表达的对黑人群体的歧视态度会被评价为道德上错误的,以及 笑面人 所表达的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与怜悯则是道德上正确的。针对一部作品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进行道德评论是艺术作品道德评论实践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评论方式之一,也是分析美学领域艺术与道德研究着眼的焦点。比如贝里斯高特和罗伯特斯戴克都

11、认为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对象是一种出于目的论意义上的“态度表达”,是作品对特定对象表达出的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3-4。A.W.伊顿(A.W.E a t o n)也持类似看法:“艺术作品中的视点使得作品可以成为合理的道德评论对象,而这种视点是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态度来呈现出来的。”5在学界最新的研究中,帕诺斯帕里斯(P a n o sP a r i s)也将“不道德的作品”定义为“通过表现角色、事件等艺术方式,以达到宽恕、灌输、支持以及使得观众接受某个不道德的态度的作品”6。当我们把作品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作为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对象之时,事实上,我们是在评论作品的“表达观点和态度”这一行为的道德价值,即

12、该种行为以道德的标尺来衡量是“好的”还是“坏的”。在上述分析美学语境和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运用道德哲学的既有理论成果,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实践做如下补充:1.“道德”概念和“伦理”概念的区分。当代道德哲学学界的共识之一便是相对狭义的“道德”和相对广义的“伦理”这两个概念应该被区分开来:前者回答的是“如果一件事牵扯到他人,我应该怎么做?”而后者回答的是“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过更好的生活?”7换言之,相对狭义的“道德”概念只与牵涉到它者的行为有关,所规范的也仅限于牵涉到它者的行为;而相对广义的“伦理”概念能够涵盖狭义的“道德”概念,因为为了“过更好的生活”可能牵涉到它者。同时,“伦理”概念也可以不牵

13、涉到它者,而仅仅局限在个人。比如“要有计划性地生活”或者14第4 0卷 第3期栗 桢:分析美学视野下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三个维度 “要有节制地生活”等建议便是有伦理价值的,而这些建议并不一定具有相对狭义的“道德”价值,因为“计划性”和“节制”并不一定牵涉到它者。基于上述原因,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实践中所采用并且应该采用的是相对狭义的“道德”概念所制定的标准:首先,“道德”概念和相对广义的“伦理”概念可能产生冲突。伯纳德 威廉姆斯(B e r n a r d W i l-l i a m s)曾经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 画家保罗高更获得一个机会去南太平洋小岛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但他前往小岛则意味着高更必须

14、抛弃自己的家人。在这个例子中,“家人”(它者)的福祉所代表的狭义“道德”概念的要求与“自身艺术理想”所代表的广义“伦理”概念对同一个道德主体提出了相反的要求8。所以,我们不能同时采用互相矛盾的两个标准进行艺术评论,而只能二选其一。其次,狭义的“道德”概念更加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道德评判实践所采用的标准。我们在道德上夸奖某个行为,常常是因为该行为造福了他人、集体或者社会(即它者),而批评某个行为,则往往是因为该行为“自私自利”、为了一己私欲而危害他人。而若依照广义的“伦理”标准,则保罗高更为了实现自己理想而“伤害”家人的行为反而可能受到褒奖 这无疑是与我们的道德直觉背道而驰的。将上述结论运

15、用到作品的道德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一部自传体小说对作者本人表现出了多么恶毒的态度,该作品也不会遭受道德批评,因为这样的作品所表达的态度或观点并没有朝向“它者”,而只局限于作者本人。而依据狭义的“道德”概念,一部作品接受道德批评的必要条件便是作品所表达的态度或观点必须朝向它者(如黑人群体、贫苦大众或者某个具体的人物)。2.如果某人为了泄愤而殴打另一个人,那么我们会说该行为是不道德的;但如果某人为了泄愤而“殴打”路边的石头,则该行为并不会具有道德属性。上述两种行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对象“人”具有道德地位(M o r a lS t a t u s),而后者的对象“石头”并不具有道德地位。所以我

16、们可以得到道德评价的一条基本准则:为了使某一行为成为道德评论的合理对象,该行为所朝向的对象必须具有道德地位。某个体具有道德地位,则意味着这个个体本身以及该个体的利益受到道德准则的“保护”,使得任何朝向该个体或该个体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道德评论的“监督”9。而假如某个体不具有道德地位,那么道德评论将很难适用于朝向该个体的行为本身。将上述结论应用于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已知作品道德评论的对象可以是作品表达观点或态度这一行为,那么该行为所牵涉、所朝向的对象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便是判断我们对作品进行道德评价合理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根据道德哲学学界的观点,生态系统具有道德地位1,那么假如一部作品表达了“诋毁

17、”生态、宣扬破坏大自然的观点或态度,那么该作品便可能会因此招致合理的道德批评。正如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不同文脉下会有所区别,不同个体道德地位的判断标准也存在变化的可能性,所以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的具体内容也会跟随道德的文脉而变化。比如1 9世纪的人们不会赋予生态系统以道德地位,那么在该文脉下,假如作品表达了对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的认同态度,评论者们也不会从道德角度对该行为予以批评。但是,虽然具体哪些个体具有道德地位的评价标准可能会发生变化,本小节所阐述的必要条件却不会变化 艺术作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所朝向的对象需要具有道德地位,才能使我们对该观点和态度的道德评论合理化。二、道德评论维度

18、:作品对其受众产生的影响担忧或恐惧艺术作品会对其受众产生恶劣影响的观点在人类历史上古来有之。柏拉图在 理想国 中认为艺术作品会对人类理性产生两重危害:它颂扬非理性的激情并且损害真正的知识1 1。与柏拉图相反,也有不少学者主张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比如贺拉斯在 诗艺 中认为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在提供娱乐的同时教给人们关于人生的经验”1 2;菲利普西德尼(P h i l l i pS i d n e y)认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生动与细致的描写可以打动最顽固的心灵,所以艺术作品是最适合教授给人们关于美德的知识,使人向善的事物1 3;同 样 的,玛 莎 努 斯 鲍 姆(M a r

19、t h aN u s s-b a u m)也认为,只有艺术作品才能够让我们把握住24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5月一些古典道德哲学家可能会将牵涉到个人利益的规则(如“自我发展”)列入自己的道德理论中。参见伊曼努尔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孙少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9年版。道德地位(M o r a lS t a t u s)一词在学界有两个同义词 道德可考量性(M o r a lC o n s i d e r a b i l i t y)以及道德身份(M o r a lS t a n d i n g)。某些道德概念的全貌:假如道德哲学提供的是道德概念的骨骼,那么艺术作品提供

20、的则是这些概念的血肉、它们的完整躯壳1 4。出于艺术作品可能对大众产生的或好或坏的影响的思虑,政府便会制定相应的艺术规范标准。比如,出于对作品中暴力、血腥、色情等内容可能对未成年人乃至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的考虑,政府会制定相应的艺术审查制度,删减作品中含有相关内容的片段,甚至直接禁止某些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洛丽塔 在多国被禁便是出于类似的考量。同样,意大利帕索利尼(P i e rP a o l oP a s o l i n i)导演的电 影 作 品 索 多 玛 的1 2 0天(S a l ol e1 2 0g i o r n a t ed iS o d o m a)中虽然暗含着对法西斯主义下统

21、治者对一般民众的压迫、玩弄的嘲讽与否定,却依然因为片中大量的过激镜头而被部分国家封禁。相对的,出于艺术作品有益于人类认知的成长以及发展的相关认识,政府也会制定相关政策,比如使用财政收入修建歌剧院、音乐厅、画廊等艺术相关设施,普及优秀艺术,陶冶大众情操,并且在中小学必修科目中加入艺术相关内容等。虽然艺术作品能够对其受众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或好或坏的无法忽略的影响是大众的共识,但从道德评论的角度出发,并非艺术作品所能带来的任何影响都是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合理对象。让我们思考下面的例子:假如某人进入一间黑暗的陌生房间,他摸到了类似电灯开关的物体并按了下去;然而他有所不知的是,那个开关连接着不远处的某个炸药

22、。他按下开关,使得炸药被引爆,最终导致炸药附近被捆绑的十几人死亡。我们看到例子中的当事人为了开灯而意外导致他人的死亡。大众舆论可能会谴责当事人,死亡人员的家属会谴责当事人;但这些谴责都不会是道德谴责。换言之,人们会责怪当事人在因果上“导致”了他人的死亡,却不会在道德上谴责当事人“品德败坏,行为低劣”。道德哲学学界普遍认为“因果责任”和“道德责任”是两种应该被区分的概念。前者既非后者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并非某个体导致了某结果的产生就意味着该个体对整件事负有道德责任;某个体对某件事情负有道德责任并不一定是结果论的,比如义务论会倾向于对行为本身进行道德评论。我们对艺术作品可能产生影响来进行道德评

23、论,那么这种道德评论不可避免是结果论的,即作品至少要承担因果责任。那么作品在承担因果责任的前提下,在何种情况下才会承担道德责任,使得作品所产生的结果能够被从道德角度合理地评判?道德责任的内涵和道德责任的具体判定标准是道德哲学的中心议题之一,相关研究众多,并且学界并非在所有问题上都有定论。根据道德哲学学界的最新研究,一条公认的结论是:某个体对某行为负有道德责任的前提是该个体对自己行为有着清楚的认知1 5。在上述例子中,当事人按下漆黑房间里的开关之时,他认识之中的自己的行为是“开灯”,而不是“按下炸弹引爆按钮”。所以在该事件中,我们认为当事人有理由免除道德责任。相对的,如果当事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按

24、下的按钮能够引爆炸弹,并且在这个前提下他还是按下了按钮,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对他进行道德谴责,指控他“蓄意引爆炸弹”。我们将上述标准应用到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中。首先,作品本身并不会清楚地认知某行为,因为作品本身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道德主体。所以,事实上,艺术作品进行道德评论中所产生的道德责任是由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来承担的,而作为艺术作品道德评论对象的作品本身是创作者的“行为”。换言之,艺术作品道德评论是对艺术作品作为行为本身或者艺术作品中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的评价。在上一节中,我们所分析的作品所表达的观点或态度便是作为艺术作品中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道德责任承担者是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者通过她所创作的作品意

25、图传达或表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这一节我们探讨的是艺术作品这一行为(或作品中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在此之上,为了使得作品的创作者承担道德责任,并进而使作品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处于因果的范畴,而具有道德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判断创作者是否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作品所能产生的影响。显然,人们在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中不可能实际验证每部作品的创作者是否认识到他的作品所能产生的所有影响。但是,在一种作品中,我们可以断定创作者是在有意图地通过作品达成某些影响,那就是贝里斯高特(B e r y sG a u t)提到的“操纵性”的艺术作品1 6。很大一部分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操纵性”,这些作品在设计之初便会有意图让欣赏作品

26、的人们做出特定的反应。比如喜剧作品会利用滑稽的装扮、无厘头的情节设计等方式有意图让其受众产生“笑”的反应,而恐怖作品则会通过阴森的光影布置、诡谲的音效处理等方式意图让其受众产生“恐惧”的反应。需要注意的是,作品具有操纵性并不必然会使得作品具有道德价值,比如上述的两种“操纵性”的作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道德中立的,因为“引人发笑”或“让人恐惧”这两种行为大部分34第4 0卷 第3期栗 桢:分析美学视野下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三个维度 情况下并不违背(或符合)任何道德准则。与之相对,一个国家的诞生 并不仅仅表现出对黑人族群的歧视,它还意图“说服”大众去接受歧视黑人的观点。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作品煞费苦心地

27、运用服饰、化妆、剧本编排等艺术手段来描绘并传播错误的认知 黑人族群都是野蛮而低劣的,并利用大众的普遍心理 对付恶人可以用恶劣的方式,来意图操纵它的观众一起歧视、憎恶黑人群体。受到该电影的影响和接受了该电影观点的大众便会真正在日常实践中去歧视黑人群体。所以,就像我们可以合理地去道德指控蓄意按下炸弹按钮的行为,我们对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环境”这种出于结果论的道德指控是合理而有效的。类似的,萨德侯爵(M a r q u i sd eS a d e)的小说 贞洁的厄运(J u s t i n e,o uL e sMa l h e u r sd el aV e r t u)

28、通过描写少女朱斯蒂娜(J u s t i n e)因为恪守美德而遭受了种种厄运和折磨来意图“操纵”读者放弃对道德的坚守,并鼓吹为了个人的享乐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对于 贞洁的厄运 对其读者和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我们便有合理的理由对其进行道德指控。作为对比,我们以J.K.罗琳(J.K.R o w l i n g)所著小说 哈利波特(H a r r yP o t t e r)为例。假如某个孩子在看了 哈利波特 之后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使用魔法,于是骑着“飞天扫帚”从阳台上跳了下去酿成大祸。针对该情况,虽然我们可以说 哈利波特 这部作品是孩子从楼上跳下的“因”,但我们却无法对 哈利波特 进行道德谴责。因为

29、对 哈利波特 的艺术结构、它的所有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后,我们并不会判断该作品意图“操纵”它的读者相信自己会“飞天魔法”。孩子在看了 哈利波特 后坠楼是一个可悲的意外,就像一个无知的人按动按钮导致炸弹爆炸;但我们并不会在道德上谴责 哈利波特,就像我们不会道德上谴责那个无知的人一样。综上所述,为了合理地对艺术作品产生的影响进行道德评论,我们需要通过解读和分析作品的结构、手法和内容来判断作品(以及作品的创作者)是否有意图“操纵”其受众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来造成相应的影响。艺术作品具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这一问题的结论并非哲学、美学与艺术学研究所能准确回答。上述问题的答案需要进行社会学以及心

30、理学实验,通过科学的手段找出。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断定,即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段有意图地操纵其受众乃至社会群体的作品所能造成的影响不会小于(并往往会大于)没有相关意图的作品。举例来说,假设作品A只是客观地描述某个恶徒的暴行,而作品B则在描述暴行的同时通过展示“损人利己”所能带来的“好处”(如上述萨德侯爵的小说 贞洁的厄运),并利用艺术手段将暴徒的行为描述成“潇洒、自由且帅气”的模样(如奥利弗斯通(O l i v e rS t o n e)导 演 的 电 影 天 生 杀 人 狂(N a t u r a lB o r nK i l l e r s)来诱导受众去学习和模仿。上述两类作品就像两种炸弹:一枚

31、是遗忘在地下的土制炸弹,如果不被人发现、不被点燃引线它甚至有可能不会造成任何危害;另一枚则是精心设计的感应炸弹,被设定为目标群体经过时引爆。人们会判断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同样的,作品A和B在艺术结构、表达方式以及内容方面的差异,使得我们可以判断出作品B显然比作品A更为“有害”。本文至此为止所述的两个艺术评论维度是人们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两种最主要方式,这两个维度既相互关联又互有分别。相通之处:事实上,当一部作品表达某种观点或态度的时候,它往往也会有意图使其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表现出同样的态度,并造成特定的实际影响。一个国家的诞生 便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导演不止自己在片中

32、表现出“种族歧视”的态度,该影片也在“诱导”“劝说”观众做出同样歧视某个种族的行为。当然,作品表达某种观点或态度的时候也并不必然意图造成某种特定的影响。比如作为艺术作品的作家情书往往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并不要求读者像作者一样爱上作者的爱人。相异之处:对一部作品所表达观点或态度的观点所进行的道德批评是针对作品表达观点或态度这一行为本身的,而并不必然牵扯到作品的后果。就像不管一个人的发言是否对其他人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只要他做出了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的发言,我们便可以对该行为进行道德谴责;而从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出发的道德批评则是完全结果论的,我们对其批评(或表扬)的程度也会根据其所产生影响的大小

33、而变化。正如图1所示,两者所着眼的“维度”不同。而除了上述两者之外,艺术作品道德评论还可以有最后一个维度 作品的创作过程。三、道德评论维度:作品的创作过程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往往也会招致各种批评。比如,有的画家会人为地刺伤小鸟,并将受了伤的小鸟放在画布上,让后者痛苦的挣扎所留下的血迹在画布上呈现出一幅图案;也有艺术家通过自残身体的方式进行创作,比如罗恩埃希(R o nA t h e y)44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5月于2 0 1 3年 展 出 的 作 品 不 朽 的 血 肉(I n c o r r u p t i b l eF l e s h:M e s s i a n i cR e

34、 m a i n s)中,埃希自己被置于各种折磨刑具之中,只是为了“检验”人类对物理和精神痛苦忍受的极限。当然,并非所有针对作品创作过程的批评都是“道德”批评,而我们要谈论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就必须要进一步区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对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进行道德批评。分析可以从下述两个层面出发:首先,我们的批评必须是与“道德”相关的。根据我们在第一部分得出的结论,对艺术作品进行道德评论时,我们实际采用并且应该采用的是狭义的“道德”概念,即作为道德评价对象的行为必须是朝向它者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可以排除通过“自残”等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在观看 不朽的血肉 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恶心、震惊和不适,并因此

35、指责和批评作品,但这种指责和批评并不会上升为“道德”批评。因为 不朽的血肉 的创作过程是作者对作者本人的伤害,而我们并不会将一个人自残的行为评价为“道德败坏”。相对的,假如一个画家利用受伤的动物的垂死挣扎作画,那么我们对这种创作过程提出的就会是道德批评,因为画家伤害的是其他生灵(并且动物具有道德地位)。画家的行为可以被描述为为了完成“自己”的画作而伤害折磨“其他”动物,而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会被评价为“道德败坏”的。其次,我们道德评论的对象必须是艺术作品本身。根据我们在第二部分得出的结论,虽然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道德责任的承担者是作品的创作者,但是道德评论的对象始终应该是作为创作者行为的艺术

36、作品本身或者艺术作品中蕴含的行为。分析美学与艺术哲学研究者也有类似的共识,即我们对艺术作品所进行的艺术价值评论、认知价值评论乃至道德价值评论都应该聚焦于作品本身,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得出的是“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认知价值和道德价值。但是,大部分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发生的不道德行为仅仅和作品本身有着极为微弱的联系。我们来思考下述例子:某位作家正在创作一部讲述主人公偷盗墓室的小说;为了更好地描写偷盗者的心理,这位作家对自己的邻居实施了入室盗窃,并将当时自己的心理记录了下来,加以改编写进了小说里。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亲自实施入室盗窃这件事并不必然是盗墓小说其形式或内容本身的组成部分。因为作

37、家可以选择盗窃自己的邻居、盗窃自己的上司,甚至在自己家里模拟盗窃而不去真正实施犯罪行为,而作品所描绘的却是具有奇幻色彩的虚构的盗墓行为;可以看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行为不仅不具有必然性,他的这些行为也并不直接构成作品的组成部分。我们最多只能说作家实施入室盗窃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小说内的相关描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针对作家盗窃自己邻居行为的道德批评似乎与“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相去甚远。作为对比,我们再来思考下面的例子。假如一位画家把用动物的挣扎来作画这件事作为“行为艺术”进行创作,即从动物被刺伤并在画布上挣扎开始,到动物痛苦的死去,它最后的生命作为以鲜血轨迹的形式留在画布上为止的全部过程作为作

38、品全貌被或直接或以录像的形式展示给观众。这种情况下,创作者刺伤动物的行为以及创作者看着动物痛苦挣扎的行为都是构成作品本体的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作为行为艺术的作品本体正是要观众体会一个弱小生命从受伤到挣扎到死去的全过程。对于这样的艺术作品,我们对其创作过程所进行的道德批评便是我们对作品本身进行的道德批评,因为作品的创作过程融入了作品本体。从上述两个例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知,只有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能够构成作品本身的情况下,我们从作品创作过程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的道德评论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作品的创作过程能够融入、构成作品本身的情况大多存在于上述“行为艺术”类别中。部

39、分喜剧作品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比如对真人实施真实的恶作剧的作品等1 7。从作品的创作过程这一维度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道德评论局限在上述类别的作品之中。四、非道德评论维度:作品所展示或描述的内容有时,艺术作品会因为其所展示、描述或探讨的内容,尤其是具有道德争议性的内容,而遭受道德批评。然而,本文认为,艺术作品客观地展示、描绘或探讨具有道德争议性的内容并不是道德批评的合理对象。换言之,道德批评应该为作品的相关创作留出空间。让我们来思考下面的例子。假设某部作品中细致地描绘了反派想要毁灭世界的内容,我们会对该作品进行道德批评吗?我们会指责该部作品描述毁灭世界这种“反人类”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又比如法

40、医学课堂上,教授详细地向学生们描绘了凶手是如何对被害人进行惨无人道的虐待和54第4 0卷 第3期栗 桢:分析美学视野下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三个维度 杀害的全过程。我们在这里对教授的行为进行道德批判似乎也显得十分荒谬。仅仅展现或描绘某些内容本身并非道德上好的或坏的,真正赋予这些描绘内容以道德价值的是作品通过这些内容表达的观点或态度,即本部分所述内容在关联并上升为第一部分的范畴才会进入道德评论的视野。我们回到刚才的两个例子中,作品描绘反派的邪恶计划并不会招致批评,反而有可能获得褒奖,因为该人物的行为是作为“反派”来展现的。借此作品传达出观点和态度 反派的行为是错误的、是被否定的(进而观看作品的观众也

41、会认识到“毁灭世界”是错误的)。同样,教授在描述凶手折磨被害人的细节时所表达的态度是中立而客观的,所以教授的行为并不具有道德价值。但是,假如教授在描述时表达了对凶手行为“兴奋、喜悦、认同”的态度的话,我们就会有正当的理由去对教授的行为进行道德批判。在澄清了描绘有道德争议内容这一行为本身不具有道德价值的前提下,事实上,对于作品所描述内容的批评和指责大多并非针对描述相关内容这一行为本身,而更多的是从结果论的角度进行的考量。比如艺术作品中描绘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可能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人们对描绘相关内容的行为进行谴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又回到了本章第二部分所述内容的范畴

42、 从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影响来进行道德评判。而如第二部分所述,并非所有针对艺术作品能产生影响的指责都可以上升为道德指责。为了对艺术作品产生的后果进行合理的道德批评,我们需要从作品的艺术手法、结构以及内容等方面来判断作品是否有意图地达成相应的“不良”或“健康”的影响。那么,如果一部作品仅仅是客观而中立地描绘暴行,即使我们能从结果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谴责,这种谴责也难以上升为“道德”谴责。综上所述,在面对展示、描绘或探究某些具有道德争议行为的作品时,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作品描绘了(或者探讨了)这些行为,便对作品进行道德批判。相对的,艺术作品道德批判的准则再次回归到了本章前两小节所述内容:我们应该结合作品对所

43、描绘行为表达的观点和态度、结合作品所展示出的创作意图及其影响来进行综合评判,去判断一部作品是在“宣扬”暴力(比如日本昭和时期的军国主义宣传影片)还是“陈述”暴行(比如描绘大屠杀的纪录电影),是在“宣扬”猥亵和淫秽(比如部分工业流水线生产出的色情消费品)还是在“探究”情欲的本质(比如D.H.劳伦斯(D.H.L a w r e n c e)所著文学作品 虹(T h eR a i n b o w)、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 a d yC h a t t e r l e ysL o v e r)等)。在上述哲学框架下,我们可以运用文艺阐释学等多种理论工具对作品的具体构成部分(比如作品所采用的视角)进行分析

44、,以正确地把握整个作品的创作意图;具体细节因为脱离本文主题且脱离哲学研究的范畴而进入文艺学领域,不再赘述。五、否定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观点文章的最后我们有必要审视并澄清反对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观点 自律论。主张艺术评价应该摆脱道德“制约”的观点历史已久。唯美主义代表奥斯卡 王尔德(O s c a rW i l d e)在 道林 格雷的 画 像(T h eP i c t u r eo fD o r i a nG r a y)的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自律论宣言 “书没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1 8。王尔德彻底反对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观点被称作“激进自律论”(R a d i c a lA u t o n o m

45、i s m)。在当代国际学界的讨论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激进自律论难以成立。主要的原因是,学界几乎没有人提出并真正支持激进自律论的观点,即使是王尔德本人也经常因其自身前后矛盾的主张令人诟病1 9。事实上,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道林格雷的画像 更像是一则道德寓言。因此,当代自律论的支持者们转向了更为温和的自律论,他们肯定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可能性;退而求其次,否定作品的道德评价会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本文的讨论只聚焦于艺术作品的道德评论,并不会涉及作品的道德价值与其艺术价值的关联性问题,所以温和的自律论与本文的议题并不矛盾。我们需要关注的仅仅是激进自律论。当代学界激进自律论的唯一支持者是理查德波斯纳(R i

46、 c h-a r dP o s n e r),他否认作品存在道德价值,否认对艺术作品进行道德评论的可能性。然而,正如后来学者对波斯纳的主张所进行的批判那样,激进自律论者最大的软肋在于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道德内涵在一些艺术作品(比如文学)中所处的中心地位;道德维度在这些作品中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要组成部分2。激进自律论无法解释我们在众多64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5月比如分析作品所采用的视角,参见江守义的 小说叙事视角的伦理阐释,载 文艺理论研究2 0 1 4年第5期。作品中认知到的作为艺术作品整体目的和构架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意图2 1。换言之,艺术作品道德评论实践本身便是对激进自

47、律论的最好反驳;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诸多维度和诸种方式所留下的丰富而悠长的历史便是反对激进自律论的最好论据。六、结论在澄清了激进自律论的问题所在,维护了艺术作品道德评论正当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本文所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做一个总结。作为一种广泛存在并拥有悠久历史的实践,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实质是由作品创作者承担道德责任的前提下,人们对作品作为一种行为或者作品中内含的行为的道德价值所进行的评价。作为道德评价,人们的评论实践遵守并且应该遵守两个道德原则:首先,在相对狭义的“道德”概念的引导下,作为评论对象的行为必须是指向它者而非自身的;其次,作为评论对象的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必须具有道德地位。评论的所有方式可

48、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它们分别是 作品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作品的创作过程。其中,作品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以及作品所产生的影响是艺术作品道德评论的主要方式:当我们从作品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出发进行道德评论时,道德评论可以针对表达观点和态度这一行为本身的道德价值而不考虑它所造成的影响;当我们从作品的影响出发进行道德评论时,需要通过分析作品的构成、内容等方面来把握作品(以及作品创作者)的艺术意图,以使我们的道德评判获得正当性。作品的创作过程仅仅在特定艺术类型中可以作为道德评论的合理对象,多见于创作过程与作品本身融为一体的“行为艺术”。而作品所展示或描述的内容本身并不是合理的道德评论对象

49、,道德评论应该为客观而中立的艺术展示和描写留出空间。参考文献:1N o lC a r r o l l.M o d e r a t em o r a l i s mJ.B r i t i s hJ o u r n a lo fA e s t h e t i c s,1 9 9 6(3):2 3 2.2A d r i a n aC l a v e l V z q u e z.T h ed i v e r s i t yo f i n t r i n s i c e t h-i c a l f l a w si nf i c t i o nJ.T h eJ o u r n a lo fA e s t

50、 h e t i c sa n dA r tC r i t i c i s m,2 0 2 0,7 9(2):1 4 3 1 4 4.3B e r y sG a u t.T h ee t h i c a lc r i t i c i s mo fa r tM/J e r o l dL e v i n s o n.A e s t h e t i c sa n de t h i c s:E s s a y sa tt h ei n t e r s e c-t i o n.O x f o r d: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1 9 9 8:1 8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